《观沧海》翻译

时间:2024-08-09 16:27:17 观沧海 我要投稿

《观沧海》翻译

  导语:对于《观沧海》,大家来好好进行学习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沧海》翻译,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沧海》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观沧海》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相关时代背景,曹操《步出夏门行》《苦寒行》等诗歌。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心态。

  2、结合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精神。

  3、结合相关诗歌,了解诗人的气度。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描写大海的著名诗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创者毛泽东主席来到秦皇岛后,想起这首诗,挥笔写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的名句。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人千古不忘呢?我们来看这首诗。

  2、开宗明义,直面主题

  通读全诗,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怀胸襟的诗句是什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什么样的胸怀?(包容万物,胸怀宏大)

  3、条分缕析,渐入主题

  那么诗人在此之前描写了什么景物来衬托这一胸怀呢?请大家读诗歌的前八句,看看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归纳一下内容并思考这些描写与诗人宏大胸怀之间的联系。(学生回答,总结)

  提示:“日月之行”四句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那么现实中是什么景象?“观沧海”这一题目在诗中如何点明?诗人脚下的碣石山什么样?

  “东临……竦峙”交代观海的地点及环境。

  提示:

  ①在这几句诗中,有哪些词语的含义与地点相关?(临,登上。竦峙,耸立。均能感受到观海的地点之高。)

  创作背景1:走向人生巅峰的曹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后,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率师北征,一战告捷。

  总结:此刻,站立于高山之上的曹操统一了经历了多年战乱的北方,正处于自己人生的巅峰。

  ②曹操眼前的大海什么样?(“水何澹澹”,起伏不定)为什么曹操不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去描绘大海的广阔或平静,而是描写这样的景象呢?结合背景来看。

  补充材料:平定北方的战争经历了整整七年时间,虽然官渡一战获胜,但战胜袁绍及其家族还是极其艰险的。特别是在北方进军的过程中,曹操甚至开挖了两条运河来运送物资。为此,他曾经写下了著名的《苦寒行》来记载这次艰苦的行军过程: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登上高耸的太行山,陡峭道路艰险难行!羊肠小路弯曲盘旋,车轮颠跛屡次摧折。幽幽深林冷落凄寒,北风哀号催人心碎!)

  那么,起伏不定的大海与曹操的内心有什么关联?

  总结:表现出曹操起伏不定的内心。

  “树木……涌起”描写眼前的景物

  提示:

  ①从中你了解了什么内容?(季节,海岛的环境)

  ②什么季节?(秋天刚到,草木还很茂盛)

  ③但秋风吹来,从“萧瑟”一词中,你可以发现,眼前郁郁葱葱的一切很快会发生什么变化?(凋零)“洪波涌起”,说明此刻风很大,才能卷起巨浪,刚才还只是起伏不定的大海会在转瞬间涌起巨浪吗?(这是曹操内心的反应)那么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如此大的浪涛呢?

  创作背景2:此刻曹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特别是在他获胜之后,他最重要的谋士郭嘉因病去世,年仅37岁。在官渡之战前,由于势力相差悬殊,曹操也曾经犹豫过,是郭嘉帮他分析了他与袁绍之间的优劣之势,坚定了他必胜的信心。在进军北方的时刻,面对艰难的道路他也曾迟疑过,又是郭嘉敦促他不能给袁氏兄弟以喘息之机,最终使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郭嘉的去世对曹操打击极大,在第二年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惨重的失败,此前他虽然也失败过,但都能东山再起赢得胜利,可此战失利后,他曾几次进兵南下都无功而返,统一天下的机会就此失去。赤壁之战败后,曹操就痛哭郭嘉,认为如果郭嘉还在自己不会如此惨败。

  总结:眼前的景物让曹操看到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在飞逝的时光中,曾经茂盛繁华的一切,转瞬间都会凋零、消失。

  4、延伸阅读,深究主题

  面对变幻无常的生命,曹操又拿出了什么态度?请大家看《步出夏门行》的另一章《龟虽寿》:(学生朗读,并依据注释理解诗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烈士:有节气有壮志的人。盈缩:指寿命。养怡:谓保持身心和乐。)

  曹操以什么态度来面对无常的生命,飞逝的时间?(乐观积极的心态)

  为什么他会拿出这样的心态?(统一天下的重任还未完成,他还要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我们再来看结尾的几句诗,“日月之行”,还可代表什么?(飞逝的时间)“星汉灿烂”还可代表什么?(浩翰无垠的星空)曹操胸怀博大,他还包容了什么?(时间与万物)他不在意时间的流逝,而带着包容万物的胸襟试图去建立更大的功业。

  5、总结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起伏不定的大海与曹操有什么关联?(是他心态的表现)岛上的景物让他联想起了什么?(时间的飞逝,生命的脆弱)面对这一切,曹操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怀?(包容时间万物,建立伟业的期望)

  我们知道,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曹操亲历了东汉末年的乱世,亲眼目睹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因此把重整山河,再现盛世作为自己的责任。尽管在写作《观沧海》时曹操已经步入暮年(曹操时年52岁,终年65岁),但依然是以昂扬的精神试图书写生命新篇章,这才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四、教后记:

  《观沧海》已经教过多次,我感觉到,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的诗歌与他本人的政治、军事生涯是无法割裂的。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了解曹操,对于理解诗歌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曹操诗歌的风格大体是统一的,因此引用其它相关内容的诗歌,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中,朗读自然是重中之重。在朗读时,我注意启发学生将朗读的高低起伏与诗歌中诗人心情的起伏对应,以此来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朗读效果很好。平时,我要求学生在早读时也要注意朗读语调的变化,坚持下去,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魅力。

【《观沧海》翻译】相关文章:

《观沧海》原文翻译06-10

《观沧海》的原文及翻译09-08

观沧海——曹操翻译07-14

《观沧海》注释及翻译04-11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06-06

曹操观沧海的翻译07-14

古诗《观沧海》的翻译10-07

观沧海翻译及原文07-31

观沧海古诗翻译06-17

观沧海全文及翻译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