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梁实秋最大的憾事
引导语:人生一辈子,有满意的事情,也有遗憾的事情,文学作家梁实秋亦如此,我们一起来了解梁实秋有哪些憾事?
四川作家殷世江是国内较早推动梁实秋先生著作出版与传播的主要推手之一。由于特殊机缘,他与梁实秋夫人韩菁清结下了真挚的友谊。1994年7月,韩菁清一天内两次致信殷世江,准备前来成都参加首届四川书市,为《韩菁清选本·梁实秋闲适散文精品》一书读者签名,孰料,韩菁清在赴川之际,于8月10日溘然逝世,赴川之念成了遗愿。此文披露了韩菁清谈及的梁实秋最大憾事以及梁先生在内地未能出版的书,为研究梁实秋先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未能完成英文版
《中国文学史》
1993年11月,在上海华亭宾馆咖啡厅喝完了咖啡,坐在大厅休息时,我问梁实秋先生的夫人韩菁清:梁教授晚年还有什么遗憾的事?她对此问没加思索,脱口而出:“第一是与我结婚后,感到他的年龄大了,不能陪我很多年;第二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就是没能完成以英文撰写《中国文学史》,这一点在他临去世之前还在后悔,后悔他没先动手搞《中国文学史》,而先搞了《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用英文撰写《中国文学史》是教授在世时的一大心愿,但可惜未能实现。”1994年4月,我和韩菁清在上海衡山宾馆又谈及此事,她又给我讲了不少梁实秋晚年一些写书、读书的轶闻趣事。
韩菁清(1931一1994),祖籍湖北,歌星,影星,本名韩德荣。梁实秋与韩菁清于1975年5月9日结婚后,他每天坚持半天写作,笔耕不辍,虽然时年已逾古稀,但他在韩菁清的精心照料下,创作热情不减当年。每天上午写作,下午过着神仙般的日子,由爱妻菁清陪着或看电视,或逛商店,或走访朋友,或是两人在家里做游戏。记得1994年4月17日下午在上海虹桥机场,我和韩菁清都要上飞机,她回台北,我回成都,离起飞时间还早,我们就站在“国际”大厅闲谈,她讲了和梁教授做写字游戏。约定好以某一个偏旁组字,五分钟之内看谁写的字多谁就胜利,然后负方受罚。有一次,他们把这一游戏搬到咖啡厅玩,以三点水为偏旁组字,一位朋友也坐在旁边当裁判,韩菁清机灵聪明,一会儿就写了好长一串带三点水的字出来,裁判眼看梁教授要输了,就给他递点子,说“水缺了”(法)、“易水咸”(汤)等,不说还好,一说出来,韩菁清就写上了。结果梁教授每次都输。后来,梁教授发现用延长时间的办法可以取胜,因为教授终归是教授,能写出的字肯定多得多。可是,韩菁清立刻明白了教授的意图,坚决不同意延长时间,梁教授就只好认输了。
韩菁清和梁实秋在台北的家中,各用一套卫生间,韩菁清发现他上厕所时坐在马桶上看书看报翻杂志,说了若干次他也未改。后来,韩菁清在街上发现一张小图片,图案是一位大老爷坐在马桶上看报,字曰“马桶新闻,厕所文学”。她将小图片买回家,悄悄地贴在梁教授卫生间的镜框上,他一坐上马桶就正好看见这张小图片,梁教授看到后笑不可支,从此改了在厕所读书看报的习惯。梁教授去世后,韩菁清把这张小图片收藏了起来,她此次来上海恰恰又随身带在了身上,在虹桥机场休息厅,和我谈到兴致处,她便从包里摸出了这件小宝贝,看我对它感兴趣,就送了我作纪念。
离飞机起飞时间不多了,我和韩菁清又谈了些关于梁教授晚年的一些与书有关的情况,得知他与韩菁清婚后的13年里除继续编英文辞典、英文教科书前后30多种外,仍然一篇接一篇写散文,婚后出版的有十数种,有人说镌韵散文“前无古人”。在梁实秋的晚年,最可观的成就是他撰写了《英国文学史》和译注了《英国文学选》,两部巨著各在百万字(三巨册)以上,然而,他没想到时间老人对他如此不讲情面,过早地夺走了他的生命,致使各种资料已收集齐全、大纲也已齐备的《中国文学史》(英文)未能动笔写作他就走了,成了梁实秋一生中惟一一大憾事。韩菁清对此惋惜地说:“他应该先写《中国文学史》就好了,真可惜呀!”
