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案

时间:2022-11-15 10:35:41 化石吟 我要投稿

化石吟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石吟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石吟教案合集15篇

化石吟教案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通过快速朗读,掌握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发联想和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入题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在此基础上,用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创设情境,然后由此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1)出示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

  万载(zǎi) 骸(hái)骨 躯壳(qiào)

  裹(guǒ)藏 档(dàng)案 猛犸(mǎ)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2、理清诗歌脉络,归纳诗歌主题。

  全诗共六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出化石,讲述奇妙故事。

  第二部分(第2~5节):作者抒写具体的遐想内容,展现化石的生命档案。

  第三部分(第6节):呼应全文,化石回答了开头提出的问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3、研习新课。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3)探究质疑:第一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4)探究质疑: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讨论并归纳:

  这个世界应是记载了生物的进化过程,是远古的世界,地球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5)探究质疑:沉睡了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探究质疑: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最后一节是对第一节的回答。

  (7)探究质疑:最后一节回应第一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课文精读,品析文本

  1、我们常说写文章要开篇点题,那么这篇文章点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3、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平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4、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6、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用心体悟归纳诗歌的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2)拟人手法,亲切自然。

  四、拓展练习

  1、展示鱼化石或琥珀化石的图片,让学生复原其形象或想象其成因。

  2、以下是艾青写作的《鱼化石》,试比较其与本文的异同。

  见《创优作业》

  五、课堂小结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作者以诗的形式,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让人惊叹的生物世界。诗人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文章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进而将读者引入对远古生物世界的探秘中,具体抒写了遐思的内容;最后回答问题,呼应开头,首尾圆合,浑然一体。总之,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颂,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

  六、布置作业

化石吟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思想感情。

  ⑵ 品味诗句所包含的意义与感情。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节律美。

  2、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意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上网搜索古生物的资料。小组成员共同整理诗中写到的化石、鱼类进化、鸟类祖先等知识。

  2、初读诗歌,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遐想

  20年前,参加地质夏令营,老师站在巍巍的会稽山上说,这儿曾经是一片汪洋,不可思议?有山谷中的化石为证啊。欢呼雀跃地翻遍了半个山谷,任何蛛丝马迹都成了联想的源头:那是鱼的身体吗?这是珊瑚的足迹吗?仿佛听到海的咆哮,仿佛看到海的蔚蓝。是谁见证了沧海桑田,是谁铭刻了物换星移,是历史的沉淀──化石。(多媒体展放化石图片)你能感受到这生命的跃动吗?你能触摸到亿万年前那个奇幻的神秘世界吗?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借助已收集的资料,说说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说明 :兴趣是内发性的积极的学习动机,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有机会想象联想,有机会领悟内省,最终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浓厚兴趣。)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师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带问题独立思考后交流:

  1、你能读懂这首诗吗?(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吗?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内容、感情、语言、结构、节奏任何一点切如都可。)

  3、你能谈谈诵读这首诗时内心的真实感受吗?

  教师参考意见: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生动优美的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它热情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语调和谐,节奏鲜明。

  (说明:诗歌阅读强调内心感受,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的独特体验,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三、质疑研读,深入理解

  诗歌饱满的感情,精练的语言,飞扬的思路,鲜明的节奏,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与熏陶,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与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赏析。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预习时碰到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进行研讨。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讨论研读,重点理解:

  ⑴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⑵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⑶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⑷ 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说明:凝练的语言,只有通过反复推敲才能有所感悟;深刻的句子,只有通过相互的探讨,才能彼此启发,获得多元的理解,创新思维也只有在对问题的孜孜探求中才会不断被激发着,培养着。)

  四、合作探究,拓展学习

  1、学习了《化石吟》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想?“化石,你……”

  2、“希腊哲学家认为化石是十分奇怪的自然现象,就像水晶和钟乳石一样是在地下形成的。马丁·路德(1483~1546)相信在山峰上发现的化石是《圣经》之血的证据。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在他的笔记中写到:化石是曾经生存过的有机体的石化残体。他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直到19世纪,他的笔记才被公开。化石的真正面目是17~18世纪才被人认识,这主要归功于化石收集书籍的出版以及人们对自然史的进一步认识。”读了这个材料,你又有什么启发,小组合作探讨。

  (说明:新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教师要多领域涉略知识,具有发散性思维,以最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作业

  参观自然博物馆,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

化石吟教案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节奏韵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现代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抒发赞 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化石所展现出的一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3,讨论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恐龙、始祖鸟、鱼等),并解说(化石的概念及其作用),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听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并掌握以下字词:

