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通过什么来表达主题思想

时间:2024-10-26 20:41:53 红楼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红楼梦》通过什么来表达主题思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想表达的思想主题到底是什么?大家是否了解?但是直到今天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通过什么来表达主题思想相关内容。

  对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脂砚斋是怎样告诉我们的呢?

  书中第七回秦钟初次露面,脂砚斋对他加了如下一条批语: 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批语中的“此书”当然指《红楼梦》;“此书大纲目”当然指《红楼梦》的纲领或要点,也就是《红楼梦》的主题了。由此可知《红楼梦》的主题是写一位姓秦名玉的姑娘出阁嫁了人家。这当然是隐喻之词,所以脂砚斋随后说:《红楼梦》的主题可以用秦玉姑娘嫁人来作最恰当的比喻(即批语中的“大比托” )。脂砚斋还告诉我们:秦玉姑娘嫁人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即批语所说的“大讽刺” )。我们只要把“秦玉姑娘嫁人”这件事搞清楚,《红楼梦》的主题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应怎样解释“秦玉姑娘嫁人”这件事呢?

  笔者认为,解释这件事并不困难,因为“秦”可指华夏或指汉人,在一般工具书里都可查到;而“玉”呢?我们知道传国玉玺是华夏政权的象征,它就是现今我们所说的国家的印把子。所以“秦玉”二字就是指华夏政权,也就是指华夏这个国家。

  在封建社会,姑娘出阁嫁了人家,就要改从夫家的姓,成为夫家的人,服从夫家的家规。其行动受管束,人格被降低,劳力受剥削,于是形同奴隶。曹雪芹生活于明亡于清的时代,也就是华夏亡国的时代, 汉人由姓明改为姓清,汉人被强制剃发易服,成为低头满人之下的被征服者。满人不事劳动,却过着优越的生活,完全由汉族劳动人民来供养。至于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掠夺与剥削,史书有载,不消多说,这种情况,用封建社会姑娘出嫁至夫家的遭遇,比喻汉人亡国后的情况不是很恰当的么? 由于人口近亿,并且实力强大的明朝,却亡于一个人口不足百万、实力弱小的小国,这就是“大讽刺”了。

  综上所述可知,脂批所说的“秦玉姑娘嫁人”是隐指明亡于清,也就是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古国的灭亡,这就是《红楼梦》的“大纲目”。除以上解释外,我们还能有其它的解释吗?

  《红楼梦》的主题既然是写明亡,那么反清与悼明之亡必然是这部书的主要内容。

  曹雪芹虽然是汉人,但却是入了旗的,他怎能反清?

  我们知道曹雪芹的入旗是因其先人的居地被清朝占领,其先人被俘,成为满人的奴隶,这样才入了旗,并且世代为奴。曹雪芹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光荣华夏民族意识的人,加之他的高傲性格,他哪能甘心做异族的家奴!因此他具有反清思想是必然的。也有人说:当曹雪芹那个时代,清朝统治中国已历百年,入了旗的汉人都已“满化”,不会有反清思想了。这一说法值得研究,我们用现实例子加以质疑:当前外籍华人已分布于全世界,有许多家族在国外生活已历数个世代,远超过百年,他们都应当“洋化”了。然而他们中很多人却坚守本民族传统,热爱祖国,不少人每年不远万里回国祭祖、祭扫皇帝陵墓、祭奠孔子等。这应如何解释?过去英国统治印度已超过百年,为什么还会出现一个反英的甘地?而且追随甘地的印度人何止千千万万!像印度这样的例子,当今世界上还有很多。那么清朝统治入旗的汉人一百年,就不会出现一个反清的曹雪芹!雪芹之后的嘉庆朝,入旗的汉人官员曹纶参加汉人创立的天理教,共谋在京发动反清政变,事泄被处死。这是清朝统治中国超过百年后,入旗汉人反清的一个显著例子。类似例子还有很多。怎能说入了旗的汉人经过清朝统治一百年就不会反清了。

  当然,时至今日满汉两族已融合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已不存在谁统治奴役谁,和谁反抗谁的问题,这和曹雪芹那个时代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是毋庸多说的。

  《红楼梦》主题既然是写反清与悼明之亡,可是这部书的内容不就是贾宝玉在大观园内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少女们写诗、作赋、填词、造谜语么?再不然就是打打闹闹、啼啼笑笑,哪里有什么反清悼明的影子?但我们应充分理解曹雪芹所处的那个文字狱恐怖时代,如果《红楼梦》被发现有反清悼明内容,那么粉身碎骨的将不仅曹雪芹一身一家,而且还会祸连九族,所以曹雪芹必须将此书义旨深而又深的隐藏起来,因此要想找出《红楼梦》这种犯大禁的内容,也是不容易的。百年来,根据这部小说文本的特殊性、根据它对触忌清朝的隐微表露、根据一些脂批的指引,认定《红楼梦》是反清悼明政治小说的索隐派,虽然前仆后继地去探寻这部书背后的这一隐秘,但始终未能获得公认的突破。

  当然,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不是要人们绝对看不出这部书的义旨的,否则就失去他写作这部书的根本用意了。为了使人们破解这部书的犯禁义旨,他在书中留有突破口,我们只要从突破口切入,就会得到全面突破。

