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时间:2024-07-17 17:03:19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汇总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汇总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以下文言实词:念、寝、步、寻。

  2、理解掌握以下文言虚词:但、耳、遂。

  3、理解作者当时特殊的心境。

  4、领悟语言的凝练含蓄。

  教学重难点:

  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不少的文言诗词,你都知道哪些文人笔下描写月光的句子?说出来和大家共同欣赏一下吧!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给人以朦胧美;借月思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借月祝愿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夜,和苏轼伴张怀民共赏美好的月光吧!

  (板书:题目“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学习: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音。

  qǐn zǎo xìng héng wú

  未寝藻荇交横如吾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流畅。把你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4、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弄通文意。(分段用现代汉语复述)

  (三)合作学习:

  1、再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

  此处可指名读。

  文章共3段一叙事

  二写景(描写)

  三议论抒情(此处板书)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下问题:(逐个解决问题)

  a、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一个词是( )?

  答:“欣然”

  b、作者因何而“欣然”?

  答:因“月色入户”,表现了他的兴奋和喜悦,一个被贬谪之人,被美景吸引,抛开尘俗,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不能不说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胸怀。

  C、请画出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

  答:“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讨论,这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1)、“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的`自然而生动。自然万物本无情,但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灵气,像久违的朋友。在他贬谪落寞之时,前来拜访以慰藉失意的诗人。

  (2)、“庭下如……”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用比喻烘托月光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给人恍然大悟之感。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不在写月,只用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弹奏了一曲空灵的月光曲。

  3、复读课文。(齐读,可试背。体味其中的情感)

  思考以下问题:(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a、作者问什么要“寻张怀民”张怀民是谁?

  --作者想到应有人共享月色之美,进而想到只有和自己境遇相同的张怀民。张怀民与苏轼兄弟均有来往,元丰六年被贬黄州。

  b、这个“寻”字能不能换成其它的字,如“找”,它有什么艺术效果?

  --有一种急于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赏月光的急迫心理。

  (四)换位思考:

  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果你就是当年的苏轼,你为何称自己为“闲人”?

  (此处要让学生大胆的说)参考答案:“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包含着作者的几分感慨,有安闲赏月的欣喜,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更有对朝廷的抱怨和被贬他乡的惆怅无奈。一个“闲”字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

  (五)自主表达: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如果你是苏轼的好朋友,面对当时苏轼的处境,你该如何劝勉他?

  (此处更应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六)课文小结:

  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你应该向大文学家苏轼学些什么写作技巧?

  --如:1、语言凝练含蓄。2、描写生动形象,如诗如画。

  (七)布置作业:

  作者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月光之美,你能从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来描绘月光吗?

  把它写在日记本上。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课间准备: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门)

  (4)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竹柏影也:原来是

  (8)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老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据朗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

  (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五)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反思一: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成功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分,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反思三:

  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习,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近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习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习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习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

  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接关注文本。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成就,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此文写于元丰六年,流放生活中又有怎样独特的体验。

  2、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通过默读,解决字音疑难,为学生解读文本扫除障碍。

  三、解读记叙

  1、学生朗读课文,关注记叙部分,寻找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夜游的原因

  2、读记叙部分,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把握情绪变化。

  明确: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的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浅显易懂,引导学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关注记叙部分,在朗读中把握内容和情感。

  四、细读写景

  1、学生读写景部分,疏通文意。

  明确:理解句意,读出心无杂念的宁静,“盖”要拉长。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写景的妙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横。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3、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描绘承天寺的月夜景色。

  明确: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

  示例:在皓月照耀下,庭院里自上而下,都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漂浮游荡。清风拂来,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的恍如仙境。”

  设计意图:从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写景文字的妙处,初步体会其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心境。

  五、品读情怀

  1、朗读抒情议论句。

  2、质疑问句理解,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

  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3、“闲人”为何重读,怎样理解?

  明确: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独特心境,提高欣赏文言文的品味。

  六、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七、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推荐阅读文本,开阔学生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5

  一、预习导学

  1、收集展示与月有关的'古诗句。

  2、作者简介

  苏轼,xx(朝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xx、xx并称“三苏”,是“xxxxx”之一。

  3、给下列字词注音。

  解衣()遂至()藻荇()

  二、讨论展示

  1、齐读原文

  2、自由阅读课文,各小组根据注释进行翻译,将不懂之处划出来,班上交流。

  三、探究点拨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的夜景如何?