  奇幻、裹藏、葱茏、卓越、骸骨、潜行、躯壳、档案、猛犸、悄然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集体朗读。

  (2)老师点评,师范朗读。学生再读。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并划分层次。

  明确:主要内容是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景象。 层次划分:1、2节(总领);3--6节(主体);7节(总结) (板书)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还运用排比、设问、比喻等。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5个“你”字,其中4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再读课文,思考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描绘一下画面。 明确:诗歌的第6节就是都是一组画面。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挑战思维极限,科学地猜想人类可能会进化成什么。 明确:学生自由发挥,言之合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抒情诗,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 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一词两遍,并注音。

  2、课后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所以我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化石吟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二、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1)师范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评价)

  重点生字词。

  骸骨 潜行 思绪xù 不朽xiǔ 躯qū壳 裹guǒ藏 档dàng案 葱茏lóng 幽yōu雅

  卓zhuó越

  ( 2)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的读音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3)带节奏齐读。

  2.合作探究

  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3.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

  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

  D

  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

  (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

  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

  A

  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B

  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 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习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

  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三、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拟人、比喻、第二人称)

  2.对诗歌的学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四、课后作业,拓展想象。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逝去万载的世界重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

  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延伸作业

  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课外继续搜集资料,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象,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化石吟教案5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律美;

  2、 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品味诗句中的含义;

  3、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方面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象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内容

  (一)

  师:《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二)学生听后可以再自由诵读,在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 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学生讨论明确后,教师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 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2、 自主探究: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可提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3、 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

  (1)化石重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2)作者把化石当作会说话的人,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诗中说化石“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你是怎么理解的?

  4、 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5、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化石吟教案6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要求

  1.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难点

  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一、激趣导入:

  1.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PPT出示课题,并解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a) 检查读音和含义。(PPT 展示)

  b) 检查朗读情 况。

  2. 老师朗诵,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

  3.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 么?

  (由学生作答)教师可适当引导到这些内容: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可以分为几层,试概括每层的大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4.抽学生朗读,教师作适当指导。

  三、插上想像的翅膀

  哪一节诗歌最能引发你的想像?你联想到 了什么?请用精彩的语言描述出 来。

  四、精读出真知:

  1.第一节诗中运用连续问句有什么好处?

  2.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3.你怎样理解第4节中“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的?

  4.第5节中“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 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怎 样理解?

  (学生四人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备案:

  1.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和作者一去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既引起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3.古代的生物虽 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已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 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 为生命基本物 质的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不是写人。这一节中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流,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转星移,无论多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五、品读延伸:

  1.找出诗人赞美化石的句子,用概括的语言 说说诗人赞美化石的原因。

  2.面对复原的恐龙和猛犸,你想说什么?

  七、拓展阅读:艾青的《鱼化石》

  八、布置作业:

  a) 完成练习册。

  b) 试背诵诗歌。

化石吟教案7

  如今,教案设计成了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们纷纷把自己的教案设计上传到网络上与人分享交流,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个《化石吟》教案设计,大家都来看看怎么样。还有需要优化改进的地方吗?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 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化石吟教案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味美。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味美。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查字典,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骸( )骨 驱壳( ) 裹( )藏 长眠( )葱( )茏

  猛犸(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奇幻: 远古: 骸骨:

  乌有: 潜行: 葱茏: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3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四遍,要公正、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并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首诗歌讲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二学习指导研讨

  (一)导入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齐读,要用感情地朗读。

  3.读后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2)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4)学生再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 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5) 探究研讨:朗读3~6节,思考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最后一节诗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什么作用

  三.巩固延伸

  阅读课文2~5节,回答下列问题:

  1.(1)选文开头的的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2)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3)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中的密码应怎样理解

  2.检查读一读,写一些内容。

  3.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小记:

  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教后感

化石吟教案9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 世界。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赞颂之情。

  3、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4、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时,应该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进行。

  2、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造。

  3、利用多媒体介绍有关化石的知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

  1、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美.

  2、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诗教学方法适合采用诵读与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本诗是一首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科学抒情诗,在教学本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同时,通过诵读,让学生搜寻自己脑中的疑惑点,经过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从而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从人类产生后,人类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记载人类了解到的一切事物,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但在人类没有出现之前,以及人类出现后大自然许多未知的东西,我们今天又凭什么去了解和研究呢?

