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过程和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通过合作探究,品读诗句,赏析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隐逸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策略】
1.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语言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
教师:搜集课堂需要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指导】
①.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特点.
②.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③.结合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课件展示陶渊明采菊图,引导学生联想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而一齐背诵七年级学过的陶渊明诗歌《饮酒》。课件展示《桃花源记》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联想背诵相关语句。
2、回顾旧知,识记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3、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课件展示背景资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学生联想背诵有关诗句
1、看图联想诗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温故知新
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两遍,边读边结合诗意划分诗歌节拍。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读出节拍。(教师提示:五言诗节拍为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
2、学生个别朗读。(纠正或强调字音:秽huì荷hè长zhǎng沾zhān)
3、听诗文范读。(课件同步显示朗读节奏划分)
4、配乐齐声朗诵。
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读懂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学生上台展示,同步用投影显示其译文,台下同学边听边看)
2、请分别用4字短语归纳每两句的内容。
(参考归纳:种豆南山——整天劳作——夜归情景——表明意愿)
3、再齐读诗歌。
(指导学生把解释忘掉,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解释是拐杖,你以后用到陶渊明这首诗时,不要用解释来说,用他的诗句来说。).
1、学生研读诗句,和小组成员积极讨论
2、师生互动交流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四、想象品读,读出意境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1)屏幕出示参考示例:月下归耕图及配图文字
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
(2)、学生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2、细读感悟: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
用“我从读出了(感受到了)”句式来表述。(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1:我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读出了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但诗人不以为苦,反而很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我们好像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冈之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学生边听边想象,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五、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幻灯片出示如下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指导。
1、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2、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补充《归园田居其一》帮助学生理解)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交流
六、
当堂背诵,积累升华[屏幕出示]比一比,谁背得快。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学生背诵
诗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
七、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2、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3、课外阅读《归园田居》组诗,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课后完成读写结合,实现知识迁移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2
导语设计:
同学们请看这副对联,猜猜写的是谁。
上联:宁折不弯一老朽下联:安贫乐道诗田园
横批:临渊自明
很好,有同学很聪明,看到了横批里“渊明”二字。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陶渊明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曾描绘世外桃源“芳草凄美,落英缤纷”。可见他的笔下,田园是富有诗意的地方,流溢着的另一种美。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去感受那都市喧嚣之后的心灵皈依。
板书:归园田居
这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有三个: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生平及其诗歌内容
2、赏析意象,掌握写景手法。
3、解读文句,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淡泊名利的精神
一、介绍作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二、朗读诗歌
1、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词的泛读,把握这首诗歌的节奏和读音。
2、分别找同学读。
三、作品鉴赏:
1.找出题眼。
明确:“归”字是题眼
板书:归
过渡句:从这个“归”字,你能得出哪些信息来?
2.自由讨论:请同学们逐句分析,解决这四个问题
板书: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从何归
明确:从官场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和樊笼指的是?课下注释是官场的意思。用了什么手法?比喻。“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什么之情?极端厌恶。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官场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误”字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心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做官到四十一岁退隐共计十三年,诗中却说“一去三十年?”对官场厌恶,很是煎熬,度日如年。我看到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说明咱们是在快乐的心情下学习的,对不对?“久”夸大了的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和“守拙归园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入仕?作者是一名男子,男子需要养家糊口,可作者又是有着大济苍生理想的人,但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守拙归园田:拙→原始的本真的,守住愚拙,这里的愚拙是指固守住节操,不随波逐浪。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八面玲珑,诗人不喜官场的勾心斗角,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
也正因为如此,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和池鱼。“恋”、“思”,拟人。显示他对自然无比留恋,渴望回归自由的生活。
(3)归何处
明确:田园写景手法: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鸡鸣桑树颠”
方宅十余亩,说明空旷,草屋,简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荫:名词用作动词,遮盖。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可见生活的环境幽雅美丽。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感觉和谐宁静。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炊烟、村庄都是作者看到的,因此是远近结合的手法。“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听到的,让宁静的乡村更显迷蒙与幽静,以动衬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描写方宅、草屋的时候,诗人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这个手法,叫做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4)归后感
明确:舒适,自由,愉悦
“虚室有余闲,户庭无尘杂”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过渡总结:诗人从一个“归”字出发,我们可以捕捉到四个有效信息,从何归、为回归、归何处、归后感出发,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对官场产生了厌恶之情。
四、自由讨论
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还是明哲保身?
