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教四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说教育对象:
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泼天真,纯洁可爱,兴趣浓厚,喜爱运动,想象力丰富。而且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教法和学法:
1、问题导入法:
⑴ 想想看,如果你们最好的朋友要远行的话,你们是怎样为他送别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⑵ 回忆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学习了一首送别诗?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联想,想象送别的情景。
3、对照课本,通过朗读、跟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挚友情。
六、课时安排:拟用两课时完成此课。
七、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并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2)学习三、四行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三)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一: “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答: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问题二: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总结:
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四) 朗读并背诵古诗:
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
2、女生齐背,柔情地相送。
3、男生齐背,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能背就背,不能背就读。)
(五) 拓展,延伸:
1、“说说友情”的说话训练。
2、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倾听他人的友情观,并能简要介绍自己的好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友情观更加长久?。
3、你喜欢这首诗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4、你喜欢学习古诗吗?平时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人教四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设计】相关文章:
鲁教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9-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后感09-16
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09-0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5-0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10-2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4-2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06-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4-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10-1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