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布衣鸿儒季羡林的阅读答案
布衣鸿儒季羡林
李树平
历史上称得上布衣鸿儒的很多。可要说到当今,季羡林则最为典型。把这个词用在他的身上,怎么就那样的自然而准确,合适而贴切。
我因编辑《朱自清全集》,曾多次去季老家中拜访。记得第一次去见季老时,原本想,季老六岁即离开贫穷的农村老家,来到了家境较好的济南叔叔家,一直在城里读小学中学,并一举考上清华,后又留学德国十年,再回到北大当教授几十年。想象他至少也应该是一个有点洋派、生活上颇有讲究的老知识分子。没成想眼前的季老却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人:穿一身蓝卡其布的中山装,一双圆口的布鞋,脸上呈现出乡下老农才有的那种真诚甚至有点谦恭的微笑,即之也温,观之也诚。进入家中,就是个饭厅。一张老式八仙桌,桌上还放着早餐刚用过的豆腐乳、酱菜、花生米几个小盘。显眼处,还挂着一个过一天撕一页的老式农历。真让人怀疑,这就是季老的家。可当来到季老的书房时,你就不会再有一点点这样的疑惑。那偌大的房间,除了窄窄的过道,就是满书架的书,比图书馆的图书还排得紧密。没有去数里面到底有多少个书架,反正满满当当地摆着,只留了窗口一点地方,挤挤挨挨地放下一张写字桌,桌上一盏台灯,旁边则是横七竖八地摆着各种图书、杂志和报纸。正是这盏灯,每天清晨3点就亮起,被人称之为北大校园里每天迎来曙光的第一盏灯……
翻开季老的散文和他的自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人生追求历程。那坚忍不拔、刻苦勤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伴随着他走过一生。他一辈子就是这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行进。有的人写季羡林从小就胸怀大志,有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其实,少年时期度过贫困生活的季老,并没有什么大志。季老曾说过,“自己向无大志,我的志向是一步步提高的,有如水涨船高”。他以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大学,而最原始的动力和最大的愿望,就是“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即使到了晚年,他在自己老年“座右铭”中,也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改为“志在十里”。六岁前的贫苦生活虽然在他人生的历程中是很短暂的,可这却为他以后的人生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影响了他的一生。这应该是他“布衣品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形成季老“布衣品格”的另一因素则是他的恩师陈寅恪教授。恩师不仅对他的专业道路,学风、学术研究和考证方法进行引导,更对他人格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时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实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会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决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季老的“布衣鸿儒”精神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他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看待别人。待人处事从不看自己的需求和别人地位的高低,更不会因自己地位的提高而对别人趾高气昂。他总是那样亲切和善。季老上世纪八十年代谢绝当中科院副院长;九十年代,有人推荐他当中国作协主席,他立刻声明,“叫我教授,我脸不红;叫我作家,我脸会红,因为我只能算是作家票友,哪有资格当作家主席。”特别是到了新世纪,季老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对此,季老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项“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下过死功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称‘大师’!”季老与当年清华同学胡乔木的交往也让人称颂。胡乔木在清华曾劝季老投身革命,后来他当了毛主席秘书,再后来当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的职务越来越高,但对老同学的友情却有增无减,不仅主动写信和季老联系,还多次去北大季老家中看望。可季老虽然内心炽热,却始终不去回访,“绝少主动和他接近”。胡乔木逝世后,季老撰文《怀念乔木》,追述他们相识相知的往事。季老说,在乔木生前,刻意回避;在乔木去后,却不胜怀念。应该说季老回避的是逢迎,怀念的是真情。相反,当时任北大副校长的季老可以被报到的新生误认为是校工,花许久时间帮他照看行李;季老可以与掏粪工人魏林海结成忘年之交,还热情地为他的画展题词。正如中央电视台2006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所说:“……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季羡林出身贫寒,童年生活一直非常贫穷,在得到济南叔叔的资助后,他的生活才得以改善并进而走上了自己梦想的求学之路。
B.文章述写陈寅恪先生的朴实无华与之前介绍季羡林生活的朴素形成照应,说明了恩师陈寅恪的“布衣品格”对季老的影响之深。
C.季羡林“布衣鸿儒精神”最动人之处在于他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式,有物有格,不移不惊,是对其精神和品格的最恰当评价。
D.由于作者巧妙点染,加之人物早已广为人知,故文章虽未直接介绍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却并未削弱人物的“鸿儒”本色。
E.这篇传记详细记叙了季羡林艰苦求学的经历以及他“布衣鸿儒精神”形成的原因,高度赞扬了季老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品质。
(2)“布衣鸿儒”这个词用在季羡林身上,为什么自然而准确,合适而贴切?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多处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季羡林散文和自传中的原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4)鉴于季羡林的成就和贡献,有人认为季羡林“从小就胸怀大志,有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季羡林则说“自己向无大志,我的志向是一步步提高的”,考上清华大学的原动力是“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以上是两种对于立志与成才关系的不同理解。你对青年人立志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2.(1)C D(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A项说季羡林“走上了自己梦想的求学之路”概括不恰当,文中已明确季羡林考上清华是为了找到工作“迎养母亲”。B项说这“说明了陈寅恪的‘布衣品格’对季老的影响之深”分析不恰当,主要是对“布衣品格”的实质理解不全面;“布衣品格”不仅表现为生活的朴素,更表现为为人处事的有物有格、不移不惊,而后者在陈寅恪身上的体现作者并未说明,所以对陈寅恪是否具有“布衣品格”不能妄加判断。E项说“详细记叙了季羡林艰苦求学的经历”“高度赞扬了季老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品质”这个分析和概括不恰当。)
(2)①季羡林对物质要求甚低,生活简单朴素,但他的精神追求至高,常年勤勉不辍;②季羡林涉猎广泛,学术成就卓著,但他从不以专家、泰斗自居,始终谦虚谨慎;③季羡林严以律己,平等待人,为人亲切和善,真诚谦恭。(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能直接展现季羡林的人生追求历程,较全面地揭示他的精神品质;②能借以表达作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③使文章更客观,更真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青年人立志应该远大。①远大的志向能让青年人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思想更加明晰;②树立远大的志向,追求远大的目标,能让青年人的人生更加有意义,少些庸俗,多点高尚;③将远大的志向变成现实,应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坚持不懈。
观点二:青年人立志要小而实。①小而实的目标是客观审视自我的结果,它代表着成熟,更代表着脚踏实地;②小而实的目标更容易实现,可以让人生走得更坚实,成功需要不断叠加累积;③树立小而实目标并不意味着没有远大的理想,人生的志向是可以一步步提高的。
(选一种观点作答;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分析充分,给6分;意思对即可)
【布衣鸿儒季羡林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季羡林《黄昏》阅读答案09-12
季羡林《永久的悔》阅读答案10-18
《听雨》(季羡林)阅读答案10-18
季羡林听雨阅读答案11-29
《听雨》阅读答案季羡林09-14
《听雨》季羡林阅读答案04-24
季羡林《做人与处世》阅读答案07-24
《听雨 季羡林》阅读答案09-19
季羡林《成功》阅读练习及答案10-10
季羡林《黄昏》阅读训练及答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