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6 15:10:05 蔼媚 浣溪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1篇)

  《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婉约含蓄

  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晏殊《浣溪沙》相关资料

  作者相关资料: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临川市)人,景德二年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此后走上仕途,历经小风小浪,做到庆历中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有《珠玉词》传世。

  晏殊和儿子晏几道都是北宋的填词名家,合称“大小晏”。在这父子二人之中,很多人偏爱小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人生活经历的不同。晏殊从十四岁中举神童开始,仕途得意,一直做到宰相。尤其是,晏殊这个所谓的太平宰相,地位高而压力小,仿佛天下好事都被他一个人占尽了,于是写起词来,形式多是四平八稳,内容多是富贵闲愁;晏几道却相反,性格单纯,在社会上只能屡屡碰壁。更为可贵的是,他虽然屡屡碰壁,但单纯的性格始终不改,于是写起词来总会深情流露,一发不可收拾。简要来说,晏殊词多理性,晏几道词多感性。

  晏殊死后,欧阳修有追悼之词说:“富贵优游五十年,泉终明哲保身全。”说晏殊一生明哲保身,由此得享五十年的富贵。的确,如果说晏殊的一生中有任何风波的话,主要也就是受牵连于民间流传为包公案之一则的“狸猫换太子”一案了。晏殊以宰相之尊而喜好填词,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读书人愈发填词成风。填词在当时尚属“小道”,是非常不受重视的雕虫小技,所以晏殊之填词对于北宋的词坛发展实在有推波助澜,乃至引领风气之功。

  词牌故事:《浣溪沙》原本应该叫做《浣溪纱》,是唐代歌咏西施于若耶溪浣纱故事的教坊曲,后来讹传为《浣溪沙》,久而久之也就因非成是了。《浣溪沙》简洁明快,是文人们很常用的词牌,上片三句都是单独成句,每句押韵。很多选本都把第一句的末尾点成逗号,这是不对的。下片的头两句一般要写成对仗,使小令有一点律体诗的味道。

  《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

  一、 学习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 学法指导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预习内容

  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 和 。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

  晏殊是 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 ,它选自 。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 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

  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 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 “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2)问题二: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从“花落去”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五、 作业布置和练习拓展

  (一)回家作业:

  1、自己默写本词中需积累的名句 , 。源于此句沿用至今的成语是 。

  1、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历来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却很不一致,有的说是表现年华易逝的伤感,有的说是抒发故旧之情。你在学完本词后有怎样的感受和人生启迪?请用一段文字表达。

  2、想象一下,“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作者在独自行走中思索和反省到什么?请用一段心理描写描绘出来,100字左右。

  《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呤诵,并能流利地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诗人伤春之情。

  课前准备:

  了解晏殊的生平。

  教学流程:

  一、复习

  背诵曾经学过的诗词。

  二、初读

  出示《浣溪纱》,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正音。齐读。

  讨论:这首是诗还是词?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一首宋词,浣溪沙为词牌名,它的格式一般为每句七言,共六句。

  三、自学

  轻轻读一读,你能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

  师在旁点拨提升:听一首新谱成的歌曲,饮一盅浓醇的好酒,在这样的美好生活中,却引起了对于往事的.怀念,说是在去年的这个时节,同样的不热不冷的暮春天气,连眼前的亭台楼阁都是一样的,但过去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就像那夕阳沉落之后,什么时间才能回来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阳,根本是不可能的啊。如今花儿凋零了,春天即将消逝,时光消逝令人无可奈何。然而那翩翩飞来的燕子,却像是旧时相识的啊。小园落英缤纷的花道上,孤单的一个人徘徊着,怀想那一切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

  指导朗读。带一丝淡淡的忧伤。指多名学生朗读。

  四、补充资料。

  这首词是晏殊一百多首词中流传较广的一首。其中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关于这两句,还有一个传说。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下句的意思是说,天气转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像去年见过面。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平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还在另一首诗中也用上了这两句。