明确:诗人隐逸情怀与时代背景相联系
过渡句:陶渊明的初心是救济天下,但是由于时局影响,只能被迫归隐田园,这种归隐是出于无奈。这节课我们学习完了,进行内容小结。
内容小结:
1、思想感情:
本诗描述了诗人从官场回归农村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表现手法:①比喻、拟人②白描、视听结合、远近结合以动衬静
五、赏析
学生齐读诗歌,听歌曲《归园田居》谈感受
过渡句:陶渊明的诗歌清新自然,朴素平实,如果我们把它谱写成曲子,又会是什么感觉,接下来我们听一下《归园田居》。
结束语:在这节课快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君子固穷守园田,豪华落尽见真淳”,愿大家像陶渊明一样,坚持本心,做一个智者。
学情分析
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歌以前也接触过不少,对于陶渊明了解的也比较多,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便捷,所以整体上课堂内容难度不大,因此,课堂上要针对学生的水平设计的问题,大部分同学可以接受理解,对于《归园田居》的“归”的理解学生做得不错,讨论后理解更全面准确。对陶渊明的归隐分析的也有理有据。对于诗歌情感理解的方法学生接受起来不难,但具体应用却需要很灵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一点具体还要看日后考试课外诗歌的鉴赏,毕竟诗歌鉴赏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理解情感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要想在诗歌鉴赏上有所突破,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多多开动脑筋,放飞思维,一定会和古人产生共鸣,感受历代文人照彻长空的艺术灵魂!
效果分析
本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对于诗词,学生平日学习接触得比较多,分析诗歌的题眼,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上能说出理解上的关键。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经过讨论,课堂气氛很热烈。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同学表现积极活跃,思考回答问题准确到位,而还有一些同学不能紧跟老师思路,日后还需适当放低起点。当然,只依靠这一节课就想要教会学生理解诗歌的很多知识,那是不现实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关于诗歌的理解方法在平时就不断渗透,日积月累,相信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诵读较少,影响了学生的深入理解,日后需要改进,最后,聆听歌曲《归园田居》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给学生回顾反刍的时间少了些。日后在课堂设计上更完善,时间安排要更合理,以期更适合高二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材分析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后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从《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中,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材、近烟、鸡鸡、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尽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爱丘山”的本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张扬。“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了作者对十三年官场生活的厌倦。“误落”体现了他对官场的后悔。“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表达出作者的归隐之心,渴望回归自然,远离尘世之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文字,表现了对自己隐居时环境的满足,后檐榆柳成荫,堂屋前种满了桃树、李树,阳春三月,桃花、李花开了,大有“落英缤纷”之感,远处深深的巷子里传来了狗叫的`声音,鸡跳到了桑树上,不停的鸣叫,堂前屋后,里里外外,没有一点灰尘,非常干净清爽,家中座无虚席,有邻居与隐士、文人墨客在这里与我闲聊。景美、人美、事美、心情美,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佳作。在这首诗中,作者对景物的描绘,对自己愉悦心情的描绘,都体现了他“爱丘山”的自然本性。
评测练习
1.听视频朗诵《归园田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贯穿整首诗的题眼。
2、请同学们逐句分析,诗人如何体现从何归、为何归、归何处、归后感。
3、讨论描写景物作用句子,描写景物手法。
4、通过讨论,分析陶渊明隐居的情怀
5、听歌曲,抒感情
课后反思
本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然后分析题眼“归”字,通过深入分析来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同学表现积极活跃,思考回答问题准确到位,而还有一些同学不能紧跟老师思路,上课比较沉默,我感觉应该在设置问题上再具体些,降低起点,放慢速度,多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领悟其中的奥妙。当然,只依靠这一节课就想要教会学生理解诗歌的很多知识,那是不现实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关于诗歌的理解方法在平时就不断渗透,日积月累,相信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应该让学生多诵读,由集体读到个人读,由整首诗歌诵读到某句的诵读,通过诵读学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力,课堂上因为时间的限制读的较少,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一部分同学还没有领悟理解,思考的投入度还没有达到最佳,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日后要多关注学生课堂反应,最好提前了解学情,因材施教,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时效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标分析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不学诗,无以言”,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学生通过学习古典诗歌,不仅可以提高文化水平,增加文史知识,同时又是极美好的精神享受,可接受艺术熏陶,有助于摆脱庸俗趣味,培养高尚优美的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同时又进一步做出具体指导:“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由于诗歌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较远,语言又精炼,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致使许多同学没有了学习古诗歌的兴趣,在实际运用时也就困难重重。很多的高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时,学生最头疼的题目便是古诗词了,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古诗词题让学生望而生畏,但古典诗歌的地位及它的精髓又不容我们忽视。因此,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学会赏析和解答古典诗词有相当难度;对于教师来说,也时常面对费时费力地教,学生能力却难以提高的窘境。可以说,大多数教师面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都会产生许多困惑,有自身文学素养的欠缺,有欣赏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体应用的困难,也有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教之乏术。而学术界也缺少对中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具体指导,所以,在新课标理念不断渗入教学实践的同时,诗歌教学中也存在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时,要分配好自己“讲”和学生“悟”的比重,以学生的感悟为主,适当引导、点拨;要处理好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关系,既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也要以文本为基础。
