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李白《行路难》其三翻译赏析
读李白的《行路难》,应抓住一个中心主题、主调,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地从他的诗中流露出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行路难》其三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行路难》其三
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注释:
①“有耳”句: 引用尧时高士许由不受尧的官位,不愿听尧封官的话,而去洗耳的故事。《高士传》:“许由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之滨。”颖川水,淮河最大的支流,在安徽、河南两省。
②“有口”句:用殷末伯夷、叔齐兄弟不食周粟,采薇饿死的典故。《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闻周武王伐纣,叩马而谏,隐于首阳山(在今河南省偃师县),采薇蕨而食,终于饿死。
③含光:含藏美德。混世:混迹世上。贵无名:虽贵但无名望。
④殒身:死亡。
⑤“子胥”句: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员(字子胥)立有大功,后被吴王赐死,弃其尸于吴江中。《吴越春秋》:“伍子胥谏吴王不听,吴赐属镂之剑,子胥伏剑而死,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之器(皮囊),投于江中。”
⑥“屈原”句:战国时楚国忠臣三闾大夫屈原,由于受到靳尚等人谗言陷害,被楚怀王放逐。屈原乃作《离骚》等篇以表明志向,后投入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自尽。
⑦“陆机”句:西晋陆机有才能,文章冠世。后为成都王司马颖平原内史。司马颖率军讨长沙王,以陆机为后将军,与王粹等战于鹿苑,陆机宫大败。宦官孟玖乘机谗言,遂被杀害,事见《晋书》。
⑧李斯: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人,秦始皇任为丞相。曾表白自己说:“斯乃上蔡布衣,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税驾也。”后被赵高进谗言杀害。税驾:解下驾车的马匹休息。税:解脱。苦不早:苦于不早一些。
⑨“华亭”句:陆机被杀害时,在刑场上叹息说:“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华亭,在今江苏省松江县,陆机兄弟曾游历此地。唳,鸟类高亢的鸣叫。讵(ju 去声),岂。
⑩“是蔡”句:李斯被赵高陷害,全家被斩于咸阳市,临刑时对其子说:“吾欲与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不可得矣。”
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吴郡吴(今江苏省吴县)人,性旷达,喜优游,时人称为达生。
“秋风”句:张翰曾在齐王司马冏(jiong 上声)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忽一日见秋风刮起,顿时思念故乡吴中的菰(gu 阴平)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千里以要名爵乎?”遂辞官归隐江东故居。后司马莼败亡,当时人都称赞张翰识时机。有人问他说:“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名耶?”张翰回答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晋书·张翰传》载,张翰为齐王冏大司马东曹掾时,看到秋风吹起,想念家乡吴中的孤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认为人生最可贵的是适意,不能为了名利而在千里之外做官,因此便辞官回去。不久,齐王冏失败,张翰因走得早,没有受到株连。他曾对别人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这两句诗是希望自己能如张翰一样,任性自适。看透了世路坎坷之后,胸襟旷达洒脱,连追求千秋万古声名,也不再放在心头。诗句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志不得伸、才不能用的苦闷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译文1:
别学许由颍川洗耳,别学伯夷与叔齐去首阳山采蕨吃,别做有名气的隐士。
不如和小百姓混在一起,连清名也不要,多爽快!
翻翻历史书,功成不退的那就叫:死得快!
伍子胥冤死了吧?屈原冤死了吧?陆机冤死了吧?李斯也是冤死的!
临死才想起鹤鸣好听,临死才想起打猎有刺激,晚了!
看看张翰这小子多潇洒!官做得不开心,就回家烹菰菜、莼羹、鲈鱼脍,生活多滋润!
说什么千秋万代的名气,去,来杯酒先!你不喝?别后悔!
简析:
这首诗吟咏伍子胥、屈原、李斯、陆机等古人的遭遇,他们都有功或名,但最后一个个却落了悲惨的下场,还不如学吴中的张翰,急流勇退,及早辞官归隐。本诗表明了作者旷达的胸怀、豪迈乐观的性格。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道:“读李诗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胡应麟《诗薮》评论说:“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在《行路难》三首中,这一首用典最多。但是在这一首中,作者并没有以古人自比,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价甚至否定,表达出自己面对现实极其复杂的心情。
诗人首先否定了“ 许由颍川洗耳”和“ 伯夷、叔齐首阳采蕨”这两个为人称道的先贤故事。可以说是出语惊人。然后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朝廷黑暗腐败的时候,不妨和光同尘,默默无闻,但是,即使淡泊名利,也不能像伯夷、叔齐一样与当权者为敌,他们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只能给自己招来祸患。
接着诗人又总结了自己在通读史书基础上得出的一个结论:“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为了证明这个结论,他先后历数了伍员、屈原、陆机、李斯四人因不知及时隐退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历史事实。然后以一句“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抒发自己对这四人的悲惨遭遇的感概,同时劝诫人们不要恃才久居宦海。
在对诸多历史任务进行了否定之后,诗人找到了自己最为欣赏和羡慕的一个先辈,那就是“秋风忽忆江东行”的张翰。张翰能在身居高位时见秋风起而辞官归乡,最终得以免祸,这才是真正的处世旷达和纵任不拘。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能在宦海中全身而退,获得真正的自由。最终,诗人做出了自己无奈的总结:权且只顾眼前的欢乐吧,何必要在乎死后的名声呢?
怀才不遇是李白抒情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但是,写于前期的这类作品不过是恃才使气和表达功名未遂的苦闷而已。到《行路难》中,这种抒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诗人在长安的经历让他对现实看得更加清楚,反映在诗歌中,就形成了一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法做到独善其身。正是这种矛盾,使得李白的抒情诗歌感情复杂、思想深刻、波涛汹涌、气象非凡,读起来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郁贤皓《李白集》以为前两首作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无成而归之时,第三首作年不详。
名家点评
郁贤皓《李白集》:诗的前四句否定历代人崇敬的许由洗耳和伯夷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行为;接着提出一个结论:自古以来贤能是人,攻城不退都不得善终;最后四句认为只有像张翰那样在当时混乱政治中借秋风思乡为名辞官回家,才是真正的旷达之人,避免了杀身之祸。
【李白《行路难》其三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李白《古风(其三)》全诗翻译与赏析04-08
李白《行路难》全诗翻译与赏析04-11
李白《行路难》赏析06-24
李白《行路难》赏析05-15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注释翻译赏析04-09
李白唐诗《行路难》三首原文翻译赏析03-26
李白《行路难》原文及赏析04-02
李白《行路难》的原文及赏析12-05
少年行三首·其三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