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篇
引导语: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
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
教学重点:会朗读 会理解
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二、了解诗人
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他是谁?——陶渊明。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
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
(1)提出听读要求:
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②学生集体按正确的读法朗读全诗,然后个别进行竞赛朗,看谁读得更好。(老师适时指导,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并能读出喜欢、闲适的'意境。)
2、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会理解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学全诗,看谁在自学后,对诗歌的字词句等的理解最透彻。
(1)要求学生合起课本,说说对诗中部分字词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说说各句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板书)。
3、考学生的欣赏的能力(完成会欣赏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全诗。
(1)你认为那个字词或那句话写得最好?说说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
(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与学生共同体会“带月荷锄归”与“夕露沾我衣”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篇2
一、走近陶渊明
1、根据提示,说出下面这些课分别指的是哪些人?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个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复习桃花源记:
根据图片说出桃花源记中的相应句子。
3、陶渊明简介: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二、诗文诵读
1、学生自由朗诵。
2、单个学生诵读。(纠正字音)
3、听诗文范读。
4、配乐朗诵。
三、诗文品析
1、疏通诗意;
2、问题思考;
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变化。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体现出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
语言特点:《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小结: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辛勤劳作而心情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抒发了他辞官归隐,远离污浊的愿望。《归园田居》:抒发了诗人不愿再混迹污浊的官场,而归园田居以求返璞归真的情感。
四、课外拓展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点评:教学设想,呈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理论素养,描述教学设计的思路,谋划教学各个环节,策划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揭示“为什么这么教”。这里的教学设想,依据新课标的有关理念,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思路清晰。尤其是“激趣”等6种教学方法,切合文体特征,富于实效。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了解感受陶诗的语言风格。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归隐情怀。
点评:教学目标明确,虽然没有明确出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词语,但以上四点,涵盖到了这三维目标的理念。作为大赛教学设计,明确出现“三维目标”的词语,注意对应安放,将会更醒目、明晰。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
点评: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合理,根据古诗的文体特征,以“情感”“意境”的学习理解为重难点,实现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预习: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学诗氛围。②准备有关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资料,以便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
点评: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师生两方面安排得当,培养学生动手搜集相关作家、作品以及时代背景等资料,是提高检索、查阅资料能力,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功。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则是赛课者的必备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屏显田园风光图片,配乐。)
播放完毕,师生交流观看感受。
师:在古代,第一位选择弃官回归乡村田园,过着隐居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是否像我们感受到的这般美好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著名诗篇《归园田居(其三)》。
(板书:课题、作者)
点评:设置情境,导入课文。展示田园美景,提示陶渊明的生活,导入很简洁。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①提问:“归”、“居”、“归园田居”的意思是什么?
②其关键词是什么?(归)
交流:诗人从何而归?(官场)归向何处?(田园)
完成板书:
归
官场 田园
点评:释题,抓住了关键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板书十分形象、简洁。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畅。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提示易错读音:秽(huì) 荷(hè)
点评:古诗,要多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是第一步。尤其是多音字,要提示清楚。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深入感悟、赏析。
3、理解诗歌大意。
诗人回归的生活如何?请同学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说说诗歌大意。
点评:理解诗歌大意,不等以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述说。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4、把握诗中需重读的词语,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①交流: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应读成重音?
②师范读,生听读圈画。
③交流:老师把哪些词语读成了重音?(种豆、草盛、晨、兴、月、荷、狭、长、夕、沾、不足惜、愿无违)
④你赞成老师的处理方式吗?为什么老师把这些词语读作重音?