  学生讨论,回答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化石吟》。它不仅带给我们进入远古的年代,从中窥见亿万年前奇幻有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而且还会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未知的东西。

  (二)诗歌朗读

  1、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由快速地阅读。

  2、通过工具书,扫除阅读的障碍,生字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3、基本了解这篇课文的体载是什么?(现代诗歌)

  下面我们分组美读这首诗,请同学们合作交流设计最佳美读方案。请各小组推荐代表到讲台前朗读诗歌,其他小组同学注意领会并给予点评,多提优点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读去品味和感受诗歌,并进一步地理解本篇文章;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达到同学之间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三)品味鉴赏

  《化石吟》既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请同学们继续看这篇文章,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来探讨。

  示例问题(屏幕显示问题)

  1、诗文题中“吟”含有什么意味?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亲切自然。

  3、诗歌结构有何特点?哪两节结构相近?起什么作用?

  诗共7节,可分3层。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最后一节回应1、2节结构相近,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4、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好在使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

  [设计意图]:教学应能随机应变,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团结协作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想象联想(我想象中的远古世界)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学生可为海、陆、空三个小组)

  (五)欣赏歌曲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了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的世界。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吧!

  欣赏歌曲《《剧木鱼石的传说》

  (六)介绍有关化石的内容。(多媒体显示)

化石吟教案10

  一、 教材简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 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 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 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教学策略

  1、吟诵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诗歌的韵律,诗歌的感情;在诵读中揣摩词语的形象精炼,句子的含义隽永,在诵读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方式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明确分工,分别指定读题员、记录员、报告员、协调员等;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合理比较,使学生群体间产生合作、共享的局面,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

  课前准备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 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茫茫宇宙,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但无论多久多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不息的生命的航船从远古驶向现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那亿万年前神奇的故事吧!”

  2、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例:诗歌的节奏,

  诗歌的韵律,

  诗歌的感情。

  (4)问题讨论: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那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感情?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体会。

  3、 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例:重点字词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重点语句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

  (3)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仔细研读赏析。

  4 、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

  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5、 教师小结

  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寻生命的足迹。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6、 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办一份手抄报。

  (2)你喜欢科学诗吗?请模仿着写一首。

  教学效果及反思

  1、这节课把握住了课文的两个重点来教,一是科学性,一是文学性,并且能巧妙地借助吟颂法和联想想象法来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自觉参与,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善于表达,激发了爱科学和爱文学的热情,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在品味诗歌语言这一环节上,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比较少,说明对诗歌语言的揣摩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引导、研读和训练。

  3、推测猛犸死因的时候,有些学生的想象过于离奇,与上古时期的气候、地理条件等都相差太远。说明学生的课前准备不足,对有关古代生物的知识了解太少,知识不够广阔。以后应指道他们开阔视野,广泛吸收各类知识的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化石吟教案11

  学习要求:

  ①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②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

  ③也尝试来点化石吟哦

  学习重点: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

  学习课时:二课时

  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吟”诗切入首尾解读

  一、入课。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也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加以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带“吟”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在学生报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齐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学可能是首次。

  二、标序。整首诗共七节,要求学生先将序号按惯例标出。

  三、首尾解读。首尾即1、2、7节。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吟诵和朗读。以教师范读始,接着或齐读,再点读,分组读,将诗句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师生进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续而,逐节于诗意作出概括并板书。其间,留给学生酝酿并互相之间充分交流的时间。然后点名或自主回答,教师点评且归纳总结:1、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

  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似乎这首诗是第一回。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

  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对》。科学与诗可以相通,科学引人作诗意般的遐想,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诗。又续,深味具体诗句的含义。比如,“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说话”的意思,即是考古学家们能从遗存在化石中的信息里,找到或者解开生命现象的某些密码,客观上就等于化石在说了话。

  那么,“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一句,“刚苏醒”是什么意思呢?在引导积极、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或予以归纳综合,或予以提示点拨,“刚苏醒”就是化石发掘出来以后,进行了相应考古研究,获得了初步的发现和了解。

  收尾,研读第7节最后一句,留下扣子,设置悬念。第7节末尾句云,“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让学生大声忘情地朗读,接下质询,“你讲的故事”是什么故事,我们知道了么?故事应在哪?这种设问,学生答出,则顺势接过;学生未答,则教师自问自答:故事在3、4、5、6节;是什么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且听下回分解。由此转入学生课后预习理解中间四节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布置。把“读一读、写一写”后的单字和词语抄写三遍,且单字给注音,词语加以解释。

  第二课时听你故事展我诗才

  一、承前,界定故事的范围指代。开初仍继续齐读第7节,拎出“你讲的故事”发问:故事在3、4、5、6节早就讲过,这第7节的收束句不过是总结、划句号而已。诚然,前面的几节里到底讲了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潜感悟吧!

