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30 15:14:25 湖心亭看雪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热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重点)

  2.朗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体会白描的写景手法。(难点)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重点)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中华书局20xx年版)。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朝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作者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其实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

  读准字音

  拏(ná) 更定(ɡēnɡ) 毳衣(cuì) 雾凇(sōnɡ)

  一芥(jiè) 喃喃(nán) 铺毡(zhān) 强饮(qiǎnɡ)

  崇祯(chónɡ zhēn) 沆砀(hànɡ dànɡ) 更有此人(ɡènɡ)

  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古义:我 今义:剩下)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义:还 今义:更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 今义: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一词多义

  白 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大 大喜曰(副词,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跟“小”相对)

  一 上下一白(副词,全,都)

  长堤一痕(数词,一)

  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极)

  更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更加,还)

  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名词做动词,下大雪)

  拥毳衣炉火(名词做动词,带着火炉)

  客此(名词做动词,客居)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省略句:

  见余,大惊喜(“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新课导入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蕴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2.文中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感悟精彩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吗?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为白描。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超凡脱俗。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描写了湖亭心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

  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如本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2.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简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踪的延伸。从景的角度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试用白描手法,描写一下秋日的枫林。(2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痴”为切入点。在整体感知中,找到关键词“痴”,然后通过找“痴行”、赏“痴景”、 识“痴客”三个步骤体会作者的“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重点赏析、品读,在读中自然引出白描的手法,顺势引申,学而致用。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并在朗读中较好地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多媒体运用力求简单有效,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方法指导:

  体会文章中作者的心境

  分析作者的心境或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景物特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作品常用的手法,分析景物特点,对理解作者心境至关重要。

  (2)抓关键词。作品中有些词语或暗示或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时要注意。

  (3)联系生平。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往往通过其作品表达出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很重要。

  素材积累:

  西湖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先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雪景的诗词)前几天,我们随郦道元游了“三峡”;跟苏轼“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观钱塘潮”,今天就让我们和张岱到“人间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

  (多媒体显示:背景西湖雪景。教师提示:现在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

  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明白: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二、朗读感知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提示: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喃(nán)喃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领会朗读技巧。

  3.学生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师生点评。

  4.学生分组读,相互点评。

  5.学生分组展示,要求读得抑扬舒缓,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关键词如:俱绝、更定、独往、强饮、痴……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4

  在《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近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近,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近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⑵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①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② 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③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④ 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⑤ 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⑵ 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⑵ 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① 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② 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⑵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⑶ 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板书设计〗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 独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奇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义。

  2、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3、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诵读法3、资料助读

  课时:

  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以文见长的作家中有一位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曾这样评说:“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而且,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可张岱却曾说自己“人与文俱不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品其文,读其人。

  二、检查自读预习情况

  1、查字音。特别注意:①强饮(qiǎng)②更定(gēng)

  2、查本课文言文知识:

  ①一词多义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a。判断句b。倒装句

  3、查课文翻译。(复习六字译文法:留、替、调、补、删、增)生逐句翻译。

  三、品读课文

  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写道:“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大家回忆一下《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秋月图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空明澄澈的'秋月图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那张岱笔下又描绘了怎样的一副冬雪奇景呢?

  (一)赏奇景。

  1、找出写景句: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比较连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三个“与”字写天地的合一,浑然一体、苍茫辽阔的景象。

  3、比较数量词: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一条、一座、一只、两三个

  特写镜头中四个量词的使用,使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创造了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一片茫茫辽远的冰雪世界中,人不过渺如一栗。

  4、白描手法:

  那么,如果让我们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写?我们可能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而张岱在这里并没有用这些。他只是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就勾勒出了苍茫孤寂、天人合一的妙境,这种写法叫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上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张岱在这里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

  小结雪景:这段雪景有苍茫孤寂之美,作者用白描手法只用寥寥数语就把那种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渲染了一种苏轼笔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趣。

  板书(景美:苍茫孤寂白描)

  (二)品痴人

  1、齐读开头几句,说说作者有哪些“痴行”?

  2、这痴行背后肯定有一颗痴心!结合雪景暗示,结合人物行为,说说张岱是怎样的人?

  预设:与众不同清高孤傲钟情自然超凡脱俗特立独行随性雅致遗世独立

  师总结:张岱夜访西湖,独赏雪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不同常人的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一个“独”字我们便读出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

  板书:(人痴:遗世独立)

  (三)悟深情

  1、PPT出示四条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一: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崇祯17年(1644年),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1647年左右,张岱写成《湖心亭看雪》。

  背景资料二:亭中人为“金陵”人,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背景资料三:张岱作品常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时时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的一篇。

  背景资料四: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明亡后,“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序》

  2、“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是金陵人”是写错了吗?

