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的复习
《河中石兽》是中学时期的一篇比较重要的文章,复习这篇古文对同学们有一定的帮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详细的知识点梳理,供各位同学复习。
《河中石兽》复习资料
原文:
朝代:清代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转转 一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尊石兽一起陷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搜寻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原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颠倒吗?”照他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这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集。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代_____、_____家,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所以死后谥号“文达”。作品有《纪文达公遗集》《阅微草堂笔记》等。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 《阅微草堂笔记》为____朝短篇____,《河中石兽》选自其中_______,作者_______,他编撰的《________》被称为文化史上的 “万里长城”。
2、解释句中加点词
河干 山门圮于河 沉焉 阅十余岁 棹数小舟 曳铁钯 设帐寺中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可据理 臆断 欤
3、译句 (1)山门圮于河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5)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遂反溯流逆上矣
4、写出文中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①耳 ②物理 ③并 ④阅 ⑤是 ⑥盖 ⑦但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①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②求之(于)地中 ③果得(之)于数里外
(2)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3)倒装句:①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句) ②果得于数里外(状语后置句)
6、一词多义
(1)去: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西蜀之去南海( )
(2)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3)临:①一寺临河干( )②东临碣石( )
7、通假字:曳铁钯( )
8、词类活用:棹数小舟( )
9、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的复习】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03-25
河中石兽复习资料03-22
河中石兽中考复习课件03-22
《河中石兽》01-31
《河中石兽》复习知识点03-07
《河中石兽》反思11-29
《河中石兽》改写04-16
河中石兽实词04-20
河中石兽的教学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