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答刘正夫书》

时间:2023-02-01 13:19:45 韩愈 我要投稿

韩愈《答刘正夫书》

  韩愈的文学创作整体上都有着求奇主变的倾向,因为他对文学的根本理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韩愈的作品《答刘正夫书》。

  答刘正夫书

  唐/韩愈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

  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闵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译文】

  韩愈陈说。进士刘正夫君:承蒙你赐书,以我做得不到之处教导我,既承蒙你的多多赐予,又愧对你如此真诚的心意。实在幸运,实在幸运1

  凡是考进士的人,对于先达之士之门哪里不可以去?先达之士对于晚生后辈,只要见他登门,哪能不回答他的问题呢?凡是来的人均以礼接待他,全长安城的士大夫无不如此,而惟独我韩愈不幸而享有善接待后辈的名声,有了善接后辈之名,毁谤也就随之而来了。

  有来问我问题的人,我都不敢不以真诚的态度来回答。有人问:“作文章应该以谁为师?”我必定恭谨地回答说: “应该以古代的圣贤之人为师。”又问: “古代的圣贤之人所写的书都在,而其文辞各不相同,应该以谁为师?”我必定恭谨地回答说: “学其精神实质,而不能照搬其词句。”又问:“作文章应该好懂还是应该难懂?”我必定恭谨地回答:“无所谓难或易,只要恰到好处就行了。”不过如此而已,并没有固定的原则:只允许这样做,而不允许那样做。

  4那些早晚常见的各种东西,人们并不那么注意看它。等见到了特异的东西,大家就都来观看并谈论它,文章难道和这种情况有什么不同吗?汉朝的文人没有不能写文章的,惟独司马相如、司马迁、刘向、扬雄为其中的最杰出者。这样看来,就是下功夫深的人,他就能得到传之久远的名声。如果人们都步趋世俗之文风,不求独树一帜,即使不被当时的人们所责怪,也一定不会传之于后世。就像你家中的各种物器,都是依赖它们而供你使用的,然而其中最值得珍重爱惜的,(古诗百科)一定不是寻常之物。那些君子之人对于文章,难道与此有什么不同吗?如今后进之士写文章,能够深入研究探讨、努力开拓进取,以古代圣贤之人为师法对象的人,虽然未必处处皆对,但关键是,如果有像司马相如、司马迁、刘向、扬雄这样的杰出人物出世的话,必定是出在这些人之中,而绝不会出自囚循守旧的人。如果圣人之道不用文章那就罢了,如果用,那就必定是崇尚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不会是其他人,而是能够独树一帜、不因循随俗的人。自从有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然而他们的文章能保存到今天的,一定都是能够独树一帜的人。我经常以此来谈论这个问题。

  我对于你来说,既是志同道合举进士者,又是先考中入仕者,我又时常追随并与贤达的尊大人给事中交游,既然承蒙你的厚赐之意,我又怎能不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呈献出来作为对你的答复呢。你认为怎么样?韩愈禀白。

  【注释】

  [1]答刘正夫书:本文约作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至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间,时韩愈在长安任职方员外郎或国子博士。刘正夫,刑部尚书刘伯刍之子。然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刘伯刍有三子:宽夫、端夫、岩夫,而无正夫。蜀本作“岩夫”,似应以蜀本为是。刘正夫写信向韩愈求教,韩愈以此文答之,是韩愈一篇重要的文论著作。

  [2]笺:书牍。

  [3]诚然:如此真诚。

  [4]先进:指先进身人仕者,泛指先达之士。

  [5]司马相如:西汉著名的辞赋家。 太史公:指司马迁。 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汉朝宗室,官至中垒校尉,卒于汉成帝年间。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新序》、《说苑》、《烈女传》等。又喜阴阳五行,著有《尚书洪范五行传论》。 扬雄:字子云,汉代著名辞赋家。

  [6]忝:辱,辱没,自谦之词。 同道:志同道合,此指举进士。

  [7]从游:追随并与之交游。 贤尊:贤达的尊大人,此指刘正夫之父刘伯刍。 给事:官名,给事中之省称。

  【简介】

  韩愈诞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的长安,出生仅仅三年之后,他的父亲韩仲卿便去世了,自那时开始,幼年的韩愈便开始随长兄韩会生活,视兄嫂一如父母,并在韩会的辅导下读书学习。

  到七岁时,韩愈身上已经能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天赋,所谓“七岁属文,意语天出”、“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受到当时有名的文人萧存的赏识。

  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因在官场上受到牵连,被贬韶州刺史,韩愈也随韩会南迁。不幸的是,抵达韶州不久,韩会即因病去世。韩愈先随长嫂郑氏送葬于安阳,再一同避居江南,从处理丧事,到往返奔波、抚育子弟等一切重担,都被郑氏一人挑起,而其维持不易,自然可以想见。

  经济的重负使得韩愈早早成熟起来,当他十九岁时,便独身前往长安,要在仕途上有所进取。但与他所预料截然相反的是,自己不仅未能“一战而霸”,且连续参加三届考试均无成果。长安米珠薪桂,大不易居,而考试的挫折与对长嫂的愧疚,更使得他“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然而他仍然勉力支撑,始终不肯效溜须拍马之辈四处活动。

