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课文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多角度阅读理解课文主旨,欢迎阅读与收藏。
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1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自己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从中感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以上就是这篇课文的主旨。
为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多角度理解课文,我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上,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笔,要求是:“假如你是下面的人物,仍然用第一人称,你怎样改写这篇课文,所表现的人生启示一样吗?
⑴ 父亲,
⑵ 杰利,
⑶ 其他四个朋友之一,如内德。”
为完成这次训练,我这样提示学生:
①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② 怎样评价杰利?
③ 又怎样评价四个朋友,如内德。
学生对这个训练议论纷纷,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父亲善于教育孩子,不亲自把孩子从悬崖上抱下来,而是教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有的说:“父亲不溺爱孩子。”对于杰利,同学们能从友谊这一角度来分析:“杰利这样的朋友还是可以交的,是他把父亲找来,帮我脱险的。”“对于内德,这样的朋友不可交,这样的人也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等等。
练笔完成得非常好,学生从不同的方面重新诠释了文章的主题,通过这样一个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训练了推理判断能力,可以说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这一方法。
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2
一、从船的大小写:先交待孔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接着写:“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如果只说“孔隙很小”,就很抽象,使人无法想象小的样子;用那样小的船才能通过写孔隙,由此把那孔隙小的`程度,写得具体可感了。
一、从船的进出写:为了把孔隙恰好只有小船那么大(宽),作者又进一步从船的进出来写:“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绳子,船就出来。”船的进出,为什么这样不自由,要用绳子拉呢?是因为“孔隙”小,船稍歪邪就会碰撞啊!
三、从“我”的仰卧写:为了把孔隙恰好只有小船那么大(高),作者再一次讲自己怎样“躺”小船:“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地移动。”以“我”的仰卧示范,来说明船小——“孔隙”小。
四、从“我”的感觉写:最后,作者还把自己进孔隙的亲身体会写出来,让大家体会到孔隙的小:“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碰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写亲临其境的感觉,我们读的人也就自然如临其境了。“孔隙”给我们留下小的印象,就非常具体和深刻了。
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3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也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这篇小说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孔乙己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缺乏实际技能,只会诸如“‘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知识”。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馆“咸亨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后来因为偷书而被打断了腿。根据小说的内容,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小说暴露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科举制度制造了大量只懂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底层人物形象,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我”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喜剧人物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以喜写悲,是悲更悲。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①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的。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就会显得太平白、太直露,没有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相关文章:
关于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12-11
理解课文人性的善恶12-11
《关雎》的主旨03-19
《离骚》的主旨10-22
范仲淹苏幕遮主旨09-30
木兰诗的主旨11-27
《关雎》主旨流变08-28
木兰诗中的主旨11-21
秦观浣溪沙的主旨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