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积累新的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课的类型新授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文字资料)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味作者游湖的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难点:
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并练习用这种描写方法写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比如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了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文本初探
1、了解本课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积累新的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2、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见教参)
3、初读文本,解决字音。师有情范读拥毳(cuì)衣铺毡(zhā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更定(gēng)焉得更有此人(gèng)
4、利用工具书,自行翻译教师提供重点参考: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3)惟长堤一痕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是日更定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对文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带着现在的感悟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和刚才在情感的诠释上,有何不同。
三、同赏雪景
学生举例
默读铭记学生全班共享自查的作者信息单个学生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停顿全班齐读学生利用工具书,自由结组,自行翻译每组代表提出疑问,各组与教师共同解疑并完成教师提出的重点疑难全班齐读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去品读文章,透过文字走进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与他一道赏雪景。请同学们自读课前导语,依据教师板书提示,提炼导语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教师板书提示:事:景:情:)
提问一:文中描写的是西湖雪后奇景,那么作者眼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请用文中语言回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提问二:想象一下这幅画面,用几个词概括西湖雪景特征。(清新、淡雅、悠远、脱俗)介绍白描手法:作者用极简练的语言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清新、淡雅、悠远脱俗的雪后西湖美景,那么这种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就叫做:白描,可用于写人、写事、写景。(知识卡片:[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这种描写方法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可用于写人、写事、写景。)(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欣赏一段用白描手法写人的片断:(多媒体显示)“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学生自读课前导语,依据教师板书提示,提炼导语中获取的有效信息自荐,推荐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自荐或点名读文中语句请一名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文中雪景全班有感情的试背这一段学生用词语表述自己的感悟学生做笔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四、共品雪情
这样清新悠远的雪景透露着作者怎样的情怀呢,接下来我们到了心与心的交汇,我们只有用心用情,才能从文字中挖掘出最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伴着音乐,读出情感。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并说明理由。(如;学生没有思路则出示以下提示,分解大问题提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亡国后的辛酸沉痛)
2、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怀”?(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3、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意外相遇的惊喜)作者看雪,你认为哪个字能体现他的个性?痴从全文看,你认为作者痴在哪里呢?(从哪里可看出他的“痴”呢?)
五、课堂练习依据提示背诵(多媒体显示)
1、“看雪”的时间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余住——)
2、写雪大的句子是(大雪——)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湖中——)
3、写西湖雪景:(雾凇——,天与—与—与—,上下——,惟长堤——,湖心亭——,与余舟——,舟中人——而已)
4、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到——,有两人—对坐,一童子—炉正)
5、那人对我的态度是(见—,——曰:“湖中——有此人?”拉余——)
6、我的态度是(余——饮三大—而别)
7、舟子对作者的评价“莫说相公——,更有——似相公者!”全班配乐齐读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针对文章自由提问生生,师生共同解答男女生分组对决或个人挑战
六、拓展阅读
描写雪景的诗文自古也很多,由本文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此诗在表达情感上与本文有何不同?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雪的诗篇吗?
七、经典作业
让我们在悠扬轻柔的《雪绒花》的音乐中欣赏几幅精美的雪景图片,想想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是的,心中的雪,绝美的诗,其实也近在我们身边,等着我们去追寻、发现。请用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雪景。
1、学习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你心中的雪景。
2、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3、背诵、默写此文。谈自己的感受思考举例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言简意丰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
【教学重点】
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教师预设整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
1.找两个学生读课文,学生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
2.生根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
3.学生根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
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讨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第一段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一个舟子呢?到底是几个人去的?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三个“与”用的太重复了,有点拖沓,改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或“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好不好?
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势。
3.“与余舟一芥”的“芥”怎么翻译?