在具体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其一是诵读涵咏。“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体会出诗的意境之美,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理解诗意。“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要会正确运用,如默读、齐读等。加强个性化诵读,读准音,读懂意,读出情,丰富诵读的形式,让诵读成为鉴赏的环节;其二是感受鉴赏。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逐步提高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诗词感受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其三是思考领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阅读古典诗词,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四是应用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其五是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诗词语言和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初中,我们邂逅了从东晋时代款款而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合作探究
1.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但凡对于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归”。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从诗中找到依据并加以解说。
解说的时候可以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着手。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叫一生读课文(纠正字音)。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小结: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2.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比喻诗人久违的田园。运用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它们一样早有想摆脱官场束缚,返归田园的愿望了,现在终于做到,并保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一种摆脱官场束缚的强烈愿望。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归园田是为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前八句,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看到了诗人内心的悔恨以及对官场的厌恶,读得时候语速慢一些,一些表示作者情感的词语可以重读,比如说“爱、误落、三十年、恋、思”等,请全班男同学朗读这几句诗歌。
(3)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情感:自由、安逸、喜悦、豁然开朗。
让我们带着归家的欣喜齐读这四句。全班齐读。
(4)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找出诗中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并指名朗读。
A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B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田园景色进行描写的,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明确:视觉(近远结合),听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同学们在写景的时候也可以参照这种方法。
C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将其描写出来或者用素描的形式勾勒出来。
学生展示。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在幽深的巷子里自在地吠叫,鸡在桑树枝头得意地啼叫。整个乡间呈现一派宁静、和平的景象。
D你觉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怎么样?
清幽、安定、和谐、宁静(普通寻常)。
E为什么看起来普通常见的乡村风光,在陶渊明的眼中显得那么美好?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
这几句朗读时宜语调轻快,请全班女生齐读。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如果你能穿越到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面对相同的处境,你会选择“归隐”还是“做官”?
背景链接: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陶渊明舍弃了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舍弃了功名利禄,得到了精神上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追求,当这追求如夜空中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会有烦恼和痛苦,你要做的不是在困苦中消沉,而是要学会舍得。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按照内容、情感、技法三条线索归纳全诗,形成清晰的学习脉络。
明确:内容:归隐田园的原因;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归隐后的心境;情感: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技法:比喻、夸张、白描。
2.背诵诗歌:一生尝试背诵;全班齐背。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有关田园诗及其代表作家的知识。
(二)体会“陶诗两首”的意境和思想意义。
(三)领会“陶诗两首”的风格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字词释义。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①少:年少,从小。
②适:适应。
③俗:世俗。
④韵:气质、性格、情趣。
⑤性:本性,性格。
⑥本:本来。
⑦丘山:这里指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大自然。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①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①荫:这里作动词,遮蔽。
②罗,排列。在“后檐”和“堂前”的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①户庭:门庭,家里。
②尘杂:灰尘杂物,这里比喻做官时乱糟糟的繁杂之审。
③虚室:空室,静室。
④余闲:空暇。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①结庐:建房子。
②人境:人居住的地方。
③车马:这里泛指人世间的繁杂之事。
④喧:喧闹,干扰。
(二)难句注译。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①羁鸟:被束缚于笼中的鸟。
②池鱼:被养于池中的鱼。这里是诗人以羁鸟和池鱼来比喻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在。
③旧林、故渊:比喻诗人向往的田园,即下文的“自然”。
全句可译为;被(从树林里抓回来)关在笼子里的鸟想回到原来的林子里去,被(从大河里捕回来)养在池塘里的`鱼想回到原来的大河里去。
(三)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分析:
从这两首诗看,陶渊明的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就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
在《归园田居》中,诗人笔下的田园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摄取的全是日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再平常不过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的,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四)《归园田居》和《饮酒》在写作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
首先,在选取角度上,《归园田居》着重描绘客观环境,借客观来表现主观;而《饮酒》则着重写诗人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感受。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归园田居》主要用反衬、对比的方法,显得质朴而坦露;而《饮酒》多用比兴之法,显得婉曲含蓄。
(五)《陶渊明诗两首》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
(1)《归园田居》全诗20句,可分三层。
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形象地表达了陶渊明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归农的急迫心境。
7~18句:描写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表现了作者鄙视利禄、洁身自好的清高品格。
19~20句:写诗人回答人们的疑问,说明官场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只有冲破它,回归自然,才会乐趣无穷。
(2)《饮酒》全诗10句,共分两层。
1~4句:第一层,写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第二层,说明美丽自然的景物欣赏,能获得无限意趣。
三、教学过程:
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诗歌古体诗中最优秀的几篇代表作。
古体诗指唐朝以前包括春秋战国、秦汉、魏晋这一历史阶段的诗歌作品,其体裁主要包括四言、五言、杂言、乐府、民歌、楚辞、七言诗等。