  预设:不是,是有意而为。“金陵”是故都。

  3、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板书:(情深:故国之思)

  四、总结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描绘了一幅气象雄浑、苍茫孤寂的西湖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深沉而又真挚的故国之思。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3、搜集描写西湖的诗句,感受西湖四季之美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奇:苍茫孤寂(白描)

  人痴:遗世独立

  情深: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这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是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从中窥知一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作者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有关张岱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试着理解课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学生分组学习。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2、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F、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②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a.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b.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c.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

  把《酒泉子》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 2、预习下一课30课。

  八、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赏雪经过

  亭中偶遇

  九、课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系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本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1自然段。

  (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交流点拨】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文中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及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在文人墨客眼中,无论阴晴雨雪,总是各具风韵的。我们来欣赏几首古人咏西湖的诗(多媒体展示)。

  这几首诗歌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因为诗人的视角不同,西湖所呈现的美也不同。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欣赏一下雪后的.西湖美景。(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整理后明确,多媒体展示。

  2、湖心亭简介:

  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介绍湖心亭。

  3、诵读比赛:

  ⑴ 听课文录音,掌握字词读音,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语调。

  ⑵ 给加点字注音。

  ⑶ 自由朗读(3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准备诵读比赛。

  (评委由班长、学习委员担任)

  4、疏通文意:(解词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下例题目。答对得十分,答错不得分。一个小组抢答错误后,其他小组可再次抢答,每小组只一次答题机会,每题只答两次。(班长为记分员)多媒体展示抢答题。

  5、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⑴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标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⑵ 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品读赏析

  1、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2、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⑴ 诵读。

  ⑵ 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① 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研讨与练习一·2)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我们刚才欣赏的诗中有这样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就是──“淡妆”。

  ② 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③ 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④ 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四、小结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以叙事为线索,重在描绘雪景,其目的是展示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孤芳自赏的性格。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五、作业

  1、比较《江雪》与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创新活动: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全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正确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课文,自主疏通文意。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大自然的美,培养审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

  (一)、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沆砀: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教案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理清结构

  (一)文章结构,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

  第二段,主要描绘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出了雪景神采。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四、理解探究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答:能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鲁迅先生曾把白描手法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买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7、“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8、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

  .如“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如果改成“个”就表现不出西湖之大和上下一白的景象。

  9、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一个“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一个“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1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13、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

  答:(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令人栩栩如生。

  1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5、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①拿、拥、往、看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6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答: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17、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答案: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1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答案: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1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五、迁移拓展、谈启示、感想、道理题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⑤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

  1、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 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 听配乐朗读。

  2、 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习的预习,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 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具教具

  搜集西湖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师生搜集的西湖的诗展示。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探究新知

  (一)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二)译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

  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

  引导学生明确:

  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三)赏读课文。

  1、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学生讨论)

  2、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3、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一连用了四个“与”,如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4、分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张岱《自题小像》

  请结合你今天品读到的张岱,尝试思考:张岱的困惑: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美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选做)思考与探究一、二、三。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常识,学习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怀。

  2、过程、方法:在“疏通文字——熟读文章——理解内容——想象风景——体味情味”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提炼本文“不叙常事、不绘常景、不抒常情”的写作特点,并尝试以它为标准来评价作文,或进行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能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及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能感受作者古人“天人合一、浑然忘我”的赏景境界、并能深切领会古士子的故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读出悟,议中思

  教学过程:

  一、忆诗词,导入学习

  忆一忆写西湖的诗词,学习本文

  二、读文字,理解学习

  (一)初读,了解常识与文意

  (二)再读,读出故事,感受景致。

  1:看雪的事情。本文究竟写了怎样一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用古文把它们连贯地表达出来,看谁写得最完整,最连贯。

  看雪的时间新奇

  看雪的地点新奇

  看雪的过程新奇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请问后一句是实写吗?请问作者在哪里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致?

  (三)深读,讨论交流,分析人物,领会情绪情感、精神气质,学习在文章中巧妙运用旁人形象。

  文中哪一个字最能形容“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

  “痴”。

  感伤的,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张岱为什么要以舟子和他说的这段话收束全文呢?

