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9 12:20:56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时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材分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0余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评欣赏法。
  3、想象联想法。
  【预习指导】
  1、查找关于苏轼的相关资料以及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
  2、朗读课文三遍。
  第一遍——读准,扫清字词障碍。
  第二遍——读顺,读得通顺读出节奏。
  第三遍——读懂,结合已有的积累,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结合具体语句,填好下列表格。
夜游的时间  
夜游的原因  
夜游的对象  
夜游的地点  
夜游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通过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中的一段话导入本课,帮助学生了解名人对于该篇的评价,了解文章在学术界的地位。这一设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为接下来的朗读奠定情感基调,更为分欣赏课文做了一个铺垫)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 十月十二日夜
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夜游的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
夜游的地点 黄州承天寺
夜游的内容 庭院赏月
  (预习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置环节,通过预习展示这个环节,可以清晰的呈现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该环节的设计,便于学生解决朗读障碍,为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好了基础;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解决了 “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的目标。)
  三、自主学习——赏庭中月色
  1、对照表格内容,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全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
  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
  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设计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设计首先了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文本,品味语言,以期达到有效朗读的目的。这一环节是本文的重点,这里运用名师余映潮的变体阅读法,从“绘画”的角度来欣赏小品文,渗透知识性与艺术性。想象是摸不着的东西,但可以引导、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即扣词展开、调动感官,让想象合情、丰富。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感受文章写景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特点,突破了目标中的“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
  方法指导:
  1)抓关键词。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
  2)联系背景。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感同身受。关键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写月景句
  2、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
  其实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感的一个词来吗?(闲人)如何理解“闲人”?
  师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
  资料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资料二: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主动自请外任,被贬职,任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有名无实。
  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2、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
  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为了突破本文 “解读作者复杂情感”这一难点,遵循“三个一”理念:一个基本切入点——闲人,观照写作背景;一颗人文心灵:关注人性需要;一双自己的眼睛:尊重多元解读)
  五、课堂小结——悟旷达胸襟。
  师出示相关资料:
  1)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
  2)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师: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获。
  师: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下课!
  (本文只有80余字,却传达丰富的内涵,但仅借助文章,学生很难走进苏轼的内心,感受他旷达的胸襟与乐观地情怀,所以为了突破目标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设计了这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教师对资料的引用与分,帮助学生走进苏轼的人生境遇,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依然具有闲情雅致并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面对逆境的勇气。)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⒈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⒉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苏轼,形成立体印象,就要多方面的了解资料,看看名家眼中的东坡,对自己的解读形成有效补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秀12-1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09

[精选]《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7-07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03-2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2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4-08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4-15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04-17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秀【优选】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