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化石吟(通用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化石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化石吟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3.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诵读感知诗歌大意。设疑研讨,调动想像力,理解诗歌内容要点和结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
1.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2.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3.《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什么是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化石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贮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它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古生物化石不同于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质遗迹,是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
古生物化石的综合价值
化石为国内乃至国际研究动植物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
化石对研究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的进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化石为探索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灭绝事件研究,提供罕见的实体;有些特殊、特形化石其本身或经加工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资源。
语文教案:化石吟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感、韵律美。
2、培养热爱科学热爱文学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课前预习】
1、找出文中的生字词,,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乌有:虚幻,不存在。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太古:远古时代。
引颈长吼:伸直脖子大声吼叫。
葱笼:(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静而雅致。
叹服:称赞而佩服。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2、朗读这首诗,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提出质疑。
一、导入新课
《木鱼石的传说》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检查预习:检查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⑵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三、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5、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六、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教学设想】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去说,不要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要重视对诗歌韵律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学习3~6节,不面面俱到,突出教学重点。
语文教案:化石吟 篇3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问: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
(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问: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神话奇幻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A、找出核心句;
B、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4、研讨要点:
①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
eg: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eg: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生命信息
③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eg: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④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5、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三、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点: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四、作业:
1、请大家在课后去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小作文:A、假如我是化石
B、假如我是恐龙
作业说明:
题目1可以结合奉节本地的情况来谈,这儿有著名的白帝城(人文遗产)和天坑地缝(自然遗产),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而知名的遗产:三峡中的摩崖石刻(人文遗产)、古巴国遗址黄金洞(人文遗产和自然遗产兼而有之)、风箱峡悬棺(人文遗产)等。这个题目有一定难度,要做适当的指导。
题目2比较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应该能够有话可说。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吟:赞颂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语文教案:化石吟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并即时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并即时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媒体】
录音机,实物投影,计算机。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化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关于谁是鸟的祖先,学术界曾有过旷日持久的争论。1861年,考古人员在德国境内发现了一块生物化石,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鸟类是由蜥蜴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1986年,美国的考古学家在德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推翻前面的观点。显然,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向我们一一讲述着亿万年前的奇幻神话。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词)
2、朗读: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划出停顿,并初步休味文章的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个别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示范朗读(找2~3名学生),其他同学可给中肯的评定。
全班齐读。
3、请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选代表发言: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赏析
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还应细致的研究本诗在写法上有哪些地方可以对我们的写作有指导意义。请小组讨论完成,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老师给予指导提示,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掘:
结构上的特点:
语言的运用(选取你喜欢的句子来赏析)
老师最后小结:
1、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第三,四节先讲动物后讲植物,而第六节也是先写动物,后写植物。
2、过渡句的作用。如:“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肉体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3、语言的生动,形象。如:运用比喻“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四、作业
结合本节课所总结出来的本诗的写法指导,利用课前自己所查的图片资料,或创作一首诗歌,或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第一课时所总结出来的本诗的写法指导,展示学生创作。
教学过程
先给学生展示两篇范文,再让小组交换看小组其他成员的作品,小组讨论选出小组内最优秀的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则由师生共同评论。
附范文:
琥珀
布封
这个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因为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着长腿(要划动那八条腿,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沿着树干下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哎呀!”它想,“这个小东西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少了。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要是我不小心,被她那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说不定会饿上一天呢!”
小苍蝇不住地掸绿翅膀,刷圆脑袋,一点也不知道蜘蛛越来越近了。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上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一对小虫重重包裹在里头。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几千万绿翅膀的苍蝇跟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树上。
后来又有变故发生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有个渔民和他的儿子经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踏着沙土里一块硬硬的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选自《千字文名篇导读》)
鱼化石
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在
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语文教案:化石吟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思想感情。
⑵品味诗句所包含的意义与感情。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节律美。
2、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意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上网搜索古生物的资料。小组成员共同整理诗中写到的化石、鱼类进化、鸟类祖先等知识。
2、初读诗歌,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遐想
20年前,参加地质夏令营,老师站在巍巍的会稽山上说,这儿曾经是一片汪洋,不可思议?有山谷中的化石为证啊。欢呼雀跃地翻遍了半个山谷,任何蛛丝马迹都成了联想的源头:那是鱼的身体吗?这是珊瑚的足迹吗?仿佛听到海的咆哮,仿佛看到海的蔚蓝。是谁见证了沧海桑田,是谁铭刻了物换星移,是历史的沉淀──化石。(多媒体展放化石图片)你能感受到这生命的跃动吗?你能触摸到亿万年前那个奇幻的神秘世界吗?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借助已收集的资料,说说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说明:兴趣是内发性的积极的学习动机,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有机会想象联想,有机会领悟内省,最终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浓厚兴趣。)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师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带问题独立思考后交流:
1、你能读懂这首诗吗?(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吗?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内容、感情、语言、结构、节奏任何一点切如都可。)
3、你能谈谈诵读这首诗时内心的真实感受吗?
