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堂实录

时间:2023-12-28 15:48:13 河中石兽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河中石兽》课堂实录

《河中石兽》课堂实录1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疏通了文意,本节课我们就进入文章内核,去品读语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简明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起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讲述了僧人寻找石兽的事件,语言简洁,如水般平静,但细细琢磨,却是波澜起伏,深藏韵味。你们觉得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推敲品味的呢?

《河中石兽》课堂实录

  生:我觉得“求”很有意思,“求”不是“找”,它是“寻求”的意思,可见僧人找寻石兽的用心。

  师:如果不考虑词句的意思,能否换成“找”呢?(生犹豫)我们分别读一下“求石兽于水中”“找石兽于水中”,看看能否有新的发现。

  生:(读)“求石兽于水中”,“找石兽于水中”。

  师:发现什么了吗?

  生:我觉得原句似乎顺畅一点,读起来好听一点。

  师:想过原因吗?

  生:(迟疑)好像“求”字听起来更适合古文。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这就是古文的音韵之美。“找”字似乎有点现代的味道,“求”字似乎古意更浓。我们再来通过朗读体会一下音韵之美。(生读)

  师:现在我们继续探讨僧人为什么要找寻石兽呢?他可以重造石兽啊。

  生:这样化费太厉害了。

  师:这是一种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吗?(生沉思)大家从文中找寻依据,这石兽丢失的时间是?

  生:“十余年”。

  师:十多年了,找寻很不方便,更何况“求”而不得,他苦苦寻求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怕“化费”吗?

  生:哦,有可能这个石兽是难得的石兽,也许它雕塑得相当美,可是现在却无人能造出这样美的石兽了。

  师:可以找那人重造啊?

  生:也许雕塑的人不在了呢。

  师:哦,原来石兽身上有着难以重现的艺术美,所以找寻石兽找的更是一种艺术美,一种历史文化之美。由此你如何评价这些僧人呢?

  生:这是一个爱钱但更爱艺术的僧人!

  师:哈哈,好有意思的评价。这是一个雅俗共存的僧人。所以这僧人寻找石兽的心情是——

  生:急切的!

  生:迫切的。

  生:心急如焚的。

  生:兴冲冲的!

  师:啊!那是一个多么焦急的僧人啊!让我们怀着这种急切之情读“求石兽于水中”这个句子吧!

  生:齐读“求—石兽—于水中”

  师:再读!

  生:“求—石兽—于水中”(声音更高更深切)

  师:但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寻找石兽的结果如何?

  生:没找到。

  师:哪些字告诉我们的?

  生:“竟不可得。”

  师:去掉“竟”字可否?

  生:不可。因为“竟”是“最终、到底”的意思,最终没有找到,到底没有找到,说明了僧人找寻的时间之久,而且“竟”里有着伤心,有着失落,有着苦苦找寻而不得的不心甘,如果去掉的话,这些心情就体现不出来了。

  师:哦,原来纪昀把他对人物的情思凝聚在这“竟”字中了,这真是——小小一个“竟”,破费作者思也,这就是古文的言简义丰,言虽短而意无穷,一个字可以写活一个人。让我们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读一下吧。注意强调关键字词。

  生:(读)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师:“求”字苦苦追寻,但“竟”字失落而归,两个字把僧人的情感波澜写出来了。那僧人是不是就此罢休了呢?

  生:没有。

  师:何以见得?

  生:从“以为顺流下矣”的“以为”可以看出。

  师:你能以僧人的身份说说你的的想法吗?

  生:这么好的石兽化了这么长的时间,最终还是没找到,真是伤心,但是我不相信它会飞了,肯定是河水把它们冲到下流去了,铁杵磨成针,哪怕海枯石烂,我定要将你找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徒儿们,我们继续找!

  师:哈哈,好一个方丈!孩子们,“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这个句子里,你能发现其背后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棹数小舟”很有规模和气势,也许在僧人的发动下,整座庙宇的僧人都出发寻石兽了呢。

  师:嗯!是有这个可能!所以读这句话应该?

  生:应该读出一股气势!

  师:怎样体现这个气势?

  生:“棹”重读,“数”重读,并在“棹”“数”“小舟”间形成拖腔。

  师:请试试。

  生:棹数小舟(读得很不错)

  师:你刚才说僧人发动,能说说僧人的发动词吗?