  破解《红楼梦》义旨的突破口有两个,一为《姽婳词》,是有关反清的;一为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谜,是有关悼明之亡的。我们先研究第二个突破口。

  《红楼梦》与 《桃花扇》有着密切关系。我们知道《桃花扇》是以侯方域与李香君二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从侧面反映出南明之亡的前因后果 ,从而告诉人们:明代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这一问题,所以《桃花扇》与悼明之亡有关,因而《红楼梦》也就与悼明之亡有关了。《红楼梦》与《桃花扇》有关,是借助第五十一回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谜透露出来的,因为这十首诗谜中的八首是用隐笔采取《桃花扇》的某些内容编制成的。今说明如下:

  我们首先研究其中第八首《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裳尚有香。

  这首怀古诗谜是根据《桃花扇》有关史可法的一些剧情编制的。据《桃花扇》第三十八出《沉江》的叙述,史可法于清军攻破扬州后,他縋城而出,急奔南京去保驾。但渡过长江后,遇到柳敬亭、老赞礼、侯方域三人,从他们口中得知皇帝(福王)已出逃,绝望之余,史可法脱掉靴、帽、袍服,跳入长江自杀。柳敬亭等人见史可法脱下来的衣裳里面满是印着史可法官衔的朱印,即“钦命总督江北等处兵马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衣裳由老赞礼保存起来,欲将其埋葬于扬州梅花蛉史可法点兵之处。在续四十出《余韵》中,柳敬亭问老赞礼史可法的衣冠后来怎样处理的。老赞礼答曰:

  后来约了许多忠义之士,齐集梅花岭,招魂埋葬,倒也算千秋盛事,但不曾立得碑碣。

  根据以上叙述我们对照《马嵬怀古》

  第一句:“寂寞脂痕渍汗光”

  由于史可法衣裳里面满是朱印痕迹。过去印油(俗称印色或印泥)都是用银朱与油脂调和而成,印字及其周围有明显油脂痕迹,因此“寂寞脂痕”是代指史可法自杀前脱下来的、永不再穿的、带有朱印油脂痕迹的衣裳。“渍汗光”是说衣服被汗水湿透。这一句总的是说:史可法由扬州奔走而来,他脱下来的衣裳已被汗水湿透了。

  第二句中的“温柔”,是代指人的躯体,因为活着的人的躯体都是温暖的柔软的。“付东洋”也就是常说的付诸东流,此处可作毁灭讲。这一句是说史可法跳入长江自杀,毁灭了自己。由于长江流入东海,史可法的遗体要流入东海的,所以“付东洋”是很巧妙的双关说法。

  第三、第四句是说史可法留在扬州梅花岭的衣冠冢,供后人瞻仰、纪念,流芳千古。

  在《红楼梦》里,有关史可法的事还有许多,今举两例:

  第三十回有“龄官划蔷”一事。书中说“蔷”字为十八笔,但“蔷”字正写正该为十七笔,多少年来引起人们的探讨、质疑,始终未能得到澄清。其实龄官在地上所划的字不是“蔷”,而是“史可法”三的字!这三个字不多不少恰为十八笔。作者借许多事暗示“划蔷”一事与史可法有关。例如:史可法沉江而死(《桃花扇》第三十八出),是在五月,而龄官划“史可法”是在端阳节前一日,也是五月。端阳节为爱国者屈原投水自杀的日子,这与史可法的情况相似,可见作者在此处是用屈原投水自杀点出史可法的沉江自杀来;龄官被大雨淋湿而全然不觉,仍在地上划字不止,岂非在水中划字!原来这为暗示史可法之死于水,而龄官(其实是作者)在哀悼他;表面上龄官哭泣是为想念贾蔷,但贾蔷就在她身边,她的哭泣就毫无道理。这说明龄官之哭完全不是为了贾蔷,而是为了哀悼某一个人——当然就是史可法了。另外一点,宝玉在大雨中跑回怡红院,高声叫门,丫鬟们却听不出是他的声音,这可能吗?后来袭人为他开了门,他把袭人踢了一脚。其实这是曹雪芹踢读者,恨他们听不懂自己的话,不理解“划蔷”这篇文字的真义。第一百十七回邢大舅借说笑话骂贾蔷,应是针对“划蔷”一事而发的。这个笑话最后说道:“我打量是真墙,哪里知道是个‘假墙’”。作者借“墙”“蔷”谐音,指点出龄官划的“蔷”不是“蔷”字,应是别的字。

  通过以上对“划蔷”隐义的论述,我们可约略窥出曹雪芹表达危险政治意蕴的方法。

  由于“蔷”字可暗指史可法,所以贾蔷便与史可法有了联系,有时他可代指史可法!如此就可解开有关贾蔷一条长批之谜。

  第十八回对贾蔷有一长批,是取自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今节录其文如下: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乌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不免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这一批语加于贾蔷身上可以说是荒谬的。现在我们知道贾蔷可以代表史可法,问题就解决了。史可法受命督师江北以抵御清兵,但其部下的军阀们飞扬跋扈,不受钤束,而且内讧不已,互相残杀,因而被清军各个击破予以屠戮。致使福王政权一年之内垮了台,南明很快被清消灭。批书人借贾蔷而说史可法以写出此批,那就非常对景了。