  3、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练习巩固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

  2、熟读并当堂背诵

  五、评价反思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感受歌者和词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导入本文,共同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篇写月亮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把握

  1、悟读——把握文章内容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讨论并回答: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

  (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2)再读全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亲密无间。请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里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学生再读课文,争取背诵文章。

  五、拓展延伸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7

  教学设想:

  文言文精练的特点决定了要多读,读得准,读得有韵味,进而熟读成诵。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朗读未免太单调乏味,如果每次朗读都带着不同的目的,会使朗读的水平不断地提高:第一次朗读为正音,把文章的字音读准确;第二次朗读,整合古文的现代意思,读懂,读明白;第三次朗读,依据语言的节奏,读出抑扬顿挫来;第四次朗读,依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读出感情色彩;第五次朗读,要整合,字正腔圆、感情饱满、韵味十足;最后把课文背诵下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你读过苏轼的哪些文章?知道苏轼的哪些事?

  二、教师补充介绍苏轼。

  苏轼在诗、词、散文方面的成就均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为北宋名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歌新风;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为豪放派创始人。

  三、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荇(xing)×(xing)√

  横(heng)×(heng)√

  四、学生对照注释自己串解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式,朗读课文整合文言文的现代意思。

  重点实词:欣然:高兴的样子为乐:作乐交横:纵横交错闲人:无权、无政事处理,清闲的人。

  重点虚词:者:的人遂:于是亦:也相与:和……一起盖:原来也:表肯定语气何:哪但:只是耳:罢了。

  重点句式:“相与步于中庭”是倒装句,“于中庭”状语后置,翻译时语序调整为“于中庭步”;“盖竹柏影也”是判断句,翻译时“盖”的后面加“是”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倒装句,“闲人如吾两人”定语后置,翻译时语序调整为“如吾两人闲人”。

  五、给文言文语句划分节奏,铿锵悦耳地朗读课文,教师拿出两个典型的句子做示范,然后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划分其他语句的节奏。

  示例: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像“相/与”这样断开称为读破,因为“相与”单个不能表达实际意思,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分开不合古文语法要求;同样“闲/人”也不能断开,同样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

  六、赏析文章内容、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联系本文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王安石变法,苏轼由于接触社会生活较少,他从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出发,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指责新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宋神宗二年,苏轼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因老臣和王安石的营救,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官职是个闲职,没有权力,没有公事处理。在贬谪的第四年,苏轼写了这篇文章。

  2、设计问题,启发诱导学生讨论、分析文章的内容,欣赏文章的形式。

  ①苏轼为什么对月色有兴致?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明确:因为他闲,没事干,又因贬谪而郁闷,只好睡觉。看见月色,他觉得有事干了,能够赏月,可以寻乐了。

  ②为何去找张怀民而不找别人?

  学生探讨后,教师小结明确:他走了一阵,不很乐,就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是贬谪中人,有着相同的境遇,是一个可以心灵相通能和他共乐的人。

  ③为什么就苏轼他俩有闲情逸致赏月景?其他人都在忙什么呢?

  学生探索后,教师小结明确:他们俩是被贬谪的人,胸中苦闷,又任闲职,无事可做,欣赏自然美景以排解郁闷,表达了他们寄情自然超脱世俗的旷达情怀。其他人都在世俗漩涡中忙于追逐名利。

  ④文章怎样描写月景的?

  学生感悟后,教师小结明确:在庭中散步的时候,看见满院清亮澄澈的水,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水草呢?抬头看见了竹柏和月亮,才醒悟过来,原来是月光照出的竹柏的影子,是错觉。错觉手法很新奇,不同于人们常写的`月光如水。

  3、朗读时从语调上体现作者郁闷――欣喜――闲静――感慨等感情色彩的变化。从写作背景中可知他政治上受到打击,心中很郁闷,所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月夜,解衣欲睡”一句读时语调低沉压抑;但他又很旷达,寄情自然,看见月色就欣喜起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语调庆幸、喜悦;一个人觉得不怎么乐,“念无与为乐者”语调怅然若失;想到了一个可以共乐的人,“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语调高兴,两人漫步庭中,排遣光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语调欣慰;两人欣赏着院中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融进大自然,心境闲静,语调畅和;由月景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由发出了深深地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语调低沉悲凉。

  七、整合朗读

  把分解的四项朗读任务融合为一体,形成朗读技巧。

  八、让学生当堂把课文背诵出来

  为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展开背诵比赛,最先背会的前三名赏以桂冠,给以冠军、亚军、季军的称号。

  九、拓展

  1、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情感作比较,使学生对苏轼的思想有个完整的认识:他很矛盾,既超脱世俗,又惧寒凉,同时又向往世俗,又恐世俗的排斥与打击。

  2、你还知道哪些写月的诗句?

