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评价5篇[荐]
红楼梦人物评价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字子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称为诗神,他的一生三起三落,三次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是现在的湖北,惠州和海南。东坡得意的时候没有自大,而是很谦虚谨慎,他怕在某个细节出现了问题。东坡在被贬的时候受得住委屈,微笑地面对困难,“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闻闻鱼香笋香,做各种美食,吃各种美食来消愁。怀着这豁达的精神,苏轼被贬时依然悠闲自得,在三个地方持久生存下去。
我们班为了纪念苏轼,开展了朗诵苏轼的诗词和寻找东坡的足迹。在舞台上面同学们都尽力地表演着,似乎每个人都想将苏轼那豁达的精神表现出来,在舞台上放飞自我。有的演就是苏轼这一角色,像我的同学苏海业一样,缕着胡子,好似苏轼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和朋友喝酒,下起了雨,在雨天中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表演的则是苏轼写的豪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到了雄姿英发的周瑜和曹操被打败的经过。我还表演了另外一首苏轼写的.诗《江城子密州初猎》,在诗中写出了诗人在外边打猎时的场景,也写出了苏轼被贬时在从林中用弓箭来收集实物。苏轼被贬时,却没有埋头沮丧,而是出门打猎。放松心情,就是如此大的豪迈和豁达的精神啊。
我也有类似这样像苏轼一样的豁达精神的时候。有一次有一个小伙伴跟我一起玩耍,在外边他不小心把我给推倒在地,我摔伤了。我起来才发现膝盖那里有点擦伤,还在流血。他连忙去给我拿纸巾。我并没有怪他,而是说你下次小心一点就好了。因为我不需要去怪他,怪他反而我还要生气,生气了我的细胞都会少许多。所以我就选择原谅了他。当人生中有许多意外或不如意的时候,如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豁达的精神,不计较,心胸宽如大海。
苏东坡一生被贬了三次,但是他依然平稳住自己的心态,“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面对困难不退缩,反而在困难中越战越勇的豁达精神。问我“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红楼梦人物评价2
诸葛亮,这是一个我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故事实在太多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木牛流马”……听到“诸葛亮”这个名字,我脑中就会浮现出一个面如冠玉、羽扇纶巾、身长八尺的清秀儒雅的谋臣模样,而在我眼中,诸葛亮知识渊博、聪明机智……但其实,诸葛亮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诸葛亮的知识渊博是不能否定的,在那个距今十分久远的年代,能准确观测天气的人少之又少,而他正是其中之一。赤壁之战中,他预算到当天会有东南风,这也间接导致了这战争中蜀、吴的胜利。若是对天文气象没有深入研究,他又如何预测风向呢?要是没有准确的预测出来,那么蜀也就败了吧!败了这次战争,蜀国也许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由此,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蜀国的强盛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我眼中,最聪明机智的人中一定有诸葛亮。空城计中,他巧妙利用了司马懿多疑的`心理,成功化险为夷;草船借箭中,他利用大雾的天气和曹操谨慎的心理,成功借到了箭。小学时,我们班上有很多同学解一个“孔明锁”,可玩了几天,却始终没有解开。孔明锁的难度也正反映了诸葛亮的聪明、手巧。
使我感触最深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是“七擒孟获”:诸葛亮将南中的酋长孟获捉了七次,放了七次,使孟获真正服输,不再与他为敌。如果我捉住了我的敌人,肯定会快刀斩乱麻,斩草除根,又怎会让他多次离开并再次和他战斗呢?可诸葛亮这样做了,这也体现了诸葛亮注重道德上的服从,和他那包容万物的心。
可是,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是如此。
刘禅是个无能的人,刘备临死前,托孤诸葛亮。对他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子可取。”可诸葛亮仍费尽千辛万苦让刘禅当上皇帝,自己日夜操劳,一个人撑着蜀国,最终积劳成疾。诸葛亮一定明白刘禅不是当君王的料,可他却让其上位,这是一种愚忠。诸葛亮一人撑着国家,却没有培养、寻找一些有才德的人接替自己,那若他去世了呢?蜀汉怎么办呢?果然,不久之后,蜀汉从历史上退场。
所以,在我眼中,诸葛亮聪明、机智、有谋略、包容、知识渊博,但另一方面,诸葛亮也有一些“愚忠”和不会培养人才。但是,他毕竟是人,不是神,他在我眼中,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一个伟大的英雄!
