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古文主张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韩愈的古文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
1、文以载道:
韩愈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在于载道,主张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用古文宣传儒家之道,也就是圣人道德教化之道。文学应该作为宣扬教化的工具,故文章内容以儒家学说为本,针对六朝文章侧重形式、忽略内容的弊端。他又认为文(形式、修辞手法)、道(内容)皆不可缺,但道先于文。他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又说: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2、务去陈言:
韩愈主张革新主体,建立新的文学语言,重视革新和创造,反对仿真抄袭前人文字的不良风气。具体来说有两点:一是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要求语言的新颖活泼;一是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要求文字的妥贴流畅通顺,合乎自然的语法规范;一是师其意而不师其辞。总的来说,韩愈认为文学语言须符合词必己出、文从字顺。
3、创作要有真情实感:
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不合理的现象,作家便要把它诉诸笔墨;在《送孟东野序》中,他把从古到今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都称为善鸣者,并且认为只有不平则鸣的作品,才能感人;在《柳子厚墓志铭》中,他又提出了类似穷而后工的观点。这些都说明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源,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的牢骚。
此外,他又主张全面地吸收前人的成果(《进学解》),对于学习古文,他主张循序渐进,无望其速成,养其根而俟其实。
4、破骈为散:
韩愈主张形式方面,要排除六朝以来骈俪文体,恢复三代两汉时代自然、质朴的文体,力倡复古,以矫正当时文坛那种内容空洞、华而不实的风尚。文章不须讲究字数的齐整,对仗的工整,用典是否恰当及声律是否谐协,句式应以达意自然为主,不应拘守对偶、平仄的规限。
5、注重作家之修养:
文章要树立个性,韩愈便提出方法。首先要加强作家的道德修养,为文养气;他认为文章是作家品德的反映。文章乃抒发个人感情,强调个人经历对文章有密切的关系。作家的不同风格,在于生活、经历、感触不同所致,指出情与生活、文与情之间的关系。韩愈说: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本质)。(《答尉迟生书》)如文如其人。
拓展阅读
韩愈简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的古文主张】相关文章:
韩愈古文鉴赏11-16
韩愈师说的古文诗11-03
韩愈和古文运动11-13
《古文观止·韩愈〈原毁〉》阅读理解11-19
论唐宋古文八大家苏轼韩愈11-13
柳宗元的主张11-02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10-19
黄庭坚诗歌主张10-17
黄庭坚的创作主张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