  你认为张岱当时听到舟子这番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舟子这个旁人看来,也知张岱遇见了知音,可在张岱听来不会喜反而悲,产生的应是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感。起到的是振起全篇的作用。

  综上所读,可见《湖心亭看雪》表现出的是一个孤独落寞,清高拔俗的明朝士子在普通的一个冬日雪天经历的一番并不普通的心路历程。这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三大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抒常情”。

  三、思内涵,悟出人生

  作者的“痴”好不好?我们如何对待?

  四、固成果,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与文科爱好者

  仁寿县满井镇初级中学校XXX

  20xx年9月22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人论世,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情感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积累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是大自然的奇迹,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时候,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如果北方的雪让我们感受的是热烈、苍凉,那么远在南方的西子湖畔的雪景又是怎样一种风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首先让我们欣赏西湖美丽的风景吧,你看到湖心亭的景色了么?

  二、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我们应该明确学习哪些内容。多媒体显示

  1、倾注情感,朗读课文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4、细心体会作者感情

  5、体味文章精彩语句6、赏析作者语言风格

  三、知人论世

  1、同学们交流自己查到的张岱的资料

  2、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多媒体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一芥(jiè)

  2.学生读小组合作读,个别朗读,学生齐读。

  3、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多媒体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拿:撑,划。拥:围裹。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更:还

  大白:酒杯名。及:等到。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2)疏通文句并质疑。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五、感知课文

  1、从标题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2、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明确: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3、作者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的湖心亭。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

  明确:时间:下雪后,地点:湖心亭,方式:驾船独往

  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雪的纯洁、洁静胜过官场的喧嚣和污浊,独往湖心亭看雪,正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兴趣。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5、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明确:不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六、品析课文

  找出文章描绘雪景的句子。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选一位同学翻译,多媒体显示湖心亭雪景,其它同学想像画面。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将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高度概括,张岱在此其中,让人有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

  (4)温故知新"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七、探究课文

  1、这样的雪景有人共赏吗?

  明确:亭中偶遇的人

  2“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含义?

  明确: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痴”更是表现了他孤芳自赏、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八、探讨主题

  通过写湖心亭雪景及赏雪遇到知己的事,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九、畅所欲言

  1、谈一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的收获?

  2、你熟知的关于西湖或写雪景的诗。

  十、课堂大练兵

  运用白描手法写你的同桌

  十一:学有所用

  用白描手法写校园一瞥、公园一角、班级一人。

  这是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美丽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浑然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瓢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2·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热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4-24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07-29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01-14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6-18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7-23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6-2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经典】07-28

[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5-2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03-24

【荐】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1-19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热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重点)

  2.朗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体会白描的写景手法。(难点)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重点)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中华书局20xx年版)。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朝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作者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其实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

  读准字音

  拏(ná) 更定(ɡēnɡ) 毳衣(cuì) 雾凇(sōnɡ)

  一芥(jiè) 喃喃(nán) 铺毡(zhān) 强饮(qiǎnɡ)

  崇祯(chónɡ zhēn) 沆砀(hànɡ dànɡ) 更有此人(ɡènɡ)

  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古义:我 今义:剩下)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义:还 今义:更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 今义: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一词多义

  白 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大 大喜曰(副词,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跟“小”相对)

  一 上下一白(副词,全,都)

  长堤一痕(数词,一)

  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极)

  更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更加,还)

  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名词做动词,下大雪)

  拥毳衣炉火(名词做动词,带着火炉)

  客此(名词做动词,客居)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省略句:

  见余,大惊喜(“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新课导入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蕴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2.文中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感悟精彩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吗?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为白描。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超凡脱俗。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描写了湖亭心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

  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如本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2.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简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踪的延伸。从景的角度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试用白描手法,描写一下秋日的枫林。(2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痴”为切入点。在整体感知中,找到关键词“痴”,然后通过找“痴行”、赏“痴景”、 识“痴客”三个步骤体会作者的“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重点赏析、品读,在读中自然引出白描的手法,顺势引申,学而致用。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并在朗读中较好地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多媒体运用力求简单有效,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方法指导:

  体会文章中作者的心境

  分析作者的心境或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景物特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作品常用的手法,分析景物特点,对理解作者心境至关重要。

  (2)抓关键词。作品中有些词语或暗示或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时要注意。

  (3)联系生平。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往往通过其作品表达出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很重要。

  素材积累:

  西湖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先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雪景的诗词)前几天,我们随郦道元游了“三峡”;跟苏轼“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观钱塘潮”,今天就让我们和张岱到“人间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

  (多媒体显示:背景西湖雪景。教师提示:现在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

  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明白: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二、朗读感知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提示: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喃(nán)喃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领会朗读技巧。