红楼梦人物评价3
(一)贾宝玉
过着优裕的“安富尊荣”生活的贾宝玉,被称作“富贵闲人”。由于口中含一块晶莹的宝玉降生在贾府,而且天生的“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因此,得到贾母的特殊宠爱。在贾府上下二百个男性人物中,唯有宝玉被允许进入大观园中与女孩子生活在一起。而大观园中每一个女孩子都有一部辛酸的历史。宝玉生活在她们之中,既深切感受着她们的纯洁、美好,更“呼吸领会”到她们的悲辛。正如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之领会至者,独宝玉而已。”
宝玉的人生道路应该是读书做官,光宗耀祖,这是社会的“规定”,家族的“逻辑”。但是,宝玉正是在这个人生的根本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叛逆性。
宝玉还大胆反对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等级观念,在他的思想里,没有主奴的界限,他甚至大胆地把丫鬟晴雯与古圣先贤相提并论。
宝玉强烈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相关情节:听曲文宝主悟禅机 宝黛读西厢 宝玉挨打 宝玉瞒赃 杜撰芙蓉诔 宝玉出家
第一,对封建主义传统思想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怀疑、挑战和否定。
宝玉不爱读圣贤书,对封建传统思想提出大胆怀疑:“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理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贾政对其子的叛逆性格是十分敏感的,宝玉遭受一场血淋淋的毒打之后并没有屈服,更加深了对封建秩序、对死抱着封建教条的士大夫之类人物和封建传统思想的厌恶与激烈抨击。他提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他对功他关心“仕途经济”、立身扬名的人十分生气,认为这种人也学着“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他说:“人谁不死?只要死得好。那些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死节,便只管胡闹起来,那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在这里,他把矛头指向皇帝。
第二,他反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深切同情受压迫的女性;能平等对待下人。 在贾宝玉看来,女儿们纯洁天真,像清静的水;而贾赦、贾琏一类的大男人们则是龌龊丑恶。在围绕他四周的女孩子们那里,他并不把自己当主子,而平等对待她们、尊重她们。金钏的投井,使他“五内摧伤”,曾偷偷去荒郊祭奠;情雯的死,更在他身上划了一道深深的伤口难以愈合。他极讨厌与贾雨村之流士大夫来往,但他和为封建礼法所不取的下层人士蒋玉菡、柳湘莲、秦钟等却建立起友谊。
第三,反对封建婚姻,大胆追求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爱情。
宝玉选择黛玉是因“宝钗辈有时见机劝导”他关心“仕途经济”,这使他十分生气:“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神妙鬼之流。”“独有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话,所以深敬黛玉”。宝黛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叛逆基础上的。他们之间是志同道合的爱情,而不是“才子佳人”式的“金榜题名”而后的大团圆的俗套。 第四,他的性格是复杂的。
宝玉形成的新意识是朦胧的,他的反抗与叛逆也是软弱的,仍是一位贵族气十足的公子哥儿。
(二)林黛玉
她出身书香门第,由于父母双亡而寄居贾府。这种寄人篱下的处境,使林黛玉一方面多愁善感,另一方面又时时处于防范、自卫的状态,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她有很多看上去是“多心”、“过敏”,甚至有点“刻薄”的言行,实则蕴涵着一个寄食者的自尊和自卫。而封建社会要求女子的是“甘于卑”“伏于弱”,所以,黛玉的自尊、自卫本身就是一种叛逆。
林黛玉是一个纯洁、脱俗、富于诗人气质的.青年女子,她没有丝毫的趋炎附势、讨好卖乖、搬弄是非、奸诈虚伪等世俗恶性,而且对这一切深恶痛绝,时时予以嘲讽。因此有人说她“尖刻”“见一个打趣一个”。
实际上黛玉是十分宽厚、坦荡的,而且很容易相信人:黛玉与自己的丫鬟(紫鹃)情同姐妹,生死与共;真诚地教授香菱写诗,为她改诗、讲诗;即使对薛宝钗,在第四十五回后,她也真诚相待,把内心的隐曲,向宝钗全盘托出。黛玉从不看中功名富贵,从不劝说宝玉求取功名,她无保留地支持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思想、言行,引宝玉为知己。林黛玉既自尊又尊人,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她写的《葬花吟》(第二十七回),正象征她的人格。