师明确:(1)它的原意是“小草”,在这里用作了量词,说余舟“一芥”也就是“一艘”。
(2)补充这段文字中的其它量词,如“长堤一痕”长堤一般也不用“痕”,用“条”,“湖心亭一点”亭子也不用“点”,一般都是用“座”,“舟中人两三粒”人应该是两三“个”,这些量词都是把事物给缩小了。从而与上面浑然一体的浩大气势形成对比,突出这些事物在天地面前都变成了沧海一粟,可有可无,天人合一了,因为作者眼中只有自己只有天地,而其它一切都是渺小的。
(分析完2.3小题,第1小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即因为作者眼中只有自然和自己,所以他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的意思是“尽力”还是“勉强”?
师带领学生从文中找判断依据: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别”一词——“酒逢知己千杯少”,喝了三大杯就匆匆而别说明张岱跟他们没大有话说。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他问的是姓,回答的是哪里人,答非所问。
(3)“拉余同饮。”他不是主动去喝,而是被迫入局的。
(4)“我”一开始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而这两个人是来饮酒作乐,带着童子带着酒来的,他们来的初衷不一样,所以不是一路人。
综合以上四点依据推断“强”的意思应是“勉强”。
(此教学环节穿插本课重点“白描”写法的讲解,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微视频《湖心亭看雪之白描》)
四、文人痴心读中悟
本文最能概括作者的一个词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明确:“痴”。
(1)行为“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情感“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讲情感之“痴”补充相关资料:
1.张岱,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自己却一生未做官,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均成书于清朝,然而张岱依然在自己的书中沿用明朝年号(如:崇祯),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2.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张岱《自为墓志铭》
3.“痴人”们孤独的身影:
柳宗元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杜甫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陈子昂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维一个人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李白一个人对月饮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5.蒋勋《孤独六讲》“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往往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孤独往往是自豪的。
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与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所以不管禅宗或西方教派,都有闭关的仪式……”
(此教学环节通过对作者“痴”的分析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
我想在大雪三日后的寒夜,张岱选择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孤独的,但是他要的`就是这份孤独,他一点也不寂寞,因为他在跟自己沟通,在跟天地万物沟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庄子的话“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这种痴正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
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注音:崇祯(chóng 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下列词语,学生试译,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余挐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下船:等到。
(3)试译下列文句,突破难点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拥毳衣炉火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E、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F、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请同学试译课文,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举手提问或同学讨论;如无太多疑问,则请同学试译段落(可直译,可意译),其他同学评价。
四、整体感知文意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独行
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
3、“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五、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3、白描的`例子: (抽象、概括)
A、《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4、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六、比较阅读: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结束课文:
《红楼梦》中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用“痴笔”叙“痴事”,绘“痴景”,抒“痴情”,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借以表达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趣。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3、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附有关诗词)
板书:湖心亭看雪
痴行:大雪独行
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有感于西湖的诗1、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阳里白沙堤。
2、【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 【宋】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文常用词的含义,增加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认识白描手法。
3、 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如苏轼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及他的另一首《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标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走进文章,用心去品读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有节奏的朗读。
四、重点词语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过程中,老师提炼出几个重点的字词句,以方便学生记忆。(板书)
崇祯五年 更定 独往 雾凇 湖上影子 铺毡对坐 痴
五、共赏雪景
阅读课文导语,提出问题:雪后西湖景色如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你比较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却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寥寥数语露出马脚已勾勒出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颇有意味。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于写景、写事和写人。
问题:空阔的雪景使得大地间呈现一股肃杀的冷寂来,在如此冷寂的雪景中,作者的心境如何呢?
