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赏析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节选自《武林旧事》第三卷。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
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真挚感情。
层次分析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海涌银为郭。成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 古义:当……时。 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 古义:接近、连接。 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 古义:用水淋洗。 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 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 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 古义:举枪。 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 古义:人和物。 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 古义:画花纹。 今义:文字、文章等)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尹 古义:名词,长官,官名。 今义: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上下 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 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
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判断句 )
2方其远出海门(省略句)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倒装句)
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倒装句)
7震撼激射(省略句)
8吴儿善泅(倒装句,也可为“善泅吴儿”)
【观潮赏析】相关文章:
《观潮》赏析09-25
课文《观潮》赏析06-08
观潮片断赏析10-16
观潮翻译及赏析07-24
《观潮》原文及赏析10-11
观潮原文赏析10-09
《观潮》原文赏析07-19
《观潮》内容赏析09-08
《观潮》全文赏析07-19
苏轼《观潮》赏析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