  《示张寺丞王校勘》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多种形式读这两句。

  五、反复诵读。

  分组读、男女对读。小组读。齐读。背诵。

  附: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 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 (出示PPT):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出示PPT):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PPT出示:三词客、八大家 分别是——

  三、教师范读全词,出示PPT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PPT):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1、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 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出示PPT):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 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 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 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2、 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

  3、 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八、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 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3、补充资料(出示PPT节选+印发的补充阅读材料)

  余秋雨:《黄州突围》《苏东坡突围》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浣溪沙

  【课时目标】

  1、反复朗诵,能背诵。

  2、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的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二、引导读通这首词。

  三、理解词意。

  1、注释:

  浸溪:浸润在溪水中。子规:杜鹃鸟。

  2、词意: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沙路一尘不染,傍晚细雨中传来杜鹃鸟阵阵啼叫声。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回到年少?门前流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流逝,自伤衰老。

  四、感悟情感。

  1、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缘由。

  2、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长出了短短的嫩芽,浸润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

  3、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

  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意思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哲理的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词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阕:写景

  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清新优雅

  下阕: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诚实稳重的“太平宰相”

  (1)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

  (2)真宗立太子,就是后来的仁宗,召见晏殊要他入宫陪伴太子,并说其所以选择晏殊是因为他生活检点谨慎,不像其他的大臣出入于声色之场。晏殊说不然,自己只是因为家里经济拮据,才没有和他们一样去听歌看舞,真宗更信任晏殊的诚实,之后不断提拔晏殊,委以重任。

  2、与柳永的潦倒不同,晏殊的经历是平坦富足,令人羡慕的。晏殊虽然居高位、食厚禄,但不改赤子之心,凭着对生活的细心体悟,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诗词作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等都成为了名篇佳句。

  二、感受语言风格

  1、自读此词,解决字面理解上的障碍

  2、朗读这首词,说说你觉得这首词在语言风格、用字用词上与柳永的《蝶恋花》有什么不同?

  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3、背诵这首词

  三、领会情感哲理

  1、反复朗读上片,说说上片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怀?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怀?

  表面的不变:去年天气、旧亭台

  深层的变:夕阳西下几时回

  2、诗人感怀的只是“夕阳西下几时回”吗?“夕阳西下几时回”流露出的`是诗人哪些更为深层的所思所感?

  在“新曲”与“酒”的助力下,触景伤怀,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追问

  年华的流逝,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生活中得失的意义何在?

  3、上片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不返的淡淡的哀愁,但诗人的思想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往不再的惋惜和惆怅之中,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人在这两句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4、朗读这首词,在读的过程中融入诗人对于生活的体悟。

  四、对比迁移

  1、对比之前所学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说说这两首作品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2、开放讨论

  《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就出自晏殊的《浣溪沙》,《浣溪沙》这是一个词牌名。

  二、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

  晏殊,北宋词人。

  2、、鉴赏诗歌

  ①. 能表现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的语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句"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

  比较《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小结: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七、作业:

  1、 熟读、背诵。

  2、完成练习。

  八、板书设计:

  《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古诗词,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课前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复习词这种体裁

  2.读词牌名,猜词牌名,引出《浣溪沙》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3.复习朗读学过的晏殊的两首《浣溪沙》,感受词中的淡淡哀愁。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牌名,初步了解“浣溪沙”这一词牌名的朗读基调)

  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全词

  1.指导书写作者“苏轼”。

  2.交流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

  3.根据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借助注释了解大意。提示学生把小注读进去,从小注中猜一猜词的写作背景。通过朗读,感受词的上阕和下阕的'不同之处。并用朗读体现出来。

  5.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基础。出示朗读要求,学生可以循序渐进,逐步读出韵味。)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1. 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生个别展示:用自己的话翻译景色描写。

  2. 如果我们嗅一下呢?你闻到了什么?