  下面我们研究第四首《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一首主要是根据柳敬亭的某些故事内容编制的。在续四十出《余韵》中,柳敬亭、苏昆生、老赞礼三人在江边谈论史可法、黄得功、左良玉三位南明将帅之死。因为这三位将帅都握有重兵或兵权,关系当时南京福王政权的生死存亡,所以作者将他们三人都比做汉朝的齐王韩信。这就是第二句“三齐位定盖棺时”中的“三齐”一词的含义。句中的“盖棺”,即所谓盖棺论定,是指一个人去世后,人们对这个人的最终评价。“位定”是指对这个人评价的高低。根据柳敬亭等所言:史可法由许多忠义之士,齐集梅花岭,招魂埋葬,算是千秋盛事;黄得功由村中父老检骨殡殓,起了一座大大坟茔,好不体面;而左良玉则是由他的儿子左梦庚扶柩回去了。可见这个“位定”高低顺序是史、黄、左。当他们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奉命捉拿山林隐逸之士的皂隶徐青君正佯睡在旁,偷听他们的谈话,随后要捉拿他们。第一句“壮士须防恶犬欺”就是指的这件事。第三句“寄言世俗休轻鄙”:这是说休要轻视柳敬亭是个穷说书人,但他却是一位深明大义、受到复社文人和左良玉敬重的人。第四句中的“一饭之恩”应指柳敬亭以说书人身份为左良玉门下食客一事。“死也知”是指柳敬亭的话:“左宁南是我老柳知己,我曾托蓝田叔画他一幅影像,又求钱牧斋题赞了几句;逢时遇节,展开祭拜,也尽俺一点报答之意。”

  第五首是《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尽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一首是讽讥那些改变节操求仕于清的明朝文人名士的,诗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是第三句中“风流号”的“号”字。这个“号”是暗指科举考场的号舍。科举制度的乡试,需经多日才能完场,应试者都要食、宿于其内,不得外出。其居室称为号舍。号舍有采用数字编号的;也有使用文字编号的。《广陵怀古》第三句“风流号”的“号”字,即是暗指考场的号舍,“风流”二字是号舍名,它可以牵合隋炀帝风流天子称号,为“号”字的真实含义作掩护。

  明白了“号”字的真意,这首怀古诗谜的内在含义就很容易解释了,我们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来概括这首诗谜所暗中表达的意思:明亡之初,一些文人名士鼓噪要效法夷齐,坚决隐居而不仕于清。但转眼之间,这些人怎么样了呢?他们为了攀登士途却挤满了清朝的考场,惹得场外人议论纷纷。这首诗谜暗隐柳,应是作者暗刺这些人都是经霜先凋的蒲柳,而不是能耐岁寒的松柏。《桃花扇·余韵》有徐青君的话:“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俱已出山了。”应与此诗谜有关。

  第九首《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一首应出自第二十六出《赚将》。其内容为:在南明抵御清兵的黄河防线上,总兵许定国因事受到元帅高杰的责骂。许的夫人侯氏竟定计将高杰骗入许营加以杀害,然后强迫许定国投奔清朝,偷引清朝兵马踏冰渡河,使这一道防线不战而溃。

  这首诗谜的前两句是指侯氏夫人,说她丝毫不懂得国家民族大义,因睚眦小怨,竟出此毒计,强迫自己的丈夫接受,以致杀了高杰,献了河防。后两句是指许定国,说他受妻子的摆布,跟着她走向叛国的道路。

  《赚将》这出戏在《红楼梦》里反映特别强烈,有好几处地方都提到这一事件。今举一例:

  第三十八回有薛蟠说的四个“女儿”就是骂许定国与侯氏夫人的。根据《赚将》所述,侯氏夫人定计将高杰诓骗至许的驻地睢州,于察院公署首先将高杰的随从人员杀害。高杰见事不妙,急忙跳上屋梁,然后顶破房盖钻了出去,躲到房上。许营的人要用箭射死他。高见无可脱逃,只得跳下房来被杀害。现在我们揭秘薛蟠说的四个“女儿”,这四个“女儿”都是暗指侯氏夫人。第一句:“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因为许定国受妻子摆布,毫无丈夫气,所以称他为“乌龟”;另一方面,侯氏夫人投奔清朝,,好象与清朝私通,所以许定国也就是“乌龟”了。第二句:“女儿愁,锈房钻出个大马猴。”这是指高杰被杀前,将察院公暑房盖顶开个洞钻了出去,躲到房上这件事。第三句:“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这是骂侯氏夫人投奔清朝如同改嫁一样。因为前面说她“嫁了个男人”,后面又说她“洞房花烛”,其用意就很显然了。最后一句是用脏话辱骂侯氏夫人甘受异族的统治、压迫。

  由于薛蟠的无文化与粗鲁,又是“薛大傻子”,他说这些粗话、脏话符合他的水平,因而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也是作者掩盖危险政治内容的一个方法,也使我们体会到雪芹表达这种危险内容的巧妙。

