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积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
(请学生发言汇报了解的资料,然后展示课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
2、听录音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找距离(引到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上来)
3、借助手头的工具、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合作译读文章(请学生提出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文言积累要求)
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
三、背诵
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
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
四、品味
出示课件问题:
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里的词、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
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语句是作者感叹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教师总结: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那么让我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
五、拓展延伸
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发情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读通文意。2、领悟心境。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习它们的表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断句。
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
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
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抢答竞赛时,抢先展示本组答案的小组视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关相约苏轼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二)第二关寻赏月人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三)第三关携手怀民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四)第四关庭中步月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
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电视机,让画面更细致、逼真,使画面动起来,在大脑中放映特写镜头。
(3)让画面连贯起来,同桌之间把大脑电视机中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给对方听。
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并体会画面的意境。
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现出来。
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六、体会作者的心境
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是哪种人?
教师引导: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来理解。
由此可知,“闲人”有两层意思:
①、被闲置的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2、老师小结。
七、背诵
1、按提示背诵。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按什么思路进行背诵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人物)
(经过)
庭下,水中,盖。(经过)
何夜?何处?但少。(经过)
2、背诵全文。
八、作业
板书:
积水空明贬谪的悲凉
写景抒情自我排遣的达观
藻荇交横有闲赏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摇曳)
皆
景语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
1、注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
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这句话写出
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师结合进行板书。
c。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理解作者心境的?
2.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实用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