  十、作业

  做同步练习册,巩固融汇本堂所学。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8

  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 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讲方法,提效率。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过程:

  (一)文学积累引入: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大家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苏轼)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指生介绍,并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北宋( )家,( )家。他是( )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ǎo ( ) xìng ( ) suì( )

  (三)、指导生朗读课文。

  (1)指生检查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找出读错的字音。)

  (2)教师范读。(听准读音,注意停顿和断句。)

  (3)学生自由读。 (读准字音、断句、节奏,试着读出感情

  (4)展示读。 (5)齐读。

  (四)、再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地点( ),

  人物( ),起因( )。

  2、本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的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的感情。

  3、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写一写,记一记。

  (五)、研读课文,提难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六)、拓展迁移

  1、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七)、课堂检测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

  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事: 夜游-——记叙

  苏轼 景: 空明——描写

  情:赏月的欣喜(自得)

  被贬的悲凉(自嘲)

  “闲”——豁达乐观

  人生的感慨(自解)

  自遣的豁达(自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预习重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三、预习过程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怀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2.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

  4.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习自测

  (1).(自主)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写出夜游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先学交流:

  各小组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对预习案的预习自测情况进行交流(小组长组织好).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三、精读探究,揣摩运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写出两个借月抒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小百科: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八年之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3略。

  4、(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光照进门内,高兴地起来散步。

  (4)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5、(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课时

  三、1、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记叙,描写,议论。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发的惆怅和苦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0

  【教学目标】

  结合文本内容及写作背景,总结出“闲”字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次熟悉文本。

  师:在文章中最后一句引出了“闲人”,我们先看“闲”字本身,在小篆文中“闲”是一个会意字

  三、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在文本中划下苏轼这位“闲人”在月夜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要求:一定要在文本中找原话。时间1分钟)

  生:看到“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做的“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师:所以在此处的闲人的情感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四、请大家看补充的两个背景,并思考相关的两个问题:

  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政治上遭受打击、不被重用的闲官,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

  师: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以“闲”自嘲。

  背景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生活如此艰难忙碌,为何还称自己是“闲人”?

  生:……

  师:“自笑”“欣然”可以看出他热爱自己的生活,懂得自我排遣自我释放。

  五、小结:

  “闲”字的情感: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达观。

  六、板书设计

  闲人:即清闲的.人。

  ①赏月的欣喜

  ②漫步的悠闲

  ③贬谪的悲凉

  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1

  教学目标:

  疏通文章大意

  领略充满诗意的月色和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

  掌握诗人描写月色的方法

  理解诗人的心境

  一、导语

  古人描写月色有一句很有名的诗:月光如水水如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是如何描习月色的。

  二、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同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写本文时苏轼因“乌台诗案”再贬为有名无实的'黄州团练副使已经四年。

  三、听录音

  四、齐读课文

  五、根据重要字词疏通课文

  户欣然相与步庭念遂寻但闲人耳

  六、讨论

  1、诗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2、在这样的境界里诗人的心境如何?

  3、诗人称自己为“闲人”,哪些语句体现他的“闲”?

  4、揣摩诗人自称“闲人”的含义。

  七、作业

  写一篇描写月色的小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古文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填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5)庭下如积水空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⑵盖竹柏影也()

  (3)念无与为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

  (5)怀民亦未寝()

  (6)欣然起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6、《记承天诗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2分)

  7、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2

  教学案例:

  景福德

  为了提升教研能力,营造教研氛围,我执教了苏轼名传千古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用这篇课文上公开课的老师数不胜数,其中不乏许多大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执教了这篇课文,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那怎样才能上出自己独特的味道呢?批注式阅读,这种教学方式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效果,决定采用批注式这种传统而不乏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执教这篇课文。我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批注——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展示批注”上,让学生解读批注文本内外所蕴含的一切内容。

  教学流程;师生互相问好后,进入简单的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来学习苏东坡的这篇仅有84个字的美文。经过七年级阶段对现代文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批注式阅读应该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总结一下现代文的批注式有哪些方法?

  学生:语句和修辞的角度。

  学生:我觉得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感想式的,一种是重点字词的批注,还有一种是质疑式,还有一种是关于课文内容的。

  教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两位同学的方法。关于批注式阅读,若是现代文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批注,对重点字词从写法的角度批注,还有从情感的角度批注,这是最基本的批注方法,当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做质疑式的批注,学贵质疑嘛,最后一种即感悟式批注。文言文的批注和现代文批注相差无几,但文言文有自己很重要的一条,叫做对重点字词含义的批注,这也是疏通文义的第一步。

  (课件投影批注重点词的含义(区别于现代文)批注文章的内容;批注字词的写法;批注文章的情感;质疑式批注;感悟式批注;)

  教师:下面我们根据这几种方法来批注苏东坡名传千古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请大家自己静静地读文章,把你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批注在课文旁。