教师参考意见: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生动优美的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它热情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语调和谐,节奏鲜明。
(说明:诗歌阅读强调内心感受,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的独特体验,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质疑研读,深入理解
诗歌饱满的感情,精练的语言,飞扬的思路,鲜明的节奏,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与熏陶,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与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赏析。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预习时碰到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进行研讨。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讨论研读,重点理解:
⑴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⑵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⑶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⑷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说明:凝练的语言,只有通过反复推敲才能有所感悟;深刻的句子,只有通过相互的探讨,才能彼此启发,获得多元的理解,创新思维也只有在对问题的孜孜探求中才会不断被激发着,培养着。)
四、合作探究,拓展学习
1、学习了《化石吟》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想?“化石,你……”
2、“希腊哲学家认为化石是十分奇怪的自然现象,就像水晶和钟乳石一样是在地下形成的。马丁·路德(1483~1546)相信在山峰上发现的化石是《圣经》之血的证据。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在他的笔记中写到:化石是曾经生存过的有机体的石化残体。他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直到19世纪,他的笔记才被公开。化石的真正面目是17~18世纪才被人认识,这主要归功于化石收集书籍的出版以及人们对自然史的进一步认识。”读了这个材料,你又有什么启发,小组合作探讨。
(说明:新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教师要多领域涉略知识,具有发散性思维,以最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作业
参观自然博物馆,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
语文教案:化石吟 篇6
教材分析
《化石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选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篇文章的方法与过程,应对后几篇文章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让读者感到化石功不可没、科学很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又不能讲解过多,否则很容易上成生物课。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赏析其构思之妙,品味其语言表达之美。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极强,在书籍中、电视上对化石也会有一些了解,本诗歌读来亲切、上口,一定会很感兴趣的。对文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可能品得不会太深入,浮在表面上,难言其妙。此点有待教师用心设计阅读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语感,品出其中的美妙来。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与韵律的美,体悟诗歌巧妙的构思、品味优美的语言,发挥联想与想象欣赏绮丽的意境。引发诵读科学诗及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联想、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描绘出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自学——合作——探究
一、引诗:
1.学生观看一幅化石图片,发挥联想、想象,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
2.在学生表达后,引出《化石吟》的学习。感知作者“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品悟作者的表达之妙。
二、知诗: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分别在句末用“K”“X”“G”标记出作者表达“看到的”、“想到的”、“感到的”的诗句。并准备合作交流。
2.轻声朗读诗歌,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诗中用“/”标出诗句内部的停顿,用“·”标出诗句中的重读的词语,用“”标出诗节中的韵脚,用“”或“”标出语调的变化。
3.快速默读诗歌,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诗节的主要内容。同时思考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4.分层朗读。读好节与节之间、层与层之间的停顿,同时发挥联想与想象,有情境感画面感。
5.分角色读诗,准备交流“研讨与练习一”。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要求:运用联想、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描绘出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
三、品诗:
默读课文,批注自己感觉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准备交流,读出其中的“好”,说出其中的“好”。
(可以从词语锤炼、修辞运用、感情表达、巧妙构思等方面进行赏析)
四、悟诗:
学生总结本诗的特点:科学美+文学美=科学诗。科学+抒情=科学抒情诗。一读多得,值得多读。
五、用诗:
(1)看书中的化石图片进行联想想象,用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或几句诗。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根据自己的条件,课外请教老师、专家,或观看专题片、查找资料,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并将有关知识写下来,锻炼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语文教案:化石吟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教具多媒体
安排图片导入(2分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精读课文,品味探究(20分钟)小结(2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教案内容
一、导入
展示一组化石图片。提问:它们是什么?什么是化石?看到后你们有什么想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吟”的意思,本文中的“吟”指什么?
2.读诗时要注意的问题
3.听课文范读
4.除了赞美之外,诗歌还表达了什么感情?
