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时间:2024-05-29 14:43:09 李白 我要投稿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说明:

  “诗可称为中国的宗教”(林语堂语)。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烛照古今,金陵又是六朝古都,学生容易对此产生兴趣。古典诗歌既传承中华文化,又能在情感共鸣中濡染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以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和愉悦,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当然要借助于理解具体词语、诗句,分析艺术手法这些手段。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千万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研究具体词语、具体诗句是为了领会作者诗歌整体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不能为了词句而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把握诗人登临怀古抒发的独特情怀,理解诗人李白。

  2、 难点:能从意象、典故入手把握怀古与伤今的内在关系,学会鉴赏。

  说明:

  闻一多曾提出,学习、研究古典诗歌要有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古典的那个时代,二是把古典带到读者的时代。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意作品的时代民俗文化背景;后一个原则是要求大家介入作品,把作品当成是自己参与或者目睹的事件,领会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所以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探讨争鸣的空间和时间,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话题导入
激发兴趣
1、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确实如此,中国古代诗歌中,怀古诗词占了很大一部分。金陵,一个被六个朝代君主选为国都的地方,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临江之处,自然成为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争相游览之地。唐怀古诗中,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数不胜数。你知道金陵是哪六朝的国都?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诗歌有哪些?这些诗歌主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1、交流以金陵为国都的六个朝代的相关知识。(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中的宋、齐、梁、陈,这些朝代统治的时间加到一起才270多年,政权更迭频繁。 )
2、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有关金陵的怀古诗作。(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和《泊秦淮》,李商隐《南朝》和《咏史》等,都抒发了历史沧桑变化的兴亡之叹。)
找准话题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课堂。读这首诗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金陵古都的相关历史,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关怀古诗作的回忆也便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积累,更轻松地进入本诗的学习。
从标题入手理清思路
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较早的一首。交待背景: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它的旨趣是什么呢?
齐读。结合题目,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找出诗歌点题以及怀古写景的语句。
 
 
 
齐读。找到首联、颔联、颈联。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才是永恒的存在!
颔联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颈联中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仅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理解诗人的感情一定要依托于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思路的把握。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认识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古典诗歌品读能力的过程。所以,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深入诗歌
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1、反复朗读诗歌,诗人结尾说“总为浮云遮望眼,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缘何而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运用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运用借代:用京城长安指代朝廷和皇帝。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史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不见长安”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愁绪理解:一说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诗人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二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总之尾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怀抱,既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又包含个人命运的感伤,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旨意深远,意境阔大。)
(1)知人论世,根据注解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此处的提问以及讨论中要注重学生方法的点拨与引导。(2)学习古典诗歌要善于抓住题眼、文眼、中心句,对此中心句意思有疑问的地方,同学间可充分探讨,教师可在课堂上适机引导,在讨论中形成解答,勿包办代替。抓住关键的语句来进行探究,可能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但必须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支撑观点的依据。
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思维量,尽量让学生进入李白的内心世界,分享诗人的痛苦与愁绪,理解他的经历,激起情感的共鸣。
深入文本
探究诗歌的整体思路。
诗歌首联、颔联、颈联所写内容与尾联诗人的愁绪有什么关系?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有自己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首联颔联感叹六朝繁华转瞬即逝,朝代更迭频繁历史的沧桑巨变,颈联暗示自然江山的永恒长存。六朝古都而今的寥落荒凉,往昔豪华一去不返,兴亡变化描写无形之中与今时对比,“兴废由人事” ,作者忧心的长安的前途如何?诗人能否实现自己的抱负?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对于当今国家和自己的复杂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诗歌讲究整体阅读,学生既要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又要能理解整首诗歌的情感脉络,把握作者所选意象与主旨的关系,这是诗歌阅读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布置作业
1、选择另一首你所喜爱的有关金陵古都的怀古诗,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300字左右)
2、摘抄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完成作业。
把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鉴赏与表达能力。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登黄鹤楼》的赛诗传说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两首诗歌不同的感情色彩,通过揣摩诗歌的语言意象比较两首诗歌的高下,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练习举隅

  1、 背诵诗歌。

  2、 本诗颈联写景富有表现力,请作简单评析。

  3、 尾联中李白的“愁”应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本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的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重点比较以下几方面:A.内容上的异同,B.结构上的异同,C.语言上的异同,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E.风格上的异同。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相关文章:

唐诗《登金陵凤凰台》06-19

登金陵凤凰台手法09-16

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11-28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08-02

登金陵凤凰台的原文08-17

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教案06-01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10-18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拼音08-15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07-17

《登金陵凤凰台》相关资料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