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李白读后感2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读后感 1
一千年前的大唐国境里,大匡山上微弱的灯光,那正是李白读书的影像,那时的他已经心系天下。
《李白传》这本书讲述了李白的一生。从他的出生,到他的'离世,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到悲伤啊,没有人会想到,他们眼中那个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诗仙,原来也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李白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挫折。从他小的时候,他在大匡山上挑灯读书,这让他有了一个梦想:成为宰相,匡扶天下,为大唐打造一个太平盛世。之后,便在森林或湖边隐居,于是他苦练剑术,期望有朝一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他对朝廷有很大的误解,许多人都说地痞流氓令唾弃。但他们不知道朝廷官员比他们更令人厌恶,在那里你要像韩信一样能屈能伸。也要像许多人一样对官大的人低声咽气。但李白做不到,他的性格直爽想与人平辈而交,但这样只会让人对他憎恨,说他狂妄自大,他不惧强权,就算皇帝也不给面子。 这让他四处碰壁,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他有了期望,但因为自己的狂妄,背叛和逆反的罪名在他的身上呈现,他只好流放在外,当他归来之际,事情才就此了结,但李白最终还是一事无成,他只好含恨而亡。
诗仙的一生中,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匡扶天下,但他不是治世之才,因为他天生只是一个诗人。
李白读后感 2
李白,是中国诗史的旷代奇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余光中《寻李白》所寻寻觅觅的,如诗人自己所说的是一种“宛转的怀乡”,也是我们民族所普遍共有的一种历史的情感。
诗,应该讲究结构的美的经营,结构不具有美学价值的好诗,是不可思议的。《寻李白》的外部结构自由而严谨,造句、建节与成篇都比较自由舒展,是所谓自由诗体,但是,第一节与第三节各为十四行,第二节与第四节各为十行,基本格式有如扩展了的古典诗歌中的隔句对,这样,在参差错落的自由之中就不乏整饬之趣了。从内部构造而言,这首诗以“回旋”与“立体”构成它的间架的特色。诗以李白的“失踪”始,在叙写诗人的痛饮狂歌与坎坷遭遇之后,复以李白的乘风归去终篇,反复回旋,始终围绕“寻”字曲折成章,而避免作直线式的叙述。诗的开篇“至今还落在”的“至今”是超越时空的奇想,古今并举,形成时空的立体感,其它如写李白作品“千年后”的魅力,写现代之谜的“霍霍的飞碟”,都是古今互证,易地移时的手法,形成了全诗内在的立体构架,这样,全诗就不致停留在绝缘的古典的平面,而具有现代的'浮雕式的美的效果。
《寻李白》的开篇轰然而起,破空而来,拟人的“傲慢”与“羞愤”出人意外地加诸“靴子”和“手”之上,“至今还落在”与“人却不见了”似真似幻,不仅活画出李白傲岸不群的神采,而且有广阔的艺术时空供读者神游遐想。诗的第二节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感人力量的描写,妙想奇情匪夷所思,在第三节“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的渲染和跌宕之后,第四节诗人更忽发奇想:“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民间盛传李白在采石矶长江中捉月而死的传说,而余光中的一阕“月光奏鸣曲”,为读者奏响的竟是一个想像飞腾的奇妙尾声。李白诗的想像如行空天马,超逸绝然,而余光中诗作丰富而具有创作性的想像,确实也颇有“太白遗风”。
余光中认为:“我敢断言,今曰许多以诗自命的三流散文,其淘汰率不会下于六十年代那些以诗为名的魔咒呓语。”《寻李白》的语言,密度高而弹性大,炼字炼句具有“新鲜”与“新奇”的美学效果。如“和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与羌马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苦吟”一句,虚实互转,伸缩自如,凝炼而繁富,它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杜诗的内容和风格的特色,与李白诗作了美的对照,同时又概括了安史之乱与以后的回纥入侵,时空阔大而包举众端。又如“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不仅是“小”与“长”运用了西方诗歌中常用的矛盾修辞法,而且“长安城小”与“壶中天长”又是无理而妙的反向的变形,加之一“怨”,更觉文字向内紧凝而含意多面地向外延展,义有多解,令人咀嚼。如“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全诗最光彩照人的笔墨,“七分”,“三分”,“半个”等数量词运用各呈其妙,而“酿”,“啸”,“吐”这几个动词更可以说诗中之眼,没有这种雄奇骇俗之句,怎么解为我们民族的诗的“谪仙”写照传神?