  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此诗谜前两句是说侯方域;后两句是说李香君。前者出自《听稗》一出戏。《听稗》的开头是复社文人侯方域、陈定生、吴次尾相约出游赏春。戏文中有四首《懒画眉》,其第二首中有“怕随梅柳渡春江”的句子。这首诗谜首句“不在梅边在柳边”即是暗指这一句的,它是代指侯、陈、吴三人游春一事。第二句是说:他们三个人当中,谁将得到李香君的爱情?第三句取自《寄扇》。其内容是:李香君托苏昆生将用自己的血点染成的桃花扇远寄给侯方域,并期望来年春天桃花时节能和侯方域团圆(见《鸳鸯煞》),这就是第三句“团圆莫忆春香到”的意指。侯、李二人分别是在《辞院》一出,时间为癸未十月,正是离别秋天进入冬季,所以第四句说“一别西风”。从两人分别到《寄扇》(甲申十一月),所历时间为一年,这就是“一别西风又一年”的含义。

  第六首《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栋梁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这一首是暗指左良玉的,最关键的一句是“桃枝桃叶总分离”。“桃”是为牵合诗题“桃叶渡”而虚设,那么“枝叶总分离”指的是什么?原来“枝”是指左良玉;“叶”是指他的儿子左梦庚。因为叶由枝生,以此用来比喻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据《桃花扇》所述,左良玉虽曾给南明福王政权制造麻烦,但他还是忠于明朝的,但左梦庚却率先发动反明叛乱,将左良玉气死在战船上(见《截矶》)。左梦庚随即降清。这应是“枝叶总分离”的含义。第三句的“六朝”,是暗指南明;“栋梁”是指国家栋梁,即指南明将领。这一句是说:南明将领多数都和左良玉一样,对抗朝廷、闹内讧和互相残杀,以致断送了南明政权。第四句“小照空悬壁上题”,是指柳敬亭请人绘制和题赞左良玉的像,按时向其展拜一事(见前《淮阴怀古》)。其中“空悬”二字对左有讥贬的意思,是说他对保卫南明未起到任何作用,反而起了反作用,不值得人们敬拜。此诗第一句似指第三十一出《草檄》左良玉在江上操练水兵一事。

  第七首《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胸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笑,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首诗谜应出自《余韵》中的弹词《秣陵秋》。在这首弹词之前,有“照盲女弹词唱介”几个字,第一句的“茫”字当是“盲”字的谐音。此外,文人常用“明眸”“流波”形容美女的眼睛,那么“黑水”“咽不流”即暗含盲女的意思。这是给读者指点出这首诗谜出于《桃花扇》的哪个地方。第二句是指柳敬亭自弹自唱,抒发出对国事的悲愤与哀愁。第三句用汉朝画工毛延寿因对王昭君挟私怨,因而愚弄皇帝使王昭君受害一事。在这里是指福王信任奸相马世英,而阮大铖又凭借马的权势暗害复社文人以报私怨而说的。最后一句“樗栎应惭万古羞”:这是说福王与马世英都是废物, 一个昏君、一个乱相,仅一年时间政权就垮了台,断送了国家最后半壁河山,应受到后人耻笑。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第一首《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一首出自《入道》的前半出村民设坛祭奠甲申死难人物一事。第一句似指北京被义军攻陷,明王朝结束。第二、三、四句应是说:书于纸牌上的皇帝的谥号和从死臣子的姓名、官爵,连同纸钱、锭锞一起被焚化。

  在这十首怀古诗谜中,第二首《交趾怀古》与第三首《钟山怀古》非出自《桃花扇》。《交趾怀古》是说郑成功的;《钟山怀古》前两句是说董小宛、后两句是说清世祖。因与《桃花扇》无关,恕不解说。

  细味这十首诗谜后面那一大段书文,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作者告诉读者,这十首怀古诗谜中有两首的出处与其它八首不同,而且这两首诗谜不一定就是最末两首,这可作为《交趾怀古》与《钟山怀古》非出于《桃花扇》的证据。

  因受怀古诗来自《桃花扇》的启发,我们于《红楼梦》中仔细搜寻,就能找到大量有关《桃花扇》的内容:许多《红楼梦》的内容取自《桃花扇》;许多脂批,特别是许多指点后四十回内容的脂批,例如“十独吟”“凤姐扫雪拾玉”“狱神庙文字”等,都只不过为了点出《桃花扇》的某一内容来而已。实际上,后四十回根本不存在这些内容。第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也属于这一情况。现仅就“十独吟”与“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简略说一说。限于篇幅,其它不能一一细说。

  第六十四回对“五美吟”有脂批:“‘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很显然,曹雪芹不可能写什么“十独吟”。所谓“十独吟”,其“十”,应是指《桃花扇》第十出戏,其“独吟”,应指柳敬亭独坐书场自吟自说,鼓板铿锵。侯方域走来,以为有人在听他说书,及至进去一看,只见柳一人在内。二人相见,不禁哈哈大笑。脂批“十独吟”即为点出《桃花扇》这件事。此外,笔者认为“五美吟”应是指《桃花扇》第五出戏中的“香扇坠”诗。由于李香君诨名香扇坠,所以此诗是咏李香君的,因之可称之为“美人吟”。这应是“五美吟”的隐义。