虽然梁实秋未能完成夙愿,但他在有生之年,在写作上已取得巨大的丰收。人们将不会忘记,在阅读完梁实秋晚年的宏篇巨著之后,会自觉地将目光移到与他丰硕成果同在的夫人韩菁清身上。因为,梁实秋的最后冲刺,没有韩菁清为他铺排出一个安适而不受干扰的家室,以及为他精心调理生活,他可能留下的遗憾会更多。
未能出版的
《梁实秋论文学》
《梁实秋论文学》一书,是我一直想在大陆出版的文艺理论著作。本来,1995年春夏之时,西南地区某出版社都已紧锣密鼓操办起来,但由于种种原因,终于未能付梓。
那还是1993年的12月,在上海华亭宾馆与韩菁清相处的十多天当中,不时谈到梁实秋论文学的话题。鉴于梁实秋先生的文艺理论观点与大陆通行的观点殊途异道,见解独特,我曾几次提出请韩菁清女士以广播炎黄子孙文化为重、为沟通两岸思想和为营造一种海峡两岸宽松的华夏文化氛围为己任,再三劝她同意将梁实秋教授的论文学等著述让大陆出版。直到我们在上海虹桥机场告别,她依然未曾开口说“同意”。到了1994年4月,她来上海之前,又专门来信邀我再去上海见她。这次住在衡山宾馆,在那里,她曾几次给我提起“这儿是‘四人帮’在上海的窝子,是张春桥的‘办公室’”。1994年7月,她致信给我说将于9月份到成都,目的是就《韩菁清选本·梁实秋闲适散文精品》一书,为首届四川书市的读者签名,同时,她将到成都与我进一步详谈《梁实秋论文学》一书的出版事宜。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万没想到,韩菁清在即将赴川之际,于8月10日溘然逝世,赴川之念成了遗愿。好在她事前做了重要的工作,于7月2日将《文学因缘》、《古典的与浪漫的》、《白猫王子及其他)三本书邮寄给了我,7月21日又写了两封信,第一封信上说:“世江:信及底片今天收到,小翁于七月七日仙逝!小邱今天来信也告诉我,你与她通了电话,她很高兴去成都。……天热我不大出去,饮食简单,勿念,愿你也加强注(意)(饮)食健康,问候全家好,大姐”另注两行字:“十八岁前留影,请保留。”同一天,她似乎还有什么没交待完,又给我写了另一封信:“小殷,上次寄去的三本书可重印,我的电话是×××××××,半夜至上午八时,三下挂断,响三次后才听。十八岁之前的照片,王星记扇子。无敌牙粉。代候太太、小儿子好,大姐深深的祝福你。”她这一天里给我写了两封信,并精心选了18岁前的照片28张邮给我,特别注明“请保留”。我理解她的用意,她曾经与我谈起想出版一本她的个人画册,我手上有她和梁教授的照片300多帧,在我有能力为此而承担义务的时候,我将会为她实现这个遗愿,以慰她在天之灵。
为了出《梁实秋论文学》一书,在好友明德兄的激励之下,我加紧读选韩菁清赠的3本书,责任编辑曹女士也兴奋不已,把我催得喘不过气来,文章选定,书名议定。连封面设计都已初步有了眉目。1994年8月25日,突然接到上海小邱的电话,得知韩菁清突然去世。噩耗传来,我的情绪也受掰严璧打击,书稿就一直推迟下来。到1995年春,重提旧事,继续着手该书的出版。正在快付印时,我突然又被调离出版杜。
《梁实秋论文学》这本书现在未能出版,我总认为是大陆出版业给文艺理论工作者造成的一个盲点。因为该书的内容大陆几乎没有披露。何况梁实秋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营垒中的一员大将,他虽是殊途异道,终归也属一大家之言,并且言之有理,读后让人明智。
韩菁清离开人世已经快20年了,她生前交给我的这件事至今未能完成,总觉得是一大遗憾。
梁实秋的大学生活
保持阅读,积少成多
中国著名的学者、翻译家梁实秋毕业于清华大学,他的成功自然也离不开那段热爱读书、刻苦钻研的大学岁月。
一天当中如果抽出一小时来读书,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小时,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小时,积少成多,无论研究什么都会有惊人的成绩。一个人在学校读书的时间是最可羡慕的一段时间,因为他没有生活的负担,时间完全是他自己的。
【梁实秋最大的憾事】相关文章:
人生憾事散文09-05
梁实秋的作品11-02
梁实秋的散文11-20
对梁实秋的评价09-03
梁实秋轶事08-04
梁实秋妻子11-12
梁实秋谦让10-07
梁实秋精选语录11-30
梁实秋情书09-04
女人(梁实秋)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