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时间:2024-10-03 08:11:44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合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合集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习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习它们的表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断句。

  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

  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

  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抢答竞赛时,抢先展示本组答案的小组视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关相约苏轼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二)第二关寻赏月人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三)第三关携手怀民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四)第四关庭中步月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

  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电视机,让画面更细致、逼真,使画面动起来,在大脑中放映特写镜头。

  (3)让画面连贯起来,同桌之间把大脑电视机中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给对方听。

  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并体会画面的意境。

  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现出来。

  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六、体会作者的心境

  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是哪种人?

  教师引导: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来理解。

  由此可知,“闲人”有两层意思:

  ①、被闲置的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2、老师小结。

  七、背诵

  1、按提示背诵。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按什么思路进行背诵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人物)

  (经过)

  庭下,水中,盖。(经过)

  何夜?何处?但少。(经过)

  2、背诵全文。

  八、作业

  板书:

  积水空明贬谪的悲凉

  写景抒情自我排遣的达观

  藻荇交横有闲赏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摇曳)

  皆

  景语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4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本文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5:“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6:“庭下积水空明”怎么翻译?

  师:那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

  生7:“相与”是共同、一起。

  生8: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师:解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师:译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三、赏析佳句品译妙处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月夜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个句子是描写月夜美景的呢?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左邻右舍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2: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

  生3:这个句子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生4:这个句子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

  生5:这个句子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承之美。

  师:在同学们的品评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它以动静相承的诗意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透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岂不让人达到物我两忘、天地相容的境界,岂不让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感悟情怀,体会深意

  师:如此的美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共同讨论这几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他的宽慰之情。

  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

  生5.这句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

  生6.“闲人”表现了他悠闲赏月的欣喜。

  生7.“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苏轼20岁即中进士名震朝野,才华横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外租了50亩土地耕种借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落空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他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得的是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不被赏识之际,甘心“偎红依翠”,忍把浮名换作了“浅酌低唱”而是以一种达观的心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以一颗从容的心态欣赏到这样的月白风清之景,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苏轼,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是否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8-2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7-11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6-08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8-30

记承天寺夜游02-20

记承天寺夜游11-01

《记承天寺夜游》10-25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文言现象09-15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08-21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