相关情节:黛玉半含酸 俏语谑娇音 飞燕泣残红 魁夺菊花诗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焚稿断痴情 魂归离恨天
第一,黛玉性格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家庭、社会背景不可分。
林如海儿子早夭,教黛玉识字读书,以“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黛玉年纪尚小母一疾而终;自幼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她具有娇惯、不受拘束的较为自由的童年,体弱与母亲的早逝让她多愁善感,母早丧,父亲忙于公务,家庭未能对她进行更多的封建教育,则形成她独特的性格特征。
第二,她敏感自尊、任性率真、锋芒毕露、娇贵脆弱
第五回写薛宝钗到荣府,比出两个人的区别:“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黛玉是一个不受拘束的任性而又直率的少女,她不会去“随分从时”,更不会去谄媚奉承。她到荣府不久,父亲病故,使她的身份出现了转折。如果说此前她是一位大家闺秀,还有一位巡盐御史的父亲做后盾的话,那现在她就已成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孤身女子。贾家人多,矛盾重重,人际关系复杂,这样背景下她多疑、敏感在所难免。如一次她去敲怡红院的门,因丫鬟们的误会而拒绝开门,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回去竟然“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她讽刺过宝钗、恼过湘云、打趣过惜春,对下人某些不当行为也敢于用刻薄语言说出。
第三,她才华出众,孤标傲世,多愁善感,有诗人气质。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愿奴肋下走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充满了不平之气,是对冷酷无情的现实提出的强烈控诉,是对幸福与自由的向往,是不受污辱、不甘屈服、孤傲不阿的性格的展现。
第四,具有对封建主义的叛逆精神,对志同道合的爱情有执著追求。
第九十八回写以贾母为首的封建家长们,借宝玉病中糊涂,给他娶了薛宝钗,在前头成大礼之时,潇湘馆中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作者用大量笔墨写黛玉与宝玉互相试探、相互表达情感,以及“三日好了,两日恼了”的微妙而复杂的恋爱心理。让黛玉不安的是,宝玉也分出感情与宝钗亲近,尤其是宝钗“会做人”的一系列表演令荣府上下对她更有好感。当听说宝主对宝钗的反感和不避他人表示对她信赖时,她感到“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而披着“慈爱”外衣的外祖母为自己的“命根子”选择的不可能是她,而是符合封建礼教规范的薛宝钗,最后她不惜以死结束自己的悲剧命运。
(三)薛宝钗
薛宝钗是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子,她有才有识,见多识广,通情达理,绝顶聪明。但是,她的灵魂充满了封建道德的信条,一切言行绝不违背正统的礼教规范,她本身分明是有才识、有能力的女子,但却时时信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她分明极有心计,有主见,但却“守拙藏愚”“一问摇头三不知”。她善于处理一切大事小事,原则是,无论做什么,都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第三十七回)她遵循着“长者为讳”(即为长辈遮掩,护短)的原则,不顾事实,指鹿为马。(第三十二回中写她对金钏之死的态度)
薛宝钗做为一个少女,对“神采飘逸、秀色夺人”的贾宝玉有爱慕之情,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贾府的认可,从而赢得婚姻,这是她的人生信条与行为的自然结果。
然而她同样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她的悲剧有两方面:一是压抑着她的聪明才智;一是她虽然取得了“宝二奶奶”的地位,但立即成为一个被遗弃的“弃妇”。
相关情节:杨妃戏彩蝶 讽和螃蟹咏 兰言解疑癖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薛宝钗是一位披着典雅大度、随分从时、品格端方的外衣,实则是虚伪做作、工于心计、散发封建主义腐朽道德与铜臭的典型。
第一,她是以侍选“才人赞善”的身份来京住进荣国府的。
