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我的童年评课稿
季羡林写的散文我的童年,主要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些难忘的事,那么关于季羡林我的童年评课稿要如何写呢?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2、引导学生通过速度课文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珍惜幸福生活的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热爱故乡的精神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我的童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 由歌曲引入:童年,是一条宽阔的河,引领我们缓缓渡过; 童年,是一首自由的歌,吸引我们轻轻吟唱;童年,是一幅多彩的画,令我们细细揣摩;童年,有美妙,有苦涩有珍惜。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到文中去寻求他关于人生的记忆和思索》。(板书:我的童年)
二:走进作者
投影展示作者资料
三:检查预习(投影)
1 、诞(dàn)生 伶仃(díng) 教谕(jìao) 腌咸菜(yān) 龙肝凤髓(suǐ) 麦穗(suì) 浑身(hún) 溺爱(nì) 浑浑噩噩(è)
2、展示“我的童年”图片,资料助读,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把这句话放在开头,突出了“我的童年”是荒凉灰暗的,完全没有花花绿绿的东西,作者带着这样的感情基调,展开了自己对童年的回忆)
四:初读课文,感受童年
1、 学生自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关于童年的记忆。(投影展示图片)
最穷的村里最穷的家(贫穷荒芜)
苦苦挣扎的父辈(痛苦无助)
吃白面馒头(最高的享受)
开始学习认字(毫无色彩)
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依依不舍流落他乡)
(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五、合作梳理,回眸童年
“面对面”新闻采访,同桌和作,一位扮季先生。
实例:你在开头写的`第一段中的“灰黄”,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最穷的村里最穷的家(贫穷荒芜)
苦苦挣扎的父辈(痛苦无助)
吃白面馒头(最高的享受)
开始学习认字(毫无色彩)
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依依不舍流落他乡)
(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1 、在您的童年记忆里,哪件事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在艰苦的生活中,奶奶每天送我她节省下来的半个白面膜,成了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因为奶奶把和关心融入到馒头当中,给我贫困、痛苦的感受里加了温暖和享受。(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意思接近即可)
2 、离开家乡您,只有六七岁,您还记得您当时的感受吗?
---------主要感受有两种:一是对家乡,依依不舍,二是对济南这个“他乡”,有一种难过、孤独和失落感
……
六:把握语句,品味童年
给学生时间,让其对自己喜欢的文字进行赏析批注。(提示:可从词语、修辞、情感等角度,写出自己的理。
1、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从视觉角度入手,抓住“红”、“绿”和“灰黄”三种颜色的对比,突出“我童年”生活的贫困,毫无色彩。
2、我父亲到了济南以后,人生地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买过苦力。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地写出了父亲和叔父谋生的艰辛。
3、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
-------“卷”“伸”“拿”“递”等几个动词,写出了奶奶动作的流畅自然,毫不吝啬,展现了奶奶对我的疼爱与呵护。
七:自主探究,领悟童年
1、阅读体会
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我的童年》,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2小结
季先生的童年,生活贫困,知识贫瘠,人们挣扎在温饱线上,连回忆都是那样的黯淡无光。但季先生没有沉沦,而是带着乐观的心境,度过童年,走过贫困,健康的成长,实现着自己的梦想。我们要学习季先生的这种乐观精神,拥有拼搏 的意识,搏击人生风雨,实现人生目标
季羡林先生虽然经历了灰黄的童年,但同时也造就了他辉煌的一生。即使他的童年很艰苦,不算完但但他曾经说过:不完满才是人生。请同学们课下阅读他的《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本书 。
九、布置作业
学完本文,写一写你的童年,与季羡林的童年比较一下,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板书设计:
我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无红无绿
生活环境的困苦 一片灰黄
父辈-------
的 父辈们生活艰苦
童 每天最高的享受 艰难困苦
半个白面馒头
开始认字------
童年伙伴的回忆
离开故乡-------
年 对母亲的思念 一生难忘
【季羡林我的童年评课稿】相关文章:
季羡林《我的童年》优秀教案10-3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评课稿09-12
季羡林《我的童年》的教学设计07-2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范文12-2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评课稿12-29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05-08
我的童年读后感季羡林11-17
我的童年季羡林课后习题答案10-30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11-24
《老舍的幽默》评课稿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