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形象

时间:2024-09-24 03:58:43 老人与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解读《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形象

  导语:《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既体现了人类抗拒命运的宣言,更是海明威内心的真实写照。文章中老人在面对长达84天未有收获的情况,面对来自人们鄙夷的猜测,依然义无反顾的出海。与其说是为了生存倒不如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向外人显示自己的青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形象,欢迎大家学习掌握。

解读《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形象

  范文一:

  作者将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胧的寓意融合在一起,将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同深刻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体现着人类尊严和命运重压下仍有优雅风度的硬汉子形象。作品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与鲨鱼的顽强搏斗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

  “我不能够阻止它来害我,但是也许我可以捉住它。”老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乐观自信的心态。“他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扎了进去。他向它扎去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但是他抱着无比的决心和十足的恶意。”老人并不抱什么希望,但他有决心,也有勇气,一个敢于挑战,勇于抗争的“硬汉”形象跃然纸上。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在遇到鲨鱼的袭击时,文中几次出现这样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内心独白,说明老人现在确实身陷困境,筋疲力尽了,此前他已和大马林鱼搏斗了三天两夜,精力消耗殆尽,现在又要面对鲨鱼的一次次凶猛的攻击。他难免会有畏难情绪,难免想要退缩,但这些消极的念想总会被他的韧性与毅力所打败,转瞬即逝。这句话是老人“硬汉精神”的真实写照:面对困难,坚强乐观,决不屈服退缩。正如老人所说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想点开心的事吧,老家伙。’他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离家越来越近了。丢掉了40磅鱼肉,船走起来更轻松些。’”这是老人在困境中的自言自语,文中类似的自说自话有很多,表明老人具有乐观的心态,懂得在失去后自我安慰,这是强者的智慧。

  “它不是一个吃腐烂东西的动物,也不像有些鲨鱼似的,只知道游来游去满足食欲。它是美丽的,崇高的,什么也不害怕。”这是老人对自己对手的由衷赞美。从“美丽”“崇高”等字眼中,表现了老人对鲨鱼的感情。在他的眼中,鱼也是一条生命,也有它的自由,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热爱大海、热爱生命,无论是那条令他疲惫不堪的大鱼,还是凶残贪婪的鲨鱼,在他眼里都是美丽动人的。同时也表明了老人心地善良,具有怜悯之心,这也使“硬汉精神”显得更加丰满。我不得不说,这个英雄也是温情的,这个英雄也是可爱的。“它活着的时候你爱它,它死了你还是爱它。”“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跟他自个儿身受一样。”“‘鱼啊,我不应该把船划到这么远的地方去。’他说,‘既不是为了你,也不是为了我。我很不好受,鱼啊。’”这些内心独白,无不表现出老人内心深处的温情脉脉。人与自然及自然之物惺惺相惜,老人对鱼总是有一份仿若是难言复杂的、隐隐约约的,潜藏于内心的深深地眷恋,对大海又有着一份狂热的爱恋„„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这个“硬汉”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于是,作品通篇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意境纯净、宏远、深邃,以海的深蓝色为背景,衬托出了人物灵魂深处的善良与真挚;又以海的广博浩瀚为映衬,突出了人与自然间情感的超脱„„

  也许从生活上来讲,老人是孤独的、寂寞的,长时间的出海打渔,他都是孤身一人;然而从精神上来讲,他永不孤独。

  “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把那裂开了的桨往鲨鱼身上戳去。”“老人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是老人与鲨鱼进行的最后一次搏斗,他搏斗的对象是一群鲨鱼。那种赤裸裸的、凝聚血汗的、用尽全身最后一点力气,宁死也不肯放弃的搏斗,是一种执著,之一种坚韧,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生命的顽强。在那一刻,我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动,我的灵魂在震颤! 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胜利在望时的雀跃者,而是明知前面是失败依然挺起胸膛无畏无惧走向死亡的人,是西西佛斯似的英雄。

  故事的结局归于平静,结束在沉寂的忍耐中,在对人的盛赞中,流露出淡淡的孤独与悲伤。然而,是一种宏大的孤独与悲伤,没有凄寒,反带着炽人的热烈!犹如一曲“天鹅的绝唱。”色彩瑰丽而浓重,意境深邃,意味隽永,余韵悠长„„ 联系海明威的经历,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面对着战争后遗症给社会带来的混乱和毁灭,给人们带来的遗憾和幻灭,他觉得人们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老人那种“打不败”的硬汉精神。作者笔下的老人形象是一个英雄,能产生感染力和渗透力。老人最终带着鱼骨上岸,可是他始终未向自然妥协。他其实是一个敢于挑战自身缺陷以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他的赤裸裸、血淋淋的坚定的相信,激人心魄。

  “生活只有两种——腐烂与燃烧。”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被称作“英雄。” 有人曾对那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样评论:“他们的作品或深沉凝重,或婉转抒情,像智慧的泉水,像深邃的大海,超越了语言和种族,贴近人类的本心。他们用文字诉说着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感、灵魂和真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正是这样。

  范文二:

  一、逆境中彰显生命力――硬汉形象的诠释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塑造了无数硬汉形象,他们或者富贵不能淫,或者贫贱不能移,或者威武不能屈,总之是人中龙凤,是令人高山仰止的伟丈夫。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资格被称为硬汉呢?硬汉的精神内涵又是什么呢?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以塑造硬汉形象著称于世,下面,我们就以令他享誉海内外的《老人与海》为例,看看这位大师对硬汉形象的诠释。

