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1
韩愈旧唐书文言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出名不没有官位。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等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韩愈说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盛衰,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是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
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2
原文:
颜真卿,宇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康实乃阳禄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初闻禄山之变,叹日:“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得平来,大喜,顾左右日:“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登、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遗段子光以三首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乃详谓诸将日:“我识此三人,首皆非也。”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乃取三首冠饰,草续支体,棺敛祭殡,为位恸哭,人心益附。
肃宗幸灵式,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代宗嗣位,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①陷希烈汝州,杞乃奏日:“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遽以身蔽之,而麾其众,众退,乃揖真卿就馆舍。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黩朝政为戏,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希烈惭,亦呵止。希烈既陷汴州,僭伪号,使人问仪于真卿,真卿日:“老夫耄耋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兴元元年乃杀真卿。年七十七。
德宗诏日:“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属贼臣扰乱,委以存谕,拘胁累岁,死而不挠,可赠司徒,仍赐布帛五百端。男頵、硕等丧制终所司奏超授官秩。”《旧唐书·颜真卿传》
①李希烈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郡临沂县人。颜真卿年少时学习勤奋,有文才,尤其擅长书法。开元年间,被选送应试,考中甲科。侍奉父母以孝闻名。安禄山反意较明显了,颜真卿以久雨为托词,修城墙加深护城河,秘密统计健壮男子,储备粮食;表面却召集文人,在城外水中乘船游玩、喝酒吟诗。有人向安禄山告发,安禄山也秘密侦察他,认为文人不值得担心。不久,安禄山果然反叛,河朔都被攻陷;只有平原郡城郭守卫都完备,于是派司兵参军李平飞马奏报。唐玄宗开始听说安禄山叛乱,叹气说:“黄河以北二十四郡,竟没有一个忠臣吗?”得李平来报,很高兴,扭头对侍从说:“我不知道颜真卿相貌怎样,能够做得这样好!”安禄山攻陷了洛阳,杀死了洛阳留守李登、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派段子光带着三人的头来黄河北边示众。颜真卿担心人心动摇,就假装对各位将领说:“我认识这三个人,头都不是真的。”于是腰斩了段子光,秘密藏起三人的头。后来,才取出三人的帽子佩饰,用草续做成身体四肢,用棺木装殓祭祀殡葬,立了牌位痛哭,人心因而更加亲附。
肃宗驾临灵武,授颜真卿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代宗继位,卢杞专权,忌恨他,适逢李希烈叛变攻占汝州,卢杞于是就上奏说:“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晓谕他们,可以不使军队劳苦。”皇上同意。颜真卿刚见到李希烈,李希烈的干儿子一千多人抽出刀抢着上前逼迫他,要吃他的肉。许多将领层层围住,随口辱骂,往他的身上挥刀比划,颜真卿毫不畏惧。李希烈急忙用身体护住他,驱散了那些人,众人退去,才施礼请颜真卿到住处休息。李希烈大摆宴席犒劳他的爪牙,请颜真卿赴宴,让他看艺人指责、亵渎朝廷政事取乐,颜真卿发怒说:“大人(李希烈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实为宰相,因此称他为“相公”,意译为“大人”)是臣下,怎么让这些人做这种事呢?”拂衣起身离席,李希烈羞愧,也喝令停止。李希烈攻占了汴州,称帝建国,派人问颜真卿仪式,颜真卿说:“我年纪大了,虽曾经执掌国家礼仪,记得的只有诸侯朝拜的礼仪。”兴元元年李希烈杀了颜真卿,颜真卿当时77岁。
