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时间:2024-10-02 01:12:18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通用24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通用2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通用24篇)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1

  月色如水,给万物披上一层迷离的轻纱,有两个人散布于庭院之中……这是《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的镜头,散步之人就是苏轼与他的好友张怀民。当时两人都被贬于黄州,成为有名无实的“闲人”。但苏轼毫不气馁,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时,看到“月色入户”,顿生雅兴,随即“欣然起行”,去享受这份美妙的景致。但“无与为乐者”,独自享受很觉得无聊苦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两人都有着广阔的胸怀,于是两人共同欣赏着眼前的美景。

  文章最后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白?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啊,哪里能没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们超脱、豁达、淡泊名利的人罢了。现实生活中,辜负了美丽的而扫兴的人和事还少么?人们忙碌的脚步之中,时常回旋着如此的言语:“谁谁谁又升官了,明天咱也得赶紧送礼!”“孩子现在的职位太低了,去走走后门吧。”“嘿嘿,某某长,某太太,在此见到您真是我的福分呢!”即使眼前有花容月貌,也荡然无存了。世人只知道整天的攀高相比。在名利的潮水中颠来覆去,只要能升官发财,就会不择手段,甚至连最起码的自尊都抛到九霄云外,哪里有片刻,使自己静下心来,摘下面具,抚摸自己的心灵,去发现与欣赏身边的“美丽景色”呢。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为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不是因为豪华奢侈的家居装饰,不是因为举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机关算尽,而是人情的温馨。淡泊一点名利,关心一下身边的弱小者,不要践踏任何一片心的芳草地,让纯洁而神圣的天使在世界永驻。“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用爱心擦亮这双慧眼,都具有苏轼那样高洁傲岸的情怀,摒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风习。请那些碌碌于尘世中的人们,张开这双发现美慧眼吧,因为只有你发现美,才会爱美,并用汗水把我们的世界建设的更加美丽和富足。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2

  打开书本,拂过书页,轻轻瞭探着一位文学大师的随笔。

  苏轼,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闪亮的一颗巨星。写这篇随笔时,他身陷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连一向为他说话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无法救他。于是,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

  在黄州,苏轼彻底醒悟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是最好写照。在黄州,有个同样被贬,同样淡泊名利的张怀民。他俩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重新变得豁达、开朗。仅仅因为“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个人了吧。苏轼尽管是大诗人,但是被朝廷贬谪,也基本上是门庭冷落。此时看见月色毫无势利之情的目光,于是高兴地起来,他要找来张怀民,一起欣赏世间这最美的风景。

  一截炫丽的文化,如同一颗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黄州绽放。尽管这个时期,在政治上,正是苏轼失意的时候,然而,失意和打击摧毁不了苏轼,他依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作。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光照千秋。一篇随笔,区区八十来字,却能道出苏轼那淡泊名利安然闲适的心境。能够将月光比作水的,或许还有很多;能够将竹柏影比作水草的,或许也不少。但是,把这两种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却只有苏轼了。身为一名大诗人,却能如此观察仔细,实在是难得。仅仅一篇随笔,却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闲人看月图》,实在是牛!洒满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苏轼的心境一般,感觉进入了一个表里澄澈的世界,抛却了尘世间的束缚,自由自在。两位“闲人”,并没有终日悲叹官场的失意,而是借助失意的官场来投奔纯净的大自然,不失为一种雅趣。

  诗意似乎充满苏轼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迹的地方,诗的意象便浓了:西湖、海南、黄州……仅仅是篇随笔却能让我感慨良多,苏轼再次将我震撼。

  轻轻合上书本,想象着,千年前,大师的模样,是否如我所想一般——潇洒。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3

  苏轼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说是一个聪明到极的人,又可以说是一个糊涂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说他不会人际交往,但他又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想这就是他,一个无可复制的人——苏轼。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因为他能在大半夜因为月色不错而睡觉跑出去看景,还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这种思维我自认为是没有的。况且这种可能扰人清梦的举动也的确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想对于那时的苏轼来说,在哪里看景都已无所谓了吧,不然也不会在找到张怀民后就直接在承天寺里待着散步了。苏轼在文中末尾所写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或许表明他那时真正需要的只是另一个可以陪伴他的闲人了吧。古文观止中有一句话说:“其曲弥高,其各弥寡”。苏轼的为人太过于清高,所以他的人生乐章能与他一起合着唱的人,定然寥寥无几,他不愿自降身份,与那些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也注定了他的.知音难觅。否则,以苏轼之才华,又何愁身边无友,又何愁掌上无权呢?