  二、朗读依然不可少。多形式反复朗读,逐节进行,或范读起首,或以范读作结,前者是为了演示举例,后者是为了正宗表白。但重头戏始终放在学生兴趣和主体的参与上。独诵也好,二重演读也罢,小组竞读、全班齐上阵等等,就读的量而言,每一诗节起码不应少于四遍,应让学生烂熟内容。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是注意以意义为节奏单位,一是标出双行中的押韵词,朗读时重音收落,读出参与的热情和洋洋意气。

  三、感悟故事内容。予以简练概括。其过程可大致逐节进行。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或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同时注明为“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点名,或让学生自行公布结论,且要求听者认真记下同学的思维成果,与自我批注并列,旁注明“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以随机掌握课堂,也平等地公布相应看法并板书,也同样要求学生旁注“师”字。教师的概括和板书大意为:

  三者合列,于学生得到比较、鉴别、提高和反省的参照系。这种自注、众议和老师分析跟程序二是交错进行的。对于各节诗行,有的先朗读后感悟笔记,有的边读边悟记,有的先默默悟记后大声朗读,多样且有变化地教学,不是全部都机械地先读后整理。

  四、具体诗句的理解和探究。比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在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中可以找出哪些?万物非上帝所造,本乃客观存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使人聪慧……尽可从日常生活中和学习实际联系起来,找到例证,启示学生认识化石提供真理的物质性。

  另外,“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几种现象的指代意义,且从诗句中找到原答。前者暗含地壳运动、时间推移、空间换位、世事的沧桑变迁,学生能答大意,即予肯定;后者以后续句“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为照应解答。

  五、拓展阅读并写作实践。发放复印资料,即《深圳商报》20xx年11月6日新闻“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圳召开,与会专家称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引导学生为深圳拥有“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而兴奋和燃烧。

  为更好地激发诗情冲动和写作欲望,教师也又提供自己根据新闻而发的题为《化石森林吟》的下水诗作(甚而当场即兴下水也未尝不可,也许更好),自得其乐、自我欣赏地诵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不拘形式、充分自由地议说长短优劣。末了,更要掌握好火候,及时要求学生也当堂抒发我心中诗情,注意押韵更好。这个环节是重头戏,前面的学习和感悟要为此时的抒写蓄势作铺垫,以期达到人人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点诗情的效果。

  六、给出相应时间,教师巡堂。待多数同学即将完稿之时,随机抽诵诗作并组织讨论,发现值得圈点的,不求全责备,哪怕一句半行,教师也应予以张扬、肯定和点评。

  七、解铃而全班统收诗作。

  附诗作起兴材料:

  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召开,与会专家称

  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

  (记者徐升实习生刘勇)11月3日至6日,第八届古脊椎动物年会在仙湖植物园召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长叶捷研究员称“古脊椎动物学会借这次会议沾点年轻特区的灵气和朝气”。市城管办主任吴子俊说“深圳正好藉古脊椎动物年会积淀文化底蕴”。

  昨晚6时,副市长卓钦锐在市迎宾馆会见中科院杨遵仪院士、刘东生院士等参加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年会的部分代表。

  昨天,与会的100多名中外学者兴致勃勃的参观了仙湖植物园,欣赏过湖光山色一处处或开阔、或深邃的景观,窥视到一株株稀世奇花异草,领略了在地下岩层中沉睡了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很好!”、“真不错!”、“了不起!”、“OK”啧啧赞叹声不绝于耳。

  来自加拿大埃德蒙顿大学教授NatRutter夫妇来到化石森林前,看到那成于亿万年前的树木硅化石列列耸立,激动地称其为“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是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象征,国际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典范”。

  中科院刘东生院士高度评价说“深圳对古生物保护如此重视,是新的城市的象征,新的城市的风貌,高扬可持续发展的旗帜,构筑文化的骨架”。刘院士发自肺腑地说,一块化石,放在外面是一块石头,放在博物馆里就是无价之宝,收藏好,加以研究,挖掘其科学意义,几百年后还可以供人研究。

  来自海峡彼岸的胡忠恒博士感慨万千地说,祖国大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近十年来,热河植物群研究做得这么好,心里很高兴。

  附二:化石森林吟(本老师试作,不吝献丑)

