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韩愈

时间:2020-11-07 13:02:07 韩愈 我要投稿

师说韩愈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 ”的错误态度。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5.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参考答案:

  1.唐 韩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3.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4.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二: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郯子(tán) 苌弘(chánɡ)

  老聃(dān)李蟠(pán)

  B.句读(dú) 渎职(dú)

  穷兵黩武(dú) 买椟还珠(dú)

  C.六艺经传(chuán)传记(zhuàn)

  传说(chuán) 传宗接代(chuán)

  D.贻之(yí) 春风骀荡(yí)

  心旷神怡(yí) 甘之如饴(yí)

  【答案】 A(B项“句读”应读dòu;C项“六艺经传”应读zhuàn;D项“春风骀荡”应读dài。)

  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答案】 D(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3.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答案】 C(均为“学习”之意。A.出:超出/出自。B.惑:疑难问题/糊涂。D.道:道理/风尚。)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犹且从师而问焉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恣其所为不问朝夕遣人候问武

  C.或师焉,或不焉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或长烟一空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其出人也远矣蜀山兀,阿房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公拆袄,出珠授之

  【答案】 A(惑:①疑难问题;②糊涂;③疑难问题;④迷惑。B.请教/寻找/询问/问候,C.有的/或许/有时/有的人,D.超出/出现,指建成/出工/拿出。)

  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 B(B中“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些,这类;其余皆为动词,到、往)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

  C.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D.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 A(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①表承接关系,不译,②表转折关系,却;C乎①疑问语气词,吧,②相当于介词“于”,在;D于①表被动,当“被”讲,②介词,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答案】 C(C是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

  8.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答案】 B(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

  9.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小学而大遗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答案】 D(都是“爱护、疼爱”之意)

  10.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句。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1.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

  ________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师说韩愈】相关文章:

师说韩愈赏析10-28

师说韩愈原文02-04

韩愈师说讲解02-04

师说韩愈资料02-03

师说韩愈鉴赏02-01

韩愈师说拼音01-27

韩愈师说译文01-24

韩愈《师说》全文01-15

师说韩愈朗读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