  对于苏轼来说,人生或许就应该像月光一样清清白白,如积水空明一般美丽,而这社会也该如此。可是却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构成的确水草搅得支离破碎,混浊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样的小人,都装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端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我想苏轼也许是因为不愿成为水草中的一员,而屡次调离京城,而那些水草们,也许正是因为苏轼的清白会影响到他们的扩张,而反复陷害忠良。

  或许对于苏轼来说,当个东坡居士,在承天寺与朋友一起看个景,写首诗,潇洒一生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4

  月光所到之处,万物都镀上一层清冷的光辉,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在于远离世俗的喧嚣:藻荇在墨绿色的溪水中纵横交错,就如同竹柏之影;林中的老柏树早已放弃昔日荣华,历无数春秋寒暑,不为流光掠影所迷;看风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九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莛。

  梦回千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至黄州,贬谪的悲京还未在心中消散,甚至温饱也成了问题。苏轼白天耕种,只有到了夜深人静,鸡不鸣,犬不吠时才能享受一份清闲,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正解衣欲睡,却不想辜负这大好的月色,打算出去走一走。可是以苏轼现在的处境,朝廷打压,环境偏僻,生活苦寂,又有谁愿与他为伍?正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苏轼遇见了同样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黄州的张怀民,可能是双方的遭遇相同,让他们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最高级的'灵魂契合,也是最极致的心灵相许相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得知张怀民亦未寝,内心欣喜,于是相约步于庭中,不谋而合,月光澄澈、树影斑驳、幽静清新。望着这一轮明月,苏轼是否会念起远在他乡,聚少离多的亲人;是否会想起曾经提携陪伴自己的良师益友;是否会忆起宦海起伏,坎坷不平的一生?他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寒寥数语,意味售永,景色虽美但掩盖不了苏轼此时复杂,感慨的心绪。

  他深知:自己的一生的归宿不是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他深知:自己正值壮年,还有着大好的青春与才华;他深知:他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国家为这黎民百姓而活,他为官的理想是希望大宋朝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不汲就于富贵与名利。对于苏轼来说,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众生。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气儿”。他纯真、质朴,敢说敢做,一生率性而为:因为他的率性吃尽了苦头;但也因为他的率性,无论是何种境遇,何种灾难,他都可以微笑着面对。他始终以乐观开朗和积极的精神面对着生活中的狂风骤雨,荆棘丛林。

  夕阳亦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也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每一次贬谪,对于他人来说,或许是最落魄的人生低谷;但对于苏轼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开始,再一次生命。无论到何处,苏轼都有着一份“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安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苏轼坚守自己的初心,造福百姓,活得潇洒自信,真正的做到了诗意人生。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与其轰轰烈烈地勾心斗角于官海沉浮,舍生忘死地追逐名利,不如像苏轼一样随缘自适,坦荡旷达。从古到今,沧桑巨变,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但旷达乐观的胸怀永远是心里的一处芬芳。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5

  从古至今,从来不乏“闲人”。有“镜湖元自属闲人”的陆游,有“一欣谈笑作闲人”的欧阳修,亦有“江湖归去做闲人”的黄庭坚。

  “闲人”顾名思义“清闲之人”。被贬黄州的苏东坡,说来确是闲人一个,虽担任黄州团练副使,却并无实权。整天优哉游哉,看见美景便不禁出门观赏,好像一般闲情雅致。可事实上,苏东坡的“闲人”只是表面上对自己无事清闲的自嘲,包含了自己官场郁郁不得志的悲伤心境。一位富有诗书,怀揣远大抱负的人怎会甘心只做“闲人”?这只不过是自己安慰自己后又觉既不能“修齐治平”,那做个“闲人”夜来赏月也是一桩美事。月处处都有,赏月之人也随处可见,就看赏月之人是以如何的心境去欣赏的。这仿若是悲凉之后的欢悦自得:这般良辰美景,如若不是我二人情趣高雅来欣赏,岂非暴殄天物?如此旷达豁然,也只有他苏东坡了!

  “闲”或许对于古人而言,并非荒废光阴。那些无处安放的匆忙,其实是自己误解了人生。这一遭走来,并非为了匆忙赶路,而是悠然欣赏的'自在。人生长河,急流缓流,若是只想如何渡急流,那便永远到达不了闲适的彼岸。“磨刀不误砍柴工,滴水穿石也从容”。心中海山不老,便始终清闲。人生此行归宿。是放下一切后的宁静。林清玄也说过:“直到花甲之后,才舍弃了幻化的繁华,回归到极简,在单纯之中看见美。”“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只是片刻清闲也是生命中的清福。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6