唐德宗下诏书说:“鲁郡公颜真卿,天生才能品质出众,公正忠心尤为杰出,侍奉四代皇帝,志向坚贞始终如一,适遇叛贼作乱,朝廷将晓谕(贼寇)的重任委托给他,几年被拘禁威胁,至死不屈服,可以追赠他为司徒,再赐五百匹布帛。他的儿子颜頵、颜硕等人服丧完毕,主管部门(或主管官吏)奏报破格授予官职。”
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3
原文: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贫贱,以鱼猎为事。居乡里,见班白提挈者,必代之。性好施惠,家无蓄积。隋大业末,有贼帅左才相,自号博山公,据齐郡之长白山,子通归之,以武力为才相所重。有乡人陷于贼者,必全护之。时诸贼皆残忍,唯子通独行仁恕,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兵至万人。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子通拥其余众奔海陵,得众二万,自称将军。初,宇文化及以隋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子通率师击之。棱南求救于沈法兴,西乞师于杜伏威,二人各以兵至,伏威屯清流,法兴保杨子,相去数十里间。子通纳言毛文深进计,募江南人为部曲,诈为法兴之兵,夜袭伏威。伏威不悟,恨法兴之侵己,又遣兵袭法兴。二人相疑,莫敢先动。子通遂得尽锐攻陷江都,陈棱奔于伏威。子通入据江都,尽虏其众,因僭即皇帝位,国称吴,建元为明政。丹阳贼帅乐伯通率众万余来降,子通拜尚书左仆射。更进击法兴于废亭,斩其仆射蒋元超,法兴弃城宵遁,遂有晋陵之地。获法兴府掾李百药,引为内史侍郎,使典文翰;以法兴尚书左丞殷芊为太常卿,使掌礼乐。由是隋郡县及江南人士多归之。后伏威遣辅公柘攻陷丹阳,进屯溧水。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又属粮尽,子通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东至会稽,南至千岭,西距宣城,北至太湖,尽有其地。未几,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诞攻之,大战于苏州,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之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甚厚。
(选自《旧唐书·卷五十六·李子通传》,有删改)
译文:
李子通是东海郡丞县人。小时候生活贫穷,地位低下,靠捕鱼打猎为生。居住在乡里,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提着重物,他一定会帮助。他生性喜欢施舍,家里没有积蓄的财产。隋朝大业末年,有一个叛军首领叫左才相,他自封为博山公,占据齐郡的长白山,李子通归顺了他,凭借武力被才相看重。有乡人被叛军抓住,他一定会全力保护他们。当时各路叛军都很残忍,只有李子通施行仁爱宽容的政策,因此人们大多归顺他,不到半年,军队达到上万人。左才相渐渐忌妒他的才能,李子通自己离开,趁机渡过淮河,和杜伏威会合,不久被隋将来整击败。李子通带领他余下的军队逃向海陵,得到军队二万人,自称将军。当初,宇文化及派隋朝将军陈棱担任江都太守,李子通率领军队进攻他。陈棱向南向沈法兴求救,又向西向杜伏威请求援军,二人各自带领军队到来,杜伏威在清流屯兵,沈法兴保卫杨子,两军相距数十里。李子通接受毛文深的建议,招募江南人作为军队,假称是沈法兴的军队,趁夜袭击杜伏威。杜伏威没有料到这是个圈套,痛恨沈法兴侵犯自己,又派遣军队袭击沈法兴。二人互相猜疑,都不敢先行动。李子通于是完全得到精锐军队攻陷了江都,陈棱投奔杜伏威。李子通占据江都,全部俘虏了他的军队,于是超越自己的身份登上皇帝大位,建立国号称吴,建立初始年号为明政。丹阳叛军主帅乐伯通率领军队一万多人来投降,李子通封他做尚书左仆射。又在虞亭进攻沈法兴,斩杀他的仆射蒋元超,沈法兴放弃城池连夜逃跑,于是占有晋陵这片地盘。他抓获沈法兴府中的属官李百药,让他做内史侍郎,掌管文翰工作;用沈法兴的尚书左丞殷芊做太常卿,让他掌管礼乐制度。从此隋朝各郡县以及江南人士大多归顺他。后来杜伏威派遣辅公柘攻陷丹阳,进占溧水。李子通向他进攻,反而被辅公柘击败。又恰逢粮食耗尽,于是李子通放弃江都,在京口防御,江西的地盘都归杜伏威所有。李子通纠集逃亡离散的军队,得到二万人,在吴郡袭击沈法兴,击败了他,率领他的官属在余杭建都。东到会稽,南到千岭,西到宣城,北到太湖的大片土地,都归他所有。李子通称王没有多久,杜伏威派遣自己的将领王雄诞攻打他,在苏州展开一场大战。李子通被打败,形势窘迫请求投降,杜伏威抓住他押送到京城,高祖没有处罚他,(反而给他的)赏赐很优厚。