⑤学生自由读,感知。
⑥交流明确:这些词语主要强调了诗人回归田园后,躬耕生活的艰辛。
点评:对古诗重点词语的朗读感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既培养了语感,也能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里,老师的指导十分细致,有利于学生揣摩、把握。
三、理解主旨
1、过渡:
①屏显:“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②与《归园田居(其三)》相比,同样抒写劳作的艰辛,蕴含其中的情感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评:这里用古诗做对比阅读,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本诗的主旨。
2、“愿”指什么?联系诗人的个人经历探讨。
导学案: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明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点评:探究本诗重点内容“愿”,联系陶渊明的身世,做到了“知人论世”,突出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境界。
3、讨论:为什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屏显)
19岁,遭遇淝水之战;21岁,司马父子擅权;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几万农民大起义;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杀晋安帝,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
明确:一是本性使然,一是现实使然。
点评:继续提出问题,深入讨论。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探究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主、客观原因。
4、思考讨论:陶渊明选择了回归,因为在他看来,
(屏显)
这里没有哈腰谄笑,阿谀奉承,有的是 ,
这里没有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是 。
点评:这里对陶渊明归田园后的认知做出分析概括,启发学生结合诗句思考。思考采取填空回答的方式,进行对比。
5、小结:所以,这位选择在田园栖息的诗人,他在乎的不是劳动的结果,劳动的艰辛,而是这种方式能让他保持清白,不迷失自己的本性,能带给他无拘无束、恬适安宁的心灵体验与享受,让他沉浸于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远中。这就是他的意愿。这也是为什么他面对艰辛的劳作生活不存抱怨,为什么选择回归田园的原因。
完成板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追求心灵的宁静自在
点评:教师对“愿”的小结,侧重于对学生前阶段讨论的归纳,起到了强化、点睛的作用。板书的语句,对称、精炼。
四、想象品味
1、过渡:就是带着这种独具的诗心慧眼去审视田园生活,所以,他不同于纯粹的农夫,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你看,诗人以豆开篇,将人置身于一个优雅自然的环境中。秀丽的山、皎洁的月、狭窄的羊肠小道、茂密丛生的杂草、还有清凉的露水,信手拈来地组合在一起,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景画。现在,让我们运用想象去感受这动人的画面。
(屏显)
例如:我通过“带月荷锄归”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暮色四合,山野四周的景物渐渐模糊了。诗人一身粗布麻衣,独自一人站立在田地中。在静谧的月光下,在混着青草芳香的晚风中,诗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该是回家的时候了。月下的诗人心满意足地肩扛着一副满沾泥土的锄头。轻轻哼着小曲,迈着轻松的步伐,踏上了归家的小路。路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索性就把月光带回家吧。让这份明净永驻心头。
点评:这个环节,运用联想与想象,对本诗进行品味,提供了范例,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提升语言表达力。
2、指导:老师在描述画面时添加了那些描写?
交流明确: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屏显)
选择一句或一句以上的诗,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添加诗人的神态、动作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
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我通过_____________这句诗,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这个环节对诗句写作手法的品析,有利于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运用各种描写,想象诗人耕作的情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3、生想象、感受、写作。
4、师生交流评析作品。
5、在同学描述想象的画面中,概括画面特点,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6、小结:诗歌的语言风格。
点评:以上几个环节,侧重于想象力的培养和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培养思维表达力。古诗语言具有跳跃性,概括性很强,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转化,能看出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的差异,因此,不能一带而过,师生评析、交流、引导,也是不可少的。
五、朗读传情
1、感受古老的吟读方式,注重体会其中的情感流露。
2、丰富读诗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还可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来读。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4、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点评:这个环节,侧重于“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读,既有学生组合形式上的,更有吟读、演读、唱读等风格上的。诗歌,本身就是可以把“诗”的语言,化成“歌”的。进入境界的读,有利于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背诵。
六、课堂小结
在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种豆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但使愿无违”。我们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在梦想之路艰难跋涉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的诗来勉励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当我们的付出得不到丰厚的收获时,我们也可用陶渊明的诗来慰藉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最后送同学一句话:“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
点评:小结环节,既紧扣了本诗主旨,也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启发学生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来鼓励自己,传递了正能量。
七、作业布置
(屏显)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本诗,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朗读《归园田居》组诗。
点评:作业设置恰当,要求明确,做到了读写结合,适当拓展。
八、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篇4
课前小探究:
这是我在郴州市第五中学教授的一堂古诗词课:《归园田居》,为拉近这个班级学生与教者的距离,故在课前设计了一个给学生讲故事的互动环节:金庸先生《鹿鼎记》中的小故事,少林寺澄观法师42年学得“一指禅”的最高境界与普通人15天左右学得西洋手qiang的技能,作“功夫范式”与“子弹范式”的对比,引导学生改变僵化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老师提出学习本堂课的三点建议:
1、带着“初心”学习。将参考书收进抽屉,相信自己的头脑比任何一本参考书都更具智慧与灵气。
2、带上快乐主动学习。自己不是简单的课堂承载体,不是待装的瓶,而是用自己的智慧点燃的火。
3、带上疑问学习。学贵有疑,对老师的观点质疑、向同学的观点质疑。
学生纷纷点头赞同,老师询问学生是否开始上课,学生在期待中开始了今天的课堂:
一、导入
老师(板书课题)后,面带微笑发问:有同学能向大家解读一下标题吗?