  3.学生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师生点评。

  4.学生分组读,相互点评。

  5.学生分组展示,要求读得抑扬舒缓,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关键词如:俱绝、更定、独往、强饮、痴……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4

  在《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近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近,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近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⑵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①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② 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③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④ 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⑤ 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⑵ 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⑵ 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① 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② 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⑵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⑶ 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板书设计〗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 独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奇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义。

  2、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3、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诵读法3、资料助读

  课时:

  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以文见长的作家中有一位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曾这样评说:“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而且,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可张岱却曾说自己“人与文俱不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品其文,读其人。

  二、检查自读预习情况

  1、查字音。特别注意:①强饮(qiǎng)②更定(gēng)

  2、查本课文言文知识:

  ①一词多义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a。判断句b。倒装句

  3、查课文翻译。(复习六字译文法:留、替、调、补、删、增)生逐句翻译。

  三、品读课文

  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写道:“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大家回忆一下《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秋月图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空明澄澈的'秋月图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那张岱笔下又描绘了怎样的一副冬雪奇景呢?

  (一)赏奇景。

  1、找出写景句: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比较连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三个“与”字写天地的合一,浑然一体、苍茫辽阔的景象。

  3、比较数量词: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一条、一座、一只、两三个

  特写镜头中四个量词的使用,使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创造了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一片茫茫辽远的冰雪世界中,人不过渺如一栗。

  4、白描手法:

  那么,如果让我们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写?我们可能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而张岱在这里并没有用这些。他只是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就勾勒出了苍茫孤寂、天人合一的妙境,这种写法叫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上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张岱在这里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

  小结雪景:这段雪景有苍茫孤寂之美,作者用白描手法只用寥寥数语就把那种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渲染了一种苏轼笔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趣。

  板书(景美:苍茫孤寂白描)

  (二)品痴人

  1、齐读开头几句,说说作者有哪些“痴行”?

  2、这痴行背后肯定有一颗痴心!结合雪景暗示,结合人物行为,说说张岱是怎样的人?

  预设:与众不同清高孤傲钟情自然超凡脱俗特立独行随性雅致遗世独立

  师总结:张岱夜访西湖,独赏雪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不同常人的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一个“独”字我们便读出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

  板书:(人痴:遗世独立)

  (三)悟深情

  1、PPT出示四条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一: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崇祯17年(1644年),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1647年左右,张岱写成《湖心亭看雪》。

  背景资料二:亭中人为“金陵”人,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背景资料三:张岱作品常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时时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的一篇。

  背景资料四: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明亡后,“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序》

  2、“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是金陵人”是写错了吗?

  预设:不是,是有意而为。“金陵”是故都。

  3、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板书:(情深:故国之思)

  四、总结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描绘了一幅气象雄浑、苍茫孤寂的西湖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深沉而又真挚的故国之思。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3、搜集描写西湖的诗句,感受西湖四季之美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奇:苍茫孤寂(白描)

  人痴:遗世独立

  情深: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这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是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从中窥知一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作者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有关张岱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试着理解课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学生分组学习。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2、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F、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②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a.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b.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c.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

  把《酒泉子》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 2、预习下一课30课。

  八、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赏雪经过

  亭中偶遇

  九、课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系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本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1自然段。

  (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交流点拨】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文中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及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在文人墨客眼中,无论阴晴雨雪,总是各具风韵的。我们来欣赏几首古人咏西湖的诗(多媒体展示)。

  这几首诗歌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因为诗人的视角不同,西湖所呈现的美也不同。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欣赏一下雪后的.西湖美景。(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整理后明确,多媒体展示。

  2、湖心亭简介:

  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介绍湖心亭。

  3、诵读比赛:

  ⑴ 听课文录音,掌握字词读音,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语调。

  ⑵ 给加点字注音。

  ⑶ 自由朗读(3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准备诵读比赛。

  (评委由班长、学习委员担任)

  4、疏通文意:(解词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下例题目。答对得十分,答错不得分。一个小组抢答错误后,其他小组可再次抢答,每小组只一次答题机会,每题只答两次。(班长为记分员)多媒体展示抢答题。

  5、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⑴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标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⑵ 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品读赏析

  1、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2、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⑴ 诵读。

  ⑵ 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① 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研讨与练习一·2)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我们刚才欣赏的诗中有这样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就是──“淡妆”。

  ② 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③ 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④ 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四、小结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以叙事为线索,重在描绘雪景,其目的是展示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孤芳自赏的性格。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五、作业

  1、比较《江雪》与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创新活动: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全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正确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课文,自主疏通文意。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大自然的美,培养审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

  (一)、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沆砀: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教案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理清结构