  《桃花扇》第十七出“拒媒”,写南明新高官田仰欲出高价娶李香君作妾,被李严词拒绝(李当时为侯方域守节)。马世英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以为瞧不起他手下的官员,又在阮大铖怂恿下,马命人为田仰强娶李香君。但李抵死不从,闹得不可开交。李的“妈妈”李贞丽只好代替她嫁了田仰。但田的嫡妻极为悍妒,容不下李贞丽,田只好将李赏与一老兵为妻。李贞丽已厌倦烟花,甘心与老兵白首偕老。这件事可称为:因马、阮伏下李贞丽与一老兵白首偕老的结局。但《桃花扇·尾声》称马、阮为“麒麟楦”,因之此事可称为因麒麟楦伏下李贞丽与一老兵白首偕老。这应是《红楼梦》中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来历。那么为何称李与老兵为“双星”呢?原来李贞丽与老兵以船为家,二人共住黄河漕标报船上,老兵的职务是沿河传递文书。根据《荆楚岁时记》:张骞乘槎寻黄河源,竟进入天河,见到牛郎织女。从那以后,词章家多以为黄河与天河相通,黄河也就是天河了。李贞丽与老兵共居黄河上,就象牛郎织女不受天河限制,在舟中团聚永不分离一样,这就是“白首双星”的真意。

  《红楼梦》有许多改头换面的《桃花扇》内容;许多脂批也都暗指《桃花扇》的某些内容,以上所举仅是个别例子而已。第一回有批语:“画的虽不依样,却是葫芦。”当是指这种情况而言的。

  《红楼梦》中还有多处悼念崇祯皇帝的地方。今举两例:其一、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写宝玉于清明节祭奠亡人的日子对着一棵大杏树烧纸作祭奠。从表面看,烧纸的是藕官,而且也不是对着大杏树,但从宝玉的话:“我昨夜作了一个梦,梦见杏花神和我要一挂白纸钱,不可本房人烧,要一个生人替我烧了,我的病就好的快。所以我请了这白钱,巴巴儿的和林姑娘烦了他来,替我烧了祝赞。……”这就点出是宝玉对着大杏树烧纸作祭奠了。那么祭奠的是谁呢?我们知道崇祯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树上。过去皇帝所到之处称为“幸”某处,崇祯吊死在一棵树上,不仅是“幸”这棵树,而且是“大幸”这棵树了。书中所谓的“大杏树”,其实是“大幸树”的谐音。宝玉对着这棵大杏树(大幸树)作祭奠,表明所祭奠的就是崇祯皇帝;其二、第二十六回薛蟠于五月初二日宴请宝玉。书中却说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这一差错绝非作者失误,因为《红楼梦》是作者耗费十年功夫才写成,而且经脂砚斋反复阅读并加上批语,怎能出现如此大的差错呢?笔者认为,这也是为了祭奠崇祯!我们知道崇祯死于甲申年三月十九日。按旧习俗,人死后每隔七日为忌日,要祭奠一次,至七个七日为止。那么崇祯第一个忌日为三月二十六日,第二个忌日为四月初三日。书中将五月初二日的次日,即五月初三日,说成是四月二十六日,暗示月份应倒退一个月,也就是说五月初三日应为四月初三日;四月二十六日应为三月二十六日。这就完全符合崇祯的两个忌日了。所以薛蟠为宴会准备的鲜藕、西瓜、暹罗猪等物品,是为祭奠崇祯用的,因为这些东西适合作为祭品用。作者祭奠崇祯为什么在其忌日,而不在其死亡的日子即十九日呢?很显然,这是因十九这一日子太敏感,易使人联想到崇祯之死的缘故。顺便指出,林黛玉哭泣并口占《葬花吟》,以及所谓的“饯花节”,都是在四月二十六日,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下面我们研究《姽婳词》的反清用意。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的“老学士闲征《姽婳词》”是一节很激烈的反清文字。《姽婳词》的故事应出自《聊斋志异》卷四的《林四娘》或《池北偶谈》中有关林四娘的叙述,这是因为《姽婳词》中的人名、地名与上述两小说相同。从成书年代看,在曹雪芹生活年代,《聊斋》与《池北偶谈》已在社会上以抄本形式流传,曹雪芹是一个爱读小说、杂书,怕读八股与圣贤文章的人,他能读到这两本书是无问题的。我们将《姽婳词》与《聊斋·林四娘》对读,就可看出曹雪芹是在辱骂清朝军队。为什么呢?因为从《聊斋·林四娘》看,林四娘是死于清兵,这是无疑问的,而《红楼梦·姽婳词》的林四娘却是死于“流寇”,如此看来,曹雪芹岂不是明指清兵为“流寇”了吗?书中说:这些“流寇”不过是“黄巾”“赤眉”之流,这是借“黄”“赤”点出清军八旗的旗色来。曹雪芹为什么称清军为“流寇”?原来清朝在灭明之前,尚不具备吞并明朝的实力,但却利用明朝的腐朽,曾数次派遣一旅之师进入明朝疆域,进行烧杀虏掠,破坏明朝经济与动摇民心。这支军队寻找突破口,到处流窜,曾经深入到山东境内,称其为“流寇”是恰当的。根据有关史料判断,林四娘之死应发生于清世祖初年清朝藉没衡府时,她应是自杀而死的,因此《姽婳词》写林四娘率领女兵与“流寇”作战,并且全体牺牲,都是属于虚构,其用意是号召汉族人民起来反抗清朝,宁死不做亡国奴隶。林四娘故事的虚构性可从“姽婳将军”这一怪名词看出来,它显然是“鬼话将军”的谐音。曹雪芹虚构这一故事,并使林四娘之死好象发生于明末,这是为了便于暗骂清军为“流寇”,并借当时农民义军之乱,以规避文网的缘故。