  沉睡了多少年熬不住历史的寂寞

  终于现身于今朝还是中华雄起的感召

  珍藏了多少秘密抵不过南国开放的诱惑

  终于作出无声的宣告还是深圳文化的熏陶

  你把生命的真理揭示同长城、兵马俑并为奇迹

  你把自然的密码藏牢华夏古国又一新瑰宝

  你把进化的信息刻画古生物研究多了新证据

  你把生态的形象传报张扬深圳文化的新风貌

化石吟教案12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本诗,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根据第四单元的主题——科学,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有感情的诵读课,把握内容,体会感情。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3、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木鱼石的传说》,在歌中有一句歌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就这句歌词提出疑问:“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理解,使学生明确:石头虽然没有生命,但在特定的历史、特征、环境下,也会保存和传递一些信息,留给后人去研究。这就是会唱歌的内涵。通过这一阶段探索性的讨论,使学生对课文中“化石也能说话”这一问题找到一个答案,为学生本诗打下思想基础。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和幻灯机展示一幅化石图片,让学生对化石的特征和形成过程有更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新课讲学:在这一环节中,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重点句析。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在这首诗中,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句诗?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以这种形式,通过讨论、分析、朗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对文中的重点句子有更深刻的理解。为后面对诗的整体把握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打好基础。第二步是整体把握,结构分析,内容解剖,从三个方面入手: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

  (2)理清层次,明确结构。全诗可分为发问、抒写、回应发问三部分。分析结构,让学生对诗的结构作以了解。

  (3)体会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把握思想内涵,体味诗歌韵律,能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从而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要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化石吟教案13

  学习目标

  1.了解化石,理解、积累“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可续行)

  学习活动

  一、课堂导入

  1、欣赏影片《冰河世纪》中猛犸的图片

  2、欣赏古生物化石图片,了解什么是化石。 用猛犸的图片引出《冰河世纪》动画影片,问学生看过《冰河世纪》吗?影片中将逝去的世界描绘的那么清晰,那同学们知道,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我们怎样了解那逝去的世界呢?(化石),对,是化石。那什么是化石呢?欣赏古生物化石图片,再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化石。

  (《冰河世纪》这部影片,学生都很熟悉,用影片中的猛犸象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化石。)

  二、解析题目

  当诗人张锋见到这奇异的化石的时候,赞叹不已,诗兴大发,吟诗一首,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化石吟》。题目中的“吟”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吟”的意思 (通过题目了解本文的题材,是赞颂化石的一首抒情诗。)

  三、明确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理解、积累“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生读教学目标

  ( 通过学生读教学目标,了解学习本文应掌握的教学任务,为更好的学习本文做准备。)

  四、字词识记 (读一读,写一写)

  (1)、读准字音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读一读,背一背)

  依次出示幻灯片

  1、读准字音

  裹( ) 藏 葱( )茏

  卓( )越骸( )骨

  潜( )行 躯壳()

  猛犸( ) 悄( )然

  引颈()长吼 猛犸( )

  2、请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③称赞而且佩服。( )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⑤(草木)青翠茂盛。()

  ⑥奇异而虚幻。() 通过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和背一背,实现教学目标1,也为学生朗读文章奠定了基础。

  五、畅读诗歌

  个别学生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方式进行朗读诗歌。

  1、出示诗歌第一、二小节与第六小节,让学生自寻朗读技巧后,教师明确朗读要求

  (1)、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读出重音强调的词语。

  (3)、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通过反复朗读,让他们掌握朗读技巧,并进一步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畅谈诗歌 感受疑问语气的句子,了解其作用,进行仿句练习,并根据提出的问题朗读其小节,理清本文的结构。出示问题:

  1、 诗人走到博物馆时,对化石产生疑问,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出来?

  2、 仿句练习 用(1)“最早的-----是怎样的?”(2)“最早的-----怎么-----?”

  这个句式像诗人一样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例句:

  (1)、最早的天空是怎样的呢?

  (2)、最早的大象怎么毛很长?

  (3)诗人对化石的疑问还体现在哪一小节?

