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随笔

时间:2024-09-07 06:47:37 红楼梦 我要投稿

红楼梦随笔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随笔

红楼梦随笔1

  《红楼梦》研究把鼎足而立的江南江宁曹寅、苏州李煦、杭州孙文臣家三织造与书中的贾、史、王三家对应,似乎已成不少人的共识。比如学者李建华考证出,小说十三回和四十九回出现史湘云的叔叔忠靖侯史鼎、保龄候史鼐,与《前光禄大夫户部右侍郎管理苏州织造李公行状》中说李煦两个儿子李鼎、李鼐就对上了号;其他如王熙凤说她爷爷管理过各国朝贡,《粤海关志》就有康熙四十二年,孙文成当过粤海关监督的记载,王熙凤说她家也接过驾,也与杭州织造接驾相符。这都是对读懂《红楼梦》具有意义的。

  有红学家说“没有康熙南巡,《红楼梦》就出不来”是不错的。康熙为曹雪芹提供了写作《红楼梦》的舞台,而他的南巡,也直接给一荣俱荣的江南三织造带来了灾难性结局。《红楼梦》中说:“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的像淌海水似的!”还称:“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康熙六次南巡,曹雪芹的父祖辈就曾经接驾四次。钱从哪里来?无非是挪用公款。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曾有旨给江苏巡抚汤斌说:“巡行凡需用之物,皆自内府储备,秋毫不取之民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张符骧的《竹枝词》就讥讽说:“天语叮咛空有约,民间不费一钱耳”。《陈公神道碑》就记载了江宁知府陈鹏年反对总督阿山增加临时赋税的事。而属于内府的江南织造得花钱就真的“三汊河干筑帝家,金钱滥用比泥沙”了,而且还要多用少报,以免造成康熙挥霍的印象。扬州行宫的建造就托名盐商捐赠,曹寅和李煦两人就各出了二万,但只说只共用了几千!所有的挥霍,如果不是康熙希望他们这样做,三织造岂敢?所以他事后对大臣们说:曹寅、李煦“用银之处甚多,朕知其中情由。”实际情况康熙不会说,三织造不能说。但康熙表面上却还假惺惺地说:“茱萸湾行宫乃系盐商百姓感恩之诚而建起,虽不与地方官吏,但工价不下数千,尝览《汉书》,文帝惜露台百金,后世称之,况为三宿所费十倍于此乎?故作述怀一首以自警,又黏之壁间以示维扬之众。”《康熙南巡秘记》甚至说:“康熙帝屡次南巡,地方官备办供应,挪用公款,亏空甚巨。大吏惧挂吏议,责令赔补,敲骨吸髓,上下交困,仕者至视南中为畏途。”为此,康熙继续明知故问,命大学士张鹏翮去察审,张鹏翮当然不敢说。虽说是“拿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皇帝的随从,特别是那几个皇子,都不是省油的灯,经手者也不能白干,《苏州府志》记载:李煦的家人就有汤、钱、瞿、郭四姓皆巨富,在苏州的宅子各值万金。康熙需要三织造继续为自己干了重活、葬活、险活,解决的办法是让曹李两家轮流管两淮盐务,但一管就是十年,仍然不能补足亏空!弄得知道“两淮事物重大,日夜悚惧,恐成病发,急欲将抢粮清楚,脱离此地。”的曹寅,终于“无赀可赔,无产可变,身虽死而目不瞑。”他的舅子李煦继续延期代管盐政,但直到雍正即位,亏欠的旧账仍然不断被发现,时隔三十年,时任苏州织造胡凤巩还查出“李煦于康熙三十二年,奉内务府行文着动备用银二千买米四千一百馀石,此项动用银,着已经报销讫,所买米并无存储,明系亏空。”因为雍正和康熙对待三织造的态度不同了。

红楼梦随笔2

  在我的床下,应该有一部红色封装的《红楼梦》,这部书是一个我现在已经记不得姓名的同事在10年前送给我的,送我之时应该是崭新的,到现在也应该算是“崭新”的吧,同事恐怕也未曾翻过几页,我也就翻过一回两回的,就放置他处,但一直舍不得送人,都说《红楼梦》是经典中的经典,自然期待有机会能启读之。当然我送他人之书,绝对是通读过,并且是绝对认可的书,并且送给我认可的人,就我而言,书算是至好的朋友,将书送与别人,意味将朋友介绍给朋友,我心愿是讲一份美好带给别人。

