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重点句子

时间:2024-09-07 08:58:43 兰亭集序 我要投稿

兰亭集序的重点句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句子吧,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语言基本运用单位。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句子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的重点句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的重点句子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直译: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和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映衬在左右。

  解释为:清流激湍”指的是:清清的溪水和奔腾的激流。

  “映带”乍一看有些难于理解,想想清亮如镜的溪水如带环绕在茂林修竹旁的情景,我们也不难把“映带”理解为“映衬环绕”。我们可以更形象地把“映带左右”译为“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直译为: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其旁,即使没有盛大的管弦合奏,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解释为:流觞曲水”指将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它随着弯曲的溪水漂流,漂到谁面前谁就取杯饮酒,三月上巳日的嬉游项目之一。“其次”与今天充当连词的“其次”意义不同,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其”与“次”,“其”指的是弯曲的溪水,“次”指的是旁边。“一觞一咏”,一边喝酒,一连赋诗。“幽情”深藏于内心的情感。不难理解,纵情于山水之间,自然可以开阔胸襟,饮酒作诗抒发情怀。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直译为:这样来纵目游赏,舒展胸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实在愉快呀。

  解释为:游”,移动,不固定。“聘”,奔驰。是纵情山水间。

  “游目骋怀”享受到极尽耳目视听的快乐,这确实让人感到愉快呀。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这外。

  直译为: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低头抬头之间便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把感情寄托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生活狂放不羁,无拘无束。

  解释为:这里紧承第一段中“仰观天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兴感抒情,抒发议论。“相与”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交往。“俯仰一世”感叹时间短暂,人生易逝。“或取诸怀抱”让人费解,关键要理解“怀抱”是“胸怀抱负”的意思,“取诸”,“从……中取得”。“放浪形骸”指生活狂放不羁,无拘无束。

  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直译为: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的缘由(跟我所感慨的),竟如同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解释为:作者说到自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际,从而加深了他的感慨,“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赁验,在这里作者用之将自己与古人的感慨一致作比喻。“临”,面对。“嗟悼”,叹息哀伤。“喻之于怀”,心里明白。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王羲之(303年—361年)[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后世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兰亭集序重点句子】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的重点句子翻译08-18

兰亭集序重点句09-02

兰亭集序的重点实词07-09

兰亭集序重点词语10-02

兰亭集序重点虚词10-15

兰亭集序重点实词08-11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10-27

兰亭集序重点句翻译08-07

《兰亭集序》重点词语解释09-09

兰亭集序重要句子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