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在《兰亭集序》可以看出王羲之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学情分析
本文格调清奇,行文流畅,琅琅上口,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客观上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但由于高一学生的思想深度有限,且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作者生死观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 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评论(0) 学时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兰亭集序
(一) 故事导入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4.2 第二学时 评论(0)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评论(0) 学时重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
评论(0) 学时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兰亭集序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第1、2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轻松愉快的。
第3、4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作者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有极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故著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 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兴可乐也”的感受。
原因有四点: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
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2、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 转
而为“痛”?
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兴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四)分析体会语言特点
1、 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
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中“一觞一咏”四个字,写出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 体会工整、华丽的对偶
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句写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
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 品味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语言特点
第三段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为流逝
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五)总结全文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东晋名士崇尚老庄,爱谈玄理,大多思想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消极无为,认为人生像浮萍随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评。他借古人的话说“死生亦大矣”,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看重。
(六)收集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然后谈谈自己生死的感触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住的重要话题。
8 兰亭集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8 兰亭集序
1第一学时 学时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兰亭集序
(一) 故事导入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说课04-20
《兰亭集序》教案04-13
《兰亭集序》精选教案04-16
兰亭集序的教案04-20
《兰亭集序》教案11-17
《兰亭集序》教案06-21
兰亭集序教案04-13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03-23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