  苏东坡是一位“闲人”却又不是。“闲”在他被贬黄州后远离朝廷,过着艰苦悠闲的生活,不“闲”的是那颗文坛宗主的心。

  生活的巨大落差总是会造就出另一个人,苏东坡亦是如此,前生的大文豪,万人景仰,天下无不羡慕之人。他此刻并不是“闲人”,恰是“文人”是站在文坛顶峰的诗人,但他这“文人”的生活成为了他自嘲“闲人”的契机,人太过出名便会衍生妒嫉,多亏于古代的独特性质,“三人成虎”、“人红是非多”社会舆论压力下的他卷入了“乌台诗案”。可正是在这监狱中也不忘写诗给弟弟,就连狱卒都为之亲备洗脚水,这无不体现苏轼的魅力所在,他投身于文学的心是从不闲着的。

  被贬黄州,从未有过的生活让他在逆境中成长,旷达的心境是在无数次鞭打下形成的,开始你是苏轼,之后便是苏东坡。不甘于死亡却有着顽强的`心态的他自封“东坡居士”,种菜、生活、养田。悠闲地生活洗净了他疲劳的心,褪下了万人景仰的光辉,此刻只为自己的生存而活。但是他这颗心却不因被朝廷贬谪而停止成长,自我深刻反省后的他,反对了自己追求于他人的赞赏,沉溺于博得他人的叫好的肤浅生活,这次的他并不是乖巧地自我调整,恰是重恳的剖析,就这样寻求自我的大课题在被贬的时机下迈出了第一步。要我说,这是难能可贵的,至此之前从无一人,在此之后万人效仿,正是在不如意的生活的百般锤炼下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真正的灵魂所在。人始终不可能低着头走路,他要么倒下,或是站起来勇往直前。他的个性冲破了枷锁,就像鸟儿冲破壳般,创出了新的世界,这样强大的冲力塑造了一个不理会嘲弄,洗刷了世俗,拥有着独特精神的苏东坡。

  他不闲,可以说从不!因为他所追求的不是梦想,是信仰,一个人没有了信仰,那和死灰有何区别。也正是这最基本的敢于放下面子的活着,才能奏响千古杰作的序章。待到苏东坡精神养就的那一天,我们看到的便是一个真实、自我的苏东坡,一个追寻自我的勇者,一个拥有从不“闲"着的心的文人。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7

  你从汴梁走来,雨疾风啸却吹不散你的满身尘埃;你经过河南,百姓的哭声震天却解不开你身上的枷锁;你跨过淮河,三千里淮水涛涛却无法洗涤你的屈冤。踏过长路漫漫,终抵黄州。一声长叹,两行清泪,三年不蜚,家徒四壁,身怀作千古绝唱之能却怀才不遇,胸有留万世芳名之志却龙盘凤逸,这就是你在黄州的生活。

  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他称自己为“闲人”,可我觉得应将他称为“孤独者”。孤独之因有三:一是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孤独;二是空有一身才华却处处受人排挤的孤独;三是失去挚友的孤独。

  他旨在造福一方水土,为百姓赢得福祉。从杭州的苏堤到广州的供水系统,再到竭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他无一不为百姓着想,却从不顾及自己的私利。可如今小人得势权臣当道,他远大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杭州大旱,四百万灾民如饥似渴地等待救济,可朝廷只援助了两千石粮食,还被层层剥削,这种情况下他如何一手擎天?这是其一。

  其二,恰如康震教授所说,苏轼被贬黄州未尝不是一种机遇,如果没有这次机遇,可能就没有了《念奴娇》的豪迈壮阔与《赤壁赋》的千古沧桑。“乌台诗案”以后,他明白了,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死也死不出来个道理来。所以,苏轼的性格变了,他变得谨小慎微,虽满腹经纶却无人,也不敢与旁人倾诉;虽佳作频出却提防让他人知晓。“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也是一种意境上的孤独。

  其三,苏轼被贬后,亲友大多与他断绝了联系,苏轼的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书信,千辛万苦送出去却杳无音信。明知自己是正义之身却遭到亲人冷漠的拒绝,这也是一种心灵上孤独。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的积水仿佛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苏轼内心的想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正是一个孤独者最凄美的告白!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8

  美丽的月,凄惨的光,那莫的伤。站在人生低谷的作者,郁郁不得志,苦闷,寂寞,应该如此。但他却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峰,抬起头,欣赏那美丽的月。多么可贵的乐观,写到这里,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试卷上一个不好的分数,老师一句批评的话语。都能让我们难过上大半天,我们可曾有一次拥有作者的豁达?只是低着头注视着照到地上月光的凄惨,恰恰显露了自己的无能。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多欣赏月的美丽,做到如此,人生将没有悲伤有的只有幸福。

  《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篇文章写的仅仅是作者被贬职以后的一个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却承载着作者丰富的内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朴实,但实际上,一字一句都经过仔细的'斟酌。苏轼的这篇文章“不见其情”,但笔底波澜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见”。文章写得很细致,又很简洁。第一句话,看似平凡,实际上,这句话里的“夜”字便已紧扣了题目“夜游”。作者正欲休息,却发现月光悄悄闯入,这就是对“夜”的具体描写。