  《姽婳词》林四娘的故事不是一个孤立的、与《红楼梦》主文无关的小故事,而是借红楼人物的影射而贯穿全书。在此须将红楼人物的影射特点简略提一下。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既然是反清与悼明之亡,因之,书中小说人物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思想来作表演的,他们都是虚构人物,分别代表着一些明亡之际的政治历史人物。由于《红楼梦》主题思想犯清朝之大禁,所以这种人物影射十分隐晦,只不过在某件事上、某句话上、从人名诨名上、从第五回他们的判词与十二支曲上,等等,用蜻蜓点水的方式轻轻点一下,使心有灵犀的人看出这是说的谁而已,绝对不是对某个历史人物事事影射、处处影射、好人影好人、坏人影坏人、男影男、女影女,一影到底,如果这样的话,《红楼梦》怎能逃过当时严厉的、鸡蛋里也能挑出刺来的文字狱这一关!所以红楼人物的影射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影射。今以贾宝玉的影射作例子,简单地说一说,以略窥其特点。

  贾宝玉与反清的《姽婳词》有关、与《姽婳词》中的恒王有关、又与悼明之亡的《桃花扇》中的侯方域有关。我们仅就他影射恒王一事略说一说。

  第二十二回有宝玉的春灯谜: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此谜即是指恒王而言的,说明宝玉与恒王有关。恒王明显是明朝的一个藩王,由于皇帝的兄弟才能封为藩王,所以恒王是皇帝的兄弟。根据明王朝规定,藩王无任何实权,也无任何职务,因而无事可做,只不过蕃衍子孙而已。但在其封藩地内,名义上他的地位最高,任何地方官员都不能压过他,这就是“南面而坐”了。作为藩王,他必须按时朝觐皇帝,这就是“北面而朝”了。第三、四两句中的“象”,是指舜的异母兄弟名叫象的(藩王也多是皇帝的异母兄弟)。舜对象很友爱。作者用舜与象的良好的兄弟关系代指恒王与皇帝之间的兄弟关系。恒王生于明朝末世一个岌岌可危的时代,他忧国忧君,最后为保卫国家而牺牲,这就是“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了;第三十七回薛宝钗为宝玉起了两个诗号,一为“富贵闲人”,一为“无事忙”,看起来是戏谑之词,人们不会在意,其实这也是指恒王而说的。由于恒王在其封藩地贵极富极而又无事可做,当然是富贵闲人了。至于“无事忙”,则是指恒王闲极无聊,在王府内操练宫人们习武一事而说的;第七十八回宝玉口占《姽婳词》,至形容女兵逼真时,清客相公们称赞道:“当日敢是宝公也在座,见其娇且闻其香?”这也点出宝玉就是在座观看宫女们习武的恒王。类似这种情况书中还有许多,不能一一列举,但通过以上三件事已可使我们认识到《红楼梦》人物影射的方法与特点。林黛玉这个虚构人物主要影射林四娘,也影射《桃花扇》的李香君,其影射方法及特点与贾宝玉相同。由于他俩的影射与表演,使《姽婳词》的故事贯穿于全书。其他红楼人物则主要影射有关明与南明之亡的一些人与事。

  必须指出,所谓《石头记》其实就是指《姽婳词》!这是由于《姽婳词》的故事发生于山东青州,青州以产红丝砚著称,古人又常称砚为“石”,曹雪芹遂以“石头”暗指红丝砚,再以红丝砚点出青州,最后以青州点出《姽婳词》的故事,所以《石头记》即是《姽婳词》所写的林四娘的故事。至于书中关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那只不过为掩盖《石头记》这一书名的真意所释放的烟幕而已。

  综合本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肯定《红楼梦》是一部反清与悼明之亡的小说,这是它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有很多类似五月初二日的次日为四月二十六日这种看似错误或明显不合理的地方。今举几个例子:林黛玉离家赴贾府时,根据书中所述,应为五六岁光景。可是到了贾府却变成十三岁的姑娘;第一回有关于香菱的四条批语,竟使她与岳飞、诸葛亮相提并论!元妃省亲为什么要在黑夜?她为什么独自一人在大观园内乘一乘船?她省亲点戏能点如脂批所言:伏元妃之死;伏贾府之败等凶丧的戏吗?第七回“送宫花”恰为十二支宫花,明显是代表金陵十二钗。可是薛宝钗不要这宫花,那么她能算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人物吗?第八十五回贾政有报郎中之喜而大宴宾客,席间唱戏助兴,能唱《吃糠》吗?秦氏之出殡,可谓惊天动地,这合理吗?她的公公贾珍,还有其祖父一辈的贾赦、贾政也在送殡之列,真是岂有此理!等等,等等。这些看似难以解释的问题,只要我们准确地掌握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即可顺理成章地加以解释,是毫无困难的。

  扩展

  简析红楼梦人物

  红学研究是中国学术之林的奇葩,尊列于三大显学之一,历经百余年而繁盛依旧。“红楼人物评论”在其红学史中更是经久不衰。百余年来,评论家们对红楼人物的解读可谓丰富多彩,观点、理念也五花八门,对人物的批评、赞扬,贬斥、肯定也莫衷一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红楼人物评论”的浩瀚宇空中,有一种“自然”的评论模式与构架在默默支配着评论家们的笔触与思维。

