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读后感

时间:2024-11-20 17:37:15 归园田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归园田居读后感5篇

归园田居读后感1

  文学经典,耐人寻味,通过古往今来中国文学史上经典名着的阅读和品味,培养我们系统的中国文学史知识。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从而不仅接受了知识,提高了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们对于不同年代,不同社会环境下,人文事物的认识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生活在晋末宋初的陶渊明,从小就怀有远大志向,同时他生性娴静、热爱自然,很欣赏道家的反朴,从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

归园田居读后感5篇

  但由于在思想上两方面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他中年时期屡仕屡隐,终于因为目击了官场的污浊、黑暗,不肯同流合污,而毅然告官还乡。他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深刻反映了他辞官还乡,隐居于美好田野之间,内心的那一份恬适、愉悦之情。全市没有极其华丽的`辞藻,作者运用质朴的语言渲染出深厚的情味。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这些看似漫不经心,平淡无奇的景物,但却充满了盎然诗意,耐人寻味,使我们深深领略到田园风光的美好。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表现出了作者由仕途归隐的心情、原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惬意;“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近分明,动静结合,由动写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作者脱离仕途,如释重负的感慨。诗中的每一句诗,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眼都无不流露作者重返田园的愉悦之情。诗文语言质朴简洁而富有内涵,意味深长;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淳美。诗篇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清淡而富有生机。

  作者在诗中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方法,表达了思想感情。例如,“羁鸟”——关在笼中鸟“池鱼”——困在池中的鱼。以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旧临深渊比喻田园,与“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将其喻指官场,末句——由官场重归田园,就像长久关在笼子里的鸟又能重返大自然一样。

  前后相互照应,表现出作者告别仕途,摆脱束缚,回归了自我的欢愉心情,作者不仅在引领我们欣赏田园风光美丽的同时也是我们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惬意,更是精心巧妙的运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无比喜悦的心情。品味经典,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学习作者独具匠心的习作特点。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阅读能力。细细品读,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探索,分享陶渊明的喜悦,体会精彩人生。

归园田居读后感2

  已不记得是第几回在课本上看到先生之作了。

  先生之所居,神州也。神州之地甚广,故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而先生家堂前院后都是菊,亦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多闻先生爱菊之情切,甚于一提及先生就不得不想起他家东篱下一簇簇的芳华。大抵都是金黄的明灿的,像那些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多是不合先生品性的,它们许太娇嫩,禁不住南山下的秋风,也就没能来陪伴先生,而成了皇家园苑的风景。爱菊如痴、视菊如命的先生倒在凄风冷雨中落了个洒脱。后人便说“秋丛绕舍似陶家”或是“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先生慕菊,菊亦慕先生否?

  先生自己也说本性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又绝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又为何“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样的案牍劳形、污浊官场不正是束缚先生的樊笼吗?先生怎能不向往自由的世界呢?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得了什么,而是不想做的`事没人能强迫你做。先生可谓是得了真自由,从此躬耕隐居,一代名士自风流!误入歧途算不幸,得以返归是万幸。一旦羁鸟回旧林、池鱼归故渊、先生归田园,愉悦之心得无异乎?自此“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十多亩薄田、八九间草屋不觉困苦,凡享受着榆柳成荫、桃李争妍、东篱从菊与君伴、袅袅烟缓缓飘升入那青青天、深深巷声声吠共赏轮夕阳圆、矮矮篱阵阵鸣飘出了桑树颠。多像世外桃源!就是世外桃源!

  原先被世俗的规矩羁着,伸展不开拳脚。羁着、压着一腔愤懑、整整三十年!而今房前屋后无尘世杂务,简陋屋中清清闲闲。终于释了重负,了无矫饰的心摒弃繁华、清静淡然。

  先生性慕高洁、爱菊好酒。尘世纷杂半生、官场沉浮几载;已而复获自由,宅院树木、村落炊烟。似涓流之入真淳海、以淡墨绘天成田园。留诗126首,人私谥“靖节”,自郝“五柳”。

归园田居读后感3

  陶渊明《归园田居》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陶渊明恬淡自然的诗风,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擅写乡村宁静淳朴的生活,用白描的手法,在山色素笺上,恣意泼墨出生活的从容与悠然自得。陶渊明能挣脱世俗尘网的禁锢,忘却风雨潇潇的沧桑,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有菊花。在他心中,恬静清和才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声色犬马,浮华名利,他皆可抛诸九霄云外,置若罔闻。

