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漫兴作赏析

时间:2024-11-20 22:25:55 雪桃 浣溪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浣溪沙漫兴作赏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浣溪沙漫兴作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漫兴作》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未到山前骑马回。风吹雨打已无梅。共谁消遣两三杯。

  一似旧时春意思,百无是处老形骸。也曾头上带花来。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之作。漫兴,即乘兴作诗,或者说兴之所至,率然成诗,都是写一时的个人感受的。

  词的上片写春日游山所见所感。第一句写未至而返。春日骑马游山,可见作者原来游兴甚浓。“未到山前”而回,说明已无兴致。为什么呢?一是“风吹雨打已无梅”,他花未开而梅花已落,已无花可赏,当然就没有兴致。二是无人共饮,生活落寞。在这里,作者使用“消遣”二字,把饮酒与娱乐联系了起来。既然不能“共谁消遣两三杯”,骑马而回便是必然的了。这是作者“未到山前骑马回”的客观原因。那么有无内在原因呢?有的。作者在下片接下去说:“一似旧时春意思”,即是说这次春日骑马游山,和旧时的春游在意味方面并没什么区别,都是亲朋相聚,饮酒赏梅,消遣消遣,不同的是人变老了,而且落了个“百无是处”,原来就没有多少好心情,加之无梅可赏,无友可会,当然就不去了。这又说明了“未到山前骑马回”的内在依据。《世说新语·任诞篇》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既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此词所写,大体上与之相似。

  据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说:“薛监(逢)晚年厄于宦途,尝策羸赴朝,值新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逢行李萧条,前导曰:‘回避新郎君!’逢冁然,即遣一介语之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也曾头上戴花来”似套用薛逢语意,言其少年时游春,兴致不浅,也曾把花戴在头上。事实上,和《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所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一脉相承,运用今昔对比,写南渡后老年落寞的处境,以轻松的语调,写难言的悲愤。寓意是极其深刻的。

  作者介绍

  基本信息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县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被人称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又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生平经历

  辛弃疾出生于金国,少年时期便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后归宋。他曾担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为国家的统一和恢复大业积极奔走,还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创作风格

  辛弃疾的词风以豪放为主,具有沉雄豪迈的气势,其作品题材广阔,既包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抒发了他渴望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也有不少作品在豪放中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作品影响

  辛弃疾的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以文为词,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入词,不仅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也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关于《浣溪沙·漫兴作》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描写未到山前便骑马返回、梅花被风吹雨打而凋零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如“百无是处老形骸,也曾头上戴花来”一句,运用今昔对比,深刻地反映了他南渡后老年落寞的处境,以轻松的语调,写出了难言的悲愤.

【浣溪沙漫兴作赏析】相关文章:

《浣溪沙·瓢泉偶作》翻译赏析12-23

辛弃疾《卜算子·漫兴》原文翻译及赏析06-24

漫兴九首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11-08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赏析10-22

卜算子漫兴宋辛弃疾全文及原著赏析07-15

定风波·暮春漫兴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08-28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译文及赏析07-17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翻译赏析06-15

《浣溪沙》的宋词作鉴赏05-29

杜甫诗词《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的诗意赏析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