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8 16:56:18 兰亭集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三维目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知识与能力:了解王之简况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疏通文句,理清思路;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

  3.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确立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一、二段作者的情感。

  一.导入

  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

  1.你知道王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

  2.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

  二.相关知识

  1.题目解说

  兰亭,是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城西南郊的名胜。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业。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当时的社会名流们聚会游玩的地方。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当时要求每位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汇集成集子,提名为《兰亭诗》,由王之将各人诗作一一记录,还作了一篇序,记叙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

  2.作者简介

  王之,字逸少,原籍琅琊临(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是东晋大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所写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文本研习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学生对照注释,合作交流,疏通第一段。

  2.第一段可用文中的哪一个词加以括?(明确:乐)

  3.哪些东西信可“乐”呢?

  明确:良辰——三月初三;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流觞曲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赏心——畅叙幽情

  乐事——众多贤才兰亭集会

  4.小结:第一段叙集会的盛况,“四美”齐具,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作者充分的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整段文字意境开阔,感情乐观。

  (二)研习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学生对照注释,合作交流疏通第二段。

  2.第二段可用文中那个词来括?(明确:痛)

  3.第二段是如何由第一段的“乐”转到“痛”的?

  明确:①第一句“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表明人生短暂。

  ②举出两种人(悟言一室——谈玄论道;放浪形骸——归隐山林,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为避免伤害,明哲保身,士大夫逃避现实的思想很浓。),虽“静噪不同”,但都会因“情随事迁”而生发感慨。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指的就是“情随事迁”,后面用“犹……况……”,是一种递进关系, “情随事迁”尚且能触发感慨,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呢?,重点是落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上的,与第一句相照应,表明人生短暂,不能不令人感到悲痛。原来,段落的第一句就是中心句,整个段落都是问绕这第一句阐释的。

  4.小结:第二段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生命的长短,全取决于自然造化,最终都是面临死亡的无奈,作者不由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文字情调转入低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一)研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三段,学生对照注释,合作交流疏通第三段。

  2.在这一段中直接表明作者的“生死观”的是哪一句?你怎样理解这种人生观?

  明确: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在王之看来,这种观点是虚伪可笑的,这是对当时士大夫的批判。人生不是虚幻的,时光短暂,令人悲痛,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也没有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

  3.怎样理解“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这句话中的“悲”?

  明确:这个“悲”就是上文“痛”的延续和深化。作为“今人”的王之认为把生死等同为一是荒谬的,并早已在上一段中表达了人生短暂的“痛”,而王之的观点和昔人“若合一契”,更是验证了古今对生命体验的一致,并由此推测,虽然“世殊事异”,但“其致一也”,后人也应当如此,今人、昔人、后人,千古同悲,由上文个体生命感受上升到群体生命的感受,进一步扩大了“痛”的内涵,因此说它是“痛”的延续和深化。

  4.小结:第三段深化了人生之“痛”的内涵;明确的展现了作者的人生观,表现了王之对于对抗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虽然对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没有作正面的回答,但通过“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希望能激发后人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含蓄表现恶劣作者要抓住现在、珍惜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问题探寻

  郭沫若认为文章前面写极乐,接下来突然转到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你是怎样认为的?

  明确:人对生命短途、世事无常的感叹,或者说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在快乐得意时产生,这在中外历史上都不是偶然现象。汉武帝《秋风辞》中“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就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古希腊史学之父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感伤起来,而且然泪下,对他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或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波斯王在人生巅峰产生“突然的悲哀”,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根源于他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世间的无情的恐惧。这种悲哀、这种对世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法尔会激发出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使他们以现实的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幻和时间的奔流。

  板书设计

  乐——四美具(良辰、美景、畅叙、盛会)——叙集会盛况

  痛——人生短暂(情随事迁→终期于尽) ——发人生感慨(生命个体)

  悲——千古同悲,引发思考 ——言写作目的(生命全体)

  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这篇文章虽不长,但并不好理解。在字句疏通上,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自主完成,至于文章的脉络和所表达的思想,则需要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把握。第二段的中心意思是表达人生短暂的苦痛,第一句是中心句,其下文字皆是围绕第一句阐发,先写人“情随事迁”要生发感慨,然后递进到更何况是“终期于尽”呢,由此完成对第一句中人生短暂的阐发,得出“痛”的感慨。第三段通过“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作者鲜明的态度。并通过昔人、今人、后人的对照,把前面对个体生命的“痛”上升到群体生命的“悲”,表明人们对生命的体验是一致的,引导后人关注生命的价值,激发后人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这样,文章的内涵清晰了,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04-13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04-13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04-01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05-17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04-09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04-13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04-20

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04-20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