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1 15:26:20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选)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

  二、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因“鸟台读案”被贬滴黄州任有职无权的闲官团练副使时写的一篇短文。这篇短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学习本文时,应引导学生走近苏轼,了解苏轼;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并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月色。抓住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探索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能背诵并翻译此文,且能理解下列重点字词:念、寝、欣然、空明、遂、盖、但、耳。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并运用适度补充课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采用自主式学习,分组讨论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苏轼。虽然他命运多舛,但依旧处之泰然,对困难一笑置之;一个变磨难为动力,让自己在华夏文坛中熠熠生辉的一代才子的形象!让学生深深体味到: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四、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此文,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五、教学难点

  克服时代的局限,走进作者心灵,体味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安排好学生预习。

  (2)准备好备课教案。

  (3)收集苏轼生平、诗词方面资料。

  (4)准备好针对此文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1)预习好此文,对不认识的生字早查阅好。

  (2)搜集一些苏东坡的诗词。

  (3)搜集一些古人写月的诗句。

  七、教学过程:(1课时)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月亮?(八月十五)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畅所欲言),那么平时你喜欢在心情好时还是心情不好时赏月呢?(学生各抒己见),其实,当我们有心事时,把心交给月亮,与月亮对话,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情趣。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苏轼去欣赏他笔下的月色美景,体味他赏月的特殊心境。(利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朗读感知

  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⑵学生个性朗读。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选1—2位同学,朗读后由同学点评,老师补充)。

  ⑶全班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走近苏轼,了解苏轼

  本文作者宋代大诗人苏轼,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

  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命运不佳。他因“乌台法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多媒体镜头1〗

  承天寺图片资料

  4.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⑴疏通文意:(合作探究:分四人一小组讨论)。

  要求:

  ①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翻译全文。

  ②不懂的字、词、句勾画出来,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讨论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老师点拨)

  ⑵考考你:

  〖多媒体镜头2〗

  ①理解下列带点词的含义。

  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亦未寝()

  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翻译下列句子意思: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由学生解答后,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正确答案)

  ③由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④全班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

  ⑴与作者一同赏月: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又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呢?请大家围绕大屏幕上的问题自由讨论。

  〖多媒体镜头3〗

  ①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游承天寺?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③讨论,如果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学生自由讨论2分钟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后明确:

  A.因为月色很美,于是到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

  B.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透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给人一种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个比喻描绘出一个皎洁、空灵、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C.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藻荇,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加以体味时,作者却轻轻点出:“盖如柏影也。”于是恍然大悟。

  D.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⑵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作者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其心境如何呢,请围绕大屏幕上的问题思考。

  〖多媒体镜头4〗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其心境如何?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中的诗句加以评析。

  ②作者遭受冤屈被贬都如此洒脱、安闲,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老师点拨)

  A.作者漫步在这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心中有被贬谪的悲凉,有赏月的欣喜,有漫步的悠闲,有对人生的感慨。最能体现他心境的是“闲”字。

  B.人生仕途不顺,难免心中不快,但却表现得非常洒脱、安闲。闲中生愁,对愁又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这就是苏东坡。一个乐观、旷达的苏轼。

  (利用多媒体逐一出示探究结果)

  〖多媒体镜头5〗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体现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C.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

  ⑶与苏轼面对面谈心。

  同学们,本文篇幅很短,但却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一生多才多艺,但却因不附权贵,一生仕途坎坷,此文写于宋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与初贬到黄州的张怀民有较密切的往来,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此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被贬期间,作者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①这期间,作者写了哪些优美诗词?最好能找出其中的几句你喜欢的句子。

  (学生开始翻阅课前准备的资料)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调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C.《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D.《临皋闲题》: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②假如苏轼就在你面前。你最想和他说什么?