先思考,然后看资料,了解张岱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张岱家国之痛的深切感受。
讨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会在凌晨这个无人的时刻来到湖心亭看雪,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态如何?(独——淡淡的愁绪)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与从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对于这样一个人,你认为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个性?(痴。确实,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苏轼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中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还有:李白 杜甫 陈子昂 柳宗元等。
教师小结:曹雪芹有一句话说得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个中味?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雪景,聆听悦耳的音乐,朗诵一首关于雪的诗歌。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风景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风景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风景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朗诵课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三、品读文本
全班齐读,明确要求:
1、思考张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湖心亭看雪的?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
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痴行”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真是“怪异”啊。
2、这样的情况下去看景,一定是自己所痴迷的景色,看看作者痴迷的是怎样的景色。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痴景”
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请大家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展示课文的景物描写和课外的一段景物描写,区别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内文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课外文段:雪花越来越密,在空中无休止地散落着。整个世界弥漫着无数似花似蝶的六角精灵,淘气的小精灵们无拘无束,欢快地、盈盈地在空中演绎着一场绝佳的.舞蹈,也许是在天宫中呆久了的缘故吧,它们似乎把全身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了,渲染了一切。然而,那六角形的精致的雪花,却很快就融化成了水滴,依附在被雪水冲得干干净净的架子上,风儿悠悠地吹来,摇摇欲坠,但还是不肯善罢甘休。融化的雪水中,隐隐约约映出了一个清新的世界。
课内文段写景特色: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情感有孤独、落寞之感慨。——白描
教师明确知识点:白描手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阅读第三段,思考:
a.作者在亭上都遇到了谁?
b.他们是哪里人?
在湖心亭作者又遇到了两个和他一样痴的人,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再加上前面有个矛盾的地方,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
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走近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揭开谜底:张岱借助看西湖雪景来表现自己高雅脱俗、清高自赏、淡淡愁怀、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景色,也要用上借景抒情。
(借助恰当的练习拓展,进一步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迁移欣赏一下古诗词中的雪景描写: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今天学到的白描写法写一个小片断,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景色,也要借景抒情。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6
【课标要求】
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难点】
1理解本文运用的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搜集关于张岱及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2、 反复诵读,积累字音字义。
A字音:
崇祯 更定 挐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喃喃
B词义: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余强饮一大白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上下一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客此
3、文章描写西湖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 的'怀念。
【学生疑惑】
【问题探究】
1.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眼中的西湖的雪景有什么特点?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这篇写景散文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试问作者有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6.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7.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8、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教后反思】
答案:
【自主学习】
1《陶庵梦忆》张岱 字宗子,
2A崇祯(chóng zhēn) 更(gēng)定 ná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jiè nán
B词义:
上下一白 (白色)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余挐一小舟(数词,一艘)
余强饮一大白(酒杯)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上下一白 (全)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数词,一个)
是日更定矣 (这) 余挐一小舟 (携) 客此(客居)
3冬夜雪景凝静清绝 故国往事
【问题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2.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白描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4、(1)“独”字,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5.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6.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7.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背诵课文
2. 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读课文
1.推荐读 (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 (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 (读懂文意)
三、 整体感知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 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 (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讲: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张岱笔下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
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资料介入 (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张岱《西湖梦寻》
)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 思考人生)
五、总结
经过这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积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绝 惟长堤一痕 一芥 大喜 及下船 客此等)
七、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由此可见《湖心亭看雪》在中国文学世界中的地位学习这样的小品文,重在看作者所描绘的奇景所寄寓的奇情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在讲解过程中,作为一篇文言文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美景之中,从而一窥作者的精神世界更为重要故,设计本文授课,我的目标中心定位为“读”读准音节,也就是落实基础;读懂文意,也就是掌握文言知识;读出情感,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自然这也就成为本文的授课重点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PPT1展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哪一个同学能够说一说这首诗的内容?(生1、评价)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夏天的西湖确实是美轮美奂
PPT1展示“西湖之胜,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但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看来西湖之胜还是雪后之境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一起领略雪后西湖的魅力
二、 整体感知:(落实目标1、2)
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认真听老师诵读课文,完成其中的第一题
PPT2展示画面及播放配乐
师范读课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准字音集中学生注意力;读出情感为下面讲解做铺垫)
第一题:学有所得
挐( ) 毳( ) 淞( ) 沆( ) 砀( )
堤( ) 毡( ) 强( ) 喃( )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学生展示完成情况并评价
一分钟准备后,生范读(生2)评价后齐读
通过刚才的阅读,不难发现这篇文章很是短小只一百六十来字,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也很简单
PPT3展示教学目标
1、 读准音节
2、 读懂文意
3、 读出情感
读准音节,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于一篇文言文,读懂文意的前提就是掌握好文中的文言词汇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导学案上的'第二小题
俱绝: 是日: 挐: 毳衣: 雾凇沆砀:
一白: 焉得: 此人: 强: 客此: 舟子:
根据所做第二小题,小组合作理通文意,看文中还有那里弄不明白?(生4)
若有就让学生提问解答
若无就进入下一环节
三、 深入研讨:(落实目标3)
(一)景(抓重点)
PPT4展示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先)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先)
这两个句子你能够翻译出来吗?(生5)
明确: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长提(淡淡的)一道痕迹,湖心亭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以及船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这句话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
描写(齐说)
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
再具体的说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环境描写?
