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河中石兽的原文和翻译
河中石兽的原文和翻译1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作者简介
纪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jǐ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份,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注:纪昀,纪做姓时,读作三声,而不是四声)
纪昀祖籍是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人称茶星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晓岚,北迁已十四世。有据可考,纪晓岚为纪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这样1个世代书香门第。
纪晓岚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接着妈妈去世,在家服丧,闭门读书。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河中石兽的原文和翻译2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的原文和翻译3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河中石兽的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的原文和翻译】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原文与翻译06-11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05-07
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08-01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10-19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注释07-25
河中石兽原文且翻译01-13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大全11-16
河中石兽课文原文及翻译09-21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