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湖心亭看雪》文章情感分析
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文章情感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很多同事都讲过这节课,我在听课之余非常遗憾,总觉得课堂上缺少了一种韵味,和作者息息相通的文意。我把它概括为讲课者对文章的情感把握不足,没有把作者国破家亡的情感分析出来。《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我从多个方面将学生引入这种情感:
1、身世经历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曾祖张文恭,祖父张汝霖皆曾为明朝廷官员。父张耀芳为明代鲁藩长史司右长史,张岱早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清朝的铁骑冲破了山海关,满族统治者强势入主北京城,将张岱50年的悠闲生活彻底毁灭了。对于有着强烈民族主义精神的张岱来说,国破家亡,清朝是他的不共戴天的仇人。他多次参与反清行动,均告失败,穷困潦倒的张岱只得避居山中,退隐山林。这样的他怎能不痛苦呢?
2、文字年代
“崇祯五年”,就用了明朝纪年,他所有的文章里都是这样的记年,以示不忘故国。这样的爱国而国之不存,他能不痛苦吗?
3、地点名称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在明朝把南京城称为金陵,清朝定都北京后把南京叫做江宁、应天、南京、天京。湖上二人把自己的故乡称作金陵,实际就是告诉张岱,我们是明朝忠实的遗民,我们心里也怀念着明朝。这叫张岱找到了知己,找到了知音。他始终难忘故国家园哪!
文中多处点出了作者的孤独之感。“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张岱笔下“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这人就是孤独的张岱呀。于天地苍茫之间,唯有一人!唯有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也写出了没有知己的孤独呀。“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茫茫六合,知己难逢,悠悠宇宙,唯有忧思人张岱!
历史更替,可怜张岱痴迷于过去,一个“痴”字写透了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读到此处只觉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湖心亭看雪》文章情感分析】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文章结构06-11
湖心亭看雪分析05-16
湖心亭看雪文章主题09-28
湖心亭看雪案例分析09-10
《湖心亭看雪》文章主题及赏析12-03
《湖心亭看雪》与《江雪》对比分析11-18
《湖心亭看雪》文章主题及阅读题09-22
最新湖心亭看雪表达情感09-27
解读《湖心亭看雪》张岱的情感07-15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