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师:《桃花源记》我们已经学过,现在老师向你们请教两个问题,第一,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1: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与世隔绝的地方。
生2:是一个人人平等,百姓丰衣足食,热情淳朴的地方。
生3:是一个景色优美,让人留连忘返的地方。
师:很好。第二,我们知道,像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创造这个社会呢?
生:因为当时社会黑暗,动荡不安,人心思定,渴望和平。
生:陶渊明以这个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同学们掌握得相当不错,今天我们再走进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三)》,去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师板书题目作者)谁来为大家朗读一遍?(一生毛遂自荐,效果不错,然后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静下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想一想,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要求:1.用第一人称。2.有景物和心理描写。3.时间为五分钟。(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优秀作品,而后全班交流)
生1: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锄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休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生2:南山脚下有块豆地,杂草丛生,豆苗稀疏,还有几棵营养不良,毫无生机。没有办法谁让我不善种田呢?尽管如此,我仍然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劳动归来的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远离官场,远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觉真好!(掌声)
师:写得真好!我们都陶醉在你描绘的意境之中了。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创作,诗中哪些句子或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让你产生丰富地想象?请你再反复地品一品,然后把你独到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生1:“带月荷锄归”,诗人是带月而归,而不是月照而还,一个“带”突出了人物的主体性,“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诗人对周围景物地喜爱和劳动后的愉悦心情。有此警句,全句生辉!(掌声)
生2:对这句诗我的感受是:天上一个皎洁的月亮,地上一位悠闲的老人,肩上扛着一把心爱的锄头,轻松走在一条回家的路上,这句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意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大概如此吧。
师:陶渊明有你们二位知音,定当含笑九泉。
生3:“道狭草木长”中,草势旺盛,蔓延到路上,盖住了路面,所以“狭”正面写路窄,侧面写草长。
生4:“狭”还有“长”的意思,羊肠小道弯弯曲曲,乡间小路,斗折蛇行。在月光地映衬下,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也许在诗人的眼里,与其说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如说走在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上。
师:你们二位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生5:句中用“狭”而不用“窄”,体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让我联想到一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而我们写作中就往往缺少这种精神。(转向同学)我说的对不对?(掌声,生说:“对!”)
师:既有批注,又有自省,还不失时机“笼络人心”,不愧是一班之长。(转向全体同学)除了词句,其他方面呢?
生6:我很欣赏本诗的语言。诗中语言,不见丝毫装饰,朴素如随口而出,明白如话,如话家常。
师:嗯,我有同感。
生7:就本诗结构而言,不断转折是本诗的特色,草盛豆稀不仅不弃,反而早出晚归,精心侍弄。言及归来似乎无话可说,诗人转而道狭草长。露打湿衣,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说不足惜,只要不违心志就行。转折虽多,却毫不费力,没有刻意而为之的痕迹。如果不是性情平和,如果不是语言功底深厚,我觉得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学生点头颔许)
师:有理有据,(抱拳)佩服佩服。
师:刚才大家精彩地赏析有点有面,既有局部地探究,也有整体地把握。不知道大家能否融会贯通,把自己对作品地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大家先准备一下,一会儿,我们举办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自由报名,男女不限,名额有限哟!(生笑并跃跃欲试)
(音乐响起,学生朗读声情并茂,教室里掌声不断。)
师:我的嗓子痒痒了,给老师一个表现的机会,行吗?
生(异口同声):行。
(老师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情充沛地背诵了一遍,引起了学生共鸣。)
师:如此美诗,如果背诵下来,那该多好呀!
(学生背诵,教师找个别学生试背,效果不错)
师:陶渊明诗中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概括。
生1:美好的,温馨的。
生2:幸福的,自由的。
生3:既辛苦又愉快。
师:现实生活中的归隐生活果真如此吗?(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可能一时没想到老师这样问。)让我们考证一下。(出示课件《五柳先生传》节选。注释略。)
五柳先生传(节选)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师:这是陶渊明的自传,真实地记录了的归隐生活。(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划线句子表明了陶渊明怎样的归隐生活?
生1:家贫如洗,家徒四壁。
生2:衣几乎不蔽体,食几乎不裹腹。
师:读了自传,再看本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陶渊明在诗中隐去了生活的困苦与艰难,把田园生活描写得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
师:问得好,这是为什么呀?能否用本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但使愿无违。
师:怎样理解句中的“愿”呢?(板书:愿)
生1: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生2: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生3:安贫乐道,与世无争。
生4:陶渊明不在乎物质上的清贫,而追求精神上的富有。
师:诗言志,古人写诗往往抒发自己的志向,陶渊明隐去现实生活中的困顿、潦倒,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与古文《桃花源记》的主旨殊途同归。
师:以前老师教学生这首诗,也是学到这儿,遇到一件惊喜的事。有个学生一连问了三个问题:陶渊明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老师说,你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慢慢道来”故意拖长声音。)
(屏显: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归园田居》组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写的,共五首,这是其一。(师动情范读,而后学生齐读。)
师:聪明的同学们,以上三个问题你能帮助他解决吗?
生1:从“尘网”、“樊笼”而归。
生2:因“性本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而归。
生3:归向“田园”,归向“自然”。
师:“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生:比喻官场。
师:诗人把自己比喻什么?
生:“羁鸟”、“池鱼”。
师:你的悟性很高嘛!(齐读)
(屏显:人生格言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同,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师:东晋末年,社会上物欲横流,攀比、腐化、奢侈之风愈刮愈猛。而陶渊明反其道而行之,毅然辞去官职,舍去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他的这一抉择,正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师板书:人生境界)同学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将如何正确选择“舍”与“得”呢?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背诵《归园田居(其三)》。(学生背诵,下课。)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上首写桑麻,这首写种豆,在组诗上次序井然。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尽管豆苗长得不景气,可他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道,是指从南山归家途中的小道,它偏僻荒野,草木丛生,难以行走。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
最后作者抒发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而诗人却说“不足惜”,只要使“愿”无违。他的“愿”究竟是什么?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因此,他把劳动当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依靠,理想的归宿。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怨。末两句在诗意上作一转折,使作品进入一个思想高度,韵味悠深,耐人寻绎。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实录04-10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实录03-24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03-23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教学04-19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课堂实录03-23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03-25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案03-24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04-24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