第四回中说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其父“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她进京的目的,一是“近因今上”降旨,“除选聘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二是薛家京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为“再计新支”;三是到贾家“望亲”。
第二,表面的“会做人”和实质的虚伪做作,展示了一个封建伦理道德培育下的女性品格。
宝钗到荣府不久,便得到下人的好感。第五回中说她“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宝钗还善施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如那次由湘云做东的螃蟹宴就是宝钗从自家的铺子中拿来的大螃蟹,不但使湘云心存感激,连贾母也称赞她“凡事想的妥当”。她还送燕窝给黛玉,使黛玉大为感动,实际上她更多是给黛玉精神上的压力,因为她向黛玉讲了这样的意思:你“又不老又不小”,如果向荣府要养身的东西,人家会认为你太张狂了吧?她还把薛蟠从南方带回的小物件送给贾环,使专与众人作对的赵姨娘竟然也对此由衷地称赞:“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由赵姨娘口中说出的“会做人”,道出了宝钗这一系列行为的本质--虚伪和做作。尤其她在“尊老敬上”方面的成功,更使她在荣府如鱼得水。她为了迎合贾府最讲享受的“老祖宗”贾母的心理,贾母给她做生日时,她深知贾母年老,“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这当然使“老祖宗”对她“更加喜欢”。
第三,表面上的“会做人”,实质上是损人利己与残酷无情。
“宝钗扑蝶”情节中,她听到小红与坠儿的私房话,心中马上计算起来:“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于是她将脏水泼给了黛玉,向说私房话的小红与坠儿故意说:“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结果是小红和坠儿以为黛玉偷听到她们的讲话,小红说:“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宝钗的会做人更表现在她对待金钏投井自尽这事上。她听说这事后,马上跑到王夫人处去表现自己。她见王夫人流泪,便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说一番表面上的安慰、体贴,实际上是冷酷无情的话来。她说金钏是失了脚掉下去的。如果是赌气投井,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不为可惜。让王夫人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王夫人说要赏两套新衣服,说黛玉生日时给做了两套,怕黛玉忌讳,要叫人现缝。宝钗则说可以用她的衣服,她“从不计较这些”。这展现出:一是深得王夫人的欣赏,认为她贤惠,懂事理;二是对死者的无情,丫鬟死就死了,不足为惜;三是与其哥哥一样,令仆人打死冯渊用几个臭然了事;四是与黛玉对比,黛玉忌讳,自然不贤,自己则不同。
第四,她的封建主义说教,展示出道学家的嘴脸。
宝钗因黛玉行酒令时,用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句子,对黛玉进行说教:“咱们女孩子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这并非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害处。--你我只该作些针黹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那什么书是她心中的正经书呢?第五十六回,她拿出朱熹的理论教训探春,朱熹是被清代统治者捧得甚高的人物,正是他注疏孔孟之书,推出“三纲五常”。便教训探春:“朱子都有虚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事,
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她竟上纲上线,何等严肃。在她心中,孔孟之道、朱子之言便是经典。宝钗更多次把这些儒家的大道理,拿来劝宝玉,宝玉就因此才和她生分了。
第五,关于宝二奶奶的悲剧。
宝钗对宝玉的感情复杂。她绝对不满宝玉那些对封建主义的叛逆言行,却心中喜欢宝玉。她也非常清楚宝玉只爱黛玉,并不喜欢她。但婚姻大事,是家长做主,黛玉就自然无竞争力。只要宝玉能成为继承人,她就有把握掌管这份家业,她相信宝玉婚后即使没什么作为,只要有这份家业,她就算赢得了胜利。而宝玉以出走的方式离开了这个已经衰败的家庭,与宝钗自然也是一刀两断。
红楼梦人物评价4
说到水浒传,大家一定都很熟悉。
