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古诗中的对写法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诗中的对写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中的对写法
表现新情的古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对写法。所谓“对写法”,就是明确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并不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五年(756)。这年的六月,安禄册兵破潼关,玄宗仓皇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改元至德。其时,诗人杜甫正携家避难,暂置鹿阝州的羌村,本人则只身去灵武,途中不幸被叛军掳至长安。八月,杜甫在长安望月思家,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言律诗。诗一开头,就点出了诗人思念鹿阝州亲人这个主题。但诗人并不直接从自己方向落笔,而是从对面设想着笔:“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写妻子望月思念自己的情形。第二联通过“未解忆长安”的小儿女,进一步衬托出妻子的孤寂。第三联笔锋一转,从想象中正面描写妻子月下久伫的动人形象,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结束这种相思之苦的愿望。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鹿阝州的妻子和儿女,诗人却从对面落笔,写鹿阝州的妻子在月光下思念羁居长安的丈夫。诗人巧用对写法,把他们夫妻之间缠绵悱恻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动人。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体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就说着远行人。”冬至在唐代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一、二句交代诗人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冬至这个佳节,孤灯一盏,形影相吊,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诗人不从正面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里人如何思念自己的情景。家里人深夜还没有入睡,围坐在灯下,惦念着远行的游子。诗人运用对写法,把自己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得蕴藉深沉,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旅居长安时所作。古代的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节日。但诗人旅居在外,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难以自已,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一、二句正面直写自己客居他乡,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这两句发自诗人心灵深处的诗句,道出了天下游子的共同心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三、四两句诗人改变写作角度,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是在生活实感的基础上,由对面写来,想象兄弟们重九登高而思念自己,这是更深一层的描写。重阳佳节,家中弟兄相偕登高、遍插茱萸时,很自然地会感到少了旅居在外的自己。诗人运用对写法,把对兄弟的思念情意表达得曲折而浓郁。
古诗中的对写法分析
一、想象怀忆的充分结合
《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这曾被誉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并非是说它最初表现了征人思亲的主题,而在于它开创了中国羁旅诗这种独特的抒情模式——“对写法”。诗歌抒写了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它的独创性在于能创设幻境,不从正面直写己思亲之情,而从对面设想亲人的念己之心,做到想象和怀忆的充分融合。抒情主人公想象家中父母和兄长正在想念他,心疼他行役辛苦,希望他保重,盼望他早日平安归来的情形。这并非是诗人的主观造作,而是多年情感的积累,情到深处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至亲之间心心相连的骨肉深情。
千百年来,漂泊异乡的游子,读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固然来自诗人质朴、深厚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诗歌想象和怀忆充分结合的“对写法”。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诗的一二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直抒胸臆,以朴实无华、凝练精警的诗句,道出了普天下所有游子思家念亲的共同心声。三四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却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山东兄弟,家乡亲人,而是想象重阳日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佩带茱萸,携手登高,本该嬉笑欢乐,却因兄弟两分,天各一方而黯然神伤,把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婉曲含蓄,耐人回味。
二、画面之间的交相融合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诗的前四句构成了一幅画面:妻子于江南水乡中采摘着许多芳美的花草,准备送给自己的丈夫。但是想到自己苦苦思恋着的丈夫还身在遥远的外地至今未归,不禁悲从中来,发出“采之欲遗谁?”的悲叹。诗的第二幅画面,出现在读者眼前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妻子,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正当妻子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远在天涯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和思念,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不见故乡的山水,望不见江对岸涉江采莲的妻子,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漫漫长路和浩浩烟云!整首诗恰似两组既分隔又同时显现的画面,一边是女子置身兰草丛中采花,一边是丈夫漫漫长路中回首望乡,两幅画面重叠显现,意境深远而富有立体感。