  简单的一番话导入却点明了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和学习内容,进而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现代文阅读的批注方法过渡到文言文批注的方法,并点明文言文只有一项方法即对文言字词的解释是不同于现代文阅读的批注方法的,这化解了学生对文言文批注方法的疑惑。

  学生自主批注10分钟,我在巡视查看学生的批注时,发现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批注除了重点字词含义以外的内容,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也只是照搬参考资料书中的内容,而缺少个性解读质疑,造成这结果的部分原因是我没有在导入环节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几遍课文和课文下的注释,于是在此过程中我提醒学生细读文本,做到字字可品,句句可赏,并对文本做质疑式批注进行了适当引导,此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这也为后来的合作交流做了铺垫。

  教师:自主学习时间到此结束,我想集体的智慧是大家所共同期待的,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出你所发现的美点。

  学生合作交流接近10分钟,此时我参与倾听了各个小组的交流,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引导,发现集体交流后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碰撞,思路逐步拓展了,每个小组都对文章的不同之处进行了个性化的批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停下来,我刚刚发现很多小组赏析的点很好,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进入第一段的批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师:对这一段哪位同学来给我们第一个批注。

  生:我想问个问题,“月色入户”可以改成“月色敲门”吗?

  生: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他得心情应该是有一点忧愁、悲伤,“月色入户”的“入”字可以体现出淡淡地宁静的气氛,如果改成“敲门”那太过于欢快了,这和文章的内容情感不相符合。

  师:这也就是说和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符。关于作者贬官,大家请看这则资料。

  生齐读助读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黄州。(课件投影)

  师:这则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大家了解苏轼,解读课文,下面请同学们接着展示批注。

  生:我的问题是文章仅有84个字却用了10个字来写时间。

  师:的确哦,古人应该是惜字如金,但作者却耗费10个字来写时间,这说明这个时间对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时间交代了事情发生在夜晚,营造了凄清宁静的氛围,时间接近十五日,说明月亮比较圆,为下文美丽的月色做铺垫。

  师:你是解答了交代时间在文中的作用,还没有回答出为什么用10个字来写时间。

  生:我觉得应该是作者对这件事情非常的重视,因为她觉得这是他人生的一个折点,他从被贬黄州的那种人生的低潮,经过这一夜欣赏月色,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开了,对人生有了感慨。

  师:回答的太好了。(师生鼓掌)还有同学对第一段批注赏析了其它句子吗?

  生:第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欣然”看出了作者心中的兴奋和喜悦,“欣然”这个重点字词翻译为“高兴地样子”。

  师:作者在这样的夜晚,是否最开始就很高兴呢?

  生:不是,“解衣欲睡”流露出的是作者的忧愁,因为作者被贬官了。

  生:我觉得“月色入户”和后面“欣然起行”有点联系,月色淡淡的,有寂寞的氛围,这把作者空虚寂寞的心情引出来了,看到月色很美所以他的心情变得高兴,就想出去走一走来平息下自己的心情。

  师:也就是说他想通过欣赏月色来解除心中的孤独寂寞之情。

  生:其实我觉得“解衣欲睡”更加直白地体现作者的孤单,因为此时的家家户户都一起进入梦乡了,而作者一个人却孤孤单单的只好睡觉。

  生:我有补充,我重点赏析的是“月色入户”,月亮什么时候才会把屋子里面照的非常明亮呢?说明当时的月亮真的'是非常的亮,没有云层遮挡,作者用的是“入”,而不用其它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照进来的动态美,然后,一般来说,那些达官贵人的屋子都是遮盖的严实,月亮不会那么轻易地照进来,这就说明当时苏轼的房子并不是那么好。

  师:也就是说他得房子比较简陋,那么我就想问大家“户”指的是“窗户”吗?

  生齐答:不是,指的是“门”。

  对于文章第一部分的批注,同学们既有对文言字词的批注,如“欣然”、“户”,又有对情感波澜的批注,既有对文句内容的批注,也有对字词从写法角度的批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能站在全篇的高度,提出深刻的问题如“为什么用十个字来写时间”,而同学能妙语解读出“这是苏轼人生的折点”来说明强调这个时间的重要性,他们还能通过想象从“月色入户”读出苏轼屋子简陋的状况,这其中有些问题是我在备课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可见之前的个性化自主批注和小组交流是非常成功的,也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师:同学们批注地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课件投影)

  师:这一段紧承上文,哪位同学来展示批注?

  生:我想问个问题,为什么作者马上就会想到张怀民而不去找其他的人?

  生:因为当时的张怀民和作者一样,也是被贬到黄州了,两个人都抑郁寡欢,所以两个人的心是相同的。

  师:我们用一句诗歌来形容就是

  生齐答: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关于张怀民,老师这里也有一则资料来帮助大家理解,大家请看。生齐读:张怀民,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张怀民虽担任小官,但心胸坦然,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课件投影)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同学赏析其它的字句吗?

