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获奖教案
兰亭集序的获奖教案是包含哪些知识点呢?兰亭集序是一篇地地道道的美文,也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为书法家王羲之所创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兰亭集序的获奖教案,欢迎阅读!
兰亭集序获奖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校园网语文第一册),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 修楔 流觞 游目骋怀 趣舍万殊 齐彭殇 会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曾不知老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a.实虚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兴怀 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 故叙时人
b.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
c.活用词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多义词
①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②终期于尽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③其致一也 齐心一力以致臣节 致市民,聚万货 颇有野致
④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 曹公已临其境 哀临三日
⑤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军次之 贤能不待次而举
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⑦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成语及常用语 ① 游目骋怀 (开怀) ②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③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4.常识 ① 纪年法 岁在癸丑(干支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 ②暮春(孟春 仲春 季春) ③修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
五、再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
2、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复习,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2、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3、总结文章的意思
三、赏析课文
1、 第一段: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时间: 地点:
风景: 人物:
盛况: 感受:
写法:
(2)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
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四、小结
五、全文小结
六、【考考你】
1.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出正确的义项。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全部 B.毕竟 C.完结 D.毕备
(2)曾不知老之将至
A.竟然 B.曾经 C.通“增” D.从前
(3)或取诸怀抱
A.有的人 B.有的时候 C.或者 D.间或
(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A.陈列 B.陈述 C.陈旧 D.通“阵”
2.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何不委心任去留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天地,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就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生了。
4.阅读全文把握文意,请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
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是含有这么一个游戏: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飘流。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
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C.文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
5.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完成下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国,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速。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物之逆旅也逆 旅:旅店 B.古人秉烛夜游 秉:持,拿
C.群季俊秀 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此指弟弟 D.而浮生若梦浮 生:轻生
2.下列对文章的解释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篇同《兰亭集序》一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
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缘故。意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着烛光游玩,实在是有缘故(有道理)啊。
C.“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指天地;“文章”,绚烂的文采。即“广阔的天地给我提供了如此绚丽灿烂的大好春光”。岂能辜负!表现了作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D.“惠连”是人名,很有才华,十岁就能写诗作文;“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人。作者用此赞扬诸位堂弟人才俊秀,谦称自己不如谢灵运。表现作者与弟弟们畅叙天伦之乐的喜悦之情。
【学科渗透训练】
迎着将要落山的太阳,小李看见对面过来一辆两匹马拉的大车,只见车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手拿渔杆,一个挎着大弓。觉得很有趣,于是跑过去问。
“您二位姓什么?”只见拿渔杆的人随手抓起一条大鱼,站起身,对着夕阳高高举起说:“我就姓这个!”接着拿大弓的人把肩上的大弓使劲儿拉开后回答:“看,这就是我的姓!”驾车的老汉一看这二位,乐着说:“您责问了,我的姓嘛……。”一指前面的两匹马。
小李一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想和这几位搭讪,没想到会这样。
请你帮助小李想一想,这三位各姓什么?
【延伸阅读】
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资料补充
1. 《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2.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兰亭集序获奖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
[课堂流程]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 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羲之简介)
2、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虽世殊事异 / 虽取舍万殊 (归类记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称推求)
▲向之所欣 / 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 / 人之相与 (结构推断)
2.解释下列句子
▲引以为流觞曲水 (省略宾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省略主语)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
二、赏景识趣
主题:文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在写景中的体现
(1)自由朗读前两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A 辰雅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天高气爽,玉宇澄清)
△惠风和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
B 景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比较:①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二者有何不同?(丘迟文中是姹紫嫣红,争奇半妍的香艳之美;而本文却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而已,只素淡而已
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白诗是明艳之美)
C 人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牧诗“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见注释①)
D 事雅 △修禊事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2) 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换得作者如何心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游:在水中为游,人自由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
骋:驰骋,自由的联想、想象,因而可突破时空局限
B 小结: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的感召下抒发的情怀,这就是山水诗的兴起,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是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了,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精心打造的精神或理想的标尺,如同“田园”一样,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累了时候,它成了皈依。成了“诗意的栖居”
(3)这种感情浓缩成一句话“信可乐也”
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兰亭之会,四者并具,怎不可乐?
△信,的确、确实
△“也”为什么不用“矣”?
“也”语气平缓,“矣”语气激越,这同样是作者的淡泊宁静,清新雅致的人品、文风的体现。
三.情感初探
1.启疑: “乐”是不是在全文中一以贯之呢?学生找“痛”与“悲”字
2、“痛”、“悲”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情境不合,如何认识。
A痛:
(1)“痛”在何处?人老、事迁、景陈、寿短→岂不痛哉?
(2)“痛”指什么?不是痛苦,痛伤,而是痛惜
B悲:
(1)为什么会有“悲夫”的感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看待今人,就像今人看待古人)
△“今之视昔”→“每览昔人…… 不能喻之于怀”说明我与古人同悲(同悲“死”与“生”的感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说明: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前人文章一样
(2)“悲”与“痛”的比较
不同,“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悼、自怜,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已悲人的,更加深刻。
(3)小结: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进行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的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是一致的,王羲之正道出了“千古同悲”,才能深深打动我们(“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 亦将有感于斯文”)
昔人 、自我 、后人→千古同悲
(4)悲不是悲苦、悲痛,而是悲叹
四.深度探究
(1)理解:《晋书·王羲之传》“羲之素好服食养生,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王羲之的自我之“志”究竟何在?
△关于本文的写作主旨,有下列不同说法,你赞成哪一种?
A、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B、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死生亦大矣”这是文章中心,言下之意是生、死是大事,要正确地认识死与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索。下面列举出几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或者,你还有什么别的看法?
羲之,我想对你说…… [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对生命对人生有思考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五.收束全课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这人生之乐便是开头的兰亭雅集,那是形象化的表现。也正因此,作者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混浊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生长河中溅起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真正实现“诗意地栖居”。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论老之将至》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兰亭集序获奖教案】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 获奖教案04-13
兰亭集序教案(一篇获奖教案)04-13
《兰亭集序》教案04-13
《兰亭集序》精选教案04-16
兰亭集序的教案04-20
《兰亭集序》教案11-17
《兰亭集序》教案06-21
兰亭集序教案04-13
《兰亭集序》微型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