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4
旧唐书·王丘传
原文:
王丘,光禄卿同皎从兄子也。父同晊,左庶子。丘年十一,童子举擢第,时类皆以诵经为课,丘独以属文见擢,由是知名。弱冠,又应制举,拜奉礼郎。丘神气清古,而志行修洁,尤善词赋,族人左庶子方庆及御史大夫魏元忠皆称荐之。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
开元初,累迁考功员外郎。先是,考功举人,请托大行,取士颇滥,每年至数百人,丘一切核其实材,登科者仅满百人。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三迁紫微舍人,以知制诰之勤,加朝散大夫,再转吏部侍郎。典选累年,甚称平允。擢用山阴尉孙逖、桃林尉张镜微、湖城尉张晋明、进士王泠然,皆称一时之秀。俄换尚书左丞。
十一年,拜黄门侍郎。其年,山东旱俭,朝议选朝臣为刺史以抚贫民,制曰:“昔咎繇与禹言曰:‘在知人,在安人。’此皆念存邦本,光于帝载,乾乾夕惕,无忘一日。而长吏或不称苍生或未宁深思循良以矫过弊仍重诸侯之选。”于是以丘为怀州刺史,又以中书侍郎崔沔等数人皆为山东诸州刺史。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书令萧嵩与丘有旧,将荐丘知政事,丘知而固辞,且盛推尚书右丞韩休。及休作相,遂荐丘代崔琳为御史大夫。丘既讷于言词,敷奏多不称旨。俄转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寻以疾拜礼部尚书,后致仕。
丘虽历要职,固守清俭,未尝受人馈遗,第宅舆马,称为敝陋。致仕之后,药饵殆将不给。上闻而嘉叹,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闻其医药靡给,久此从宦,遂无余资。持操若斯,古人何远!其俸禄宜全给,式表殊常之泽,用旌贞白之吏。”天宝二年卒,赠荆州大都督。(《旧唐书》)
译文:
王丘,是光禄卿王同皎的堂兄的儿子。父亲王同晊,左庶子。王丘十一岁时,应童子科考试登第,当时所有的童子都是以背经文应试,只有王丘独以文章考中,因此知名。他二十岁时,又应试中举,拜奉礼郎。王丘神气清古,而且志行修洁,特别善于词赋。族人左庶子王方庆和御史大夫魏元忠皆称赞推荐他。长安年中,他由偃师主簿提拔,拜监察御史。
开元初年,调任考功员外郎。原先,考功举人,开后门拉关系盛行,取士很滥,每年达数百人之多。王丘一一复核材料,登科的仅只有一百人。评议的人认为,从武则天以后共几十年,没有能比得上王丘的,在他之后的席豫、严挺之也比不上他。王丘三任紫微舍人,以主管制诰的勤谨,加朝散大夫之职,又调任吏部侍郎。选拔人才多年,都很公平恰当,他提拔任用了山阴县尉孙逖、桃林县尉张镜微、湖城县尉张晋明、进士王泠然,都被世人称为一时之秀。不久换职尚书左丞。
开元十一年,王丘任黄门侍郎,那一年,山东大旱歉收,朝廷从朝臣中选刺史去安抚贫民,下旨道:“古代咎繇对大禹说:‘在知人,在安人。’这都是说心上想着国家的根本,光大帝业,小心谨慎,无一日遗忘。但是长吏中有不称职的,百姓中有不能安生的,朕深思依循良好的政治,来矫正过失,依旧要很重视诸侯的选拔。”这样就派王丘为怀州刺史,又派中书侍郎崔沔等数人都去任山东诸州的刺史。到任,皆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只有王丘在职清廉严明,官民又敬又畏。不久,又分管吏部选拔人才的工作,入台阁任尚书左丞。父丧去职,期满,拜右散骑常侍,仍管天子的诏书等制诰之事。
开元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书令萧嵩与王丘有老交情,将推荐王丘任宰相,王丘得知坚决辞谢,并且极力推荐尚书右丞韩休。到韩休做了宰相,便推荐王丘代崔琳任御史大夫。王丘因不善言辞,奏对多不称皇上的心意。不久调任太子宾客,袭父爵为宿预男。不久带病拜任礼部尚书,后告老还乡。
王丘虽然历任要职,但却固守清廉,从不受人馈送,住宅车马,均是很敝陋的。辞官归田以后,病了连吃药的钱都有困难。皇上闻知而赞叹,下书道:“皇帝下令说:“王丘一向富有才华,多次升迁担任了重要的官职,近来由于生病,才准许他辞官过安闲的生活。听说他医药供应不上,长期做官,竟没有剩余的财产。像这样持守节操,离古圣人有多远呢!王丘俸禄,应当全给,以此来表示殊常的待遇,用来表彰廉洁之吏。”天宝二年去世,追赠荆州大都督。
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5
旧唐书
原文:
张镒,苏州人,朔方节度使齐丘之子也。以门荫授左卫兵曹参军。迁屯田员外郎,转祠部、右司二员外。母忧居丧有闻,免丧,除司勋员外。大历五年,除濠州刺史,为政清净,州事大理。乃招经术之士,讲训生徒,比去郡,升明经者四十余人。李灵曜反于汴州,镒训练乡兵,严守御之备,诏书褒异,加侍御史、沿淮镇守使。德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寻除河中晋绛都防御观察使。到官数日改汴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以疾辞逗留于中路征入养疾私第未几拜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修国史。