  生:诸位师兄师弟,门口石兽雕工精美,历史悠久,怎奈于十多年前沉没于河水中,今日,多亏诸位施主慷慨解囊,我们才能重修庙宇,可惜石兽不在,若要重雕,不仅化费钱财,更可惜的是当年之雕者至今已不存也,故而我等若能重寻石兽,不仅节省开支,更可以让石兽的精美雕工长存于世,供后人参观欣赏,所以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石兽吧。

  师:好一个有才的僧人,有此妙语妙心,何愁石兽不重现江湖呢?于是那些僧人都干嘛啊?

  生:“曳铁钯”。

  师:嗯,僧人们“棹数小舟,曳铁钯”,其间他们会干嘛呢?

  生:他们可能会说自己划船累死了。

  生:可能会说某个人划船力气不够大。

  生:哎呀,我的衣服都湿透了。

  生:哎,我手都酸了,何时能找到石兽呢?

  生:哎,铁钯啊铁钯,我拖了你这么久,你何时才能帮我们捞到石兽呢?求你了,我的好铁耙。

  师:真是情真意切啊,僧人们找了多远?

  生:十余里。

  师:可见?

  生:寻得远。

  师:寻的背后还有深意吗?

  生:僧人寻找石兽很诚心!

  师:但是结果?

  生:无迹

  师:此时:僧人的内心是?

  生:遗憾的。

  生:伤悲的。

  生:冷落的。

  生:失望的。

  生:怅惘的。

  师:我们怎么读这两个字?

  生:前面的文字充满了信心,而“无迹”二字却充满了失落,应该读出对比的感觉,从“希望”到“失落”的情感变化。

  师:你来试一下好吗?(生读)

  师:这些僧人此时会在想什么?

  生:找了这么久还不见,难道真的不在了吗?

  生:石兽啊石兽,茫茫大河,你在哪里啊?看在我们追寻的份上,诚意的份上,请你出来吧!

  师:但是,石兽依然——

  生:无迹。

  师:苦苦搜寻,劳师动众,可结果依然迷茫,此时此刻,僧人的情绪可谓波澜起伏,希望,失望,不绝于希望,依然失望,纪昀将这起伏的心情凭借这简洁的文字白描了出来,引我们联想,引我们追思,一个字写活一片心,一个字激活一群人,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言语,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说,纪昀的文字言虽短而—

  生:意无穷。

  师:让我们带着情感,再一次读这段文字吧!(生读)

  师:现在我们来读一下文章第二自然段,(生读)这里涉及到一个新的人物,他的身份是什么?

  生:讲学者。

  师:这个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第一节课给学生看过翻译,刚又读过一遍,这些家伙应该有初步的感觉)

  生:自以为是。(此时有的“坏蛋”在说“男人”,还有说“女人”,我的课堂就是这样的缺少严肃之感,呵呵)

  生:老师我来说说看,图书馆里的书说这个讲学家是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骄傲自大、以为自己很有才华的一个人。

  师:我觉得这是一个定位较准的评价,你从哪里看来的?

  生:图书管理有一本讲明一些奥秘的事情的书,这本书中选录了这篇文章,然后还对讲学家作了评价。

  师: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它可以让你的眼界更广阔,知识更丰富。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纪昀是怎样通过他的文字刻画讲学家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骄傲自大、以为自己很有才华的呢?我们先从第一句入手,句中“之”是何意?

  生:代前文的事情。

  师:前文何事?

  生:僧人沿河求石兽这件事。

  师:张杰概括得特别精准!僧人沿河求石兽。讲学家听到这件事后,他的表情是?

  生:笑。

  师:我们在“笑”前加一字,你会加什么字?

  生:奸笑。

  生:嘲笑。

  生:大笑。

  师:嗯!绝对有可能,(模拟情形)“哈哈哈哈——咱这么笨的呢!”

  生:讥笑。

  师:嗯,讽刺地笑。现在我们按照所加的字的情境去读,读出感觉,还原场景。我们一唱一和地读。

  师:闻之大笑。

  生:闻之大笑。

  师:闻之奸笑。

  生:闻之奸笑。

  师:闻之嘲笑。

  生:闻之嘲笑。

  师:闻之讥笑。

  生:闻之讥笑。

  师:这就是这位讲学者的笑,根据其性格,每一种笑皆有可能,那我们看看下面一句话该怎么读,请陶敏怡同学以讥笑的方式读“尔辈不能究物理”。(陶敏怡比较害羞,没有很好的展现其讥笑的观点。)

  师:理解的很好,读得不够好。请严志鹏以奸笑的方式读一下“尔辈不能究物理”。

  生:“尔辈不能究物理。”(严志鹏读得比较入情,全班笑声满堂。)

  师:下面我以嘲笑的口吻把讲学者之言读一遍,然后我们一起读,从而体会其性格特征。“尔辈不能究物理……乎?”