  之所以想起这套红色封装的《红楼梦》要缘于蒋勋先生的《说红楼梦》,否则,何时想起就不得而知了,生活中何尝不是呢,有些人、有些事,其实早已封装到记忆里了,直到你碰到类似的环境、人物、境况之时,会让你忽然想起某个人,原来他一直都在,只是尘封太久了,未必旧地重游,未必往事重现,叹一口说,真是岁月如梭啊~

  八十回的《红楼梦》在蒋勋先生的讲读下,今夜我已经全部听完,可以放一放,想一想说一说了。

  高鹗何许人也?听人说高鹗续写了81-120回,我不知道他出于什么目的续写?是认为曹雪芹没有写完吗?《红楼梦》据说被曹雪芹增删10次,就没有时间写出后40回?我曾在听讲读过程中,去过曹雪芹的西山故居,在哪里流连了一下午,那时正值秋天,满地金黄的枫叶,让人不忍踏之,我想宝玉挚爱的黛玉-也是他的姑表妹,你如何让宝玉亲笔写出她的结局?如何写她的风姐-即他的舅表姐在查抄后的惨状......这些都是他至爱至亲的人,让曹雪芹如何下笔?你高鹗何许人也?来此偷窥人间的隐私,揭人家的伤疤,况且人家已经已经在第五回的时候,已经委婉的说明了各个人的最终结局,你懂了也不要明说,如同某人心情不好,你一眼看出来了,明白就好,偏偏不留口德,点破人间是不是丢了一万块钱。所以所谓的后四十回不读也罢。

  说说晴雯吧,我想可能她是个四川辣妹子,人也长得漂亮,也颇有性格,当然在大观园宝钗、黛玉也漂亮,也有性格,尤其黛玉更有性格,但晴雯的`结局却是十分悲惨,漂亮谁不喜欢呢?但漂亮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呢?你得有驾驭漂亮的能力,否则恐怕就被漂亮所伤了。晴雯就因为漂亮就被宝玉的妈妈认定有可能把宝玉带坏,就赶走了晴雯,反倒袭人这个有些呆、不漂亮的丫头没事,唉,如果晴雯不是个丫头,也和宝钗、黛玉相似,恐怕在有性格,恐怕也不是如此结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宝钗因为锦囊的事搬出了大观园,貌似离开了欢笑,但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和贾家远离一些,就少一丝干系,后来抄家之时,也就少你一份关联,还有那些唱戏的丫头,都被贾母卖的卖,当尼姑的当尼姑,貌似很惨,但你可知道,那个时候,被抄家的女眷恐怕比这些都要惨......

  在说说探春,探春绝对是懂事干练之人,后来据说远嫁东南亚做王妃了,在那个时代算是个悲剧,同元春相似,远离了父母兄弟,但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当她目睹了大观园的衰败以及家族内的勾心斗角,是不是已经失望之极了,或许避而不见也算眼不见心不烦了,另我觉得探春和贾母可能是最早能预见家族命运的人之一,读书的搞政治的,应该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南方的甄家已经被抄家了,躲在贾家,贾母让人善待之,这个官居一品的老太太会幸灾乐祸?不可能,中秋之夜,陪老太太的姑娘有探春,其他亲系都散去了,探春缘何不走?

  在说说黛玉,才华横溢......

  或许,以后去植物园,恐怕都要去曹雪芹故居“拜望”一下了~

红楼梦随笔3

  《红楼梦中人》

  前前后后花了半年时间读完了红楼梦,从青埂峰下的那块宝玉到风尘碌碌的多情公子,每一位红学考证者,都在试图寻找宝玉最后的.结局,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曹雪芹没有写,我一直认为,八十回的章节是红楼梦的结局,我也一直在想,没有结局是不是一种结局?就像读完红楼梦,我并没有多大领悟,那么没有领悟是不是就是一种领悟。

红楼梦随笔4

  红楼,多么熟悉而又神秘的名字。自它问世以来,多少红学家前仆后继,倾其一生只为解得其中真味。对于这部自成学问的奇书,我早已慕其美名,值此寒假,有幸一探其奥秘。

  当我拿到这本厚达九百多页的大“百科全书”时,我的心不得不为之惊叹,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读书本来就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不然怎能领会其中奥妙?于是便下定决心,这个寒假,就纠缠上这本“顽物”,一定要把它看完。

  初读《红楼梦》,困难就接踵而至。一张薄薄的纸页上挤满了令我眼花缭乱的文字,包括生僻字、文言文,许多诗词更是让我摸不着头脑,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则是让我糊里糊涂,如置身云里雾里,难得其中真味。有时读着,竟睡意难忍,趴在书上睡了过去。

