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时间:2024-09-11 19:13:43 湖心亭看雪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湖心亭看雪》赏析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有许多以西湖为题材的名篇佳作。如苏轼的“欲把西胡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些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让人对西湖的美景神往之至。

  而我现在要说的也是一篇关乎西湖的张岱的小品美文《湖心亭看雪》。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由于改朝换代,从一个富贵人家一落千丈,变得困顿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本文分前后两部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西湖人的雅趣。

  第一部分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的景象。文章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其时已是清初,作者故意沿用明的年号,并非误笔,而是隐含了一种亡国之痛,表明作者不忘明朝。“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就妙在一个 “绝”字上。一般文章写景通常是视觉描写,而这个“绝”字是通过听觉写大雪的,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雾凇沆砀,天与云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天地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从总体形象入手,连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不事雕琢,运用白描的手法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与广阔的背景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意境。

  文章第二部分写湖心亭巧遇知音,与其同饮的愉悦。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描绘出了三人畅饮的情景,足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畅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酒逢知己千杯少,谈兴正浓,不觉天色已晚,待要分别时候才想起姓氏,足见作者张岱是个性情中人,他在意的不是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是感情上的想通思想上的共鸣。同时这句也隐含些许的惆怅,此去一别,前程万里,后会无期。

  文章结尾写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以舟子的话总结全文,有什么含义呢?首先,我们先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这句话中的“痴”是全文的文眼。舟子所说的“痴”是世人的一般见解,但这个“痴”何尝不是对作者最好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地人的合一,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欲之外的闲情雅趣。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是对“痴”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之感化解了淡淡的愁绪。

  《湖心亭看雪》是一幅简约的山水画,一首朦胧的梦幻诗。

  注释

  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

  4.是日:这一天。更定:亦叫定更。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更定是一更开始,即晚上八时开始。

  5.拏:牵引,划动。

  6.拥毳衣炉火:穿着皮衣拥着炉火。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寒夜雾气。

  8.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9.长堤:此指西湖里白堤。

  10.一芥:比喻舟极细小。芥,小草。

  11.粒:谷粒。

  12.毡:毛毯。

  13.烧酒:烫酒,温酒。

  14.炉:烫酒的器具。

  15.此人:这样的人,指作者。

  16.拉:邀请。

  17.三大白:即三大杯。大白,酒杯名。

  18.客此:旅居在此。

  19.及:等到。

  20.舟子:船夫。

  21.相公:原指宰相,后为尊称。

  22.似:超过,胜过。

  创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鉴赏

  此篇是张岱小品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全文只一百五十九字,堪称字字珠玑。此文篇幅虽小,意境却阔大,表达的情绪也异常幽远,从此也可以见出小品文的审美意趣。

  文章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大雪三日,自有许多可以值得写的景致,作者却未像施耐庵在《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样极尽渲染之能,只用了“湖中人鸟声俱绝”七个字加以概括、烘托,简洁得近乎吝啬。用字虽少,却有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加之从雪后之景起笔,宁静、空明的景致传达出清凉、孤寂的意绪。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内心的情感也一定不会热烈、欢快到哪里去。这种自然氛围和内心情绪,奠定了全文纯净、明洁的色彩和清冷孤寂的基调。

  在用寥寥几句奠定了全文的色彩和基调后,文章进入看雪具体过程的描写,先写出游的时间和情景,次写舟中所见,再写亭上所遇和归舟的情形,舟中所见是全文描写的核心。从字数上看,也不过四十二字。看似疏陋,实质境界开阔用情幽深。在这里,存在着如何把握作者情感的问题。就其描写的方式看,很符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无我之境”的表达法。所谓“无我之境”,就是“以物观物”的结果,表现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特点。但仔细体会这段文字的意味,仍然会发现这其实还是包含着作者内心情感的“有我之境”。联系作者的身世变迁,就不难体会他在作品中渗透的那种伤感、落寞与凄凉。这种心绪其实在一开始就已展示出来了,只不过展示得很隐蔽、很节制。

  亭中所遇是此文描写的又一重要情节。这段文字表面上看平淡无奇,实质上却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既道出饮酒人的惊讶,同时也道出作者的惊讶。由于有了意外的相遇,全文的色调在这里得到调节,清冷的基调融入了些许暖色。这种暖色来自情趣相投的喜悦与抚慰。特殊场景下相遇,定然有许多相似的心绪可以表白,有很多相似又无从言传的感受可以被对方捕捉。虽然是路人,却又是情感上的相知;虽是相知,却终究是路人。这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只有借助酒才能得到完满的传递。于是,不会饮酒的作者也禁不住“强饮三大白”。

  文章最后,在基调上紧接上一段,是一种暖色的持续。在这里,清凉的雪景隐退了,落寞的心境也因亭中偶遇而变得微温。舟子的话,是对作者内心感慨的点白。这样处理,最大限度地隐蔽了“我”的影子,从而与全文的基调保持一致,使全文处于和谐中有变化,变化中寓和谐的情感波动之中。在舟子喃喃而语的时候,大概可以猜测得出抒情主人公颔首微笑的神情。

  此文除了在情绪的传达上朦胧幽深外,在写作手法上也极富艺术感染力。首先,文章围绕西湖大雪赏雪所见亭中所遇这一线索展开,逐层递进又峰回路转;其次,描写景物时充分吸取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手法,不追求局部的细腻而注重全局的生动与传神,不求多而求简,追求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文学家。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08-01

湖心亭看雪的全文翻译09-12

湖心亭看雪赏析09-25

《湖心亭看雪》赏析08-25

张岱湖心亭看雪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7-26

《湖心亭看雪》全文、注释、翻译09-24

湖心亭看雪的全文重点翻译07-14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11-24

《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11-23

《湖心亭看雪》 名家赏析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