  生:(读)“尔辈不能究物理……乎?”(生读得不错,有点嘲笑的味道)

  师:刚才你们念错了一个句子的停顿,“是非木杮”该如何停顿?

  生:是/非木杮。

  师:对了,请在书上画上节奏,再来读一遍,“是/非木杮”,起。

  生:是/非木杮。

  师:刚才严志鹏说讲学家是一个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骄傲自大、以为自己很有才华的一个人。现在我们就从字里行间去验证这个评价。请仔细阅读文章,读出自己的发现。

  生:第一句的“尔輩不能究物理”,还有接下来的整体,讲学家说他们不知道“物理”,他作为一个讲学家能知道“物理”吗?

  生:这个“物理”是“事物的道理和规律”,不是现在的“物理”。

  师:嗯,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请大家关注课文注解,我们一起把“物理”的注解读一下。(生读)还有新的发现吗?请从具体的字词句出发。

  生:从“笑”和“究”可以看出。这个“笑”是“嘲笑”,从“究”字可以看出他的自高自大,他认为只有他才能“究物理”,别人都不如他,都是脑子有问题的,做出的都是傻事。

  师:“笑”与“究”字的发现与分析很有力,“尔輩不能究物理”言外之意是?

  生:只有我才能究物理。

  师:带着这种“自以为是”,读一下“一讲学家……不能究物理”。(生读)

  生:从“颠”字可以看出。

  师:很厉害的眼光,理由呢?

  生:“颠”是“癫狂”之意,僧人沿河寻找也是有他们的道理的,他们认为石兽被水冲到了下游,因此沿河寻找,但讲学家不顾僧人的想法,就断定他们是癫狂的。而“癫狂”是用在疯子身上的,只有神经病的不合理言行才能说癫狂,讲学家却贸然给僧人戴上这顶癫狂的帽子,可见其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到了极点。

  师:精彩之至!我们一起读“不亦颠乎”。

  生:不亦颠乎!(夸张地疯狂的)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生暂时沉静,师读讲学家之言来启发)

  生:我从“耳”这个语气助词发现,它的意思是“罢了”,这个“罢了”体现了他看低别人,来显示自己很有才华。

  师:很独特的感觉。语气词体现了人物说话的方式,给人的感觉很自以为是,从这个语气词里我们可以读出讲学者说话时的手势是——

  生:对别人指指点点。

  师:说话的神情是——

  生:趾高气扬!

  师:我们就按照这种手势和神情读一下“渐沉渐深耳!”

  生:“渐沉渐深耳!”(读得很好)

  生:我从“岂”字可以看出。

  师:“岂”的意思是?

  生:“岂”是“怎么”的`意思,它读起来给人一种压迫感,给人不容置辩的威压,能体现讲学者自以为很有道理。

  师:嗯!这种感觉真敏锐!“怎么能?”“难道能?”给人一种很趾高气扬的,很张扬的感觉。

  生:对的!

  师:太自以为是了。

  生:是的。

  师:你能把这句话读一下吗?(生读,强调“岂”字)我们全班再来一次!

  师:从句式角度考虑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本段有几个反问句?

  生:两个。

  师:我们把这两个反问句连读一遍。(生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不亦颠乎?”)现在让我们以陈述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下。

  生:不可能被河水冲走的。

  生:实在是太癫狂了。

  师: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两个反问句子语气非常强烈,说话的言语甚至有点恶毒,把讲学者自以为是、自傲自大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陈述句似乎稍弱一点。

  师:好!让我们再次把两句连读一遍,再次体会讲学者的性格特点。

  生:我觉得从“尔輩”两字可以看出。“尔輩”的意思是“你们”,讲学者的意思是“只有我知道,而你们不知道”,“尔輩”体现出讲学者自以为比别人更聪明,更高人一等的想法,好像自己是别人的长辈、老师一样,从而体现其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特点。

  师:分析得丝丝入扣,很透彻很在理,奖励你把它读一遍吧!(生读,重读“尔輩”“究”)我们全班一起读,(全班读)现在让我们综合刚才的分析,把讲学家所说之言根据他的性格特点读一下,我读旁白,你们读学者所说之话。(生读得很好)

  师:现在请在课文批注上这么几个词:自高自大、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生批注)请从文章最后一段找出四个字来形容一下讲学家的做法。(师读文字,生听,寻找)

  生:是“据理臆断”。

  师:是的,看课文对“据理臆断”的注解,我们读一下,(生读注解)请把这四个字也批注在讲学者的形象中。众人对之的反映是?