  生:古代的人,不是都喜欢在坐在一起赏月嘛,当时的月亮也非常的圆而明亮,那为什么作者要和张怀民一起走在中庭,而不与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师:作者和张怀民走在中庭是去干嘛呀?生齐答:赏月。

  师:那老师有个问题,他们是怎样去赏月的?

  生:散步,“步”字体现出来了。“步”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清静的,没有被贬黄州的时的忧郁。

  生:我想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作者不一个人孤行而要去找张怀民呢?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张怀民睡着了,后文会怎样发展?

  生:因为作者本来就觉得很寂寞,他想找个人来聊天散步,这样可以抒发自己的被贬黄州的抑郁寡欢之情。

  师:也就是说把一个人的痛苦分担给另外一个人,那么痛苦则减少一半。

  生:因为此时的月色是非常美丽的,作者突然兴起,想找人与他分享这美景。

  师:也就是说把一个人的快乐同另外一个人分享,则变成了两个人的快乐。第二个问题谁有见解呢?

  生:我想他还会去找其他的人。

  生:我觉得可能会像上个问题一样,苏轼会一个人在那散步赏月。

  生:我觉得他会坐在椅子上,喝着酒,静静地抒发心情。

  师:你认为他会把酒问青天。看来后文的发展是无可预料的。

  学生的质疑式批注可以说是这部分批注的亮点,由这一两个问题而把内容和情感都解读出来了,不足的是对于重点字词“遂”和“相与”没有提醒学生注意,处理最不好的一环是关于学生提出“张怀民睡着了后文该如何发展”的问题时,我有点措手不及,只是纯粹地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而没有逆向引导学生,反问一句“张怀民会睡着吗,如果张怀民不是和作者有共同遭遇的人,苏轼会马上就想到他吗?”,以此来证明苏轼是找对了人的,进而说明两个人志同道合。

  师:作者在这中庭见到了怎样美丽的月色,请大家齐读原文。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课件投影)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的清丽淡雅,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也与前文苏轼要欣然起行相照应。

  师:空明是什么意思?

  生:水的清澈,这里形容月光的澄澈。

  生:我觉得这一句写出了他们真的是无事可做,也说明了他们被贬心情的忧郁和淡淡的哀愁,体现了下文的“闲”字。

  生:我觉得这一段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无一字写月,但它所有的比喻都写出了月光的美丽、澄澈、空明。他省略了本体“月光”。

  师:作者这时发现了月光了吗?

  生:应该还没有,可能是他低着头走着走着,后来看到竹柏的影子,才发现是月光。

  师:如果我把这句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那也是在写月光啊,可不可以呢?

  生:它有一个“盖”字,说明作者是恍然大悟才发现是月光的,可能开始作者低着头走以为踩到了水,结果发现不是,所以才抬头发现是月光照耀下呈现出竹柏的影子。

  生:承天寺应该是有很多植物的,为什么作者只写竹柏这两种植物呢?

  生:我觉得竹子光秃秃的,可以体现作者的空虚寂寞之情。

  师:这似乎没有理解到位,想想竹柏象征着什么?

  生:我觉得这里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因为竹柏是非常的坚强,有一句话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想拿松柏来比喻自己不慕名利,追求悠闲淡雅的生活。

  在这部分,学生对重点字词“空明”进行了批注,并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出了比喻的妙处,在我的引导下,读出了“盖”字的意味,还通过想象猜测作者由低头散步到抬头望月这一微妙动作的转换。学生通过引用《论语》里写松柏的句子,感悟出作者选竹柏二景的深刻含义。不足的是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应该让他们准确地把这句话翻译出来,那样理解起来可能更容易一点。

  师:看到这美丽的月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件投影)

  师:这一句可谓笔力千钧,哪位同学对此进行赏析了呢?

  生:每一个夜晚都会有着美丽的月色,竹柏也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像作者和张怀民这样被贬官,但心境依然高雅、淡泊名利的闲人却很少见,他们本来都处于不好的环境之下,但他们一直都有良好的心态,对未来都抱有希望,所以这句话中的“闲”字能体现他们的豁达。

  生:我想赏析“但少闲人”四个字,如此美好的夜晚却很少有像作者这样的闲人去赏月,侧面看出大多贬谪的人都是热衷名利,被世俗之事所困,所以很少有人出来赏月。

  师:作者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情。

  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

  师:也就是说一个“闲”字包含着复杂的感情。

  生:我想问个问题,那时是晚上,很少人会去工作了,都是闲在家里,为什么作者还说很少人闲着呢?

  师:也就是说怎样理解“闲”,字?

  生:清闲。

  师:那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可以看到这美丽的月色呢?