  《小窗幽记》记载:“昔人有花中十友:桂为仙友,莲为净友,梅为清友,菊为逸友,海棠名友,荼蘼韵友,瑞香殊友,芝兰芳友,腊梅奇友,栀子禅友。”幽居的时光里,陶渊明鲜有交际。他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一几一茶,一书一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麻衣。对于喧嚣世俗,他漠不关心。王摩诘曾作了一首《酬张少府》,诗云:“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文人逸士们向来好静喜禅,他们僻居一隅,著书立说,咏诵隐居之地的田园风光,寂静无扰地生活。白天,他关上柴门,隔绝人事,静坐在陋室里,焚香沏茶。而后,读经冥想,独自一个人,断开与红尘的一切联系,专心致志地,让思绪与心意栖居在菊花光阴里,以禅意供给。

  陶渊明是这田园里的素心人,清心寡欲,没有争斗的名利之心,品格高尚。陶渊明的这首诗读起来仿佛真的`能让人放下心中的执念,摒弃耳畔的喧嚣,柔和寂静,流露自然,读起来唇齿噙香,仿佛能看见空旷的山谷里,一位白衣飘飘的清癯老者,正面对着悠悠浮云盘腿打坐,周围万籁俱静。炊烟缭绕,鸡鸣犬吠。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但他也绝非缄默寡言之人。无所事事时,他也会经常去邻家串门,同乡村老者席地而坐,一见如故地喝着酒,闲聊一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生活。他们避开热闹喧器的话题,绝口不提世俗喧嚣,闲话时光里的清欢轶事,说说田园里的桑麻长势,谁家的鸡今天下了几个蛋,又是谁家的鸭今天在集市上卖了个好价钱。陶渊明笑眯眯地说:“我家田圃里的桑麻节节升高,开垦的土地也不断扩大增多。只是,也烦恼担心霜雪突然降临,担心庄稼来年得不到好收成。”但这些担心,并非来自于世俗人情,而是田园作物的生长收成。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云:“一则如渊明之诗,淡而弥永,朴而弥厚,极疏极冷、极平淡之中,自有一片热肠,缠绵往复,此陶公所以独有千古,无以为继。”梅尧臣也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品此诗,诗中无处不透露出与世无争的宁静。我亦想如陶公这样,寻一处清幽隐逸之地,求一份时光里的淡泊纯真,恬淡宁静,用清凉的山泉洗涤心尘,在孤芳自赏中,找寻生活的清逸雅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清风吹去身上世俗的污垢,淡然而静默地生活。

  极爱这首诗,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品读,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诗中淡淡的清幽情怀,嫣然恬淡的韶华岁月,宛如青莲,撑着雅洁芬芳的花瓣,伴着云水禅心,潋滟着一池的惊艳。田园岁月,明月清风,吟诗作画,在锦瑟光阴,美好流年里,烹一杯清茶给养内心的洒脱清欢,煮一壶烈酒温暖时光里的碧海蓝天。

  把心,放静。把身,安好。一盏茶,煮出了岁月里的恬静清香,溢出了幽兰君子的清绝出尘。陶渊明,他闲坐田园,品一盏香茶,吟一首好诗,举一杯美酒,仰天高歌。他的雅致,他的淡定,他的随遇而安,是一种人生的隽永真谛,需要经年累月之后才能参破。

归园田居读后感4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都如同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顿时感到轻松了许多,清新了许多。读他的诗不累,不乏。他写的就是了最平常不过的乡村、农田、宅院,就是乡村中最常见的鸡鸣、狗吠、炊烟。平淡、质朴,不华美也不绚丽,但正是诗人这不事雕琢的平淡与朴素,才让我们倍感他的坦率与真诚,让我们在与诗人促膝而谈之中体会到他大智若愚的生存智慧。

  陶渊明的率性首先表现在他毫不掩饰自己回归田园的真实意图:“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言快语,不绕弯子,不去回避,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自己回归田园的的原因——本性使然。不具备适应世俗尔虞我诈、迎来送往的需求,天生就喜欢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而过去在官场(尘网)中的生活,完全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在这“三十年”的“尘网”中,作者如同被关押在笼中的小鸟、蓄养在小池中的鱼儿,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旧林”和“故渊”。“羁鸟“”池鱼“两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作者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表露无遗。

  陶渊明的率性还表现在他不刻意去美化乡间生活的优越,他给我们呈现的是田园生活真实的一面,他努力渲染的.是适合本性之后的充实与快乐。这里,有开荒种田的艰辛,也有草屋的简陋。但守住了固有的本性“拙”,却让作者感到虽苦犹乐。“拙”有“笨拙”、不适合之意。联系作者一生的生活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拙”字应指作者不善逢迎、不屑钻营的本性与傲骨。“拙”是作者的自嘲,也是世俗的偏见,更是作者固守“不为五斗米折腰”做人准则的体现。在这片可以自由驰骋天性的空间里,作者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宅院不大,占地也有十亩左右;房间不多,也有八九间的模样。虽是陋室,但居者欣然。庭院里是清静的,没有言不由衷的“尘杂”,房间是充裕的,还有富余的闲置地儿。在这看似简单的数字罗列中,我们看到了作者那种充分的满足:物质的东西无需太多,只要有精神上的自由和适意的生活环境!