随机点到一女生,腼腆地说:是关于陶渊明回到田园耕作的生活。(该生把“生活”读成了“senghuo”)。
老师重复“senghuo”,女生和其他同学开心地一笑。老师继续:那好,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陶渊明的生活故事。学生点头开怀。
二、初读诗歌,疏理大意
出示幻灯:
老师:老师先朗读诗歌,请同学们跟着一起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陶渊明,向同学介绍你的生活,请用自己的语言,疏通诗歌的大意。
生:很准确、流畅地进行了疏理。
老师:同学们,诗歌的朗读中,可以根据语意划分节奏。请大家根据刚才老师的朗读,读准字音;请根据同学的疏通,读准节奏。
生:全班同学一起初读诗歌。
三、再读诗歌,会意入境。
老师:刚才这位可爱的女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诗中生活作了准确介绍,这样的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你用一个词语同老师说说。老师随堂把话筒递给学生。
生1:悠闲
生2:自由
生3:闲适
老师作表扬,其他同学不甘失弱:
生4:怡然自乐
老师再作表扬,连四字词语都用上了,生笑,继续。
生5:悠然惬意
……
老师: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老师有一点不明白,诗歌最初给我的印象是艰辛,但与本人持相同看法的很少。
学生若有所思。
老师继续追问:你们看,辛辛苦苦种一丘豆,结果草比豆苗还茂盛,难道不可惜吗?早上出门,晚上归家,披星戴月,难道不艰辛吗?尤其是后面,道路狭窄,衣服被露水沾湿了一身,真的不觉得可惜啊?
学生面带微笑。
老师:老师知道你们从诗中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接下来进入本堂课展露你们慧眼的环节: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充分的展开你的想象和联想,向你的同桌描绘、与你的同桌表达感受。
学生相互交流,老师与之交流。
几分钟后,学生当堂交流。
生1:我最喜欢“草盛豆苗稀”这一句,诗人在庐山下种豆,你们看,豆苗长出来了,当然,草也长出来了。但生性随意的他,又怎会在意这豆苗是稀是盛呢。这恰好能表现诗人生性的随意。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诗人是种豆之意不在豆,在乎种豆之——
该生接话:悠然也!(师表扬,学生纷纷鼓掌)
生2:我更喜欢“道狭草木长”里面的画面,豆苗地里的草茂盛,回家路上的草也茂盛,看着这旺盛的生命,即使劳累了一天,在这自然中走过,同样是惬意的。
师:是的,诗人毕竟不是普通的农人,他的眼里充满了诗情画意。老师更惊讶于你们的灵气与悟性,真正的入境,与诗中的人、诗中的景对话了!
生3:我喜欢“夕露沾我衣”的画面,你看,我回来了,背着锄头,露水却打湿在我的衣上,伴着这份清凉,是多么宁静的画面。
师:这位同学真难得,她是直接用的“我”去感悟的。老师也来了兴致,我想讲讲我心中这幅画。我觉得今夜这露水啊,长了脚,争着跑到诗人的面前,很想和他作一次亲密的——(师作出拥抱状,陶醉地)
生:接触
生:亲吻
生:拥抱
(老师有话要说:这就是学生富有灵性的想象与解读啊——)
生4:我更喜欢“带月荷锄归”的画面。(其他学生纷纷点头。)我觉得他是艰辛的,早起晚归,披星戴月。
其他同学纷纷表示不赞同了。
老师:呵呵,同学们有不同意见了,多好!今天老师来我们五中的时候,进校门看到对联中,也用了一个披星戴月。意为:头顶星辰,早出晚归,艰辛劳动。其实不同版本的教材中也用到过“戴月荷锄归”。你们觉得“带月”和“戴月”,哪个更好?
生思考,纷纷举手。
生:我更喜欢“带月”,月亮在诗人回家的路上,静静地照着他,跟着他一起回家。
生:我更喜欢“带月”,月亮就像是跟着诗人的脚步一样,更像是他的朋友。
大家点头,老师也来了兴致:听到过这首歌没?
当堂唱了两句: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
学生鼓掌,师笑:物理学中说这是参照物的不同。而在我们的诗歌中,这歌中的月亮如同诗人笔下的月亮一般,是他的朋友了。现代文学家梁启超先生是这样赞赏陶渊明笔下的生灵万物的:“大自然是陶渊明最钟爱的——
学生:伙伴
老师:对,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学生微笑,欣然接受。
老师继续带着学生找:看看诗中还有哪些是伴随着诗人的“伴侣”
学生道出了“锄”,“晨”景,“南山”等等,真正地将诗中的意象有情化、生命化了。
老师:孩子们的眼光当真不一样,确实,天地万物、自然众生,诗人在眼里是艰辛以外的闲适与惬意。你看,陶渊明的另一首饮酒诗,也是同一份的洒脱。
出示幻灯:《饮酒》其五
学生齐读(配乐),(老师板书:境:田园风情)
老师:同学们在中国的诗歌史上,自陶渊明之后,以田园和山水、以大自然入诗歌的就纷纷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请从你聪明的小脑袋里赶紧找出来。
生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老师出示幻灯,将节选的王维、孟浩然等学生已学的经典山水田园诗句呈现,学生配乐吟诵。
四、品读诗歌,领悟情怀
老师:同学们,渊明先生的人生是诗意的,生活是诗意的,他在尘世中找到了最高的美。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读到了陶渊明对田园风光的热爱,那么在热爱的背后,你还能读到他其他的情感吗(陶渊明的愿到底是什么?)?