卢杞忌镒名重道直,无以陷之,以方用兵西边,杞乃伪请行,上固以不可,因荐镒以中书侍郎为凤翔陇右节度使代朱泚,与吐蕃相尚结赞等盟于清水。将盟,镒与结赞约各以二千人赴坛所,执兵者半之,列于坛外二百步;散从者半之,分立坛下,镒与结赞升坛为盟。初,约汉以牛,蕃以马为牲,镒耻与之盟,将杀其礼,乃请结赞曰:“汉非牛不田,蕃非马不行,今请以羊豕犬三物代之。”结赞许诺。时塞外无豕,结赞请以羝羊,镒出犬、白羊,乃坎于坛北刑之,杂血一器而歃。
盟毕,结赞请镒就坛之西南隅佛幄中焚香为誓,誓毕,复升坛饮酒。献酬之礼,各用其物,以将厚意而归。
德宗将幸奉天,镒窃知之,将迎銮驾,具财货服用献行在。李楚琳者,尝事朱泚,得其心。军司马齐映等密谋曰:“楚琳不去,必为乱。”乃遣楚琳屯于陇州。楚琳知其谋,乃托故不时发。镒始以迎驾心忧惑,以楚琳承命去矣,殊不促其行。镒修饰边幅,不为军士所悦。是夜,楚琳遂与其党王汾、李卓、牛僧伽等作乱。镒夜缒而走,出凤翔三十里,及二子皆为候骑所得,楚琳俱杀之。寻赠太子太傅,葬事官给。
(节选自《旧唐书﹒张镒传》)
译文:
张镒,苏州人,是朔方节度使齐丘的儿子。因为先辈的'余荫被授予左卫兵曹参军。升任屯田员外郎,又转任祠部、右司二员外。母亲去世,他在家守丧有名望,被免除服丧,被授予司勋员外。大历五年,被授予濠州刺史,为政清廉干净,州里的事物得到很好的治理。于是他招来懂得经书学问的的人,为学生做讲解培训,等到他离开当地时,因为懂经意而被选为士的的人达到四十多人。李灵曜在汴州造反,张镒训练乡兵,严格加强了防守抵御的准备,皇上搬诏特别嘉奖,加封侍御史、沿淮镇守使。德宗即位,招到京城授予吏部侍郎,不久又被任命河中晋绛都防御观察使。上任几天之后又改任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因为患病辞去官职,在路途中停留了一段时间,被召回京城,在自己家里养病。不久,被授予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编修国史。
卢杞忌恨张镒名气大行为正直,又没有办法陷害他,因为西边正用兵打仗,卢杞就假装请求前往,皇上坚持认为不可以,于是推荐张镒凭中书侍郎的身份作为凤翔陇右节度使来取代朱泚。与吐蕃相尚结赞等人在清水结盟。将要举行结盟仪式,张镒和结赞约定各带二千人赶赴祭坛所在地,有一半人带着兵器,在祭坛外二百步远排列;散开另一半跟随的人,分别站在祭坛下,张镒和结赞登上祭坛结盟。开始的时候,双方约定汉人用牛,吐蕃人用马来作为祭礼供品,张镒认为中原与吐蕃结盟是耻辱的,准备降低这个礼仪的规格,于是请求结赞说:“汉人没有牛就不能种田,吐蕃人没有马就不能行路,请求用羊、猪、狗三种家畜来代替牛马。”结赞同意了。当时塞外没有猪,结赞请求用羝羊来代替,张镒拿出狗和白羊,于是在祭坛的北边修筑台子杀了这些牲礼,把这些动物的血混在一个器皿里然后抹在嘴唇上。
会盟结束,结赞请张镒到祭坛西南角的供佛的帐篷里焚香立誓,结束后,又登上祭坛饮酒。双方献出给对方的礼物,都用自己的物产,用来让对方带着彼此的深厚的情义回去。
德宗将要驾临奉天,张镒私下里知道了,准备迎接皇上,准备了一些财物用品要献给皇上下榻的地方。李楚琳曾经侍奉朱泚,知道他的想法。军司马齐映等人密谋说;“楚林不离开,一定会造反。”于是派楚林到陇州驻守。楚林了解这个计谋的用意,于是找借口不按时出发。张镒起初因为迎接皇上而心中忧虑惶惑,认为楚林会接受命令离开,也就没有特别的督促他行动。张镒过于追求迎驾活动的细节,不被军队里的人喜欢。当天晚上,楚林就和他的同党王汾、李卓、牛僧伽等发起叛乱。张镒连夜用绳子从城墙上顺下来逃跑,出了凤翔三十里,和他的两个儿子都被等在那里的骑兵抓获,楚林把他们都杀了。不久朝廷追赠张镒太子太傅,丧事由公家出财物办理。
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6
原文:
高俭,字士廉,渤海蓚人。士廉少有器局,颇涉文史。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并称先达,与士廉结忘年之好,由是公卿藉甚。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贞观元年,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秦时李冰守蜀,导引汶江,创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侧者,顷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士廉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五年,入为吏部尚书。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士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及书成,凡一百卷,诏颁于天下,赐士廉物千段。十九年,太宗伐高丽,皇太子定州监国,士廉摄太子太傅,仍典朝政。皇太子下令曰:“摄太傅士廉,朝望国华,仪刑攸属,寡人忝膺监守,实资训导。比日听政,常屈同榻,庶因谘白,少祛蒙滞。但据案奉对,情所未安,所司宜别以一案供太傅。”士廉固让不敢当。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师崇仁里私第,时年七十二。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文献。