晚上西湖雪后的环境(生6、答案不确定师引导)
我们知道文言文一般都惜字如金,非常简洁,很少有用连词和量词的例如:清荣峻茂《三峡》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口技》
那么我们这两句话能不能改为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后)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湖心亭一,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而已(后)
不能,就第一句而言,在读的时候你看老师的手势能不能说说出不去掉的原因
师肢体语言展示(无“与”只是,手势是不连贯的有“与”之时,手势连贯,表达出茫茫然何其大之感)
学生发言(生7)
明确:这四个“与”并不多余,他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合到了一块,去掉就好像有界限似的四个“与”的存在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把所看到的景无限的扩大了
我们在来看这几个 量词痕一般指很小的一道,点更是小到极致,在说芥,是芥菜的种子,非常小粒也就是米粒了这几个量词不但有量词的作用还起到比喻的作用,堤、亭、舟、人,以此类推一个比一个小,到人的时候仿佛已然可有可无了
PPT5展示
王国维有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由此可见,作者极言景物之大,极言自己之小,显然是要达到无我之境,融自己与境中人、舟、堤、湖、天、地,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天人合一现在你能够描绘出作者所看到的这幅画面吗?
山水之乐、天人合一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两句,作者仅仅用一个连词“与”和“痕、点、芥、粒”
几个量词,没有对景物做任何了的修饰和渲染,就把这一天人合一的图画展现
了出来这种手法我们以前也学过《天净沙·秋思》······,对了就是白描(识
识点讲解白描手法)
好,一起来读这两句,看能不能读出这种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齐读)
(二)心(看性情)
我们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之所以能够将自己融入到他所看到的景色之中,足以说明作者有着不一样的精神情怀,要想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还需从他的行为进行分析本文题目《湖心亭看雪》,行为也就是看雪了,快速再读文章,看作者何时去看雪的?
(生9)
“是日更定矣”
“是日”是那一日?【大雪三日后】
大雪三日后环境如何?【湖上人鸟声俱绝】从听觉角度,写出了湖上非常的安静
PPT6展示天气晴好时西湖游人之盛图画
但我们知道西湖是天下美景之所在,看了图画更能形象的突出游人是喜欢西湖的,为什么这是又这么安静呢?
因为冰天雪地又是在晚上,所以人们没有一个愿意在这样的时候去西湖观景
作者在别人不去的时候去西湖,作者难道就不怕冷吗?【拥毳衣炉火】一个“拥”字写出作者环境的寒冷(赏析“拥”字,让学生表演,突出环境的恶劣)
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人愿意外出,更别说是可有可无的观赏雪景了,但作者却乐此不疲,说明作者怎样?(联想《记承天寺夜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有闲情雅致
那作者又和谁去看雪的呢?
“独往湖心亭看雪”
“独”是一个人的意思,但是后文之中又提到“舟中人两三粒”“舟子喃喃曰”显然不是自己一人啊,这是不是矛盾呢?
因为作者有闲情雅致,但舟子没有,所以作者没有把舟子当成和自己同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者眼中是没有舟子的,有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性格?
【《湖心亭看雪》教案】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案07-26
湖心亭看雪教案09-16
《湖心亭看雪》教案06-11
湖心亭看雪教案08-26
湖心亭看雪教案参考10-09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06-21
[必备]《湖心亭看雪》教案06-16
《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10-23
《湖心亭看雪》教案评析11-22
【推荐】湖心亭看雪教案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