板书:好奇赞美
5.生读诗歌,点评
三、精读课文,品味探究
1.化石有哪些地方值得诗人去吟咏、赞美?请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证明生物进化
保存生命信息魔法师
记录生命档案雕刻家
重现远古世界
2.诗人不仅对化石洋溢着赞美之情,还充满着好奇之心,从哪些诗句可以感受出来?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3.浮想联翩: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样的疑问的,你们能猜一猜吗?你看到这些化石时,能像诗人一样提出自己的疑问吗?
4.逝去万载的世界会重现吗?从诗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5.妙语连珠:你心目中的`远古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你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
6.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没有?从诗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
7.奇思妙想:如果你就是一块化石,请生动地讲述一下你神奇的故事。
8.诗歌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好在哪里?(生男问女答读诗)
9.齐读全诗
四、小结
逝去万载的世界不能重现,诗人看到了。沉睡亿年的石头不能说话,诗人听到了。这有什么秘诀吗?(想象)展示爱因斯坦的名言
五、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语文教案:化石吟 篇8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这一科学知识的兴趣,进而主动认识化石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了解化石、探究人类进化、学习科学的热情。
2、在学习中能了解化石的基本知识,掌握一点阅读科学诗的方法,能运用阅读的学习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3、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能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诵,能品读诗中的关键词语,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倾向,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时,应该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进行。
2、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造。
3、利用多媒体介绍有关化石的知识,或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或走进大自然搜集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
看化石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关注化石的作用,为体会诗歌中赞美化石的情感作铺垫。
二、朗读
1、自读,力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听录音,进一步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分组读,再次体味,思考、讨论并交流:题目中的“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诗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诗的3、4、5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吟咏、赞颂化石的的作用的?
三、品读
1、再次有感情的齐读。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词语或字有哪些?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四、联想
结合下边的两种情景要求学生说话:
⑴诗中说“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⑵看图片及文字。
假如我们就是那一枚小小的化石,沉睡地下亿年后,刚刚苏醒,你要向世人讲述怎样的故事、诉说怎样的心声呢?
五、整理
试将你所讲的故事整理成文章。
语文教案:化石吟 篇9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
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
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
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
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明确: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明确:
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五、布置作业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所以我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教案:化石吟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律美;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品味诗句中的含义;
3、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方面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象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内容
(一)
师:《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二)学生听后可以再自由诵读,在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学生讨论明确后,教师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2、自主探究: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可提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3、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
(1)化石重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2)作者把化石当作会说话的人,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诗中说化石“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你是怎么理解的?
4、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5、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xx有感》。
语文教案:化石吟 篇1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②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学生发言,明确: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写作方法探究:
⑴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⑵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⑶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最
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⑷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xx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语文教案:化石吟 篇12
【目标导航】
1、了解生物进化方面的有关知识。
2、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说明与诗有机结合的特点。
【课时导学】
日积月累:
1、关于吟:
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如唐李白作有《江上吟》、《玉壶吟》、《梁园吟》、《梁甫吟》等,孟郊作有《游子吟》,明于谦作有《石灰吟》。这类诗都有赞颂的意思。本诗标题《化石吟》,就是赞美化石的意思。