  但这些并未阻挡我要将它看完的决心。我开始做笔记,自己手绘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图,切身体会到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复杂。我学会借助外物,无论是厚重的词典还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都在此过程中助我一臂之力。

  最令我着迷的,自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纠葛了。一次我读到一个场景:贾宝玉和林黛玉互表心意,用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以及很多我不知道的典故,便在网上查询,终于得知这是贾宝玉在向林黛玉表露自己的真心。在此过程中,我既收获了知识,又对书中的内容有了理解,那样一种心领神会的感受,更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难以言喻的昙花佳境,让人回味无穷。这样读书的兴趣和快乐自然就如期而至了。

  在长达二十多天的纠缠后,我终于将这本书“啃”完了。但我却不能就此满足,因为书中还有很多内容是我还不理解的,还有更多的深意和奥秘没有被挖掘。这样,我的感受和收获可能就很有限。于是我选择了在网上翻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和书评,以及一些红学家如周汝昌的著作,与他们的思想和心灵交流后,便有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之感,《红楼梦》中的奥秘也才逐渐隐现。

  随着进一步深入了解,我才真正感受到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兴趣。也许读书就是如此,只有肯花心思去钻研,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妙。采用不同的方式,得到的知识和兴趣也许就更多。最终,这本书一定会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让我们受益无穷。

红楼梦随笔5

  在小说《红楼梦》中,好多人物的形象特别丰满,个性也是十分鲜明,给人一种很强的立体画面感。但是人物中有一个赵姨娘,她尽管出台亮相的次数较多,可是却给读者并没有留下多么深刻的影响。好像是可有可无,但既然是可有可无。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要写她?这我们就从整体上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赵姨娘和周姨娘一样,也是贾政的一个小妾。她以前是贾府的丫环,后来升成了妾。那么她又是如何样由一个丫环转变成妾的?是因为她年轻漂亮,还是端庄贤淑?漂亮好像不是,因为小说中并没有提及到,甚至连暗示的地方都没有。那么贾政又是怎么喜欢上她的?这就要从他自身入手。贾政是一个很喜欢舞文弄墨的文人,这种人往往只会喜欢和认可两种女人。一种是非常漂亮的,另一种是比较端庄娴静的。那么我们也就不难推测出赵姨娘应该是属于第二种了。由此前面关于她如何由丫环变成小妾的问题,也就可以这么认为了。

  赵姨娘生有一儿一女,儿子是贾环,女儿是探春。她的地位有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没有,根本没有。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妾也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是一种生育繁衍的工具,也是一种供别人追逐声色犬马的工具。放到我们当今的社会中,也就是小老婆。各位试想,是大老婆有地位,还是小老婆有地位?废话,当然是大老婆了。在封建社会中,大老婆就是妻子,而小老婆只是妾。妻是名媒正娶比较正式的,而妾却是随便纳入的,二者有着本质性质上的不同。这么说来,其实妾也就是一种下人,是被人奴役和压迫着的。

  在贾府中,赵姨娘的身份地位是比较低下的。在小说中,她的地位看起来很是特殊。既不像是主人,也不像是下人。表面上看来给人一种介于主人和下人之间的感觉。其实错了,她的地位和下人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说本质上是一样的。有一次她和一个丫环吵架甚至还打了起来。那丫环就说赵姨娘是贾府花钱买来的,自己也是买来的。只不过是干的.活不一样罢了,都是下人。为什么要抬高自己,作践别人。赵姨娘听丫环说自己是下人很是恼怒,她认为自己为贾府生了两个孩子,贡献已经是很大的了。虽然比不上王夫人,但也差不了多少。其实是她不自知,她还是一个下人。不管做了什么,本质上是不会改变的。她不自知,也就没有自知之明,当然就让别人嫌恶了。

  儿子贾环出去和丫环们玩牌,结果输了钱。他耍赖皮不给,丫环们不依。结果他就大哭大闹起来,恰巧被宝玉路过看见了,于是就说了贾环一通,顺便给了他点钱让他继续去玩。贾环生气了,回家后将事情告知了赵姨娘。赵姨娘听说是丫环们,气呼呼要去评理。后来得知宝玉也在里头,更是气不过。就大骂贾环不识好歹。人家宝玉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犯不着去得罪和冲撞人家。正说着恰巧被凤姐从窗外听到了。凤姐就说大白天里教育她的环兄弟。他是主子,你是下人。你虽然是他的母亲,有生他的权力,却没有管教他的资格。