其发展的轨迹主要是由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其中又包括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作→陶诗等田园诗一类的明显足迹。
我国的古体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成就辉煌,群芳斗艳,绚丽灿烂。如果按题材分类,它有田园诗、山水诗、政治诗;如果按情节分类,它有叙事诗和抒情诗;如果按创作分类,它有文人创作和非文人创作(民间收集)等等。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文并学习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
品味这首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 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字音
羁(jī) 暧(ài)
2、 对照注释,疏通词句
解释下列加点词。
少无适俗韵 本性、气质 性本爱丘山 天性、本性
池鱼思故渊 深潭 方宅十余亩 四周
榆柳荫后檐 遮蔽 桃李罗堂前 排列
依依墟里烟 村落 久在樊笼里 喻官场
3、 理清思路
全词共20句,可分为哪三个部分?
明确:回忆弃官前(前六句) 描写归田园(中十句)再回到眼前(后四句)
4、 内容分析:
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爱憎感情?它对全篇有怎样的作用?
写了诗人爱丘山,憎尘俗的感情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适俗韵”指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本能,“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作者曾“不为五斗米折腰向锈里小儿”,所以世俗的阿谀奉承,他一样也也没学到,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他的本性与大自然是相通的'。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少无世俗韵
性本爱丘山
对“误”字的分析:无限的感慨与辛酸,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对“尘网”的分析:对仕途的厌恶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村田园风光图?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摘述。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
白描手法:这首诗采用我国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用清新浅近的语言,勾画
了一幅颇富情趣的农村图景。
点睛之笔:
久在樊龙里
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陶诗《饮酒》、《桃花源记》导入。一提到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我们就会想到他的名句。你能说出名句吗?《桃花源记》里,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体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纯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老师巡视。
2、指名朗读,师正音:羁、拙、荫、暧暧、樊
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大家知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怎么读呢?大家试一试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学生齐读。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尘网羁鸟池鱼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分组讨论:
⑴诗人选取哪些意象描写田园?展现了田园怎样的风光?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
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⑶你能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出来?
(连续追问,启发和鼓励学生)、(采用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示例:
这是你梦想中的桃源:看,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绿,夹有粉红与雪白;远有村落、炊烟和桑树,淡淡的蒙胧中透出一股绿意。草屋前后,榆柳在和风中摇动枝条,自得其乐;桃李在艳阳下自由开放,轻松自如。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有那些“往来耕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之人,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田野上,自然相处,和谐生存,是那样平和安定,舒适自足,生机盎然。欢迎您与我共来畅游此地!
4、讨论:为何而归?
教师补充介绍陶渊明此次辞官回家的经历。(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总结全文(列板书)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金牌教程》上有关练习。
3、小作文:(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附:板书计划: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田园:宁静、祥和——闲适、愉悦
官场:尘网、樊笼——不满、鄙弃
侯晓旭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
4.明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
摒弃世俗
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2.学生选出描绘景物的诗句。
3.教师点拨:
这些乡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像世外桃源一样。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鉴赏提示)
4.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教师点拨。
5.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
1.鉴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的情思意境。
(课件展示诗文)
2.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3.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古典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
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
教学重点:会朗读 会理解
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二、了解诗人
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他是谁?——陶渊明。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
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
(1)提出听读要求:
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②学生集体按正确的读法朗读全诗,然后个别进行竞赛朗,看谁读得更好。(老师适时指导,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并能读出喜欢、闲适的意境。)
2、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会理解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学全诗,看谁在自学后,对诗歌的字词句等的理解最透彻。
(1)要求学生合起课本,说说对诗中部分字词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说说各句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板书)。
3、考学生的欣赏的能力(完成会欣赏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全诗。
(1)你认为那个字词或那句话写得最好?说说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
(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与学生共同体会“带月荷锄归”与“夕露沾我衣”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题
二、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三、 研读全诗
(一) 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
(二) 研读诗歌,品味真情
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
1、 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2、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3、 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
4、 归去如何?