李白读后感 3
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豪迈旷达,已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扛鼎之作,而《蜀道难》,就是这诸多审美对象中的一个经典。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灾难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坍塌,公路被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一次出现了“蜀道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则躲避。而我们的解放军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震救灾的重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和困难抗争,从瓦硕下面救出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严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灾区救助灾区人民,创造了世界军队空降史的.奇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凿堰塞体导流明渠,排除了堰塞体溃坝湖水淹没下游绵阳市的险情,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是呀,蜀道难,但难不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难不到我们英勇。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蜀道难”的境遇。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文学家王国维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何时何地,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是,要有那份别样的豁达、顽强和坚持不懈。而刘墉先生则把这三种境界分别比作骆驼、狮子、婴儿。现在的我们就像骆驼一样为了走出沙漠,就算再苦,也必须坚持。只有走出沙漠,才有活的机会。中年的我们好像狮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要。晚年的我们却回归到婴儿时的天真,与世无争,很淡定的过完余生。无论我们像什么,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自己。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当李白迷醉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陶醉在巴山蜀道上的一幅幅雄奇俊美的图画时,他的“狂放”“洒脱”,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李白读后感 4
带着对李白的景仰之情,我轻轻翻开了《李白传》这本书。
虽说对李白十分景仰,但对他的了解却甚少。只闻其才气和名气,却不曾细致了解他的生平经历。我翻开本书,看到了作者安旗于1983 年7 月写的“初版前言”中的一句话,“最发人深省的是:为什么他失败了而又成功了?”由此让我更想要深入地了解一下李白的一生。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游历中度过,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开元初年,赵蕤来访李白的父亲,交谈间听得隔壁有琅琅书声,便问:“这是何人?是你的儿子吗?今年多大了?”李客:“正是我那孽根祸胎。快满十五了。”客人又问:“从这书声听来,这孩子不是很好学吗?”李客:“好学倒是好学,而且已经写作了几百首诗文。他五岁发蒙识字,十岁读完了《诗》、《书》,以后便再不肯在儒家经典上好好下功夫,只爱杂学旁搜。《楚辞》、《庄子》,他百读不厌,可是对举业却一窍不通。”从这几句对话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聪明好学,从小就饱读诗书的李白,也看到了一个从小就有独立思想,极富个性的李白。这些可都是我少年都不曾拥有的啊!倒是,我从小也和李白很相像,就是爱“神说”。十二岁上,爸爸教他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他就看见了千里以外的云梦大泽,那里的山是什么样,水是什么样,土地是什么样,出产的东西是什么样,说得活灵活现。当他漫步江边,又常常从粼粼波光中看见:“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离骚》中上天入地的幻想,《庄子》中翱翔宇宙的神话,更使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此看来,爱神说的我也有作诗的天份,只是空有万千的想像却无法用丰富、精准的语言来转化成诗文。与之相比,我从小就读书太少,读得经典名著更是少之又少。这样,即使我和李白一样有天赋,结果也是天壤之别了。由此,让我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一个人后天的学习远远比先天的聪明更重要的多。
李白读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在他离开梓州郪县长平山的那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大鹏。我们从书中的这些话里,不难看出李白的雄心壮志,还有那份掩饰不住的自信!
若说李白能成为诗仙只是因为他从小饱读诗书,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我觉得并不全面。其实他作诗的灵感大多都来自他四处游历的过程中。他每到一处不光是为了欣访胜迹,更是为了拜访得道高僧、隐士、地方官吏和社会名流……他为听渔歌还特地找了一家清雅的酒楼,听两个歌女为他唱曲。听着听着,他会觉得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曲子就是歌女自己心里的歌;听着听着,李白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地击节赞赏不已,并将其中一首歌词反复咏哦;更会感叹“民间竟有如此优美的天籁!如此动人的绝妙好词!这一支支曲子都是浑金璞玉啊!……”李白加倍给了歌女赏钱,临走时,她们再三道谢,李白却说:“该我谢你们哩!”两人大惑不解。李白又说:“我给你们的是铜钱,你们给我的`是黄金。”是啊,李白在游历中不断地搜集“黄金”,也是他最终能成为诗仙的重要原因啊!
其实,读《李白传》一书,不仅仅让我了解了李白游历的一生,几经波折的一生,才华尽现的一生……也让我明白了诗仙是怎样炼成的。另外,这本书让我赞叹不已的还有作者安旗的语言功力,此书以李白游历的过程一一道来,而作者所述李白游历景观之词无一重复,而且一词一句都妙不可言,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极度贫乏;所记李白拜访的名人,形容才华横溢之词也总是让人倍感绝佳且新鲜,简直就是词库大全啊!