  “入户”二字用得很恰当,把月光拟人化,让人产生错觉:月光似乎感觉到作者的寂寞无聊,于是主动与其为伴。对于一个被贬职的人来说,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后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时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愿意聆听他。“欣然起行”这简洁的四个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迹,作者的心灵因此得到安慰。这里,作者就无形地表达出他被贬的酸楚,想要见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凉、来得颇合时宜,于是,引起了下文——作者来到承天寺游玩。作者对月光的描写非常特别。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写得如水一般有灵气。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错的藻、荇”,可见,作者真的就把月光当作是一个久违的知心朋友,他对月光的了解都体现在他独特的描写当中,那般皎洁、空灵,富有魅力。在这些描写之中,作者并没有提到一个“月”字,但同时,他的语言中,无时无刻都在描写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写作可圈可点。

  最后两句尤其妙绝,富含作者的复杂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闲人”作比较,突出“与月为伴”的悠闲自在、无限乐趣,因为“闲”才能“夜游”。原本平凡、随处可见的月夜,因为有了人的欣赏与爱慕,才会显得美。要不是有两个“闲人”在,我想,或许月色再美也毫无意义。文章表现了作者沉浸于清虚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闲自适,当然,这其中不免会有一丝丝忧伤——不能为朝廷效力,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如流莹闪耀于天际一般,倾诉着作者的背凉与酸楚。

  读罢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似乎尽现眼前。这微妙的感情蜿蜒着读者的思绪,可谓是回味无穷!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9

  月色无声,洒在地上,在不眠人身上凝成了一道霜。

  “多好的月色啊!”他在心中默念。“我之前为何从未见过呢?”信步出门,皎洁的月光透过还略显苍翠的枝叶,将无数个小亮点印在地上。小小的院落里似天上银河如满地星海。夜风掠过,星星们还调皮地眨眼呢!他心中高兴起来———如此美景,何处去寻!看着那一轮明月,他思念起了弟弟子由。唉!兄弟两人本可以在一起谈心,现在却天各一方……可子由也是因我被贬的啊!身边一个知心人也没有,就算有,我哪里还能再连累他们呢!

  月亮跃出树梢,照亮了远处的承天寺,他想起了“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

  轻叩寺门,怀民将其打开。细细打量,怀民衣冠整齐,并未有睡意。二人真可谓心心相印!两位贬官,两个忧国忧民的文人,两颗火热的`心,在黄州相遇。两人说笑着步入庭院。

  月亮已升得很高了。月光投在山墙包围的小院里,正如一汪清水,水中隐约有水藻在泛动。原来是寺中种植的青竹与翠柏的影子。二人相视一笑,他高声吟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恐怕只是少了如我二人这样的闲人吧!”怀民道:“美景处处有,只有闲下来才看得到吧!”语毕,二人互相抚着背,朗声大笑。

  月色满地,如万里铺雪,他的心,敞亮多了……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10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晚风吹拂,夜色渐凉。工作一天后的我感到非常疲惫,昏昏欲睡。

  解开衣服正准备睡觉,突然发现门口布满了一层薄霜,走近一看,只见皎洁的月光从门外撒进屋子里。看到这里,我想起大唐诗仙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睡意顿无,我高兴地走到外面,准备散步赏月。

  走着走着,考虑到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与我共同赏月,也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与我散步谈心,于是我便来到承天寺,来找我的朋友张怀民。没有想到的'是,张怀民也没有睡,这下好了,我们两个知心好友共同走在庭院里,互相诉说着自己怀才不遇的凄惨状况。

  深秋时节,金风送爽,吹走了我和张怀民的疲惫和困意。

  明月如玉盘般悬挂在淡蓝色的天幕上,格外皎洁、格外圆润,它洒下如积水般澄澈透明的月光。这时,一片金黄的枯叶缓缓飘落在我和张怀民的眼前,吸引力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将目光朝地面看去。只见月光洒满庭院,如澄澈透明的积水。这积水中,竟还有水藻和荇菜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简约的水墨画。仔细一看,这水藻和荇菜仿佛还在随着水流微微晃动呢。我和张怀民看得入了迷,在思考着这水生植物的由来,突然,一阵秋风吹过,想起了“沙沙沙”的响声,抬头一看,噢!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唉!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1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寥寥几笔,尽显苏轼那豁达开朗的心态,自诩闲人的悠闲自得,实在叫人为其心境所折服、所赞叹。

  苏轼与其友夜间漫步,庭下闲聊,悠哉悠哉,好不快活。我向往其景,艳羡其“闲”。可他的遭遇真的如笔下一般悠闲、潇洒吗?答案肯定是不。此时他正处于被贬之际,正是众多不得志的才子们伤春感秋之时。那他为什么是例外呢?