  ③开展背诵竞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本课总结

  通过学习此文,我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苏轼:他命运多舛,却依旧处之泰然,对困难一笑置之;一个变磨难为动力,让自己在华夏文坛中熠熠生辉的一代才子的形象!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7.作业

  课外继续收集有关描写“月”的古诗文。

  八、教学反思

  “寄情于月”的诗文常见,学生对此文的欣赏一般停留在“语言美”的层面上,我们在教学中则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当时的境遇: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通信来往。天上的月亮并无势利之心,而人间却多势利之徒。这是作者的悲愤,这悲愤笼罩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此文显示的是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这份人生的豁达,则是同学们应该学习和体会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配乐朗读(幻灯片5)

  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配乐朗读(幻灯片5)

  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一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应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培养自己的学习文言文能力。

  二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个字,却蕴涵深厚,文章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三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比较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由于想象力欠丰富,学生在学习本课文时可能对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领会文章要旨时比较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写作背景作详细介绍。由于学生比较活跃,我的教学目标指向能力养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文言文的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游记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

  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文为优美的文言游记,我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运用自学——情景的教学模式。选用问题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及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利用录音机、小黑板等教学手段进行。

  七 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1、查阅苏轼生平,了解苏轼。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教师教学准备:1、上网查阅资料,钻研课文,参考精品教案,认真备好课。

  2、录音机及磁带。

  八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那皎洁的月亮;喜爱那朦胧的月光;喜爱那月色中的山川与草木。月亮正如横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难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体会月夜带给我们的'美感吧!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其词开豪放派新风。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洲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洲,寓居于承天寺,本文就写于这一时期。

  (二) 查一查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遂: 念: 相与:

  盖: 但: 欣然:

  2、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 读一读

  1、师朗读。

  2、学生自读,师作朗读指导(随时正音,点拨句子停顿)。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语句顺畅,停顿正确。

  4、教师指名诵读,师生评价。

  (四) 想一想

  1、整体感知

  生读后思考:

  这篇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答案后回答:(1)寻友夜游(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学生回答意对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如不能解决,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①、作者虽贬黄洲,成为“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豁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或者句子。

  师点拨: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他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因此,文章融情于景,处处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雅趣。

  ②、师问:作者与好友欣赏到了月下美景,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生答:作者通过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绘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点。

  ③、师问:你能具体说说这几个比喻句吗?

  师点拨: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当作水中来比喻,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④、师问: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

  师点拨: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处处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却能处处找到。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此阐明了这一真谛,但结尾的“闲人“点睛,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情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对美是如此执着地追求啊!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原来;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六、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 月色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王武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再读,析“夜游”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重点。

  五、深读,悟“闲”情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呢? 学生自由回答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明确: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六、拓展延伸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课堂总结及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板书设计:

  月:空明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闲人:清闲之人 悠闲之人

  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文写景单元的第二篇记叙文。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的景物描写及通过写景抒发感情的方法。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仅八十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学情预估。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首先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

  1、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过程和方法: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根据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把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

  1、熟读成诵,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由于学生和文本之间以及学生和作者经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初二学生本身的认知特点,我确定难点为:

  1、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事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2、学习文章用借景抒、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四、教法、学法。

  本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

  2、诵读法。

  3、创设情境法。

  4、启发引导法。

  学法:以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感悟情怀。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

  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几个板块。时间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衔接。)。

  2、简介文体知识。并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为后面难点的突破做好铺垫。

  (二)朗读体验,整体把握。(8分钟)。

  这个板块主要是围绕课文诵读,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翻译全文进行。这一设计主要是完成知识目标,为后文能力目标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指导朗读,最后采用诗文翻译对抗赛的形式,当堂测试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三)合作体验,自主生成(25分钟)。

  这一板块主要是围绕分析苏轼当时的处境“闲”及其含义,作者自称“闲人”所表达的复杂感情,景物描写所表达的作者人生观,以及运用散文化的现代语言来突破古诗文分析的.重难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这一板块上我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1、概括本文内容。

  2、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作者与张怀民关系亲密,说说理由。

  3、何谓“闲人”谈谈你的理解。

  4、品析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它美在哪里?请你试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把它的意境描绘出来。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我主要依据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四个问题分别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出发,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最后由师生共同小结,形成板书:

  至于仿写: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意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习作。

  (四)、拓展延伸,作业设计(当堂训练4分钟)。

  1、思考讨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做?