  母亲管教儿子,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你凤姐是什么人,干嘛要去插手和干涉。依据常理该是如此,可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并不是这样的。主子就是主子,下人就是下人,而且界限是非常鲜明的。元妃省亲,当奶奶和父亲的都要出门跪迎。并且是唯命是从,毕恭毕敬。因此,凤姐是有权利干涉的,她是在维护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

  赵姨娘家里出了事,贾府上下是连一点反应都没有。一次赵姨娘和女儿探春提到探春舅舅的事。探春当时很生气,根本就不认那个舅舅。说做大官王子腾才是她舅舅,也就是王夫人的兄长。而不认赵姨娘说的那个。还说哪里又冒出了一个舅舅,气的赵姨娘几乎晕了过去。

  各位看官请注意一下这个"冒"字,是没有根据,突如其来的意思。探春是赵姨娘的女儿,而不是王夫人的女儿。赵姨娘的兄弟才是探春的亲舅舅,这是不容质疑的事。但为什么探春不认那个舅舅?因为赵家不是金陵四大家族中的任何一家,无权无势。认也有的只不过是拖累。她是庶出,又是女孩子,本来在贾府的地位就不高,为什么要受那罪?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扭曲了人的灵魂。甚至连“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也要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和估定。这实在可以说是一种悲哀,是人类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赵姨娘身份地位低下,但是她却还很不守本分。常常惹是生非,令好多人嫌恶。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都对她没有什么好感。就连平时一向仁厚的王夫人,也怨她处处生事。她和丫环的关系也不好,甚至连女儿探春也不大看得起她。她和晴雯等丫环吵架就骂人家是娼妇之类,简直叫人无法想象。作为儿女成双的她,这样做不但会惹人厌烦,而且还有失身份。

  她勾结巫师马道婆,串通一气想要取凤姐和宝玉的命。二人几乎被她害死。贾府上下是一片慌乱,而她却在老太太面前说宝玉不行了,赶快料理后事。这使得老太太很生气,叫她出去。殊不知宝玉是老太太最喜欢的人。而凤姐又很会见机行事,迎合老太太的心思,深受老人老人喜爱。她得罪了这两个人就是得罪了老太君。得罪了老太太,就等于是得罪了贾府上下所有的人。这对于她以后的处境是很不利的。这种做法实在是愚不可及。

  赵姨娘给人一种很坏的感觉,好像使人产生不了同情。而有的,却大多是憎恶。其实,她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一个可怜亦复可悲的人物。她所做事,也不过是一种对自身不平命运的反抗,对自身所处地位和黑暗社会的反抗。大凡“物不平则鸣”,这是常理中的事。她的本质,其实还是善良的。我们不能只看表象,而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认识到事物内在性的东西。

  赵姨娘本身就是一个下人,这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可她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一心一意想要当贾府的主人。而这个愿望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当时社会与她是不会达成那种妥协的。愿望和欲念达不到,就会有苦楚,就会有反抗。可以说她的所作所为,皆是出于本能意识上的一种反抗。造成这种悲剧的产生,我们要用哲学上的内外因去全面看待。而不能只依靠传统观念去做单个方面的片面性去分析和评定。因为这样做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赵姨娘的悲剧命运是自身欲望过重和当时社会共同作用的产物。如果换个环境,放在另一个时代和社会。或者她没有当主子的欲念,本本分分做人,她也许就不会受那么多苦了。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话是说的一点也没错。对于《红楼梦》中赵姨娘这个人物,我个人认为和其他人物形象塑造的目的一样 ,也是为了批判当是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只不过描写的是一个被社会扭曲化了的灵魂而已。对于上面所做的说法,可定还有很多遗漏和不足。只是限于个人学识有限,不能充分说明,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因此还望各位看客能够多多包涵,多多指点才好。在此,我先谢谢了。

红楼梦随笔6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首暗示着兴败繁衰的荒唐诗,在这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中,在这光鲜的浮华后,又暗藏着什么呢?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此,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不足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浮华的悲剧,即将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必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有恩逃生,无情报应,欠命命已还,欠泪泪已尽。食尽鸟投林,皆因浮华散尽!一卷红楼落幕,不禁慨叹:“陋室空堂芴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金箱垠箱又怎样,只可惜你命不长。浮华门里唱大戏,那结局怎一悲字了得!莫要不舍富贵乡,浮华皆可抛!