  我并不认为一篇文章就能断定苏轼一直是乐观的,我反而认为作为才华横溢之人,他定有过悲愤、沮丧的低迷时光。孔子被我们尊为“至圣”,在其在世时为宣扬自己的儒家思想周游列国,却不被统治者重视采纳;鲁迅作的.文章仍被我们世人所敬重,所研读,但那段他日本留学的时光里,他却是个小透明,一个考试不过没有落第,却被格外针对的“低能儿”;梵高开创了后印象派,深深影响了上世纪至今的全球艺术,可在世时一生贫困潦倒,只卖出过一幅画,最终走到割耳、自杀的地步。他们将心向明月,可明月照沟渠。

  但他们并没有顾影自怜,而是怀着一份君子的豁达。豁达,是一份坚韧的品质,是“任凭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还坚韧”的不屈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气。圣人再圣,也曾被造化弄人的天意折磨;鲁迅再伟,也抵消不了他人的偏见;梵高再不屈,也避不开无常世事的苦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豁达的人生里,梦想没有保质期。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1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秋风瑟瑟袭卷着枯枝,残叶沙沙作响,顿感夜色凄然。我拂去外袍想要上榻入眠,微风抚动门扉,月色顺着门隙探入室内,映出屋外摇曳的枝梢,如春景初生般嫩芽,被春风肆意拥吻。此刻,我已然倦意全无,便起身到户外,欣赏这皎洁的月色。

  我一介宋廷罪臣,被一贬再贬,早已门庭冷落,交友稀少,就到承天寺去寻怀民兄罢!

  一路月光相伴,庄严肃穆的承天寺已映入眼帘。此夜知己,除怀民无人也!轻叩门扉,竹影斑驳,光影在他消瘦的脸庞泛起微暖的光晕。相识一笑,此夜知己,唯有怀民!并肩步于庭中散步,灯火阑珊,寂静无声。

  停下脚步,仰望暮色长空。月朗星稀,栖鸦偶然被夜露惊起,在月下划过矫健幻影。抬眼眺望,远处青灯若隐若现,微微跳动的烛火与月夜寒光互相交融,皎洁的月光倾洒,满地清明如水,清澈透明。相坐于院中,生出一种扑朔迷离,水月难辨的迷幻之景。只见庭中倒影,如碧水潺潺,跃动着些许翩跹流连的清影,那澄清水中纵横交错的藻荇,伴着月光的舞动,逐渐光影斑驳。这妖娆的`藻荇,是那月色下摇动的竹柏身影啊!

  夜色渐凉,月下共酌。哪个夜晚没有竹青柏翠,哪个地方没有月夜清辉,只是世人追名逐利、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无暇领略这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之美罢了 !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1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深秋的风儿在吹拂,冷冷的、瑟瑟的,忙了一天的我,感觉有些困倦,解开衣服正准备睡觉,可当秋天那温馨的月光从窗户里悄悄得透进来,像一面镜子,又好似一张白纸,又亮又白,洒满了我的整个房间时,我睡意全无,便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来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月光,到了承天寺,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走在两旁有竹林的小道上,听到秋风里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轻轻的,很舒服的一种感觉,走出了小路,便到了一个小院,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看着地上,好似出现了一泓清泉,又清又亮,望不到底,给这原本凄凉的夜,又增加了几丝清凉,仔细看那“泉水”,里面还有水藻,在放松的自由摆动。这时,一片竹叶,随着风儿落了下来,飘到了我的面前,才打破了我的遐想,原来那在水底招摇的水藻并非真正的`水藻,而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我和怀民继续走着,说着曾经在宦场上的得失,想起那些或喜或悲的往事,我们不由得相视一笑,心中释然,这曾经的辉煌与失败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只有今夜还在继续,不必在这么美好的夜晚想那些曾经的不快。

  哪里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我以前为什么就从来没注意过呢!是没有吗?不是,这些哪里都有,只是我原来和普通的宦官一样一直辛苦地追逐名利,而忘了停下来休息一下,去欣赏这清凉的月光和这沙沙作响的竹林共同创造的美好夜晚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14

  夜,很安静。

  我坐在床边,像往常一样脱却衣衫,准备睡下。

  这时,我突然发现,月光正从门外流入房间,把地面镀成银白的一片。我的睡意顿时散去。

  今晚的月色,真美!

  我那孤独的心境被此刻的月光照亮了。看,今晚,我不是一人,寂寥如我,还有明月不负我,盛情相邀。

  多么美的月亮啊!要是有位朋友与我共赏,该有多么快乐!

  这么希望着,我便想起了怀民兄!