  (花香,清新的空气,还有水的味道,兰芽,松脂等)

  3. 那就读一读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

  四、拓展补充,深入诗人内心

  1. 引入背景: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那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拓展,课件补充:“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后,生活孤单凄苦,没有亲友问候……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2. 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感受苏轼的老当益壮,奋发进取。

  3.苏轼由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你能用坚定的语气读出他的抱负吗?(想象苏轼

  遭遇的各种艰难情境,反复吟诵)

  4.补充苏轼被贬黄州的其他类似诗句

  5.再读品味。并补充其他体现乐观豁达人生态度的相关诗句。

  6、出示其他诗人的豪迈之作,朗读感悟,学习乐观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加上教师充满感情的引读,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去,从而感受作者的胸怀及心志,理解古诗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握诗歌中心意思,并进行情感教育。)

  六、板书

  浣溪沙

  上阕:写景 清新淡雅

  下阕:抒怀 乐观豁达

  七、作业

  理解默写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3、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积累并学会灵活运用诗句。)

  《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能够熟读成诵。

  3、借助注释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体会词中所表达的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意思,从词中体会作者的面对困难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古诗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只有跟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才能寻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师:今天学习的是一首词,其实,我们之前也学过一些词,你还记得吗?(生说)

  生:忆江南

  生:渔歌子

  师:那么对于词,你了解多少呢?(生说)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是的,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浣溪沙”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师:这些都叫——生:词牌名

  3:课件出示: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出示学习要求,检查预习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

  2、师范读

  3、试着读出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再齐读本首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生:上阙是写景。下阕是抒情的。(板书)

  师:好,你能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内容吗?(生自读、指名读。)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师:自由读上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对子交流)

  生自读、指名说

  引导:这景色美吗?那就让你的脚步再流连一点吧。生慢读

  师:假如让你们闻,你会闻到什么呢?(生说)

  师:好啊,春天的味道都被你闻到了。还有吗?

  师:好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生再读

  四、拓展补充,深入诗人内心

  师: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生说)

  师:那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课件呈现资料

  课件补充: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闻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做苏轼,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他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种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苦。心里承受打击,对于一位文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这种状况下,生活孤单凄苦,没有亲友问候……

  师:这种情况下,看到这样的景象会是怎样的心情?(生说)

  师:是的,你能读出哀愁吗?(男女拼读)

  师: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生:苏轼珍惜时光,他说,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是的,珍惜光阴,你能说说珍惜时间的`句子吗?(生说)

  师:与其叹白发,唱黄鸡,还不如——

  生:还不如看风景

  师引读,“还不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他还不服老

  师:是什么让他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生:溪水西流

  师:溪水都是自西向东流的。有诗为证:一江春水——生:向东流

  师:这条溪是自东向西流的,是条逆流而上的小溪。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下阕)

  引读:也许有人会问苏轼,你都被贬了,还是安心休养吧,可是他仍旧坚定地说——

  生朗读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轼啊,你已经48岁,年近半百,国家的事情就让年轻人去操心吧。苏轼会微笑地说:生三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轼可能会想到被奸臣所害,再有一丝心灰意冷之后,但他还会坚定而感慨的说:齐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能说说这下阕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吗?(生说)

  师:说的好,就是这用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精神

  师:像我们今天的词牌名其他词人也写过,比如:课件呈现: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生自由读

  师:还有将近两个月,大家就要离开这个校园了,面对“离别”,你会留恋什么呢?(生说)

  师:离别总是哀愁的,张老师,还是想让大家多一些乐观,时间过的总是很快,40分钟就这么过去了。下面就是展现自己的时候了。

  师:试背诵

  《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的

  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浣溪沙》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

  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4.《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从这些可看出“东坡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不仅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民间遗风,也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5.苏轼的《浣溪沙》引经据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么回事?

  词中的“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较低沉。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6.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五、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对:黑出:来对:去出:美对:丑出:是对:非出:蓝天对:白云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晏殊的生平;

  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2、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

  讨论明确: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这两句将景物和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书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情。

  (3)“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我们是否应像词人一样独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

【《浣溪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浣溪沙语文教案11-12

《浣溪沙》教案10-14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10-19

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教案10-04

苏轼浣溪沙教案10-21

《浣溪沙》优秀教案08-08

《陋室铭》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6-17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的古诗文翻译及赏析08-06

小学语文《浣溪沙》教学反思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