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题跋

时间:2024-08-21 09:16:29 海洁 黄庭坚 我要投稿

黄庭坚题跋

  黄庭坚的题跋书法是怎样的呢?作为宋代著名的诗人的黄庭坚除了诗作方面非常的出众之外,在书法上面的造诣也很高。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黄庭坚的题跋,欢迎阅读!

  黄庭坚题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庭坚题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 34.3×6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与苏轼的书法“心有灵犀一点通”,有尚意之为,有仙灵之妙。其书法个性却因人生之迥而异。苏轼的书法体现了无为而治、大淡无味的老庄思想,而黄庭坚是“菩提坊里病维摩”,对佛教禅宗有着精深的造诣,所以其书法深得佛家三昧,处处弥漫着见性成佛的禅意。清朝书画家笪重光说:“涪翁精于禅说,发为笔墨,如散僧入圣,无裘马轻肥气,视海岳眉山别立风格。”

  黄庭坚书法的骇俗之处,主要表现在“乱花飞舞不离其树”,纵敛有度,散中寓整;还有大动飞跃之中的靖安之气。换一种说法,他书法的恰似“点源的辐射”,重心稳当,肢体夸张,自由度很高,一反晋、唐流行的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传统。这种“背叛”传统的锐气远在苏轼之上,真所谓“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

  黄庭坚书法题跋欣赏《文同晚霭横卷图》

  黄庭坚书法题跋欣赏《文同晚霭横卷图》绢本,纵55.9cm,横391.5cm,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黄庭坚题跋云:“文湖州晚霭横卷,观之叹息弥日,潇洒大似王摩诘,而工夫不减关仝……”

  文同(1018一1079),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韵高洁,能诗文,擅书画,尤长于画竹。后人称他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间进士,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称“文湖州”。传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诗人,书法家。修水县人。其父黄庶(字亚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词,作诗学杜甫,有《伐檀集》传世。舅父李常(字公择)也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使黄庭坚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因此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舅父有时亦来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他能对答如流。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黄庶在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任上逝世。由于家境不太富裕,黄庭坚才十五岁,遂跟着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学。嘉佑六年,他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认识诗人孙觉(字莘老)。孙觉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北征》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诗。而另一诗人王平甫却认为《南山》诗比《北征》诗好,两人反复争论,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值庭坚在座,两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范温《潜溪诗眼》)当时庭坚仅十七岁,而他一席之言,使两位前辈心服口服,结束一场争论。从此,孙觉非常赞美这位聪颖少年,后来就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他。

  黄庭坚代表作

  《登快阁》

  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快阁览胜。此时作者三十八岁,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的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是南昌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此时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

  当时两人分处天南海北,黄庭坚遥想友人,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张耒评为“奇语”,并非偶然。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诗作于“元祐党争”时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变法时,形成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派”和反对新政的“旧派”。旧派也被称为“元祐党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苏轼、司马光等人。黄庭坚因与苏轼交好,也略受牵连。

  这是一首清明感慨的诗,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不论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最后都会化成一抔黄土。

【黄庭坚题跋】相关文章:

黄庭坚《砥柱铭》题跋05-15

黄庭坚草书05-23

牧童黄庭坚02-06

黄庭坚趣事11-03

黄庭坚名诗04-11

黄庭坚墓06-08

黄庭坚生平02-17

黄庭坚清明04-06

黄庭坚名言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