  怀民兄就住在附近的承天寺里,我快步向那里走去。在此时此刻的良辰美景当中,想必怀民兄也未曾入睡,见我来了,怀民兄也是异常欣喜。我俩便一同在寺院中欣赏那如画的月色。

  明亮的月亮散发着皎洁而柔和的光。月光下的庭院格外的清静,如一汪清水,澄净透明。我不禁产生了一种错觉:我是站在地上还是立于水中?我低下头,那清水中似乎还生长着轻盈的水草,随着水的`流动而轻轻地摇拽;还有簇拥着的水藻,与荇菜交错分布着,充满了情趣。一时间,我觉得自己仿佛又步入了梦境,但一切却显的既真实而又清晰。我又抬头望望四周,才明白,原来这些不过只是松柏与竹枝在月光下的投影罢了。

  沐浴在月光里的一切,仿佛都被月光清晰过似的,纤尘不染,变得格外的干净。

  再看看月亮,还是那样高悬于空,遥远而宁静,令人深深沉醉。

  想来,这样美丽的景色也许并不罕见。夜夜有月色,处处有竹柏,只是像我们二人这样闲适的恐怕是不多吧!

  月色,如诗。我和怀民兄似乎融化于这如诗的月色之中了!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15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开衣服刚想躺下睡觉,却看到皎洁的月光从窗棂上照进来。突然间似乎想到什么,我穿好衣服系上鞋带,向承天寺走去。一路上,思忖着,近来的日子过得无聊,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刚才想到了以前同我一样遭遇的张怀民。我走进承天寺,看到怀民的房间还亮着灯,怀民亦未寝,一番寒暄后,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漫步、谈心。

  我们在院子里走着,仰望天空,闪烁的星星亮在夜空,月亮耀眼无比。我不禁感叹:怀民兄,今晚的月光多么皎洁,又不禁让我想到了从前。我心中浮现了淡淡的.惆怅。怀民也端详着月亮,想到家中年迈的老母,亦不知她现在过得好不好。我倾听着,似乎也无可奈何,说道:家中有妻儿老小,叫我如何放心,也更是思念着家乡,如今被贬至此,我只能与你放谈心中思乡思亲之情。怀民点头默许。我们坐在庭院中,月光像水一般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我不禁感叹:哪一个晚上没有皎洁的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去欣赏罢了。

  谈到这儿,我们更是对时局民生畅谈一番,怀民叹息:我们为国尽忠,却得不到朝廷重用,被贬至此,渴望报效朝廷却是有心无力!当年在政坛上我揣度再三,选择了中立,结果却被贬。如此,我怎能不忧愁,满腔热血和才能无用武之地,千般愁绪,万种惆怅又怎能安然入睡?清闲的我们惟有与月光、竹柏同乐,岂不快哉!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16

  夜,很安静。

  我坐在床边,像往常一样脱却衣衫,准备睡下。

  这时,我突然发现,月光从门缝渗入了房间,把地面镀成了银白。我的睡意顿时消散了,心底竟涌起一阵愉快。

  我飞快地披上衣衫,站起身,推开门,一轮皎洁的月亮悬在空中,纤尘不染,我不禁跨出房门出来欣赏。

  多么美的月亮啊!要是有位朋友与我共赏,该有多么快乐!

  这么希望着,我便想起了怀民兄。

  怀民就住在附近的承天寺里,我快步向那里走去。怀民正好也尚未入睡,见我来了,怀民也是欣喜异常。我俩于是一同在寺中庭院一边散步聊天,一边欣赏月色。

  清冷的月亮散发着明亮而柔和的'光。月光下的庭院格外清静,如一汪清水,澄静透明。我不禁产生了一种错觉:我是站在地上还是立于水中?我低下头,那清水中似乎还亭亭地生长着细长轻盈的水草,随着水的流动而轻轻地摇曳;还有簇拥着的水藻,与荇菜交错分布着,充满了情趣。一时间,我觉得自己仿佛步入了梦境,但一切却既真实而又清晰。我抬头四周看看,才明白,原来这些不过是松柏与竹枝在月下的投影。

  沐浴在月光里的一切,仿佛被月色清洗过,变得格外地干净。

  再看看月亮,还是那样高悬于空,遥远而宁静,令人深深沉醉。

  想来,这样美丽的景色也许并不罕见。夜夜有月色,处处有竹柏,只是像我二人这样有雅兴的人怕是不多吧!