说实话,读完《李白传》后,我依然觉得自己只是触到了一点皮毛,对李白的一生我还是无法细致而确切地道来,对文中的佳词妙句也没能记住多少。我想这本书,还要再读,三读,四读……也许才能真正获得其精华,理解其内涵。
李白读后感 5
在我眼里,李白是个很聪明的人。他10岁就会背四书五经;别人要背一天的文章他一小时就会背了。可他却很贪玩。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奶奶在用一根很粗的铁棒磨绣花针,在老奶奶的点化下,他领悟到了“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的道理。从此,他就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代诗仙。
在我眼里,李白是个剑客。他出生在胡地,父亲是个商人,在经商途中经常会遇到强盗,所以从小父亲就教他练剑,以后又拜师学艺,练就了一身好剑术。后来,郭子仪因打抱不平被关进大牢时,李白仗义将他救了出来。
在我眼里,李白又是个朋友满天下的人。他一生就是在饮酒、作诗、交朋友中度过的。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的手去帮助别人。
李白的一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李白的一生又是浪漫的一生。李白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篇,还给我们留下了他那传奇的故事。
李白读后感 6
李白,我们心中最伟大的诗仙,你虽然离开我们已1200多年了,但故乡的人民依然深情地怀念着你。想必你在天之灵一定看到了吧?故里江油仍保留着你那么多珍贵的遗迹,随处可见你娑爽的英姿,乡亲们时时都在传诵着你好学成才的故事,咏唱着你不朽的诗篇。“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多么美妙的诗句,怎不令人喜爱,怎不令人难忘?要知道,你在低头思故乡,故乡江油的人民也时刻都在想念着你啊!
今天,在这阳光明媚的周日,我又再次地加入了寻访你故居的队伍,来到了青莲镇,来到了陇西院,来到了江油人民为纪念你诞辰1300周年,在你儿时的乐园天宝山上建成的.太白碑林。太白碑林可大啦!占山地面积达500多亩。太白碑林真美!遍山的花草树木,满眼的亭台楼阁,更有看不尽的碑林。亭台楼阁,一律的唐式建筑;碑林各式各样,有方柱碑、圆柱碑、地碑、扇碑、梯碑,还有石碑和崖碑,碑上都刻着你的千古名篇。也许是“五一”小长假的关系吧,今天的游人特别多。人们一路咏唱,一路照相,一路赞赏,不仅有四川人、外省市人,还有外国人呢!
李白,我们心中最伟大的诗人,你看到了吗?512大地震后,杜甫的乡亲河南人民与你故乡的人民心连心,已将青莲镇、陇西院、太白寺,还有全国人民都关注着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白纪念馆重建一新,这可是全国人民,更是故乡人民对你的一片深深的怀念之情啊!
李白读后感 7
如果说,唐代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那么李白那么是峰顶上的一块坚石,伟岸而不可动摇,他的狂放举起了照亮辉煌唐代文明的火炬!他的灌溉了这茫茫的土地。
读他的诗歌,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那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那月下独酌的诗仙,那蔑视权贵的青莲居士!
读他的诗,品他的人生,让人受益匪浅。在这个物质飞跃的今天,我想我们更需要读他的诗。我愿一生徜徉在他浪漫的诗集中,追随他的生活态度,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爱读,我爱在古诗的意境之中畅游。这次,我畅游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中。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我形象地感觉到了月亮,让我看到了儿时天真烂漫的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我看到了祖国山河的壮观美丽,让我看到寄托情怀于山水之中的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我感觉到朋友分别时的离情别绪,让我看到了注重友情的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让我感受到深深的思乡情怀,让我看到了思念故土的李白。
虽然上面这几首诗写得很生动,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李白写的那首《行路难》,我被诗人所表现的豪情壮志吸引了。这首诗的.内容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描写了:李白的朋友设下盛宴为他送行,爱喝酒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痛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李白连续用了几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表达自己一生坎坷的遭遇。诗的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写出了他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诗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坐在书桌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当中不断回味着《行路难》这首诗中描写的景象,我不由得被李白那诗人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所折服。在我眼前,一个志向远大、胸怀磊落的人物形象越来越清晰。我相信今后,在我前行的道路上,也许会遇到障碍重重,但我会象李白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一直到达理想的此岸!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念着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更随着它的脚步走进千年前的那个黄昏,闭上双眸,似有假设无的情怀冲击着脑海。凉意悄悄从脚尖再灌入脑中,就像身处一片田园,麦芽的气息陶醉在梦魇之中;又仿佛倚在天边,去寻觅着他的身影。
你是四海为家的游子,张口是道,曾心怀天下,时愉悦,时忧愁。你从画中来,傲然的身姿被撒上淡淡月色,你又坠于华美堂皇的朝廷,眉心带着你的执意,你的心心相念。却苦于在朝中堕落不堪,轻风抚乱你的发丝,你又挺起倔强的身躯往心中的方向漫步而去。你轻轻叹息,好似是有力无气,你心系天下人,又有何人来将你救赎?