2、关于化石:
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在沉积岩里大多含有生物的化石。化石是生物记载在地层书页里的文字。由生物的遗体而形成的化石叫遗体化石。它保存着生物体原有的形状和结构,一般保存下来的多是生物体的硬质部分,如动物的骨骼、牙齿、介壳等,植物的茎、花叶、种子等。由遗物而形成的化石叫遗物化石。如动物的粪便,鱼卵爬行类和鸟类的卵,原始人制造和使用的石器、烧骨、装饰品等。动力的足迹,昆虫的爬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这一类化石叫遗迹化石。
3、词语积累:
骸骨 远古 潜行 葱茏 幽雅 化为乌有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通过提问,引出遐想。第1节的提问,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第2节的提问,引出了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第3~6节。围绕化石具体抒写遐想内容,描绘逝去的多彩世界。第3节写化石承载的信息,揭示生命的真正起源。第4节写化石经受了亿万年变迁的考验。第5节写化石具有永恒的记忆力。第六节赞美化石的伟大功绩。
第三部分,第七节。收束全文,回应开头第2节,称赞化石的记忆万物的历史作用。
2、写作亮点:
⑴ 想像丰富,内容充实:
这首是抒情诗,但意象甚多,内容极为丰富,纵向想像到远古,横向想像到各种对象,而这都以化石为联想点。化石是本诗的联想的点由此及彼,先后联想到鱼儿、鸟儿、树儿、海枯、石烂、日转、星移、恐龙、猛犸等,它们都是通过化石来重现复原的,都与化石密切想关。这样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今古交织在一起,拓展了想像的空间,丰富了诗的内容。
⑵ 拟人比喻,生动形象:
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将化石当成会说话的人来写,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同时也增加了诗的灵性,便于抒发感情。生命的档案生命的航船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这些都是对化石的恰当的比喻,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拟人和比喻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诗的形象感和意象美。
疑难探究:
1、诗的开头两 节连用六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诗的开头两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了读者的联想与思考。后两个问句点明抒情对象,领起下文内容。两节连续不断的提问,表现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奇幻的神话。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构成前后照应的关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否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前有提问,后有回答,有放有收,这样写,使全诗结构完整而又严谨。
3、具体说说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这两句诗语言运用的妙处。
这两句诗兼用拟人和比喻。皱纹使人联想到人,人脸上的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照。但不是写人,而是在写化石。如果化石是人的脸,那么刻在这脸上的皱纹就是古生物的生命档案。这里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在说明了化石的作用──记录生命的历程。用词方面,道道与细细是重叠词相对使用,给人以回环往复、节奏和谐之感。
【知识整合】
〖基础知识
1、《化石吟》这首诗是一首赞颂化石的 诗。其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 的意思。我们已学过同类型的古诗是《 》。
2、《化石吟》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请你用/给第三节诗标出节奏。
答: 。
〖素质升华
1、根据句子的意思将词语写在括号内或把词语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⑴ 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
⑵ 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有了变化。( )
⑶ 葱茏: 。
⑷ 叹服: 。
2、仿照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灵之火却悄然潜行地下写一句话。
答: 。
语文教案:化石吟 篇13
学习要求:
①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②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
③也尝试来点化石吟哦
学习重点:
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
学习课时:
二课时
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吟”诗切入首尾解读
一、入课。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也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加以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带“吟”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在学生报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齐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学可能是首次。
二、标序。整首诗共七节,要求学生先将序号按惯例标出。
三、首尾解读。首尾即1、2、7节。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吟诵和朗读。以教师范读始,接着或齐读,再点读,分组读,将诗句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师生进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续而,逐节于诗意作出概括并板书。其间,留给学生酝酿并互相之间充分交流的时间。然后点名或自主回答,教师点评且归纳总结:1、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
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似乎这首诗是第一回。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
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对》。科学与诗可以相通,科学引人作诗意般的遐想,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诗。又续,深味具体诗句的含义。比如,“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说话”的意思,即是考古学家们能从遗存在化石中的信息里,找到或者解开生命现象的某些密码,客观上就等于化石在说了话。
那么,“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一句,“刚苏醒”是什么意思呢?在引导积极、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或予以归纳综合,或予以提示点拨,“刚苏醒”就是化石发掘出来以后,进行了相应考古研究,获得了初步的发现和了解。
收尾,研读第7节最后一句,留下扣子,设置悬念。第7节末尾句云,“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让学生大声忘情地朗读,接下质询,“你讲的故事”是什么故事,我们知道了么?故事应在哪?这种设问,学生答出,则顺势接过;学生未答,则教师自问自答:故事在3、4、5、6节;是什么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且听下回分解。由此转入学生课后预习理解中间四节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布置。把“读一读、写一写”后的单字和词语抄写三遍,且单字给注音,词语加以解释。
第二课时听你故事展我诗才
一、承前,界定故事的范围指代。开初仍继续齐读第7节,拎出“你讲的故事”发问:故事在3、4、5、6节早就讲过,这第7节的收束句不过是总结、划句号而已。诚然,前面的几节里到底讲了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潜感悟吧!