  生:“众服为确论”,众人也都认为是正确的。

  师:似乎不够精准哦。

  生:众人都信服地认为这是高明的见解。

  师:带着这种情感读“众服为确论”,生读。

  师:纪昀通过一个“笑”字和人物的语言,鲜活地刻画了一个貌似渊博的讲学家。通过一个“服”字,塑造了缺少主见和分析的众人。但是来了老河兵,故事就有了新的起点,让我们进入老河兵的故事。我们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师:讲学家判断石兽的位置是有道理的,但老河兵为何发笑呢?

  生:因为老河兵考虑到三个因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对于水的反激之力,而讲学家只考虑到前两个因素,而第三个因素恰恰是结果的关键所在。可讲学家却自以为胜券在握,“指点江山”,这是无知轻狂的表现,所以老河兵笑了。

  师:请用文中之言评价讲学家的做法。

  生:是“据理臆断”。

  师:他的意思是?

  生:只根据一般事理主观推断。

  师:也就是他缺少了实践的因素,历史上哪个人物与其做法相似?

  生:应该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吧?

  师:对的。毛泽东说:没有时间就没有发言权。就某个程度而言,这是一个真理。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老河兵呢?

  生:我觉得可以用“虑事周全”来评价吧。

  师:对,他虑事确实十分周到。

  生:我觉得这还是一个大胆的、不盲从的、有智慧的、从容的、不卑不亢的老河兵。

  师:这个连珠式的观点如激流直下,很有气势,能说说从哪里发现的吗?

  生:因为文中的“凡……当……”是一个判断句,这是一个很肯定的语气,“凡”是“所有”的意思,毫无例外,这说明老河兵很有底气,容不得半点“可能性”;“盖……”字为他的观点提供了充分的理由,而且在讲学家的理由上又加上一点“反激之力”,使其难以批驳;“……必……必……”连用,语气坚定,不容批驳。老河兵的言语有理有力,说观点,讲理由,而且他的理由更胜过讲学者。面对一个“众服为确认”的讲学者,他不是盲目信从,迷信权威,而是与众不同,据理反驳,这可谓大胆有智慧有主见;批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如诸葛舌战群儒,可谓悠闲从容;不因为自己是一个河兵就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反驳,而是以事实说话,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可谓不卑不亢!(众生热烈鼓掌)

  师: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对你的口才,对你的言语谈吐深感佩服!你抓住文章的字词句的内涵,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似乎你就是那个老河兵了,你说老河兵像诸葛,我觉得你也有孔明雄辩之才,让我们再次为他鼓掌吧!(众生热烈鼓掌)奖励你一个机会,你就以老河兵的身份把这段文字读一下吧,可以吗?

  生:(害羞的)好吧。(读得很不错,再次得到大家的掌声)

  师:真是一个“老河兵”也!孩子们,让我们大家也当一回老河兵,读一下这段文字吧,自由地读。

  生:“凡河中失石,……果得于数里外。”

  师:老河兵在说话之前,文中有一个神态描写,它是——

  生:是“笑”。

  师:是什么“笑”?

  生:冷笑。因为老河兵觉得讲学者自以为学识渊博,说话十分狂傲,“尔輩”、“颠”等字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

  师:很有道理,那文中老河兵的哪些话能印证这个“冷笑”呢?

  生:是“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老河兵以讲学家之“颠”评价讲学家的观点,可谓聪慧至极,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讲学家“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

  师:是的,让我们以这种“治人”的感觉读一下这两句话,(生读)文章到此就再也没有了讲学家与老河兵的语言与神态的描写,纪昀在此留下了空白,谁能把这个空白涂抹上一点颜色呢?

  生:讲学家怒目而视,两腮通红,呆呆地坐在那里。

  生:讲学家满脸通红,拿起一本书挡在面前,但没有一个字能进入他的脑海,脑海一片空白。他不认得字,字却认得他。

  生:讲学家羞得无地自容,他觉得每个人都在嘲笑他,讥讽他;他把脸转向书本,似乎每一个字也都在笑他无知,笑他狂傲。

  生:讲学家匆匆收起行装,低着头,默默地离开僧院,从此隐姓埋名,遇事三思而行。

  师:空白带给我们不尽的思维空间,一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交代了石兽的最终下落,纪昀的笔墨精炼至极,这句话同样带给我们无尽的相像空间,现在我想问的是:找到石兽的僧人又会说什么呢?