请你结合背景资料,畅谈你心中所想。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背景资料准备发放。有意思的是,有学生表示,不需要提供。
老师:老师很欣慰于同学们的这份自主与自信。如果你不借助背景资料能体味到其中的情感,老师为你点赞;如果你通过知人论世之后,能谈出背景之外的感受,老师同样为你点赞!
学生默读资料后,进行小组探究。老师同样作其间作交流,发现每个组的观点都有不一样。
之后,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我们从他的生平中读到了一个高洁傲岸的陶渊明,他对官场的厌弃,才会选择田园,过得清贫,也要保持一份自由、干净。
(老师板书:高洁傲岸,并补充:在东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影响下,辞官归田的确少见,且为当时士族阶层所不耻的,但他坚持了。)
第二小组:我们从诗人的选择中,读到了他向往自由、向往自然,如同菊花一般的洒脱坚强。
(老师板书:自由洒脱)
第三小组:我们读到了他艰辛背后的无奈,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官场黑暗,不与之同流合污。
(板书:不同流合污)
(板书:情:隐逸情怀)
老师:同样,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了一个陶渊明,之后就有无数个陶渊明诞生了,选择田园,选择归隐,来,孩子们,让我们又来找一找,哪一些诗句写出了隐居山林的超脱与忘我:
4。学生找诗、读诗
老师出示幻灯,配乐,学生读诗。
原本到这里,教者认为可以直接归结到诗人的“隐逸情怀”并且课堂要接近尾声了。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
生:我不赞同他们的说法。陶渊明三进三隐,最终选择了归隐,但他是消极的。社会如此黑暗,他没有在官场中坚持他的正直,他却归隐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中又有不一样的意见了。
五、个性化解诗,追寻诗韵。
这位学生的话语一出,课堂再次掀起大波。
有学生表示,他是不得已为之的;有学生表示,社会无法改变,只能改变自己。
老师这个时候,将话筒递到了一个小组代表的手里,事先老师听取过他们的交流。
小组代表:其实陶渊明虽说选择了归隐,但他毕竟心里想着的,还是社会能美好,不然他从这么多次官干嘛?尽管每次都不如意。
老师:同学们还记得之前所学过的《桃花源记》吗?里面有一段关于他理想社会的描绘:
学生背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师:孩子们,最后一句,大家留意一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学生有所思考、沉默。
老师:其实在陶渊明的心里,这个理想的社会,是下至三岁小孩,上至八十老人,人人都能“怡然自乐”!诗人是选择了归隐,如果不是“兼济天下”,为何又有他的《桃花源记》呢?我相信诗人的情感一定是丰富的,大家有时间去读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组诗、《饮酒》组诗,读一读萧统的《文选》中《陶渊明传》。
当然,诗无尽解,同学们保持着你自己的看法与情感,就是最好的诗歌解读境界!
(板书:韵:怡然自乐)
学生表示赞同。
老师:诗人往往是孤独的,他的情在当时没有人懂。一百年之后,南朝太子萧统的《文选》,方读到了渊明先生的兼济天下又超脱忘我的情怀,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才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在萧统的心中,不再是隐士,而是一位圣贤。这也是古往今来的中国文人钟情与他的原因啊。
学生读诗(配乐)
六、诵读,结束课堂。
诗人已经过世,庆幸的是1500年之后,他的愿已经实现。当下的中国田园,是真正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诗的热爱,对诗人的热爱,一起尽请的朗诵他的诗歌,用以结束今天的课堂(三遍)。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三)
境 种豆南山 带月荷锄 夕露沾衣 田园风情
情 高洁傲岸 自由洒脱 不与合污 隐逸情怀
韵 怡然自乐 天下为公 …… 愿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07-05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08-16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06-03
《归园田居其三》课文教学设计09-10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2篇09-09
《归园田居 其三》教学设计(精选10篇)09-15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06-25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案06-30
《归园田居 其三》教学案08-22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