  评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2、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文,把喜欢的整理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希望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更多的去了解苏轼,从他的身上学到和积累到更多的精神财富。

  我本堂课的教学构想,主要是想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把体验——生成——运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并通过及时反馈,让学生学有所得!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何——两人者耳:抒情。2.中心句与感情理解

  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闲的理解: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主要内容考察方向预测 1.景物特点

  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50字以内)

  2.主旨情感

  本篇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紧紧以文本为依托,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赏析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心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苏轼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宁静豁达的情怀,从而有梯度地感受苏轼这篇小品散文“词约义丰”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教学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教学用具】

  多媒体、月夜图片、苏轼相关背景资料及诗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显赫苏门三豪客,数东坡名高

  闻达宋代千骚人,几子瞻头敖(要学生猜猜这幅对联写的'是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进苏轼,了解背景

  1.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指名朗读。

  2.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三.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感情。

  (1)老师范读课文。(配音乐)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配音乐)

  (3)请一位男同学朗读课文。(配音乐)

  请学生点评,从字音、停顿、语调等。

  (4)请一位女同学朗读课文。(配音乐)

  请学生点评,从字音、停顿、语调等。

  (5)找出课文中明显写作者情感的词语。

  (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念、遂、寻、亦”,从中体会苏轼喜悦、遗憾、急切、兴奋的心理变化。)

  (6)请学生带着上述情感再次朗读上文。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学生抢答)

  4.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学生抢答)

  5.作者所见的月色如何呢?有何特点?(请用原文回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2)品析: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何特点?(指2——3名同学说说)。

  (3)师小结:赏析句子一般从写法入手,比如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手法在文中运用及作用。

  (引导学生从文字背后品味出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6.面对此情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如何理解呢?(课件展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请学生赏析句子(2—3人)(引出“闲人”,是本句的点睛之词,和学生一起理解“闲人”的多重内涵:清闲之人,悠闲之人,闲雅之人,豁达乐之人,志同道合之人)

  (2)师板书作者的胸怀豁达

  7.面对空明的月色和乐观旷达的苏轼,你想说些什么呢?(4—5名学生说说)

  (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恬淡、豁达、乐观、自豪、自嘲、感慨等多种情感。)

  8.再次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9.师小结。

  四、课外拓展。

  积累写明月的诗句,学生回答。

  五、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写月色的文段。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作品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

  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思考: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素食《记承天寺夜游》)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同时,以读促思,既注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又能穿插解决"言"的理解,使"言"与"文"得到统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清朗空明的月色。学生不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

  (三)补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这次夜游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特别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②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赠别王文甫》)

  ③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满庭芳·归去来兮》) ④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泗岸喜题》)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补充资料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的84个字中,对时间的交代就花了10个字。而类似的情形在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苏轼离开或达到人生又一驿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见,这次夜游在苏轼看来,同样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2.那么,这次夜游对于贬居黄州的苏轼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宿望湖楼再和》,熙宁五年即1072年,苏轼37岁,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语人堪哑,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觞,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话?(《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神宗元丰元年即1078年,苏轼43岁,知徐州。)

  ③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欲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事,故作一绝》,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45岁,初谪居黄州时作。)

  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对补充资料的比较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首先,苏轼有强烈的"夜游"情结,这有他的作品为证,既有早年写下的《夜行观星》,又有万年作的《天庆观乳泉赋》,虽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几乎都是传世名篇,如《中秋见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异,如《宿望湖楼再和》表现的是一位耽于玩乐的年轻诗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感叹的是岁月之飘忽,而初谪黄州的苏轼抒发的又是他对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这次夜游是一次单纯的消遣,还是一次积郁情感的逃离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夜游的动因(月色入户)、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还是夜游的方式(相与步于中庭)、夜游的赏景(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欣悦的氛围,这源于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此时夜游已然成为苏轼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在大约作于同时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屏幕展示: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②吾兄弟俱老矣,当一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与子明兄书》)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说说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习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四)拓展延读,扩写积累

  1.课后阅读《苏东坡转》(林语堂著)、《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2.扩写积累:以第一人称扩写这篇小品文。

  (设计说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适当的延读拓写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想要设计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案,需要准确的把握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当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书写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积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

  二、研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

  (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个别朗读开始。

  (三)、三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四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略)

  四、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4-1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4-08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03-2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2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09

[精选]《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7-07

记承天寺夜游课程教学设计04-09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04-0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秀12-1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华】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