  生:我们以后做事一定要三思而行,多询问意见,不然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徒劳无功,石兽之事就是最好的教训。

  生:做事不仅要读书,也要从实际出发才好,要将书本与实践相结合,不然纸上谈兵,会让人笑话的。

  师:面对此事,纪昀也发出了他的看法,它是?

  生: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师:不错,孔子说:三人行—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曾子曰:吾日—

  生:吾日三省吾身。

  师:陆游说:纸上得来—

  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让我们记住《河中石兽》简练之笔墨,让我们记住《河中石兽》行事之理,做一个三思而后行之人吧。

《河中石兽》课堂实录2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有谁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

  生:(叙说故事。)他这种找的方法是错的。

  师:怎么错了?

  生:因为船在移动,他刻的记号根本就没用。

  师:说得真好!眉宇飞扬、很有自信,起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类似的故事: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到答案并悟出道理。

  二、整体感知,朗读指导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生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声音也很洪亮。下面我要考考大家,这些字你们会读吗?

  众学生举手,跃跃欲试。

  师:每个人读一排的两个词。

  生1:河干(gān) 圮( pǐ )棹 ( zhào)

  师:呵呵,你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第二排谁来?(环视,见一学生拿着话筒,点名拿话筒的学生)近水楼台,你来吧。

  生2:棹 ( zhào) 曳 ( yè )

  师:(点评生2)字正腔圆,声音洪亮。真好!

  生3:铁钯(pá ) 木杮(fèi )

  生4:湮 ( yān ) 啮( niè )

  生5:溯suì

  师:别紧张,我相信你能读好!

  生5:溯 sù 臆 yì

  师:当别人犯了一些小错误时,我们要做的只是包容和等待!

  (环视学生)你的手举得最高,最后两个词就你来读吧!

  生6:欤( yú ) 坎穴(xué )

  师:完全正确,可见预习很充分,请大家齐读这些词语,增强记忆。

  生齐读词语

  师随机抽取一些词语,让学生说出这些文言词语的意思。

  学生抢答。

  师: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想请教大家:“木杮”的“杮”字有几画?

  生:8画。

  (一学生):7画

  师:(与说7画的学生交流)不着急,再写写,到底几画?

  生:(写)8画

  师:对了!大家都很细心,很有心。都知道右边这一竖是连着写的。

  下面的活动难度稍微高一点。文中有些字词它们的古今意义不同,比如说“河”字在一些古文中单指黄河,而今天的“河”意思就比较宽泛,河流、黄河都可以。我们一起来看几个词:干。文中是——

  生(齐):河岸,岸。

  师:今意是——

  生(齐):不潮湿。

  师:阅,文中是——

  生:(齐)经过,过了。

  师:今意是——

  生1:阅读

  师:阅览室是看书的地方。阅是——

  生:(齐)看的意思

  师:物理——

  生2抢着回答:“事物的道理”,今意是“一门学科”。

  师:是?

  生3:文中是“这”的意思,今天是“判断动词”。

  师:太棒了,不仅说出了文中意思,还准确地说出了今意。

  师:已——

  生4:已在文中是停止的意思,今意是过去了以后。

  师:过去了以后?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5:我认为今意是“已经”的意思。

  师:(问生4)“已经”是不是比你的“过去了以后”更好一些?

  生4:是的!

  师:对的我们就坚持,错的我们就改正。愿意改正吗?

  生4:(诚恳地)愿意!

  师:真好!目前为止,我们读准了字音,了解了词义,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我想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用一句话或者两三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孤军奋战如果困难的话,大家可以并肩同行。

  生讨论交流。

  师:(望向学生)你的眉宇间闪烁着自信的光芒,眼神里写满了期盼。你先说。

  生1:有两个石兽掉入河中,一学家说要从原地找、一河兵说要从上游找,最后从上游找到了。

  生2:围绕在河中寻找石兽这件事,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告诉我们许多事情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师:你真是学语文的高手啊!这么难的一篇文章你用三言两语就把它概括的很全面,而且说的很在理。真了不起!看来很多同学都想说,都有话说,可能大家的说法不一样,但没关系,只要你的想法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都可以。

  师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有滋有味地读的时候,老师心里就痒痒了,现在我也来读读文章师范读,范读结束,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谁来点评一下我的朗读?