  评论《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评论家们一般会从这个人物的姓名说起,展开名义研究。因为学者们认为,曹雪芹在为小说人物命名时,总会在这个名字上赋予一定的含义。可能会在名义上暗示这个人的命运,也可能会在名义中点出这个人的性情, 还可能在名义中批判这个人的品行。所以“名义研究”就成了评论红楼人物的第一步。紧接着评论者们会将视点推进到这个人物的外貌特征上,再通过这个人物的家世生平、来往经历作一番论述。于是这就构成了红楼人物评论的第二步——“外貌研究”、“身世研究”等等。《红楼梦》中的人物之所以栩栩如生,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物性情各异,才华出众。所以评论他们的性情、才学、能力就成了评论家们的重点。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红楼人物评论的第三步——“性情研究”、“才学研究”等等。对于红楼人物评论,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小说人物评论的不同之处,就是增加了“结局研究”。原因在于曹雪芹给世人留下的是一本“残书”,书中主要人物的最终结局还需要读者猜测,于是第四步“结局研究”便成了红楼人物评论环节中的一个亮点,甚至还形成了专门的学派——探佚学。有了前面四个步骤,最后还需要探究一下人物的意义与价值,借鉴一下曹雪芹的写作方法与设计技巧等等,所以一般来说,第五步都会以人物的“价值与意义研究”作为收尾。

  至此,上面所勾勒的五个步骤与环节清晰可见:名义与外貌研究→身份与家世研究→性情与才学研究→命运与结局研究→价值与意义研究。这一评论链条就是众多红楼评论家们在评析人物时遵循的一种“套路”。在长达百余年的评论史中,这一“套路”经过不断的丰富完善,优化深入,逐渐形成了《红楼梦》人物评论的模式与构架。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模式与构架并非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群体机构事先设计好,然后大家从此随流,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向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天然模式”。既然是天然模式,那么研究形成这种模式的文化基因就势在必行了。

  《红楼梦》人物评论的模式与构架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如果找准了它的“发源点”,回答起来又异常简单。那么这个“发源点”在哪里?首先我们要知道,无论是真实的社会中人,还是书本中虚构的艺术之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人”。既然都是“人”,那么在评价分析人物时,无论他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所使用的方法和切入点都一样。

  问题随之而来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去了解评析一个人物的一生,也需要问五个具有哲学化的问题:是谁?→从何而来?→能力何为?→去往何处?→意义何在?如果把这五个问题和红楼人物评论的五个步骤相对应,你会惊讶地发现它们结合得天衣无缝,原来如此——“是谁”对应的就是“名义与外貌研究”,“从何而来”对应的就是“身份与家世研究”,“能力何为”对应的就是“性情与才学研究”,“去往何处”对应的就是“命运与结局研究”,“意义何在”对应的就是“价值与意义研究”。

  用这种方式回答《红楼梦》人物评论的模式与构架是如何形成的,意在把问题简化,便于理解。然而造成这种“模式与构架”却有着非常复杂的文化因素。换而言之,这种红楼人物评论的模式与构架仍然是传统文化基因导致的。如何用“文化基因”去解释红楼人物评论模式与构架的形成,还有待于深入探讨,在此笔者做一些简要分析,算是抛砖引玉吧。

  一、为什么评论者们在评论红楼人物时,要从“名义与外貌”切入

  纵观研究“红楼十二钗”的论文,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绝大多数的评论者切入论文核心都是以“名义”与“外貌”为入口的。这一现象看似随机,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一种文化心理。换句话说,所谓的“随机”其实是被相关的文化基因支配着。

  “名字”与“外貌”是组成一个人所“独有”的中心因素。名字虽然是符号,但是它代表的却是一个人,它就像一张“标签”,其中注明了这个人的品行、学识以及为人处世的行为。所以我们常听说“要用自己的信誉去维护自己的名字”,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的“外貌”更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名字”加上“外貌”组合起来的就是一个人所独有的特征。

  评论家们以“名义与外貌”为切入点,从而评析红楼人物,就是想用最便捷的方式瞬间抓住红楼人物的特征。这一文化心理导致了红楼评论家们的不约而同。

  二、为什么在评论红楼人物时都习惯于将其“身份与家世”做一番论述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如果遇到需要自我介绍或者填写履历时,我们一般都会述说自己的籍贯、家庭出身然后,再讲到自己。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惯用模式,似乎每一个人也都在自觉地遵循着这种格式。久而久之“惯用模式”就会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统一的思维模式下,就会让评论者们在评析红楼人物时,首先介绍一番人物的“身份与家世”。

  这种评论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中国固有的“史官文化”基因所决定的。当我们研究某一段历史中的人物时,一般都会追溯它的祖籍,去勾勒其家族的迁徙踪迹、姓氏变化等等,似乎只有梳理完这一切才能言归正传。翻开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一开头就是“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这种写人物史传的方式被后来的史书所遵循。所以你在看到评论者们评析林黛玉时,总会讲述她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进士及第,祖上乃五世侯爵”等等。所以我们把一些学术现象放到大文化背景中去审视其根由,辨识它产生的来龙去脉,你就会见怪不怪了。