  陶渊明的诗以坦率真诚著称,但如果只有坦率和真诚恐怕难以赢得后人的尊崇和景仰。他的诗歌看似平淡,细读则趣味横生;看似如话家常,细品则蕴含着人类生存的大智慧。在人人追逐名利、唯恐权势不足的封建社会,他能够看透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毅然辞别官场,回归田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精神上的安逸,这在当时,需要足够的勇气,也需要非凡的智慧。

  陶渊明干净利落地走出了官场,以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少有的勇气回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陶渊明这一“归”可真的是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他在田园中过得悠闲而诗意:房前春来桃花艳如霞,李树花开白如玉;桃李结实之日,树下读书、纳凉,随手摘下一颗,放入口中,甘甜芬芳,直入肠胃。屋后杨柳浓阴如盖,掩映房宅;闲来对窗弄琴,绿叶婆娑而和。这种诗意的闲适和享受,只属于内心纯净、胸无纤尘的智者。只有完全抛弃了世俗杂念的人,才能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贴合到这纯朴的风景之中,才能在平常的乡村景物中,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的美好。

  陶渊明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田园的怀抱,田园也以其特有的灵秀滋养着他的诗心。于是,在秀美的田园风光中,他有了那么多真实而贴切的体验。他能从深巷中的“狗吠”和桑树颠的“鸡鸣”中听出更为辽远而深刻的宁静;从傍晚时分远处依稀可见的村落和袅袅升起的炊烟中,看到朦胧而苍茫的悠闲;能从无“尘杂”的“户庭”中和略有“余闲”的“虚室”中,体会到“心远地自偏”的清静。内心的惬意和乡村的安详平和融为一体,逃离“樊笼”重返“自然”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诗人笔下的“自然”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客观存在的山水田园,也指回归本性,顺应本性的自在、本真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句,巧妙地照应了前面的“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两句,又点明了全诗的中心,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真谛的彻悟和对无拘无束理想境地的追求。

  人生苦短,有限的生命弥足珍贵。尊重生命的本意,顺应个体的个性需求,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过自己喜欢过的日子,这是以人为本社会的基本前提。我们吟咏陶诗,感叹陶诗的清纯和美丽,更应从陶诗率真平和的意境中,悟出生存的智慧,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归园田居读后感5

  在世俗的尘埃中混混沌沌,时间久了,自然就心生倦意。无意中又一次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顿觉神清气明。忍不住反复吟读,并粗浅解读,希望没有误解五柳先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唱,耐人寻味,生命智慧,尽在其中。“归隐”可能曾经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不得意的时候暂时逃避,真正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从《归园田居》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归隐不是逃避,不是矫情,不是无奈,不是无路可走时唯一的选择。

  “归去来兮!”一个“归去”,富含着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远是故土田园。“田园将芜”,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乎荒芜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着诗人吧?否则,如何会与诗人一样在思念中日渐憔悴?

  “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源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源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留恋往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啸,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妙,自己融入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啊。

  所以说,他的归隐是对官场的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岁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和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唯我不变,所求不变,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的'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人生因此而圆满。

  能够找到心灵归属的人都是幸福的,陶渊明也是幸福的。陶渊明的幸福还在于他有个温柔可人的妻子。《归园田居》中并没有刻意写到那个可爱的女人,但是,她的形象却在陶渊明的文字中清晰的凸现。想想,会有多少人对“不争气”、不求上进、不能把官做得更大进行讥讽、抱怨、责备、甚至怨恨,可是这个女人却一声没出,尊重和理解了丈夫的选择,善解人意的安排家里人欢迎辞官归来的陶渊明,让他感到轻松;温酒让陶渊明尽兴,让他感到温暖;处理好家里的各种事务让他无忧无虑……这些事情说起来好像很简单,真正要做到,却又是那么不容易。

  滚滚红尘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找到寄托自己身心的真正的归属地,找到最适宜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找到有多少人可以像陶渊明一样,有一个熨贴的,知心的伴侣。

  “归去来兮!”只是,你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