  生:应该有不追逐名利的性情,他会抛开杂事去赏月,而那些热衷功名的人都去处理繁忙的公务了,所以作者被贬了还有会闲情雅致去赏月去发现美。

  师:也就是说不仅仅要有闲的时间,还要有闲的心境去赏月。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同学们从语言、情感、写法来对文章进行了批注式阅读。

  这一部分的难点为对“闲”字的理解,也就是学生问到的问题,“明明大家在晚上都不用工作,闲下来了,为什么作者还说少闲人”。可见闲不仅仅指政治上的清闲,还指的是闲情雅致。“闲”字不仅包含悠闲、欣喜,还有被贬的淡淡悲凉,但更多的是作者面对挫折的豁达乐观。学生能理解到这样的深度,那整篇文章的难点也突破解决了。如果我此时强调一下重点字词“但”为“只是”的含义,可能学生更能理解那种叹息的意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读了一篇美文,解读了苏轼这个人,而且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以及他被贬的悲凉和排遣悲凉的自我方式,最后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生朗读课文,下课。

  课后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以问题研究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传统的但非常有效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处于动态之中,他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与文本进行广泛深入和全方位的解读,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注明自己的思维轨迹,打上自己的认识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

  在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我第一次尝试运用批注式阅读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在课前的3分钟内,让学生根据现代文批注的感悟总结出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并指出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不同的一处,即对文言字词含义的批注来疏通文义,这打消了学生心中对文言文批注的疑虑,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方法的提示来自主批注。接着用了整整十分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质疑、赏析,这是批注式阅读的基础。接着又用了将近十分钟让学生小组交流谈论,这是批注式阅读的展示环节做进一步的铺垫。这样一来,一方面以学生的自读自主批注为基础,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一方面注重学生间的互动,充分开展合作、交流与分享的讨论活动,从而在理解认同文本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提升文本的价值,使文本解读能更深刻,以期达到超越文本的目的。

  整堂课用了二十分钟让学生展示批注。我把课文分成了四个部分,边朗读边展示批注。学生有对重点字词的批注,这样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发言权,对文章内容的批注让学生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对“解衣欲睡”、“欣然”、“步”等字解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对“入”、“盖”以及写景之句,学生从写法的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批注,能解读出文本以外的信息,初步超越了文本,最精彩的是学生的质疑式批注,可谓惊喜连连。从“为什么用十个字来写时间”解读出这个时间为苏轼人生的折点,到“月色入户可否改成月色敲门”解读出文章以淡淡哀愁为感情基调,再到“苏轼为什么马上就会想到张怀民”解读出两人有相同的遭遇。从“可否去掉盖字”解读出作者赏月时由低头到抬头这一恍然大悟的情景,到“为什么只选择竹柏这两种植物”解读出苏轼的坚强和淡雅心境,再到“为什么大家晚上都闲下来了,但苏轼却还说闲人很少”解读出闲字不仅指政治上的清闲,还指心中的闲情雅兴。尽管作者被贬官却还有这种闲情雅兴,说明作者的乐观豁达。学生的种种批注可以说是源于文本但又超越了文本,读出了文本没写出来的众多信息,对文章的精美之处、对苏轼的闲情豁达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堂课也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这节课上,我也留下了许多遗憾,首先是面临学生提出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时,缺少应有的教学机智,如学生抛出“如果张怀民睡着了,后文该如何发展时”,我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不会以此反向证明苏轼是找对了人,说明苏轼和张怀民是志同道合之人。这提醒自己以后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时,解读文本要更细致更全面,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这堂课缺少学生自由读书背书环节,如果在自主批注前,给三分钟让学生自由读,那更多基础较差的学生能收获更多,在课文批注展示完后,节省出两到三分钟,让学生自由背诵这短小精炼的文字,那全班同学的收获会更大。

  总之,在文言文中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能让课堂更生动,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能让文本的解读更深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情感目标: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勾起文人的觅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肠。正是那一缕月光引着文人苏轼夜游承天寺,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游览承天寺,好,一同走进文本《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习任务:

  1、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2、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3、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三、初读

  1、学生听一遍录音,并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生解决听录音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太把握的字音和节奏问题。

  例如: “藻(zǎo)”“荇(xìng)”的读音,“藻”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遂(suì)”不是“遂(suí)”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听他能否读准节奏?

  4、教师做评论,并强调个别句子的节奏问题,例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第一处停顿应该在哪里?

  5、鼓励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

  四、知文意

  1、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结合课下注释自通课文,有问题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解决,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疑难标画出来。自学完成后大家讨论,由老师或别的同学给予帮助,来解决所存在的疑问。

  2、交流自学成果,并请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通过此环节解决较难的文言词语,并借此机会给学生加强积累文言词语来解决问题的理念

  例如: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遂”怎么解释?