  有人说“问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通过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朗读诗歌所在小节感受自然界的神奇。

  ( 通过仿句练习发挥学生想象,带领他们去畅想、畅谈远古的世界。 通过再次朗读诗歌小节,理清诗歌的结构。)

  3、品味赏析 比较句子,分析其好处,然后从诗中找出

  喜欢的诗句或词语,从修辞方法、用词等方面,说说喜欢的理由。

  A、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1)、化石的存在,足以证明生物的进化,否定了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

  (2)、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B、下面,请你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根据刚才的提示,从修辞方法、用词等方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词语赏析: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句子的赏析:这句话用...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表现等)....的特点(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感情等) 此环节完全放手于学生,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领会分析其语言的技巧,体味科学的神奇,再次朗读其语句,彻底实现目标2。

  七、畅想诗歌发挥学生想象力,想象远古的世界,并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 同学们心目中远古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果学生描述有障碍,可以出示几张代表性的图片,再次让学生想象和描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此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想象力,描绘远

化石吟教案14

  教材简析: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本诗,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颂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 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展示大量古生物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的效果上先睹为快,充分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步骤: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图片(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问:这些生物在现代的生活中还见得到吗?明确:见不到了。

  提问:那这些精美的生物的图片从何而来?明确:是科学家通过对古生物的化石进行复原而来的。

  提问:何谓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或生活痕迹(如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类似石头的东西。

  对于这些遗留千古的化石,你们有没有兴趣一睹为快呢?

  今天有一个人对这些化石也充满着好奇心,下面就让我们与他一起去领略这些化石的风采.出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 对课文的生字质疑,掌握课文生字的音形意.

  "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情感.

  " 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增强求知欲.

  " 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三、质疑字词:

  预习文章的过程中,留意你不会写的字词,把你认为难认,难解,难辨的生字词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化石的珍惜,热爱和研究;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五、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诗的第1、2小节,用连续的问句开头,妙在何处?

  明确: 用连续不断的问句开头,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

  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

  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

  述那奇幻的神话。

  2.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前后照应,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和肯定.

  3.“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引出下文,又表现作者的思路

  4.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一句?

  明确: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 画”是写人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是比喻,说明化石是古生物的档案.

  同学们齐读3-6节,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下列问题:

  1.自由讨论: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想象中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有何感想?

  七、放飞想象 拓展知识

  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依据,也向我们展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作为今天的我们,能否大胆地放飞想象,想象生物进化之前的模样。

  八、作业:

  课外寻找资料,介绍一种恐龙或某种古生物。体例可写成:种属、外形(附案)习性说明、灭亡原因.

化石吟教案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并即时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并即时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媒体】

  录音机,实物投影,计算机。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化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关于谁是鸟的祖先,学术界曾有过旷日持久的争论。1861年,考古人员在德国境内发现了一块生物化石,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鸟类是由蜥蜴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1986年,美国的考古学家在德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推翻前面的观点。显然,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向我们一一讲述着亿万年前的奇幻神话。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词)

  2、朗读: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划出停顿,并初步休味文章的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个别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示范朗读(找2~3名学生),其他同学可给中肯的评定。

  全班齐读。

  3、请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选代表发言: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⑵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赏析

  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还应细致的研究本诗在写法上有哪些地方可以对我们的写作有指导意义。请小组讨论完成,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老师给予指导提示,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掘:

  结构上的特点:

  语言的运用(选取你喜欢的句子来赏析)

  老师最后小结:

  1、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第三,四节先讲动物后讲植物,而第六节也是先写动物,后写植物。

  2、过渡句的作用。如:“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肉体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3、语言的生动,形象。如:运用比喻“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四、作业

  结合本节课所总结出来的本诗的写法指导,利用课前自己所查的图片资料,或创作一首诗歌,或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第一课时所总结出来的本诗的写法指导,展示学生创作。

  教学过程

  先给学生展示两篇范文,再让小组交换看小组其他成员的作品,小组讨论选出小组内最优秀的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则由师生共同评论。

  附范文:

  琥珀

  布封

  这个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因为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着长腿(要划动那八条腿,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沿着树干下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哎呀!”它想,“这个小东西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少了。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要是我不小心,被她那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说不定会饿上一天呢!”

  小苍蝇不住地掸绿翅膀,刷圆脑袋,一点也不知道蜘蛛越来越近了。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上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一对小虫重重包裹在里头。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几千万绿翅膀的苍蝇跟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树上。

  后来又有变故发生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有个渔民和他的儿子经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踏着沙土里一块硬硬的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选自《千字文名篇导读》)

  鱼化石

  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在

  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化石吟教案】相关文章:

《化石吟》教案11-30

《化石吟》经典教案10-09

《化石吟》 教案10-21

化石吟教案精选10-27

精选的化石吟教案10-26

精选《化石吟》教案10-27

《化石吟》教案精选10-28

教案《化石吟》10-24

化石吟经典教案09-09

化石吟 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