二、朗读依然不可少。多形式反复朗读,逐节进行,或范读起首,或以范读作结,前者是为了演示举例,后者是为了正宗表白。但重头戏始终放在学生兴趣和主体的参与上。独诵也好,二重演读也罢,小组竞读、全班齐上阵等等,就读的量而言,每一诗节起码不应少于四遍,应让学生烂熟内容。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是注意以意义为节奏单位,一是标出双行中的押韵词,朗读时重音收落,读出参与的热情和洋洋意气。
三、感悟故事内容。予以简练概括。其过程可大致逐节进行。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或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同时注明为“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点名,或让学生自行公布结论,且要求听者认真记下同学的思维成果,与自我批注并列,旁注明“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以随机掌握课堂,也平等地公布相应看法并板书,也同样要求学生旁注“师”字。教师的概括和板书大意为:
三者合列,于学生得到比较、鉴别、提高和反省的参照系。这种自注、众议和老师分析跟程序二是交错进行的。对于各节诗行,有的先朗读后感悟笔记,有的边读边悟记,有的先默默悟记后大声朗读,多样且有变化地教学,不是全部都机械地先读后整理。
四、具体诗句的理解和探究。比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在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中可以找出哪些?万物非上帝所造,本乃客观存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使人聪慧……尽可从日常生活中和学习实际联系起来,找到例证,启示学生认识化石提供真理的`物质性。
另外,“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几种现象的指代意义,且从诗句中找到原答。前者暗含地壳运动、时间推移、空间换位、世事的沧桑变迁,学生能答大意,即予肯定;后者以后续句“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为照应解答。
五、拓展阅读并写作实践。发放复印资料,即《深圳商报》2001年11月6日新闻“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圳召开,与会专家称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引导学生为深圳拥有“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而兴奋和燃烧。
为更好地激发诗情冲动和写作欲望,教师也又提供自己根据新闻而发的题为《化石森林吟》的下水诗作(甚而当场即兴下水也未尝不可,也许更好),自得其乐、自我欣赏地诵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不拘形式、充分自由地议说长短优劣。末了,更要掌握好火候,及时要求学生也当堂抒发我心中诗情,注意押韵更好。这个环节是重头戏,前面的学习和感悟要为此时的抒写蓄势作铺垫,以期达到人人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点诗情的效果。
六、给出相应时间,教师巡堂。待多数同学即将完稿之时,随机抽诵诗作并组织讨论,发现值得圈点的,不求全责备,哪怕一句半行,教师也应予以张扬、肯定和点评。
七、解铃而全班统收诗作。
附诗作起兴材料:
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召开,与会专家称
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
(记者徐升实习生刘勇)11月3日至6日,第八届古脊椎动物年会在仙湖植物园召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长叶捷研究员称“古脊椎动物学会借这次会议沾点年轻特区的灵气和朝气”。市城管办主任吴子俊说“深圳正好藉古脊椎动物年会积淀文化底蕴”。
昨晚6时,副市长卓钦锐在市迎宾馆会见中科院杨遵仪院士、刘东生院士等参加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年会的部分代表。
昨天,与会的100多名中外学者兴致勃勃的参观了仙湖植物园,欣赏过湖光山色一处处或开阔、或深邃的景观,窥视到一株株稀世奇花异草,领略了在地下岩层中沉睡了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很好!”、“真不错!”、“了不起!”、“OK”啧啧赞叹声不绝于耳。
来自加拿大埃德蒙顿大学教授NatRutter夫妇来到化石森林前,看到那成于亿万年前的树木硅化石列列耸立,激动地称其为“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是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象征,国际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典范”。
中科院刘东生院士高度评价说“深圳对古生物保护如此重视,是新的城市的象征,新的城市的风貌,高扬可持续发展的旗帜,构筑文化的骨架”。刘院士发自肺腑地说,一块化石,放在外面是一块石头,放在博物馆里就是无价之宝,收藏好,加以研究,挖掘其科学意义,几百年后还可以供人研究。
来自海峡彼岸的胡忠恒博士感慨万千地说,祖国大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近十年来,热河植物群研究做得这么好,心里很高兴。
附二:化石森林吟(本老师试作,不吝献丑)
沉睡了多少年熬不住历史的寂寞
终于现身于今朝还是中华雄起的感召
珍藏了多少秘密抵不过南国开放的诱惑
终于作出无声的宣告还是深圳文化的熏陶
你把生命的真理揭示同长城、兵马俑并为奇迹
你把自然的密码藏牢华夏古国又一新瑰宝
你把进化的信息刻画古生物研究多了新证据
你把生态的形象传报张扬深圳文化的新风貌
语文教案:化石吟 篇14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xx有感》
【语文教案:化石吟】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化石吟11-17
《化石吟》教案04-20
《化石吟》教案11-22
语文教案:化石吟(13篇)11-16
语文教案:化石吟13篇11-16
化石吟教案【荐】12-11
《化石吟》教案与反思04-18
《化石吟》人教版教案03-23
《化石吟》教案与赏析04-07
《化石吟》教案与习题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