  学过的文言文《孙权劝学》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遂”就翻译为“于是”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耳”,译为“ 罢了”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口技》中“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的“但”就译为“只是”

  (4)、“盖竹柏影也”中的“盖”、《狼》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原来)

  (5)、“月色入户”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的“户”就译为“门”

  2、通过一组抢答,检测同学们在翻译句子方面的自学成果

  (1)、出示:念无与为乐者

  抢答:想到没有与自己一同游乐的人

  (2)、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

  抢答:月光照在院子里,像一潭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出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抢答:水中的藻荇等水草交错纵横,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4)、出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男生抢答: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教师在学生抢答后做简单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

  五、品闲情

  1、在检查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苏轼和张怀民两个闲人夜游承天寺欣赏月下美景的故事)

  2、在第一题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 “闲”该如何理解?可以用组词的形式解释。(清闲、闲情、闲趣、闲暇、闲愁、闲置)

  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闲”藏在哪些句子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前后四人形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投影】此部分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

  (1)“闲”字藏在“解衣欲睡”一句中,因为与前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连起来,让我们感觉,到了晚上,苏轼就睡觉,说明他很清闲。

  (2)“闲”字藏在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因为他本来就要睡觉了,突然看到月光很美,然后便出去观赏月色,可以看出他有闲暇。(引导学生试着用欢快的语气读出这种闲情雅致)

  (3)“闲”字藏在“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因为“步”是散步的意思,说明他很悠闲。

  (4)“闲”字藏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因为苏轼能将月色写得如此细致、美丽,能将竹柏的影子观察得如此仔细,表明他很有闲暇,很有闲情雅致。

  4、有人曾评价此句用墨高明之处在于“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你能读出月光隐身在哪些地方吗?

  (1)隐身在“盖竹柏影也”中,因为没有月光就没有影子。

  (2)隐身在“如积水空明”中,我认为月光皎洁、明亮,从“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明”字看出,空就是没有,写出了月色的清澈,就像没有一样。

  5、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既然月光那么的澄澈透明,去掉“如”行不行

  【投影】(如是好像的意思,是比喻,是不真实的,是作者的相像。如果删掉,就与事实不相符,如字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本身没有水,其实是作者把月光照射的庭院里比作有水,以此表现月光之明,之美。)

  6、朗读这美妙的句子,第二次朗读时去掉“盖”字,第三次加上“盖”字再读,把“盖”字读得重一些,拖得长一些。体会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直到体会出“盖”字是“原来”的意思,写出了作者的恍然大悟,藻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摇曳在风中的竹柏经过月光的照射,影子投在庭院里,形成一处在水中摇摆的动景,与积水空明的静景相结合,是动静结合的.写法。)

  7、读一读这句美景,注意语气要舒缓些,面有喜色。读出了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来将想象到的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如果你喜欢绘画的话可以将想象到的画下来。(2分钟后,学生展示。)

  (1)月光在漆黑的庭院中洒下银色的光辉,苏轼和张怀民来到院中,月光照在地面上亮闪闪的,像水面一样澄澈、明亮,院子旁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映在月光中,参差披拂,宛若水中的藻荇,非常美丽。

  可以做简要评价:你写出了那晚皎洁的月光和淡雅的竹柏。

  (2)清幽的月光落在地上,脚下,像积水一样清澈、明静,水中布满了灰色的柔软,水草一般随风飘动,在那银色的水中变幻着,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淡雅的影在空明中,显得越发醒目了,衬着月夜的特有的宁静和独具的自由。那院中,同样自由、清闲的苏轼和张怀民在正在悠闲漫步。

  8、你不仅读懂了那夜的景,也读懂了那夜的人。有谁画出了美景,展示一下。同学们我想即使是作者在世也定会认定我们是他的知音。是穿越时空的知音啊!作为知音也必定能理解先生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我们来看一段背景资料。(大屏幕)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六、悟闲愁 【投影】 出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背景资料 附:背景资料库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庭,被捕入狱,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努力,才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公事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1、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

  2、一个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 失望、郁闷、愁苦、压抑(学生尽量多说)

  3、套用句式“我之所以,是因为。”替作者倾吐心声。老师为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之所以“入夜便解衣欲睡”,是因为做此闲差,无事可忙,不如倒头睡去,忘却烦恼。

  大家可以前后四人形成小组,交流探讨一下。然后起来与大家分享。

  (1)我之所以“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因为我在这里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实在是太少了。(苏轼当时是孤独的,他本是一个非常喜欢交朋友的人,余秋雨先曾说,苏轼一生的一半是为朋友活的,但是到了黄州之后,他的境遇却变成: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大家可以想象苏轼当时是怎样的落寞。)