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
四、 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五、 布置作业
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 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 正确解读诗歌意象,把握作品的意境,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法,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学习。
2. 通过讨论,对诗歌意象进行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3.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家园,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世外桃源”。这个代名词缘自一篇千古美文《桃花源记》,在这篇美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宁的社会。那么这么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的世界是源自于哪位大家之笔呢?没错,就是源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一经陶渊明笔下流出便成了人类文明共有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陶渊明以及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欣赏他的作品,再次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学魅力。
二、知人论世
1、回顾初中所学习过的出自陶渊明笔下的诗文。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通过图片猜诗句的形式再次回顾所学诗文进入诗歌情景的学习。
(其三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记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五柳先生传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通过资料补充完整的形式将陶渊明的介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时期杰出的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语言清新自然。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意境,因此陶渊明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补充)同时陶渊明还有一个称号,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隐逸诗人)一直在官僚与隐士的角色中徘徊,他29岁出仕,不久又回家了,五六年后又出来做官,但时间都不长,直到41岁时,他才担任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余天,就辞官归田,直到63岁去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了。试问:陶渊明归隐后真的快乐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一同追寻他的心路历程。
三、诵读指导
齐读,纠字音,指导、提醒把握五言诗的节奏后再次诵读。
(拙zhuō、荫:Уìn)
四、文本解读
1、疏通字词(先请学生回答以下加粗、较为难以理解的字词,老师再做补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地上升;墟: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2、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比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它往往能传达或者暗示许多有效信息。从题目当中我们看出此诗的诗眼是什么?明确:“归”
3、由题目可知“归”字是诗眼,是明示的条件,但“归”字之下还有许多暗含条件,而这些暗含条件向我们展示出了下面四个问题: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问题:从何而归?
明确:从尘网中归,尘网指官场,污浊、混浊的官场。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此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尘网与官场中有什么相似的特点?
明确:比较束缚。(对人的本性具有约束作用)
诗句中还有其他词可以反映他从官场中归来的吗?
明确:樊笼。
从这两个比喻句中可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问题:“为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爱田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
(小结: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本性的同时用羁鸟、池鱼指代自己,说明由于官场的黑暗、污浊、腐败使得自己失去了自由的本性,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作者在官场当中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和本性,所以使得作者对怎么样的生活?田园生活
作者向往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作者归向了何处?归去如何?大家相互讨论下,找出描写归后生活情境的句子并加以赏析(意象、手法、情感等)。
明确:归向园田,诗人归隐后是快乐自足的。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学生自由发挥)
艺术手法:远近结合 以动衬静 白描 情景交融
幻灯片显示:
爱丘山 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远人村、墟里烟 由近及远
归园田 所闻:狗吠、鸡鸣 白描
以动衬静
落尘网 所感:无尘杂、有余闲
情景交融
樊笼→自然
总结: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田园”“复得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的表达了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怡然陶醉之情。
4、拓展探究
问题预设: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是志趣高洁、洁身自好的,也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道路?假如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选择呢?
总结:学习陶渊明对于今时今日的人们能来说我觉得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他的选择,而在于他的舍弃,他选择了归隐,也就舍弃了名利;选择了归隐,也就舍弃了富贵;他能在浑浊的现实中追求自己的原则;能在一尘不染的现实里关照自己的本性;能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能够“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这一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足够的勇气,足够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够做到的。所以,无论时代怎么改变,世事怎么变迁,陶渊明和他文如其人的淳朴诗作都不会褪色,他一直是并永远是永恒的经典。
5、布置作业
1.默写《归园田居(其一)》。
2、以你们聪明及日常的积累为画笔,丰富的想象为颜料将诗句中美好的田园风光描绘出来
附: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情 由近及远
仕——隐 景 以动衬静
巧——拙 交 (动静结合)
融 白描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榆柳桃李简朴幽雅
见
远人村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狗吠深巷宁静和平闻
鸡鸣桑树(以动衬静)
无尘杂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作业
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提示:(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1)进取与隐退的对立。(2)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陶渊明—《归园田居》 田园美—虚淡、静穆 超俗不羁的品质
平和、淳朴 闲适愉悦的心境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 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 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 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07-15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学设计04-23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0篇)07-05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05-31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07-05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08-07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0-24
归园田居06-22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09-28
《归园田居》教学笔记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