  三、“性情与才学”为什么会成为红楼人物评论的重点

  “性情与才学”是构成红楼十二钗的核心要素,曹雪芹要让闺阁昭传,其彰显的也是十二钗的“性情与才学”。从这个角度讲,将“性情与才学”列为评论的重点似乎也顺理成章。然而这是从文本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评论者的角度而言,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会将“性情与才学”视为评析重点的呢?要理清这个文化内因,稍微麻烦一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派纷呈,可以说百花齐放。然而其中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就奠定了,直至当下也没有被撼动过。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所以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所承袭的或者彰显的儒家思想也最多。儒家文化当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如果以人为核心去理解儒家,它要塑造的理想人格就是一个“内圣外王”的人。在儒家看来,所谓“内圣”就是道德的完成,所谓“外王”就是事功的完成。道德的完成最终也要通过事功来完成。我们常常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其中“修身”就可以理解为“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外王”。我们每一个承袭着儒家文化思想的中国人,都自然而然地尊崇着这一理想人格,并且也在积极地向“理想人格”靠拢对齐。同时也会用这种“理想人格”去审度他人。

  上面讲述了那么多,想表达什么呢?其实不难看出,所谓红楼人物的“性情与才学”就是构建理想人格的必备要素。评论红楼人物的“性情与才学”就是评论者们在有意无意之间用自己秉承的儒家思想去审度《红楼梦》中人。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以评论红楼人物“才情”为重心的评论架势。

  四、在红楼人物评论中“命运与结局”为什么如此让红学家们着迷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两个终极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或者说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如果不以个体生命历程去做出诠释的话,这两个问题永远也不会有标准答案。然而只有深入探究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似乎才能构成事理的完整性,也才不会让人鄙视你“一问摇头三不知”。“三不知”中的“三”指的就是起因、经过和结果。红楼人物的“起因”和“经过”都在作者的明示下交代清楚了,唯一的“结局”却还没有答案,于是乎这一“好奇心”便促使红学家们乐此不疲。

  与其说是“好奇心”促使了红学家们对探讨红楼人物“命运与结局”的痴迷,还不如说这就是一种文化审美情趣引起的痴迷。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意在“朦胧”,旨在揭示“隐幽”。曹雪芹未完的书稿恰巧暗合了这种“朦胧”与“隐幽”的美学状态,也完全切合了评论者们的“揭秘”心态,于是为此“着迷”就衍生出来了。

  五、红楼人物的“价值与意义”为什么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回答这个问题似乎也很简单,每一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其思维方式、学识高低等等都可能导致他对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看法。仅是这样的回答,仍然还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因为“见仁见智”的背后有着特殊的文化基因。

  首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重在一个“悟”字。所谓“悟”,就是当我们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层面,通过融汇提升,让我们的认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面对人生与社会,面对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关系网络,在我们内心能做出一种什么样的判断力。从“悟”字的结构上看,它是“吾”和“心”的结合,重在自我的体会。所以对于某人某事,其“意义与价值”也就见仁见智,理所当然了。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上面那句精辟的名言——“正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其次,中国传统式文人作学问的出发点就是“述而不作”。所谓“述”就是叙述,“作”就是发明创造。谦虚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所以历代文人都以自己只是叙述、阐发前人的思想,谦称自己的言论不过是转述圣贤的理念而已。殊不知,在为圣贤阐发要义时处处都渗透着自己的思想与理论。评析红楼人物的“价值与意义”似乎意在转述曹雪芹早已设置好的理念,然而这恰恰为评论者们表述自己的观点开辟了一条通道,因此也就名正言顺了。

  再次,中国传统治学方式之一,就是在“春秋笔法”中阐释“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书写历史的一种方式与技巧,或者说是一门语言艺术,是孔子最先创造的写作技法。曹雪芹将这一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所以读者很难看到他在书本中直抒胸臆的议论言辞。曹雪芹的思想似乎抛洒在众多红楼人物身上,如此以来,正切合了评论者们借阐释“微言大义”直抒胸臆的欲望。紧接着,红楼人物的“价值与意义”也在一番微言大义的阐释中自然而然“见仁见智”了。

  最后,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于一件事情,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如何获得它的意义。在评论者们看来,这是重中之重,这也构成了“中国思想”的特点。无论事物还是人物,只有他具有意义和价值才能存在于当下,按照这样的理念去评论《红楼梦》们中的人物,自然就会形成以探求“价值与意义”的收尾方式。

  探析《红楼梦》人物评论的模式与构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非笔者如此三言两语就能诠释得清晰明白。如果这样的浅析能给红学研究带来些许启示,它的意义也自在其中了。

  红楼梦人物及性格特点

  《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史,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

  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他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

  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藉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

  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

  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

  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 “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 “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李纨,字宫裁,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

  她出身金陵名宦,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 ”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的典型。

  贾元春,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

  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贾迎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

  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 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

  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贾惜春,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

  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一,贾蓉之妻。

  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贾巧姐,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

  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她乔装打扮带出大观园。后嫁给一个姓周的地主。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母的侄孙女。

  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

【《红楼梦》通过什么来表达主题思想】相关文章: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03-16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04-22

《兰亭集序》主题思想06-11

《琵琶行》主题思想及背景04-17

钢铁是怎样练炼成的主题思想02-02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11-11

渔家傲范仲淹主题思想11-29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04-20

饮酒陶渊明表达了什么情感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