  (2)我之所以出来欣赏月光,是因为我想忘掉之前的一切烦恼。

  (正所谓“寂寞无人见,浮生半日闲”,赏月的闲情雅趣背后却是谪居的孤独与惆怅啊。)

  七、懂闲人

  1、这种闲愁集中在哪些句子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2、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呢。低沉、失意、缓慢

  3、如果将“闲人”换成“闲雅之人”来读,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1)学生试一试(2)感觉到什么呢? 自豪、骄傲

  (3)那应该用什么语气 高昂、明快

  (有一种能够赏到美景的自豪感)

  4、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就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意者变成大自然的欣赏者,从大自然的神秀中得到精神的安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乐观、豁达

  八、悟人生

  1、他在遭贬期间,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之作,成就了苏轼的美名。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大屏幕)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大屏幕)贬官蕙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大屏幕)

  3、同学们面对逆境能泰然处之的苏轼,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4、同学们,做人就要像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要放射最皎洁的光芒;做人就要像苏轼一样,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用首字提示法,齐背美文来结束今天的承天寺之旅吧!

  5、齐背

  附: 元丰六年 → 解衣 → 月色 → 欣然(喜悦)→ 念(微憾)→ 遂(激动)→ 寻(急切)→ 亦(心有灵犀)→ 相与步(悠闲)→ 庭下 → 水中→ 盖 → 何夜 → 何处 → 但少闲人

  九、结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理清“记”文体中包含的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

  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情。

  “记”记叙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晰。

  2、 再读课文,读出文中苏轼具体记了什么事情?

  明确:记了承天寺夜晚游玩的一件事;记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记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入课文

  (一)记了游玩的事情。

  1、“游”是一个过程,你能具体说说游玩的过程吗?

  明确:欣然——无与——亦未寝——相与

  3、 随着游玩过程的清晰,随着游玩从一个人变成二个人,这当中苏轼的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欢喜——失望——喜悦

  4、 在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渐展开于我们的眼前,下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朗读叙事部分,读出一种情绪的变化。

  提示学生:夜、无与、亦、相与

  (二)记了景色

  1、请同学读读描写月色的句子。

  2、在这段话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月夜图,请你为我们描写一下。

  3、在这样的描绘中,你们觉得当晚月色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空明、清澈、透明

  5、 让我们在朗读中把月色之美表现出来

  提示:如、盖

  (三)记了情

  1、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为什么能欣赏得到这样的美景,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明确:闲人

  2、何为“闲人”?

  明确:清闲

  3、看材料,探究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

  4、如何理解这个“闲人”一词?

  明确: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

  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6、 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苏轼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为心中有悲伤,悲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文中寻找。)

  念无与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补充资料:

  心中的壮志难酬

  7、 再读抒情句式,读出苏轼复杂的情感。

  四、拓展

  苏轼是个很细化写月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月有很多形态与情感,下去之后请同学针对苏轼笔下的月进行探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字词,抓住关键词句,深入解读文本。

  2.过程与方法:在吟读、译读、赏读、背读中逐步体悟苏轼微妙复杂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诵读、品味课文,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 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夜晚皎洁的月光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写了不少诗文,说说你所知道的的咏月诗文。今天,让我们随着宋代豪放派诗人代表苏轼一道,去承天寺夜游一番,感受别样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随机纠正读音。

  藻荇(xìng) 竹柏(bǎi)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停顿和节奏,体悟作者的感情。

  重点讲解以下两个句子的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文言层面)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标出自己阅读中的疑难之处

  2、译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同学讨论互译、集体解疑)

  积累以下重点文言字词

  解衣欲睡 (将要,准备) 欣然起行(喜悦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思考)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共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翻译重点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庭院,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品读课文,悟情品写 (文学层面)

  1、 学生自由诵读:从表达方式入手,课文可分几层来理解,看作者写了什么,重点写什么?

  明确:第一层(1、2句),寻怀民。(记叙)

  第二层(3、4句),赏夜景。(描写)

  第三层(5至末句),叹闲人。(抒情)

  2、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写孤寂之情。

  “相与步于中庭”,写宽慰之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3、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穿插介绍有关苏东坡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明确: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4、“一切景语皆情语”,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赏析作者写法之妙。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光之清。而“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作者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融情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景物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我们从东坡先生赏月的感慨中不止了解了作者的微妙的心境,我们更感受到作者身处逆境时的旷达胸襟和人格魅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教益。

  七、布置作业

  1、搜集苏东坡的有关资料,整理其作品。

  2、 写一段景色描写的文字,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体现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3-24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1-27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6-08

记承天寺夜游02-2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必备]06-17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04-16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03-29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教案03-30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06-09

(热门)《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