红楼梦随笔7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_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_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现今中国人常怀着一种暴富的心态,各式各样的奢侈品难以满足其欲千金散尽的`胸怀,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正逐渐蔓延至年轻一代的学生身上,并且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不难想象,这种无节制的享受最终将演变成国民性,让整个中华民族都失去前进的_,更难以完成复兴的使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巴西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尚能引发美国一场龙卷风,一代一代的“耳濡目染”又何尝不会酿成不堪的悲剧!我不愿再进行痛斥,柏杨先生早已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唯愿独修其身,却又不忍责任的折磨。整个社会的大风气,早已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保持住内心的一方净土,是周国平先生、余秋雨先生、王蒙先生等,以及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的心愿。我愿做这样的践行者,践行着心中永远简朴安静的生活,践行着美好的祈愿。想必曹雪芹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喋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美好,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们的家庭,懂得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红楼梦随笔8

  风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战三国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汉的忠义情深,或许没有梦西游的虚幻迷人,但红楼有着一种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_。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风流事,种种风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勾出了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贾宝玉又是个“只爱在女儿们身边的`”。两人一见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琐事。她是一向娇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终爱女儿之洁的宝哥哥。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厌恶世俗。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也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张晓风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不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得那人憔悴。

  辗转红楼,忘不了伊细泣独怜,忘不了伊焚稿断痴情,忘不了红楼一瞬却终究梦一场。红楼,梦。

红楼梦随笔9

  昨日晌午去吃饭,坐进饭馆。想《水浒传》里武松进了多少家酒馆,吃了多少酒多少肉?井阳岗上打老虎,快活林前门神倒。又想据考证,有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记述曹雪芹:身胖,头广,色黑,语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敦敏有诗“接罹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辨虱手扪”刻画他的素性放达。“举家食粥酒常赊,卖画钱来付酒家”表现他的痴酒豪饮。心想如此说来,天纵之才是黑胖子,我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会是什么角色呢?

  走出饭馆,本想回陋室继续读《红楼梦》,可天暖日阳,有如回春,决定到公园散散步。街上商铺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许多人在悠闲地聊着天,抽着烟,好多首歌曲飘杂在空气里,一声“你是我的`小苹果”,一句“伤不起真的伤不起”,又一调“爱恨只在一瞬间”……正辨赏倾听,迎面走来几位丽人,身上的衣着和香水味挑窦了我的心神,遽然想起富察明义《绿烟锁窗集》的诗句“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穿过“宝马”、“奔驰”横行的街道,跑入公园。立刻感觉到大自然好似把外面的喧嚣全部摒弃掉了,安静祥和,游客欣然。前望,曲径通幽,若阴若阳。左右,情侣对对抱,家庭三五笑。有的聚在一起逗狗,让狗儿戏耍闹情。有的躺在草地上晒暖,任阳光把身体里的情愫燃烧。漫步园中,有亭台楼榭,小桥溪水,虽是暖冬,不乏绿叶。心旌不由又摇曳到了红楼大观园,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回神来又叹它: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甚凄凉,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还是赶快回陋室,把我的心情记录下来吧。

红楼梦随笔10

  初读《红楼梦》,我并不喜欢林黛玉这个人物。她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小心眼、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总是哭哭啼啼,不够坚强。可是后来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并且对她充满同情。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那么林黛玉正是其中悲剧人物的代表。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我看了她悲剧的一生,觉得她的所有缺点都是情有可原的。

  林黛玉从一出生就决定了命运的凄苦。她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林黛玉谨记其母的遗训:“外祖母与别家不同”,因而在贾府中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正因为寄居在这种黑暗的环境当中,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作为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了,因此,她的那些似乎有点失之偏颇的小心眼儿也就变得情有可原了。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再说她的尖酸刻薄,现在在我看来恰恰是她直率,机敏的`表现。她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总是有什么就说什么。她经常取笑湘云,可决不是刻意的挖苦,而是善意的玩笑。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这些一语双关的话语,只能够显示出她的聪慧。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

  在书中我们看见黛玉哭是家常便饭,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她哭大多数是为了宝玉。宝玉几天没来看她了,她只是哭;她看见宝钗和宝玉在一块说话,也回去坐着哭。“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我经常想:这个泪人儿,她有多少眼泪啊?可不可以快点流干就不要哭了?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她是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而宝玉虽然也爱她,但没她表现得那么热切。而且,他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为自己的命运而哭。

  后来,林黛玉终于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这对她不失为一个解脱,想想除此之外,她还能过上好日子吗?