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两诗极为相似,都逢佳节,都在馆驿,又都画面感极强,很好地延续了这种画面交融的“对写法”。高诗的一二两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和白诗的一二两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让我们都能读到这样一幅画面,诗人身在旅途,寓居客舍,远离家人,彻夜难眠,那一片浓厚的佳节气氛包围着他们在寒灯寒舍之中的孤独,一股独在异乡的孤寂凄然之情便油然而生。高诗白诗的三四两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和“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都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再从正面直接写自己思念家人之苦,而是从家人思己落笔构筑画面。高诗写到,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一定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除夕,而且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亲人的霜鬓增添新的白发,诗人把真挚的思念情感抒写得更为婉曲含蓄。而诗人白居易想象出家里人深夜还没有入睡,围坐在灯下,惦念着远行的游子。诗人的形象在对方的思念中呼之欲出,仿佛他们就在自己眼前,由此可见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深。两位诗人都巧妙地运用画面交融的“对写法”,通过诗人和家人两组画面,把亲人对诗人的思念集中抒写出来,而这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三、落笔他处的婉曲抒怀
表达深切夫妻之思的典型诗作当属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在天宝十五载被安史叛军俘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他的妻子儿女寄居在千里之外的鄜州羌村。诗人身处异乡,安危难测,借月抒写离情,抒写自己对家中妻儿的思念和担忧,其妙处就在于通篇不直接抒写自己的思念,而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直接落笔千里之外的妻子,反写对方对“我”的思念,将夫妻间真挚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妻子“独看”鄜州之月“忆长安”,表达对远在异地的丈夫的担心和思念,而诗人自己“独看”长安之月忆鄜州妻儿,也尽包含其中了。
苏轼的《少年游》一诗,和杜甫的《月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宋神宗熙宁七年,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驻润州,思恋家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假托妻子王闰之在杭州思念自己,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去年在“大雪似杨花”的凄寒气氛下,妻子恋恋不舍地冒雪相送,今年“杨花似飞雪”,春天已尽,却不见词人归来。词人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了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却未归的情形,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妻子无时无刻不在惦念远方的丈夫,忧愁的意绪,纷乱的情思,正如那似雪的杨花。妻子盼归未归,思念与寂寞混合,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对酒卷帘邀明月”,可此时,偏偏明月却怜爱双双栖息在梁上的燕子,把它那光辉分明地、斜斜地洒在画梁上的燕巢上,让妻子越发的触景伤情。妻子的所思所念,是远行在外的词人所设想的,词人的恋家思归之情昭然于世。
又如南宋末年诗人郑会旅途中题于所住客店房间墙壁上的《题邸间壁》一诗:“酴醾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题壁是古代骚人墨客抒怀的一种常见方式,但这首诗全从对面落笔,只字不言自己,却将家中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情态表达得委婉深挚。春寒料峭、万籁无声,妻子因丈夫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清冷,因苦苦思念丈夫而难以入睡。在深深的思恋中,在幽暗的烛光下,妻子屈指计算丈夫的行程和归家的日期,一直坐到红烛燃尽,玉钗敲断。整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换位移情,境界新奇。
四、移情于物的特殊表达
还有些运用“对写法”的诗,跳出了惯常“移情于人”的“对写法”,巧妙地“移情于物”。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到另外的人、事、物上,借助自然之物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更充分地表达出来,有时会收到情感倍增的效果。
如唐代诗人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首诗写诗人搬家之时,对故居的一草一木依恋难舍。诗人不说自己对亭子周围草木花鸟的依依不舍,却说“柳条藤蔓满怀离情,不忍分别;黄莺频频啼叫,痴情挽留”,全诗的景和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诗人视花鸟为挚友,巧妙而又饶有趣味地表达了自己内心对故居的留恋之情。
又如大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情感。诗人初次离开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不舍呢?但诗人不直抒离乡的惜别之情,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故乡之水对自己恋恋不舍,不辞劳苦地从遥远的故乡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如此从对面落笔,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对写法”始见于《诗经》,习见于唐诗宋词。掌握“对写法”,是阅读诗歌的又一突破点,便于更快捷、准确地捕捉诗人情感。所以,这一独特的抒情方式,已被作为诗歌的考查内容重视起来,经常出现在诗歌鉴赏的试题之中。诗歌的知识复杂繁多,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分条梳理,分类总结,以便学生掌握记忆。
【古诗中的对写法】相关文章:
有关古诗中名垂千古的名言名句10-26
古诗中的大自然诗中雨10-22
精选古诗中的秋天04-18
古诗中的春雨05-14
木兰诗中的主旨06-20
木兰诗中的修辞03-03
木兰诗中的铺成06-19
木兰诗中顶真04-18
唐诗中的夏天06-23
古诗中的黄河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