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人物素材

时间:2020-10-28 19:18:12 贾平凹 我要投稿

贾平凹人物素材

  引导语: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很多,也颇具争议,在中学生语文考试中也经常出现,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作家贾平凹人物素材。

贾平凹人物素材

  人物扫描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于陕西,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等。其作品《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

  他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有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之一,更被人誉为“鬼才”,他有着曲折离奇的成长经历,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奋斗的步伐。他身上有着农民的质朴与淳朴,他的作品中始终有一颗赤子之心。在当代文坛上,他树立了一面独特的旗帜。

  Ø 素材话题

  心系故乡,桑梓情深

  贾平凹在商州长到19岁,然后进城读书、工作和生活,虽然在城市声里生活了40余年,但贾平凹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农民”,他说:“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鸡一般,是乌在了骨头里的。”他对自己的家乡和生活在那里的乡亲们,也一直怀有深厚的感。他的心总是牵挂着故乡人的生存现状和精神状况,他的目是注视着故乡的变化和发展。

  从《废都》到《商州》再到《秦腔》,贾平凹始终没有遗忘对故乡的陈述和描绘。如《秦腔》,是以仪他的故乡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的两个大户人家——白家和夏家近20年的变迁,表现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倾注了自己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并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的变化和发展进行了思考。他把故乡当作创作的背景,并且把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寄托在他的灵魂深处。他的目光从来没有偏离过故乡的方向,故乡是他文学写作中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也是他获取写作材料的再生资源。

  2013年,他的长篇小说《带灯》获《当代》2013长篇小说“年度最佳”奖。之后,舌,贾平凹以零元版权费将这篇小说的花鼓剧改编权授予商洛市剧团,以表示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支持。

  【素材点拨】故乡不但是贾平凹的创作源泉,更是他的精神港湾。在他的作品中,几乎随处可以见到故乡的影子。饮水思源,不忘养育之恩;飞黄腾达,不失纯真本色,这就是贾平凹的可贵之处。

  【适用话题】人与故乡、赤子之心、牵挂、感恩、人生本色。

  发现自己,主宰命运

  贾平凹快8岁的时候,10以内的加减法还算得一塌糊涂,但父亲还是让他上学去了。看他画画不错,父母盘算着让他将来当个画匠;父亲看他和隔壁的男孩儿剪下许多猫猫狗狗的纸样,拿着手电钻进鸡窝里“放电影”,就去公社找放映队的人,看能不能给他找下一个营生,可惜没有成功。

  眼看当画匠无望,又当不成放电影的,父母盘算着让他回家种地。就在这时候,他竟然稀里糊涂地考上了县里的高中。后来,他考上了一所三流的专科学校。那时,学校办了一份自己的报纸,常常有学生的文章在上面发表。他想,在毕业之前,自己要完成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在校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于是他开始疯狂地写东西,写完后,就拿去让教写作的老师看,有得到赞许的,就投给校报编辑部。后来,老师不愿给他看了,他就埋下头来自己琢磨。他为此看了许多书,也浏览了不少报刊。然而,投给校报的稿件都如泥牛人海。

  他不想把这些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他所在城市的日报社投去几篇,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名字出现在了日报上。再后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了省内外的一些报刊上。从此以后,他在文学创作上更加勤奋了,因为他发现,他还有着一项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

  【素材点拨】如果贾平凹遵从父母的安排,也许当今文坛就少了一名叱咤风云的巨擘。好在贾平凹在他人生最关键的阶段,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投稿屡次失败后,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尝试,直到命运向他敞开大门。

  【适用话题】发现自己、坚定意志、面对挫折、走自己的路、探索不止。

  走出低谷,笔耕不辍

  从《废都》到《秦腔》再到《带灯》,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内容在变,写作风格在变,不变的是他对写作本身近乎偏执的认真态度。

  从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有40个年头。这期间,他曾遭遇过创作的低谷。有段时间,:,贾平凹几乎在文坛上销声匿迹,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写作,他说:“我坚持写,因为总觉得不服气,当时我的写作自信受到了打击,唯有通过不断地写,才能重塑自信。就像一棵小草被掐了,总得等伤口愈合才能继续成长开花,这有一个过程。”

  进入花甲之年的贾平凹,仍然坚持写作,并且不断将新的东西带给读者。他亲自在乡间奔波,深入探访真实的农村生活。他说,他每年都会去上海、北京、广州“感受一下时尚繁华的都市生活”,他“也会去贫困的山区看看那里的生活”,他说,“两头不同的生活,能让我准确地把握当下”。

  一直以来,贾平凹的愿望都没有改变,“我想用我的笔来记录时代,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如果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没有关系,起码留下了一些资料给后代,让他们更了解我们曾经生活过的这个时代。”他这样说。

  【素材点拨】尽管贾平凹曾经几乎从文坛销声匿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精神的消沉。正如他自己所说, 自信受到打击,唯有不断写作,才能重塑自信。正是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这种常人少有的坚韧与执着,使他有了日后的辉煌时刻。

  【适用话题】走出困境、心态、毅力与成功的关系、付出总有回报。

  另辟蹊径,多彩人生

  现在,光说贾平凹是著名作家似乎已经不太确切了。除了热爱写作,他还是个“石痴”,他爱石头,收藏的各类珍贵奇石有几千块之多。他甚至还收藏有大大小小百余个古陶瓶罐。

  对此,贾平凹的解释是,“我的故乡陕西历史悠久,是个传统文化气息非常浓厚的地方,我小时候在陕西农村生活,老家的环境就弥漫着这些东西。当然,这些爱好相对写作来说都只是业余的,比如收藏,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我并不执着于一个范畴”。

  此外,贾平凹还喜书画。文学创作之余,他在书画尤其是书法领域也颇有建树,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不时可看到贾平凹的墨迹。贾平凹坚守的是:以文字立身,用字画养性。因此,贾平凹的书画作品就像他这个人给人的感觉一样,不张扬、不造作、不媚俗。其书法字体圆润、笔力苍劲、古朴大气、浑厚拙朴,虽无行云流水、潇洒飘逸之感,却有浑厚华滋、笔透纸背之功。

  贾平凹不是专攻书画之人,其书画造诣自然不能与当代书画大家比肩。但贾平凹的书法作品由于其独特的风格,和他作为知名作家的“名人效应”,备受一些收藏者青睐。对此,贾平凹坦言,他的书画之名多少借助了其文学上的名声。

  【素材点拨】放眼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文人已经被名利遮住了双眼,灵魂也污浊不堪。但贾平凹坚持“以文字立身,用字画养性”,而非取悦别人。尽管其字画如今也价格不菲,但这是时代造成的结果,贾平凹自己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且坦然承认。

  【适用话题】修身养性、精神家园、人格的力量、坦诚之魅

【贾平凹人物素材】相关文章:

贾平凹11-22

贾平凹 自白06-27

贾平凹传06-26

学习贾平凹06-05

写意贾平凹06-05

贾平凹:相思12-11

贾平凹:缘分11-24

贾平凹《落叶》11-23

贾平凹:猎手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