红楼梦随笔11

  ——读《红楼梦》随笔

  我爱看书,每次看书都好像和我最好的朋友约会一样。寒假里,我就和《红楼梦》里的姐姐们欢聚了一次。

  在这次聚会里,我认识了很多和我们生活中不太一样的朋友。其中有心狠手辣的王熙凤,博览群书的薛宝钗,才华横溢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温柔可人的袭人,率真靓丽的晴雯等等,他们都生活在诗情画意的大观园里,阐述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这些人物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她有着出众的外貌,两弯似蹙非蹙的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这样的容貌怎么能不令人震撼呢?我闭上眼睛,仿佛就看见了她那柔情似水的眼睛,闪烁着点点泪光,仿佛风一吹,这位神仙姐姐就会随风消逝。

  外表的美丽并不是她的全部,林妹妹还拥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用她独特的眼光品味着周围的`一切。她的诗就是她最美丽的灵魂,也是她最大的精神寄托。她的诗,我其实并不能完全读懂,但是她写的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如同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攥住了我,让我和姐姐情不自禁地一遍遍诵读,仿佛她的诗可以进入我的灵魂,荡涤我的内心。

  她写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诗句,即使我不很懂,却也可以体会到她的伤心和无奈。也许她是在感慨春天美好的时光太短暂,也许她是在为凋零在泥土中的红花惋惜。虽然,我没有想她一样,把掉落在地上的鲜花洒向流水,但是我也曾把掉落在水泥地上的茶花重新放在茶树上,让花朵再一次绽开她娇艳的笑颜。

  舍不得鲜花凋零的女孩,她是如此善良,如此多情,让人不得不喜欢她。她就是我的红楼情人——林黛玉。

红楼梦随笔12

  红楼梦是小说,这一点我在红楼梦随笔(一)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何谓小说?我对它的定义就是庄严的谎话。说“谎话”,就是针对于虚构、构思而言;说“庄严”,是针对于它严肃、严谨而言。所以,小说绝不等同于胡编乱造,更不等同于普通意义的所谓谎话。小说是浓缩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这一切,全得按“事体情理”,不然,就会给人感觉偏离生活,不会给人以感动。

  红楼梦第一回,有石兄与空空道人一段对话。石兄是谁?是曹雪芹,他到人间后挂在了贾宝玉的脖子上。

  或有红迷朋友要问,这话从何而来?从“落堕情根”来。红楼梦第一回说女娲炼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多了一块便弃在青埂峰下。脂批朱笔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当然,曹雪芹并非“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而是封建社会瞎了眼,随意埋没人才。--另外,我们还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石兄就是曹雪芹,但在此为文章简练,一概省略不提了。

  石兄(曹雪芹)针对空空道人说无朝代年纪可考,怎么回答?--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这说明小说的朝代年纪在曹雪芹眼里根本是无所谓的,更不必拘泥。换句话说,曹雪芹明确表示红楼梦没有朝代年纪,当然也不受朝代年纪所限。如果哪位君子有瘾一定要深究,那不妨自己添缀汉唐等年纪就行了。另外,我得请读者注意,曹雪芹并不否认红楼梦里存有一定比例的“野史”。

  石兄曹雪芹针对空空道人所说“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又怎么回答?--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这里,反映了曹雪芹反对程朱理学,赞成适趣闲文。所谓适趣闲文,正与程朱理学相对应,是指人类天性。

  接下来,曹雪芹对“历代野史”表现出了明显的憎恶,又对“风月笔墨”、“佳人才子”进行了逐一批驳。曹雪芹豪迈地声称自己的红楼梦“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里面,“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反失其真传”等等,经常被人偷换概念。明摆着,曹雪芹所说,是指红楼梦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必须符合生活中“事体情理”,而不是指红楼梦里暗写的清史。--事实上,红楼梦中所谓“清史”,其实有限。通常情况下,曹雪芹只能有意无意、见缝插针、随手隐射而已,但绝不是也不可能每人每事都有隐义,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红楼梦说是一手两牍,但要做得非常完美、天衣无缝毕竟不能够。更多的'情况下,曹雪芹的“一手两牍”表现在诗词创作中,而“一声两歌”表现在故事情节中,也就是含沙射影、一语双关。

  空空道人被曹雪芹说服之后,准备将石头记抄录下来,问世传奇,其间有一句重要的话叫“大旨谈情”,这就将红楼梦作了定性。所谓“大旨谈情”,就是不干涉时世之意。--当然,是不是真不干涉,只有深入研究红楼梦才能知道。好在红楼梦并非传世小说,在当时也就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传阅,所以一时半刻,曹雪芹不会大祸临头。