  生1:老师,你有个字读错了。是转(zhuàn),不是转(zhuǎn)

  师:谢谢你的提醒。这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呢?生活即语文,字典是老师。大家查查字典吧!

  生查字典,反馈:转(zhuàn)、转(zhuǎn),意见不同。

  师:昨天晚上老师备课时查阅了相关资料,得知:读转(zhuǎn)时,表示身体或方向小幅度的改变;读转(zhuàn)时表示围绕轴心或另一个物体做大幅度的运动。课文中的石兽是小幅度还是大幅度呢?

  生:小幅度。

  师:那么它应该读--

  生:转(zhuǎn)

  师:很好!我们一起朗读一下课文里的原句。 生读

  师:还有谁愿意评价我的朗读?

  生2:老师读得很有节奏,停顿很好,也很有感情!

  师:谢谢你高度的赞赏。因为这是篇文言文,所以要读出一点文言文的韵味。我们一定要读好节奏,拉长停顿,刚才我在朗读时,发现好多同学跟着我的朗读在划节奏,大家的学习习惯真好。下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节奏,大声齐读文章。注意:慢一点,再慢一点,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读懂一个故事:

  师: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寻找石兽?

  生1: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

  师:他们各自寻找的地点和结果是怎样的?

  生2: 寺僧在原地和下游找石兽,结果没找到。

  师:原文中的两个词是?

  生2:不可得,无迹

  生3:讲学家在原地沙下找,没找到。

  师:文中直接告诉我们结果没有?

  生3:没有,是从后文老河兵的话中得知的。

  师:很好!学语文就要“瞻前顾后”。最后老河兵找到了石兽,他在哪找到的?

  生3:河的上游。

  师:原文中说——

  生:果得于数里外。

  师:他们各自寻找的理由是什么?

  生交流汇报

  师:请大家注意:河兵。老河兵!从“老”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4:经验丰富,知道的多。

  师:是啊,难怪人家都说“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

  师:文中提到哪些人的几次笑?

  生:两次。讲学家和老河兵。

  师: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生5:讲学家的笑是嘲笑,是自以为是的骄傲的笑。

  师:老河兵的笑呢?

  生6:老河兵经验丰富,他笑讲学家不懂装懂。

  师:谁能把老河兵说的话演示给大家看?

  一男生上讲台演示、讲解。

  师: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胸有成竹、淡定包容的笑。

  语言文字是很感性的东西,有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样的情感就必须有什么样的声音。你们能用声音表达对这两种笑的内容的理解吗?小组合作,交流揣摩一下。

  生朗读交流。

  师:(发现一女生一直低着头,很腼腆,很胆小。)今天我们班上同学发言很踊跃、很精彩。可我发现你却一直很沉默,要不下面你来读读讲学家的笑?我相信你能读得很好!

  生7读,读完,全班学生鼓掌。

  师:掌声已经证明了一切。(见一学生举手)你有什么问题要交流?

  生8:我觉得她读的还好!

  师:还好?你的言外之意是你能比她读得更好,我的理解对吗?

  生8:嗯!

  师:很好!很自信!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你试试!

  生8读,果真很好。

  师:你的朗读已经证明了你的自信完全是有根据的,而不是自以为是。

  众学生举手。

  师:刚才是两个女生读的,下面我想找个男生试试。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今天上午的第四堂课,在此之前已经有三个老师上了同样的内容,但我相信我们是今天的压轴戏。我希望接下来的朗读也能成为压轴朗读。找谁呢?(搜寻中)听我这么一说,你好像在那得意地笑,就你了。得意地去读吧!

  生9读。抑扬顿挫、情思飞扬。学生及听课老师鼓掌。

  师:读得太好了,节奏、情感很到位。我崇拜你,并且成为你的粉丝了。(生笑)只是有一个小瑕疵:“是非木杮”要注意停顿。“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这样才对。

  师生朗读老河兵的话。

  明白一个道理:

  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仅仅因为“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吗?

  生1:不是,是因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工作,有经验,知道实际情况。

  师:是啊,同一件事情,寺僧和讲学家他们都只是从自己的主观臆断出发,去判断、去思考。而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师: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道理?

  生: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师:教学这篇文章,我也有所收获。凑了四句话来表达自己的体会。

【《河中石兽》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01-31

河中石兽的大意05-27

《河中石兽》启示08-17

河中石兽的复习05-11

《河中石兽》说课稿06-25

《河中石兽》全文05-17

《河中石兽》的教案05-11

河中石兽的译文06-23

河中石兽译文06-23

《河中石兽》译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