  月色,如诗。我和怀民似乎融化于这如诗的月色中了。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17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秋风萧瑟,落叶“沙沙”作响,夜已深,我感到有些困倦,便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候,却看见皎洁的月光从门外透了进来,十分幽美,洒满了整个房间。我顿时睡意全无,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便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来欣赏这美好的月色。到了承天寺,我发现张怀民也没有入睡,于是我们两人一起在院子里散步。走上一条竹林间的小径,风吹过,听见竹叶“沙沙”作响,深秋的风吹拂在身上,只觉得一股凉意袭来。漆黑的夜空中,一轮明月挂在上面,四周只有几颗寂寥的孤星相伴。

  张怀民不禁叹息:“我家中还有重病的老母,妻子小儿也不知如何,此时却不能与他们相伴,真是……唉!”听到张怀民的话,我不禁想到还在万里之外的家人故友,倍感思念。我们继续走着,谈着曾经在官场上的得失,而现在却有职无权,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可施。

  回到院中,我环顾四周,看着地上,好似有一片积水,澄澈明亮,水中还有藻、荇在自由地摆动。仔细一看,那并非是真的藻、荇,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我和怀民相视一笑,心中释然,那些曾经的事何必在如此美妙的夜晚诉说呢。哪里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树?只是曾经的我们忙于追逐名利,无暇顾及罢了。只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才能欣赏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18

  公元1083年10月12日,又是一个寂静的夜晚。

  熄灯,我正要入睡,抬头忽见明月照入我的寒舍,长期以来的孤独和忧伤,顷刻间烟消云散,窃走了我的一抹睡意。望着那半空中的月亮,似乎是上天赐予我的伴侣,它似乎懂得我的'孤独,了解我的忧伤,要不然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到来呢?被贬官以来的一个个不眠的夜晚,是多么漫长啊!

  在这深夜里,万物都已进入梦乡,小路边家家户户都吹灭了灯火,入睡了。谁能和我一同欣赏这花好月圆之景呢?

  哎,想到在这祥和之夜,也只有那些心中有苦,有悲的人,才会对这明月感叹万分吧,这时不由得想到怀民,于是带着满怀的喜悦,去往承天寺。

  果不其然,张怀民正站在门外,我们相视一笑,一起走到庭院中。月光下的庭院,仿佛是一个包着薄纱的少女,显得神秘而优雅,月光下的竹子,柏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水藻般。

  一阵微风吹过,庭院里的植物们发出清脆的声音,不知是谁吹奏的笛子,与这声音交杂在一起,声音更加悲凉。哪个夜晚没有明月?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像我们这样无所事是的人太少了啊!

  站在庭院中,望着这一轮明月,足矣!足矣!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19

  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解衣准备入睡,却瞧见窗外的月光所照之处,洁白如雪。苏轼被这月光惊到了:“哎!今日这月光不错,难得一见啊!”于是苏轼便披上衣服轻轻走出房门。

  苏轼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诉,这时苏轼想到他的好友张怀民。一不做二不休,苏轼便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到了承天寺,苏轼发现张怀民也未眠,便道:“怀民兄,你未眠我亦未寝,今夜月色甚好,不如一起赏月吧。”张怀民这会缺个伴,便答应了苏轼。

  二人在院子里走着,苏轼眼中一亮,发现洁白的月光照在地上,像一层清澈的积水,似有若无。苏轼又一看迷惑了,为何这月光映成的“水塘”中会有纵横交错的水藻呢?再仔细一看,苏轼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边上的竹柏倒映出的.影子。

  “怀民,今夜夜色虽好,但只有你我二人,可惜可惜!”苏轼摇摇头道。怀民疑惑道:“此话怎讲?”“这世上的人大多为名利而活,甚至到了晚上,他们仍不肯休息,还想着如何去争名夺利。这样一来,哪还有人像我们一样有闲情去赏月啊!”“是啊!什么地方没有月亮?什么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看淡名利的‘闲人’罢了。”语毕,苏轼与怀民不禁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20

  在这寂静的夜晚,万家灯熄,鸟儿归栖,我也打算解下衣服睡觉了。

  可是从门外照入屋内的那一缕月光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连忙穿好衣服高兴地走出门外。

  啊!被月光笼罩的.大地确实美呀!好像被调皮的仙女施加了法术,一种奇幻之美映入眼帘。转念一想,竟无人与我共赏此景。但还好有与我一样被贬至此地的好友张怀民。令人惊喜的是怀民也未入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世间好景定与好友共赏,此生心事定与知音共谈。我们边走边谈,大至国家之事,小至百姓民生。举头望,那轮圆月犹如我的心事般沉重。但想到人生怎能没有跌跌宕宕、起起伏伏呢?我的心又归于平静。有怀民这样的知音相知相伴,我欣喜万分。

  看,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空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在摇曳,好似与我们一样被皎洁月光所吸引,为这美丽月色而欣喜。

  此夜此景,我与怀民共赏月色、互通心意,欢心不已。

  哪一夜没有月亮,哪一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21

  今天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被贬官之后,经历了如此多的日日夜夜,有的是无事的清闲与惆怅。当年在政坛上我斟酌利弊,选择了中立。虽是中立但也可以说是自成一派,却落得两边不讨好。在狂风疾卷的政治舞台上,我就像一片黄叶随风而去,消失在顶尖的政坛中。我怎能不哀愁,满腹的诗书才华无用武之地,成了废纸一堆,大贤成了大闲,无奈只能奉以一声苦笑。阵阵哀思卷起千般愁绪,又怎能安然入睡?