  随后,他打道回府,在宣州住了一年,贞元七年(792)再度入京考试。这一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陆贽,他是中唐时期有名的骈文家。陆贽以骈文名世,同时对古文也极为在行,并尝试将古文文法融入骈文。韩愈虽然为了考试违心的习学骈文,真正偏好的却是古文风貌,所写文章恰投考官之好,终于一举得中。

  考中进士意味着韩愈获得了入仕资格,但要想真正得到官职,还要再经过一次吏部的考试。贞元八年(793)年,韩愈返回河阳老家与卢氏女完婚,并取得吏部博学宏词考试的资格,随即赴长安应试。

  这段时间里,韩愈曾尝试与官员交游,写过《与凤翔邢尚书书》、《应科目时与人疏》等文字,他有名的“相须”、“相资”之说就是在此时提出的。他的干谒书函,始终围绕着一个议题展开,那就是健全国家发现人才、引用人才的制度。

  在第一次博学宏词试中,韩愈在被中书省复审后驳下落选。这一则是因为他不肯效仿“浮嚣之徒”游于公卿之门,专事干谒的举动,二则是他的古文主张及文风依旧不能被接纳。随后的考试依然如第一次一样失败,韩愈生活的窘困也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马厌谷》、《苦寒歌》都是他在此时的作品。

  长安十年,未得一官,韩愈在愤懑忧伤的心情中回到河阳,与卢氏相守。乡居生活诚然清苦,却给了他思考的时间。这段时间中,他的思想开始真正涉足一些深刻的问题。贞元十一年(796)九月,他去往洛阳官员云集之处,想要看看是否能在那里得到一些机遇。从贞元十一年到贞元十八年,韩愈的仕宦生涯不过是两入军幕,在官职上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但他一生学问道德的理论基础,却是在此阶段打下的。著名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及《师说》、《答李翊书》等文章,都是他这段时间的成果。

  贞元十七年(801),韩愈再入京选官,得到祠部员外郎陆傪的引荐,授四门博士。四门博士是四门学的学官。这一职务,与韩愈“汲汲于富贵,以救世为事”的理想相去甚远,但他对工作也极为竭力尽心。当时,韩愈在京师已经有些名声,学校学生以外,慕名而来,求学问道者也往往有之。他有问必答,凡登门称弟子者,他一概不回避师徒名分,这又大悖于当时士子耻于求师的风气,因此招致许多非议。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的文名愈盛,由此升迁为监察御史。但当年即因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被贬连州阳山。

  阳山处岭南穷荒之地,韩愈在当地关心教育,兴办学校,有许多惠民之政,甚至在他离去时,当地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

  贞元二十一年(805),韩愈得到命令,离开阳山,于郴州等待新的任令——即江陵府法曹参军。这一职务实则属于职掌猥杂的俗吏,因此韩愈对此愤愤不平,极为不满。

  判司江陵未满七月,朝中的政局人事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韩愈感到有了回归长安的指望。到元和元年(806),他领到朝中“国子博士”的任命,至元和三年(808),正式担任此职。元和四年,改官都官员外郎,但他在任上因祠部事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斗争,随后为息事宁人,被改官为河南令。

  任河南令不足一年,韩愈在繁剧的政务中坚定地与不法军人斗争,兴教育,整顿风俗。元和六年(811),韩愈调任职方员外郎。自此时到元和十三年(818),韩愈一直在长安为官,达到他一生仕宦的顶峰。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预备奉迎法门寺佛骨,这是宪宗朝最隆重的一次礼佛活动。历来坚持反佛的韩愈感觉无法坐视倾城的崇佛狂潮,于是上表切谏,即后世极为有名的《论佛骨表》。言语辛辣,充满轻蔑嘲讽。这篇上书恰恰是在佛骨已迎入长安,长安士庶的佛事活动达到最高潮之际写的,文中更有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一类的话,宪宗见书而盛怒,韩愈则因此被贬八千里外的潮州。

  被贬时,韩愈已在晚年,且体弱多病,又在荒僻之乡,境遇极苦。但他在任中勤于王事,忠于职守,去害除弊,安定百姓,兴办学校,培育人才。历代潮州官员中,在职仅半年的韩愈不过是来去匆匆的一个,但他在潮州人文史上的影响却是最大的,也是最为潮州百姓爱戴的。

  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被移袁州,次年十一月,又回到长安任职。长庆四年(824),他因病去世,在长安靖安里私第离开了人世,这一年,他五十七岁。

【韩愈《答刘正夫书》】相关文章:

答李翊书 韩愈10-09

韩愈:《答李翊书》10-25

韩愈的《答张彻》07-26

韩愈答李翊书对照翻译10-09

韩愈《答李翊书》阅读答案10-09

韩愈《答李翊书》阅读训练11-16

韩愈《答张籍书》阅读及答案11-01

韩愈《答张籍书》阅读答案11-20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及翻译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