  “大旨谈情”另外意义是说红楼梦谈情说爱,要将儿女真情发泄一二。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以谈情说爱掩盖政治斗争,这样说法,显然并不妥当,有违作者之意。

  红楼梦接着写了五个书名,它们分别是《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其实这五个书名,在曹雪芹在世时,惟有《石头记》与《红楼梦》并传。另有一个《风月宝鉴》,是红楼梦雏形,早已被曹雪芹弃之不用。至于《情僧录》,是曹雪芹信笔所至,点题所需,其实世上并没有题名为《情僧录》的这样一部书。

  最后是《金陵十二钗》,我认为也没有。因为《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的重要补充。书中曹雪芹不可能在吴玉峰题名叫《红楼梦》后去重复此题名,这样,无疑会暴露作者乃曹雪芹,而吴玉峰只是曹雪芹的一个化名。在当时,文字狱极其猖狂,曹雪芹说自己只是一个披阅增删者,否认自己是红楼梦原创作者是完全明智的,也是让人完全可以理解的。

  接下来,“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该如何理解?对于这十六字箴言,红学前贤已经说得够多,不必我再来费辞。我只能说些新鲜的。我认为这十六字箴言,是书中贾宝玉一生经历。其实,空空道人也就是贾宝玉。何谓“空空”?一僧一道也。无论僧与道,都是空空。在红楼梦里,僧道不分,形影不离,他们是贾宝玉成为情僧之前的幻影,或说隐射。从空到空,自然毫无意义,是让人走向死灭。当然,我们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走向死灭,但我们珍视的是这生命的过程,绝不能虚度。在生命过程中,“情”字大放异彩,贯穿人生,当人如同凤凰涅槃就会大彻大悟,是为情僧,而贾宝玉就是情僧总代表。

  僧与道,曹雪芹并不反对,但曹雪芹反对缺了情字的僧与道。或许红迷朋友要问,僧与道怎么能与情字挂钩?确实的,僧与道与情字水火不容,但问题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非常特殊,他最终会超越释迦牟尼、元始天尊,成为情不情的情僧!--当然,这些都是我“探佚”所得,红迷朋友如有兴趣,可参阅我其他有关论文,在此我不予重复。

  是的,红楼梦别开生面,打破历来巢窟,想前人不敢想,发前人未敢发。所以红楼梦万古不磨,千秋光耀,永照人间。

红楼梦随笔13

  人人皆道你是大家闺秀,是遵守封建礼教思想的人。正所谓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于众多姊妹中,你与黛玉更高一筹啊。

  初来伊始,曹雪芹说你品格端方,容貌丰美,黛玉不及。你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所以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你去顽。若你生活在现在,一定会有许多朋友吧。

  你虽有青春女子的烂漫,曾在荼蘼谢尽的日子里扑蝶,但是你借助冷香丸拼命地压抑自己,做一个冷美人。你的花签就是牡丹啊!“任是无情也动人”。你全心全意地按照封建礼教来规范自己,所以你不止一次劝黛玉湘云她们勤学女工,少写诗词。按照封建女子的.本分,你一直符合这个标准。

  看书常常看漏了,竟忘了你为何来到京城。后来向前翻翻,才找到原因:“近因今上崇尚诗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原来是入宫参加选秀侍读。可惜在端午前因没有有权有势的人,无法抗衡暗箱操作,无奈没有被选上。所以你才会举止大变,厉声呵斥靓儿。元妃宽慰你,欲将你配给宝玉,有了赐婚的意思。但贾母并不同意。对于你这越发没有了意思。

  你也喜欢宝玉了吧,在他床边给他刺绣,在他捱打你送他药,并“错里错以错劝哥哥”。还记得你们那一对吉祥的话语:“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是他有玉,你有金去配他。所以黛玉才会吃醋吧。尽管黛玉最后沉湖仙遁,贾母已死,金玉良缘不可阻挡。但你何曾有一丝快乐呢?何为“钗”?两股簪子并列一起或缠绕一起称为钗。何为“簪”?只有一根或金或玉或铜制的一种发饰。怪不得,为何诗句这样写“金簪雪里埋”!那时,宝玉不在你身边。所以你写了十独吟,所以你在最后孤独的在雪夜中死去……

