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写作背景

时间:2024-10-13 13:33:3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要投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简单的说来就是作者当时所处的一种社会环境,所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写出了这种文章或小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写作背景,希望能帮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注释

  【题解】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

  【原文】

  故人西辞②黄鹤楼,烟花③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凭楼远眺,极目千里,为古代名胜之一。广陵,今江苏扬州市。②西辞: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故称“西辞”。③烟花:形容柳如烟,花似锦的春色。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写作背景】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写作背景10-2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资料04-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0-2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04-2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写作特色05-0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05-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1-0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反思08-1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08-0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