译文:
高俭,字士廉,是渤海蓚人。高士廉年少时有才识气度,广泛涉猎文史书籍。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都是前辈,与高士廉结为忘年之交,从此在王公大臣间(名声)很盛。隋军攻打辽,当时兵部尚书斛斯政逃到高丽,高士廉因为与他有交往而获罪,被贬为朱鸢主簿。他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岭南有瘴气,不能同行,就留下妻子鲜于氏侍奉赡养。高士廉长期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情况,北还的心情愈加迫切。曾经早上睡觉,梦到他母亲和他说话,就好像在依于母亲膝下,醒来后已经泪流满面。第二天果然得到母亲的消息,议论的人认为这是孝心的感应。贞观元年,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风俗轻浮,害怕鬼怪、厌恶疾病,父母生病有生命危险的,儿女大都不亲自侍奉,在杖头挂着食物,远远的喂食。高士廉根据当地情况加以训导,风俗顿时有所改观。秦代时李冰治理蜀地,导引汶江,开创了灌溉的便利,到现在在水边的土地,一顷价值千金,富强的人家,多相谋求占据。高士廉就在原水渠外另行疏浚开通新河,蜀中大获灌溉的便利。又在闲暇之日招引文人,举行文会,同时命令儒生讲论经史,劝勉鼓励后辈学生。蜀中的学校大为复兴。蜀人朱桃椎,淡泊寡欲,隐居不做官,身披裘衣腰扎粗绳,浪迹民间。高士廉常常派人去问候,朱桃椎看到使者就躲进树林。近代以来,多轻视隐士,唯独高士廉礼遇他们,在蜀中传为美谈。贞观五年,入朝做吏部尚书。崤山以东的人士喜欢自我夸耀,虽然已经接连几代的衰败了,依然倚仗他们的旧有门第,女儿嫁给别族的人,一定会多多索取聘礼。唐太宗厌恶这件事,认为对教化十分有害,就下诏让高士廉修订姓氏。于是他普遍搜集天下各姓的谱牒,并依据史书,考订它的真伪,忠贤之人褒奖进用,违逆之人贬谪,编撰成《氏族志》。到了书编修完成,共有一百卷,皇帝下诏颁行天下,赏赐高士廉物千段。十九年,太宗攻打高丽,皇太子在定州监管国事(代管国事),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一职,并职掌朝政。皇太子下令说:“代理太傅高士廉,是朝中有声威的杰出大臣,可以作为永久的楷模。寡人惭愧受任监管国事,确实借助于他的训导。近来我听政,常常委屈他跟我同坐一榻,希望趁机向他咨询,稍微去除我的蒙昧无知。然而让他依凭桌案应对,我心里有所不安,有关部门也应另备一个桌案供太傅使用。”高士廉坚决推辞不敢承当。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太宗亲临他的宅第问候他。二十一年正月壬辰,死于京师崇仁里私宅,时年七十二。追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文献。
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7
原文:
马周,字宾王,清河茌平人也,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落拓不为州里所敬。武德中,补博州助教,日饮醇酒,不以讲授为事。刺史达奚恕屡加咎责,周乃拂衣游于曹、汴,又为浚仪令崔贤首所辱,遂感激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常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答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每与臣言,未尝不以忠孝为意。”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注)门下省。六年,授监察御史,奉使称旨。帝以常何举得其人,赐帛三百匹。
周有机辨,能敷奏,深识事端,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中书侍郎岑文本谓所亲曰:“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榷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亡倦。昔苏、张、终、贾,正应此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耳。”十五年,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又兼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太宗伐辽东,令周与高士廉、刘洎留辅皇太子。