  有许多人唾弃你,说你是木石前盟的第三者。其实,你也不过是万艳同悲的一朵牡丹花。我知道,正是因为你推心置腹的话语,黛玉才与你和好。“钗黛合一”,正是可卿的表字“兼美”啊!你雨夜送燕窝给黛玉,你帮湘云做东安排螃蟹宴,你送给死去的金钏儿衣服,哪怕是贾环耍赖,你也帮着他,对他一视同仁。尽管你使“金蝉脱壳”坑了黛玉,尽管你在金钏儿死后非常冷漠。但这瑕不掩瑜。你的本真仍是好的。

  停机德的你,终究命运对你仍是悲惨的……愿你化蝶遗冷香之后,能够找到属于你天性的乐土……

红楼梦随笔14

  红楼总众女子中,我最喜湘云,喜欢她的率真,她的洒脱,她的豁达。雪芹先生让湘云第一次出场乃在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篇文字中,而在二十九回中,宝玉与钗黛三人斗口之间便已带出湘云其人。太君因见金麒麟眼熟,故问。钗曰“史大妹妹有一个”黛则讽曰“宝姐姐别的事情上还有限,惟有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读至此,如不见后文,不知此文之妙,笔带双关,既活画出钗黛二人形象,又为后文打下伏笔,似此类之文,红楼中甚多,由此可见一斑,可知雪芹先生之胸中丘壑。

  待到湘云第三,四次来,便应是整部红楼梦中最热闹非凡的文字了“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等,如果说从前那两次只不过是湘云的一个剪影,那么此两回中,湘云便得到了一个升华。在庐雪庵的联诗中,湘云的联句是最多的,在我看来质量也是最高的。雪芹先生以如此笔墨将新到的宝琴,李纹,岫烟都给了读者一个大致的交代,如此便不感陌生了。憨湘云醉眠芍药洇,在我看来是红楼中画湘云最美的一副图画,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一般,湘云则是眠花了。试想红楼众闺阁中,除却湘云,还有谁会如此酣眠,无拘束,无牵挂的醉卧于花阴之间。在湘云的`世界里,没有解不开的烦恼和忧虑,试问钗黛二人可有如此胸襟吗?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湘云便是这样的真名士。“英豪阔大宽宏量,从不将儿女私情略系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也许是胜极必衰的原因吧,此等繁荣文字的背后便隐藏了无限的悲哀,此后逐晴雯,死金钏,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观园从此便笼罩上一层阴云,再也没有散开,湘云此后再来,没有了从前的那种笑声了。红楼便真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随笔15

  起初,看红楼梦一篇后,几乎不知道在讲解什么,在重看细看一次后,才发现字中隐藏着故事。

  重看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贾雨村被贬职后就到处游山玩水,忽然有一天,雨村当日同僚故忙着道喜,告诉雨村他复职这个好消息,林黛玉的外婆执意要林黛玉回去,所以林黛玉只好抛父进京都。林黛玉回到外婆家,地方何其大,达到不敢相信,林黛玉一到外婆家,就得拜访她的三姑六婶,还有见到其年轻的姑娘。一经她的亲人提到她娘去世的事,她就和外婆哭得泪流满面。她还听说贾宝玉,听说他是个奇怪的孩子,是个顽童,是一个思懒人物。恰恰相反的是,贾宝玉的穿着打扮不是个顽童。

  这是这对苦命鸳鸯的第一次碰面,而且他们都觉得双方很面熟,这也为他们后面悲催的爱情作铺垫,也为贾宝玉尊重女性作铺垫,对其他人可笑的是,贾宝玉被打的时候就叫姐姐妹妹,在他人眼里是可笑的。在贾宝玉的眼中,姐姐,妹妹这些称呼是纯净无暇的,没有污点。这也暗示了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批判了这个社会对女性的污辱。

  《红楼梦》把人物描写的'淋漓尽致,也把周围的环境描写得如此的细致,表现了当时贾府是如此之大。对人物的服装也描写得这么出色,描绘了人物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

  还有当贾宝玉听说林黛玉没有玉的时候,就将自己的通灵宝玉怒摔在地上,在封建社会中,男子总比女子高一等,所以说只有宝玉有玉,而黛玉没有。然而宝玉把玉摔在地上,看出他对人格的尊重,也对女性的尊重,渴望与女子平等相处。

【红楼梦随笔】相关文章:

红楼梦随笔07-06

红楼梦读书优秀随笔600字07-28

红楼梦中人散文随笔08-23

初中红楼梦读书笔记随笔06-19

初中红楼梦读书笔记随笔大全11-07

初中红楼梦读书笔记的随笔范文06-09

红楼梦读书满分随笔(通用25篇)09-09

红楼梦读书随笔600字左右10-19

红楼梦09-06

红楼梦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