  (一)文章结构,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

  第二段,主要描绘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出了雪景神采。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四、理解探究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答:能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鲁迅先生曾把白描手法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买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7、“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8、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

  .如“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如果改成“个”就表现不出西湖之大和上下一白的景象。

  9、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一个“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一个“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1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13、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

  答:(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令人栩栩如生。

  1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5、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①拿、拥、往、看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6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答: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17、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答案: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1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答案: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1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五、迁移拓展、谈启示、感想、道理题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⑤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

  1、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 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 听配乐朗读。

  2、 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习的预习,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 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具教具

  搜集西湖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师生搜集的西湖的诗展示。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探究新知

  (一)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二)译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

  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

  引导学生明确:

  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三)赏读课文。

  1、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学生讨论)

  2、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3、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一连用了四个“与”,如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4、分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张岱《自题小像》

  请结合你今天品读到的张岱,尝试思考:张岱的困惑: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美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选做)思考与探究一、二、三。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常识,学习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怀。

  2、过程、方法:在“疏通文字——熟读文章——理解内容——想象风景——体味情味”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提炼本文“不叙常事、不绘常景、不抒常情”的写作特点,并尝试以它为标准来评价作文,或进行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能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及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能感受作者古人“天人合一、浑然忘我”的赏景境界、并能深切领会古士子的故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读出悟,议中思

  教学过程:

  一、忆诗词,导入学习

  忆一忆写西湖的诗词,学习本文

  二、读文字,理解学习

  (一)初读,了解常识与文意

  (二)再读,读出故事,感受景致。

  1:看雪的事情。本文究竟写了怎样一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用古文把它们连贯地表达出来,看谁写得最完整,最连贯。

  看雪的时间新奇

  看雪的地点新奇

  看雪的过程新奇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请问后一句是实写吗?请问作者在哪里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致?

  (三)深读,讨论交流,分析人物,领会情绪情感、精神气质,学习在文章中巧妙运用旁人形象。

  文中哪一个字最能形容“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

  “痴”。

  感伤的,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张岱为什么要以舟子和他说的这段话收束全文呢?

  你认为张岱当时听到舟子这番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舟子这个旁人看来,也知张岱遇见了知音,可在张岱听来不会喜反而悲,产生的应是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感。起到的是振起全篇的作用。

  综上所读,可见《湖心亭看雪》表现出的是一个孤独落寞,清高拔俗的明朝士子在普通的一个冬日雪天经历的一番并不普通的心路历程。这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三大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抒常情”。

  三、思内涵,悟出人生

  作者的“痴”好不好?我们如何对待?

  四、固成果,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与文科爱好者

  仁寿县满井镇初级中学校XXX

  20xx年9月22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人论世,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情感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积累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是大自然的奇迹,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时候,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如果北方的雪让我们感受的是热烈、苍凉,那么远在南方的西子湖畔的雪景又是怎样一种风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首先让我们欣赏西湖美丽的风景吧,你看到湖心亭的景色了么?

  二、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我们应该明确学习哪些内容。多媒体显示

  1、倾注情感,朗读课文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4、细心体会作者感情

  5、体味文章精彩语句6、赏析作者语言风格

  三、知人论世

  1、同学们交流自己查到的张岱的资料

  2、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多媒体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一芥(jiè)

  2.学生读小组合作读,个别朗读,学生齐读。

  3、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多媒体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拿:撑,划。拥:围裹。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更:还

  大白:酒杯名。及:等到。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2)疏通文句并质疑。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五、感知课文

  1、从标题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2、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明确: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3、作者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的湖心亭。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

  明确:时间:下雪后,地点:湖心亭,方式:驾船独往

  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雪的纯洁、洁静胜过官场的喧嚣和污浊,独往湖心亭看雪,正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兴趣。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5、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明确:不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六、品析课文

  找出文章描绘雪景的句子。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选一位同学翻译,多媒体显示湖心亭雪景,其它同学想像画面。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将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高度概括,张岱在此其中,让人有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

  (4)温故知新"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七、探究课文

  1、这样的雪景有人共赏吗?

  明确:亭中偶遇的人

  2“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含义?

  明确: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痴”更是表现了他孤芳自赏、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八、探讨主题

  通过写湖心亭雪景及赏雪遇到知己的事,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九、畅所欲言

  1、谈一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的收获?

  2、你熟知的关于西湖或写雪景的诗。

  十、课堂大练兵

  运用白描手法写你的同桌

  十一:学有所用

  用白描手法写校园一瞥、公园一角、班级一人。

  这是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美丽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浑然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瓢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