太宗还,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二十一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太宗尝以神笔赐周飞白书曰:“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周病消渴,弥年不瘳。时驾幸翠微宫,敕求胜地,为周起宅,每令尚食以膳供之,太宗躬为调药,皇太子亲临问疾。周临终,索所陈事表草一帙,手自焚之,慨然曰:“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弗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太宗为之举哀,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旧唐书马周传》)
注:直,译为“进入”。
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成了孤儿,家里贫穷。他十分喜爱学习,特别精通《诗经》及相关注疏。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不敬重他。武德年间,他被补授博州助教,每天饮醇酒,不把助教讲授当做正事。刺使达奚恕多次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游历于曹州、汴州,途中被浚仪县令崔贤首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边长安而去。住在新丰旅店,旅店的主人只招待各位商人却不照顾马周,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自斟自饮,主人对此感到奇怪。他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类条目写了20多件事,让他把这些奏报上去,都是切中事务的。太宗对常何的才能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这都是家中的门客马周所写的,他每每和我谈话,总是把忠孝作为原则。”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多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很合皇上旨意。唐太宗因为常何举荐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机敏、有辩才、善于陈述奏章,很明白事情的起源根由,说什么都很恰当合适。太宗曾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我看马周评论时事很多,引用例证,赞同或考证古今条文,提取纲要删减繁芜,文采洋溢切合事理,没有一字可以再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仪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长久。”贞观十五年,马周升任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职务,又兼任检校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唐太宗远征辽东,命令马周与高士廉、刘洎留下来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在本来官职之外兼任吏部尚书。贞观二十一年,加封马周为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确实在于尽忠尽力的人才。”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不好。当时太宗驾临翠微宫,下令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亲自前去探视。马周要来原来上的奏章草稿一卷,亲手烧掉,他感慨地说道:“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为他哀悼,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韩愈文言文节选的翻译10-21
韩愈《原道》文言文翻译10-21
韩愈马说文言文翻译10-22
新唐书韩愈传文言文节选翻译10-21
《新唐书韩愈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0-23
《杂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6-11
韩愈《答崔立之书》文言文翻译10-29
《旧唐书》阅读答案及翻译12-27
旧唐书 柳宗元传翻译10-28
师说韩愈的翻译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