柴进,是周世宗的嫡派子孙。他仗义疏财,视金如土,人问他钱物,亦不推托,寄人贫苦,周人之困,扶人之困。虽然他做这些,但是有一样最了不起,柴进家有宋朝太祖——赵匡胤的丹书铁券(指古代帝王颁发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无论犯了多大罪的人,都可以藏在柴进家里,因为柴进家里可以不被人搜查。有人会问那。那柴进怎么进梁山的?因为在高唐州,李逵杀了知府高廉的妻舅以后,被柴进命令逃回梁山。而柴进立即命人去沧州取丹书铁券,再取回丹书铁券之前,已被抓进牢里,因为这件事进了梁山进了梁山。
李逵
梁山泊里,哪个头领最喜爱杀戮?那一定是天杀星黑旋风李逵,这李逵喜爱杀戮,有诗为证:
天性由来太恶粗,江州人号李凶徒。
他日大展屠龙手,始识人中大丈夫。
有人会问,这李逵是上应天星,虽然是天杀星,但也不应该喜爱杀人的吧?罗真人在戴宗,和李逵去请公孙胜回山的时候说过。因为下土的人作孽太重,所以,让李逵来杀戮。在宋江三打祝家庄时,本来扈家庄投降了,可是,李逵因一时起了杀人的意。把扈家庄给烧了,把扈太公的一家老小和扈家庄全都给烧了,只走了扈太公的儿子扈成。
吴用
要说水浒传里,哪个人最会出谋画策?那一定是天机星吴用。虽然说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但是吴用在梁山泊对抗官军和征讨田虎等人时,立下大功,从对付童贯的十面埋伏记,到对付辽国的诈降记,都有功果。这全都要归功于吴用的沉着和冷静。吴用在遇到困难时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才立下了这么多的'功果,最后吴用和宋江一起死在了一起。吴用的不解决困难,不肯罢休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武松
说到武松。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毕竟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武松的性格吧,我觉得是冤仇必报。因为武松在哥哥武大郎被潘金莲和西门庆杀了以后。他不怕上官司,把西门庆和潘金莲杀了。然后去官府自首。
其实武松还挺厉害的,赤手空拳把一只老虎给打死了,李逵用两把刀才杀了四只老虎。解珍解宝两个人,带着武器才杀了一只老虎。李逵是用刀杀的,解珍解宝是两个人杀了一只老虎,而武松用手打的。可以看出来。武松应该略比李逵,解珍,解宝厉害一些。
红楼梦人物评价5
苏轼,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清贫,人生三起三落。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为此而感到失落。他依旧乐观面对生活,还创造出了“东坡肉”这一美食。而他的很多诗篇也流传千年,被称赞为千古绝唱,被世人所吟诵。宋孝宗曾评价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可见后人对苏轼诗词的崇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寻找苏轼的足迹吧。
苏轼,字子儋。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贬低,他的足迹可以寻遍任何小城市。黄州、儋州都是他去过的地方。尽管被贬,但苏轼依旧保持乐观,在黄州,他写下了《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在那里,他还因为贫困,用猪肉做出了一道美食—东坡肉。苏东坡为此还写了一篇文章。
在一次暑假,郑老师还组织我们在惠州举行了一次“探寻苏东坡足迹”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使我更多的了解到了苏轼。惠州是苏轼在被贬谪的时候去到的地方,在那里,苏轼整天饮酒作乐,在西湖旁边观赏西湖风光边写诗。在那里,他的`乐观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他在惠州写出了《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再用前韵》、《惠州一绝》等等……在这次旅途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东坡故居了。在那里,我们观看了苏轼在惠州居住的房子,在观看了之后,我知道了苏轼那强大的乐观精神。他当时在惠州非常的清贫,他的房子里没有摆设,四周空荡荡的,只有几间屋子坐落在那座房子所在的小山丘上,再往后面只有一个亭子,在后面就是江水了。如此简陋,但是苏轼在这里过的很富足,他当时的乐观,真的是难以置信!
这就是苏轼,一个伟大而清贫的文豪,尽管他一生遭遇无数贬谪、无数挫折,但他依旧微笑面对生活,永不言弃。
【红楼梦人物评价】相关文章:
红楼梦人物评价05-25
红楼梦评价人物诗词03-25
红楼梦人物评价贾宝玉11-05
《红楼梦》妙玉人物评价08-27
红楼梦人物评价【必备5篇】05-26
【热】红楼梦人物评价5篇06-01
《红楼梦》人物03-13
韩愈人物评价11-25
红楼梦人物谜语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