  不觉已是夜深,倦意似潮水般袭来。方才解衣欲睡,却瞅见月光穿过门洒入屋中,难得好月,既无心安寝,不如趁此良辰美景,好好赏析一番。我走出门外,空荡荡的,也是又有谁有如此多的时间来顾及月光呢?无人交谈取乐又如何赏月?罢,走些路去看看张怀民吧。果然同是天涯沦落人。我无心睡觉,他又如何能睡呢?交谈后,我俩走出房门,在庭院中散步,闲谈着平时不能说也不敢说的'当朝政事。庭院的地上月光像水一般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我不禁感叹:哪一个晚上没有皎洁的月光?哪一个晚上没有竹子松柏?只是缺少我们这样的闲人去欣赏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22

  今天已经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了,黑夜吞噬的白昼,留下一轮明月以及周围点缀的亿万星辰。

  我解开了衣衫,躺在床上正准备睡觉的时候,一道清澈的月光照入门内,映在地上如霜一般,当真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啊!美丽的月光洒满房间,使我放弃了睡觉的想法,高兴的起身,去门外散散步,欣赏欣赏皎洁的月光。

  而后,我忽的想到:我一人在此散步,岂不无聊,为什不去寻一个可以和我交谈取乐人呢?想到此,我于是去了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没想到,或许怀民也想要一赏这美丽的夜景,也没有睡觉。我高兴地和张怀民打了招呼,而后同他一起去院子里散步。今夜的景色当真是绝伦,皎洁的月光照在院子里,乍一看去,像一滩清澈明亮的积水,泛着浅浅微波,月光照射下,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倒映在“积水”中,交错纵横,宛若水中生长的'澡、荇。此情此景,当真如一幅水墨画一般,淡雅而又优美,实乃人间之绝景。

  哎!哪一个夜晚会没有美丽的月光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呢?只是世人忙于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可闲暇的时光,不能像我与张怀民两个闲人一般,有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23

  今天正逢1083年10月12日夜晚。

  我正想脱衣入睡。可转眼间,看见残缺的明月,贬官黄州一事便涌上心头,心里一紧,十分不是滋味。

  要不,去散会步?

  想到能和我享乐的人,也就只有住在承天寺的张怀民了。

  于是动身出发承天寺!

  走着走着,便到达了承天寺,令我欣慰的是,怀民也还未入睡。我便叫上他,和他一同到院子里漫步。

  明月照应,怀民见我人生地不熟,便道:“苏兄,此处乃承天寺,你刚被贬,有机会多多欣赏这里的美景!”听完,我便细细观察此处……

  果真,承天寺名副其实!院中小池子的水波在月光照耀下显得十分清澈,仿佛整个月亮都被镶嵌在里面,好一幅《水中月》。其中水藻和水草纵横交错,仔细一看,原来这并非是水藻和水草,而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倒影罢了。这幅美景真让我尽兴!

  看完夜色,我在清凉的`石板上一躺,脑海不禁诞生出一种想法: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又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其实,只是缺少我们两个如此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篇24

  在这无比空灵而又明净的月光下,我想到了我的人生--20岁便中进士,满腔的豪情壮志,希望能在朝廷上大展身手。可谁知偌大的朝廷竟无我的`用武之地!我一次次被贬谪,官越做越小,离朝廷也越来越远。

  而现在,我被贬到了黄州,做一个有职无权的芝麻绿豆大的官,只能在这寂寞的夜晚,在这冷清的承天寺赏月。但好在我还有一起陪我的知心好友——张怀民。

  "怀民兄,你喜欢现在的生活吗?”我望着月色问道。

  “呵,怎么会不喜欢呢?做一个闲人,不要批改公文,也不要为烦心事糟心了!”张怀明苦笑道。

  “哎,是啊!但怀民兄,你有没有为你曾经的选择后悔过?”

  “虽然现在生活至此,只能蜗居在这小小的寺庙中,但我从未后悔过,”张怀民顿了顿后,慷慨激昂地说,“即使现在世态炎凉小人横行,但我们更要坚守那一份初心,永远如这如水的月色一样澄净。”

  “怀民兄说的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虽说这黄州凄凉,但有你在我身边,我便不会孤单。”

  说完后,我俩相视一笑,共同看那如水的月光。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02-20

记承天寺夜游段意01-06

记承天寺夜游内容05-1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6-08

记承天寺夜游的赏析09-24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10-13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10-05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7-11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8-20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