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散文赏析

时间:2020-10-27 11:37:13 贾平凹 我要投稿

贾平凹的散文赏析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有关贾平凹的散文赏析,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贾平凹的散文赏析

  《冬 景》赏析

  这是小说家写的一篇结构创新的散文佳作。《冬景》,变了一般的结构方法,用电影中的蒙太奇结构,把在不同场合、不同距离、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分别摄取的一个个特定的瞬间,改运按一定规律重新联接起来,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钟嵘的《诗品)),总体上作者描写了郊外闲冬图、农村喜雪图、雪中对话图三幅冬景图,生动展现了北方山村于茫茫白雪中的情致。

  这简直就是一首空灵美妙的诗!

  贾平凹的许多散文都充满着这种空灵通脱的意味,让人读过之后,反复品味,流连忘返。贾平凹的散文总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平实而又生动,耐人咀嚼。仿佛那人,那树,那山,那水,就在眼前。

  散文显现出精美叙事和真切状物的技能。贾平凹很善于多角度地抓取景物,善于捕捉细节,善于用很老道的语言质朴生动地再现生活。作者把在乡村冬景中捕捉到的一些新鲜生动的细节,用冷静从容平淡的语调叙说出来,犹如写意画,费墨不多,却干净利落的勾勒出景物的情态,没有多少渲染,然而那种天寒地冻的感觉却渗入骨髓。如老婆婆和孩子的对话、两个陌生人的对话,朴实无华而又充满生活的情趣与诗意,委婉曲尽,余味无穷,让读者在那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简直就是一首空灵美妙的冬之歌!

  文章两个陌生人雪地赏景的对话,委婉曲尽,余味无穷。结尾“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里的奇景。”可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收,让人热爱。

  贾平凹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其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朴素自然。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善于发扬它。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贾平凹的散文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从不用气势去鼓动,而是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此刻的情绪感悟,达到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奶奶,电线肿了。”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

  《风雨》赏析

  《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 “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游刃有余”,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全文,从“树林子”起笔,以一个简短的比喻开头,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北方入秋时节的树林子满目黄绿,浓郁劲美,与和好了的面团哪有一点可比?但是,在贾先生笔下,在特定的环境下,它们竟然那么贴切的融合在一起,“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文中这一块面团,仿佛就是陕西厨师手中的面团,有劲道,有身骨,能屈能伸,能扁能方,跃上落下,随力而形变,随变而越有生命,就像这秋风中的树林子,自然的风力摇役着它,令其左拉右扯,狂乱而不自持,但是没有了方向的树林子就此拔去了根基,失去了生命吗?没有,自然的威力下再渺小的生命也要奋力一搏,风到我倒,风止我直,顺应,适应,以柔制刚,生生不息。文中,这一开头大段的细致描写,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可以说写的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冲击感。

  第二段,化整为零,从描写树林全貌,落笔到具体的垂柳、杨叶、芦苇,垂柳表形,杨叶着色,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的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然后,笔锋一转,写到断了牵绳的羊,这只受到惊吓的可怜生物,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此时“冲”出门寻羊的红杉女孩,像是一个鲜活的惊叹号突的“冲”到了读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颜色”,冲击力甚强,看来有“失”也有“得”啊,该段后半句“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也令人寻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翩翩。

  之后的几个段落,又分别描写了葡萄蔓、苍蝇、鸟、废纸、猫、瓦片、浮萍、鱼儿,最后一段视线由室外回到家庭,写到了老头和孩子们,与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是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他们全都趴着门缝,惊喜的放出一只只纸船。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这是笔者的高明之处,文章写实,但不会写得沉郁,文字刚劲,却不失细腻,比喻新颖,又充满生活的味道,让每个读者都能领略文章的精妙与传神。

  更精彩的是,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解读贾平凹《风雨》

  我朋友跟我说自己不喜欢散文,感觉它单调又没什么意味。我笑了。很多时候我们一直不在意怎么读,却很在意读什么。中国的文字是博大精深的,如果读书不带着悟性去读,那无非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罢了。近日在网上下载一本《中国散文精选》电子书,感觉甚好,于是便有了这些读书笔记,一为是为了磨一磨笔尖,二是为了抛砖引玉,望大家指正。

  读一篇文章,感觉像是跟作者的一次约会,所以每次我总会怀着一份虔诚的心去细读文中的一字一句,生怕有有误作者的本意。

  贾平凹《风雨》是一幅写景的叙述散文。作者借助于描写西北小村落里那些易见的景物在一场风雨中的千姿百态而表达了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深恶痛绝。

  风雨,从来都是一个极其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在中国文学里,风雨则一直隐喻着一些国家的变故,政治风暴,或是政策运动等,像什么有名的整风运动啊,金融风暴啊,风头,风声什么的。中国古诗里有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想必大家对这个诗句是在熟不过了吧。如果从这层意义上来讲,那么再看这篇散文的意思则全出来了。

  《风雨》一文开头是"风来了",大片的树林感觉到了,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于是作者宏观上看到了风吹的树林鼓了再陷,陷了再鼓。

  接着作者把视角切到了细小的物体身上,垂柳条风在风中无助地乱舞着;杨叶也展示着它的两面性;墙头草一样的芦苇也会倒伏下来了,在尖锐地高叫着,那叫声必定特别刺耳吧;农家的白羊被风雨声惊吓的挣断了牵线乱跑起来。出门找羊的小女孩的尖声哭泣也无法阻止风雨的呼啸。

  做为攀附性极强的葡萄蔓也无法逃脱过这风雨的袭击。写到那些讨厌的苍蝇则更加诙谐了,这风雨一过,那些苍蝇则还会继续飞出去为非做歹吗?

  作者写到被风雨吹落的鸟窝时,我眼角湿湿的。看到过城市的拆迁所谓的钉子户时的情景,那些巨大的挖掘机将巨手伸向那些房屋时老人孩子哭天喊地的哭叫声,到最后竟然晕了过去,但房子最终还是被强拆掉了。

  因风而贴在墙上的那些废纸。东墙上贴,西墙上贴。这样的杰作在中国的大小城市的街头巷尾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那些涂在墙上百无一用的废话往往是因为风声而撤了贴,贴了撤。

  作者最后写到了人,活生生的老人。这场风雨的来临对于那些不懂世事的孩子来说则完全给了他们一场嬉戏的机会。而操劳大半辈子的老人家腿上的风湿,那痛,因为这场风雨的来临显得更加尖锐,或许这就是作者的立意吧。

  其实作者是什么样的立意做为受体的我们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重要的是我们从作者优美的文字后面看到了什么。也许你读完这篇散文会有另外的理解,这也并非不可能,因不同的人对于一篇相同的文章则会有不同的理解。完了附上作者的原稿,敬请大虾们指正。

【贾平凹的散文赏析】相关文章:

贾平凹散文的赏析01-08

贾平凹短篇散文赏析11-03

贾平凹散文朋友赏析12-29

贾平凹散文《风雨》赏析12-28

贾平凹《落叶》散文赏析12-26

关于贾平凹的散文赏析11-03

贾平凹散文猎手的赏析01-05

贾平凹散文冬景赏析01-11

贾平凹短篇散文《溪流》赏析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