  已经过去了八十四天,圣地亚哥还没有捉到一条鱼,这使以渔猎为生的他被认为“倒了血霉”,连他唯一的助手“男孩”也不得已离开了他。圣地亚哥在第八十五天来到了他认为会有大鱼出没的远离海岸的海域,果然不负所望,遇到了捕鱼生涯中最大的一条大马林鱼,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终于将它绑在了自己的船上。但是好运并不是一直跟随他,在回程的途中,遇到了鲨鱼群,尽管拼尽全力,用尽一切手段,仍然只是保住了大马林鱼的骨架。作品在渔夫们惊叹鱼的硕大、游客误会这是一条从未见过的形状漂亮的鲨鱼声中结束。海明威用精湛巧妙的叙事手法征服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而他塑造的光辉的圣地亚哥形象则以其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最终胜利的精神征服了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

  海明威的一生塑造了众多的硬汉形象,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等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旺盛的精力及惊人的毅力,与充满危险敌意的事物殊死搏斗。在面对痛苦和死亡时,他们尽管内心充满激烈的冲突和斗争,但最终会以优雅的风度面对严酷的悲剧命运,在战胜巨大的困难和可怕的死神的斗争中彰显人的尊严。随着思想的逐步成熟及创作观念的转变,海明威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呈现的硬汉形象有所区别,早期的硬汉精神体现在斗牛士或拳击手身上,他们特立独行、倔强好胜。《打不败的人》中的年老的斗牛士曼努尔,为了保住“打不败的人”的称号,执意重登斗牛场,与公牛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最终以压倒一些的精神意志战胜公牛。中期的硬汉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荣辱奋斗中,而是流淌在为人类事业献身的英雄的血脉中。《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战士乔丹,摆脱了个人主义的孤立,为人类的正义、民主奋勇斗争。晚期的硬汉精神则体现在他的这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的斗争体现了他在重重困难压迫下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的硬汉精神的灵魂。

  身体的衰弱是老人面对的第一个困境。对于一个渔夫来说,壮硕的身体是他的本钱,然而老渔夫圣地亚哥呢?他“消瘦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勒得很深的伤疤。”他的左手还常常罢工,背叛自己,在他同大马林鱼搏斗的关键时刻,曾经两度抽筋,不听使唤。这样一个饱经风霜的身体还常常食不果腹,出海前只喝了杯咖啡,在船上没有吃食,只有一瓶淡水。在制服大马林鱼过程中,多次精疲力竭,尽管如此,还得迎接鲨鱼群的攻击,没有旺盛的体力,没有顺手的武器,支撑他的只有打不垮的精神意志力,因为他坚信“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内心的孤寂是老人需要承受的更强大的精神压力。老人索居在海边破旧矮小的窝棚中,由于太久没打到鱼遭到大家的背离和嘲笑。因为害怕觉得太孤单,连过世的妻子的照片也不敢挂,尽管如此,孤独还是时刻缠绕着他。当他在远离海岸与大马林鱼独自奋斗的时候,当他的左手抽筋的时候,当他遇到鲨鱼群而感到无力的时候,他多次想到“但愿那男孩在就好了”,可是男孩不在,他只能自己面对,这时男孩成了他的精神动力,男孩爱他、相信他、支持他、崇拜他。为了男孩他也一定要成功。而且海明威相信,孤寂是事业成功的动力,精神在承受巨大的孤寂压力时,会产生更强大的战胜困难的力量。

  面对力量远远胜于自己的强大的竞争对手,勇敢迎战,是圣地亚哥博得硬汉形象的关键所在。体积和他的渔船仿佛大小的大马林鱼、凶残的鲨鱼群、饥饿虚弱的身体、返程路途的遥远、未来恶劣天气的威胁,是圣地亚哥同时需要克服的困难。这些困难相对于自己的力量,对比如此悬殊,老人选择了战斗。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圣地亚哥硬汉形象的升华。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委员会评价该作品时说:“作家在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地展现出人的命运。他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辛,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一…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迷惘中的思考――硬汉形象产生的历史背景

  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斯泰把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青年称为“迷惘的一代”,所谓“迷惘”,是指他们都拥有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饱受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作为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拥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面对现实,是信仰的破灭,是伤痕累累的残躯,是人们投掷在身上的同情、鄙视、怀疑的目光,只有用爵士乐、歌舞、酒精来麻醉心灵深处无法医治的创伤。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作家代表,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意大利前线,被炮击受伤,医生从他身上取出277块弹片,尽管在战后他得到了荣誉的奖赏,但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的创伤却永远难以愈合。因此他创作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一系列思考战争、思考人类命运的作品。

  然而,面对这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金钱至上的社会,面对人们疯狂的追求自我的满足、个人的全部私欲恶念及内心的阴暗面被激发出来的社会。海明威关心的仍然是人文主义中人之为人的精神特质。就像圣地亚哥一样,面对困难,战斗到底。

【解读《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形象】相关文章: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06-04

解读《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概括及人物性格变化06-02

《老人与海》解读赏析04-16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与主题分析02-23

《老人与海》主角人物形象分析02-27

《边城》中翠翠人物形象解析06-30

《老人与海》塑造的硬汉人物形象12-27

解读余光中的创作11-30

《诗经》中的情爱诗解读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