你踏上心田,渡上木舟,向着远方追随着那一抹洁白。芬芳馥郁的水仙好似你忆中的青莲乡,你的心微微触动,却又狠了狠心从它身旁略过。展艳七分的樱花开遍你的路途,娇艳诱惑着你的思虑,你不禁沉醉其中,然而它带给你的只不过是虚荣。你盘然醒悟,只身从落花上踏过,眼神中反映着坚决。你又和轻盈娇嫩的桃花擦身而过,而不为它所动。可你却把脚步悄然停在了一树洁白雅致的李花前,你惊叹于它的圣洁,世间竟有与出泥而不染的荷花争净的花朵!你的欣喜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从此,你有了一个名字——李白。而你这名字注定要踏破诗界,不染世尘而晓白于天下。
我们的思念相隔千年,却轻易越过时间的洗礼。你我如同陌人,你醉于写诗,而我却倾倒在你的白纸黑字之中。你总是立在柳树下,柳枝时常轻抚着你的思绪,而你时常对默不作声的柳树倾吐心声,那,是有多般寂寞呢?记挂之人在乡间,想念之人在他乡,思念之人已去天边把酒当歌,只留你在这人世间徘徊。“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流光。”你天真的“劝酒”触动了多少人对人生的无限依恋,对生活的渴望,人世间的美好就像酿就的美酒,尽管它美中缺乏,你都能坦然相对,真不愧有“豪放情怀”的佳称。
在落叶归根之季,你轻轻拾起这些凋零的落花,这似梦非梦的记忆牵动着你的忧伤,你张口念到:“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你轻叹眼前的事物是如此清晰,可谁又能得知此时已经物是人非了呢?故人已离去,花儿自开自落还有何意义呢?今天你将落花埋葬在闰土之中,何年何日时又有谁将你埋葬呢?时光流逝,岁月匆匆。时间夺走了你的岁月却夺不走你的初衷。你踩着皎洁的月色,在千年后的夜晚,轻轻走向天际。你是否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故土,你的祖国?你还记挂着你的后人,你的家人吗?你在月光下的守望谁又会留意呢?
虽说你笔下的是寥寥几句诗,却将我们的社会丑美无声无息地描绘了出来。你将自己的血泪蕴藏在诗句之中,刺目地告诫我,人生的另一种意义。你那总是不舍,无奈的眼神总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而你在我的眼中看到了另一个你:那个以酒解愁,喜来作诗,感慨人生太过沧桑,欣于人生浮沉之中的你才是最真实的你啊!你停下了手中的笔,将执念永存于流传世间的诗歌之中。此时回眸一望,仿佛看到了你脸上最为真切的笑颜。
李白读后感 8
他字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他一生放荡不羁,不为世事所困;他笔下的诗词豪放又不失细腻,受世人所敬仰。他,就是李白。
手中的笔狂舞着,一首首诗词流淌千年,成了世世相传的经典。“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笔落经风雨,诗成泣鬼神”都是李白的至交好友杜甫的评价。的确,李白作诗风格豪迈、清新飘逸,如月般温情,又如日般火辣,看似平庸的字却被他谱写成了千古佳句。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都出自李白笔下。有人说,他不是神却胜似于神,说他是诗仙当之无愧。在他手中,纸为地,墨为物,而李白就是手持灵笔的造物主,造就了一首首无与伦比的人间绝美。
人们把他捧得像神一样高,但他的一生也历经坎坷。多少次对夜独醉,向月倾诉自己的满腔苦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竟能将借酒消愁之事写得如此荡气回肠,托现出他超凡脱俗、鄙薄富贵的傲岸精神。如此豪情,是只有李白才有的吧?
但,即使是放肆无忧的人生也有结束的时候。李白,一生留下了许多贤诗圣词,他终年六十二岁,留下了他在人世最后一首词——《临终歌》。寥寥几笔引得多少人潸然泪下,为李白之死痛感悲憾。人们只记得他留下的不朽文明,可又有多少人记得,他经历的心酸悲愤、痛楚忧肠?踏进青山西麓,石上刻着的字壮观却又悲凉。北风呼啸,一阵阵刺骨的寒意,伴随着滴滴雨珠打落在碑上。越下越大的雨,仿佛在为谁哀悼——“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岁月悠悠,花开花落,流年似水,时光的年轮辗转千年,耳边的一首歌万般悠扬“对饮东篱三两盏,何妨轻佻?把酒问月姮娥可好……”
我们不会忘记,大唐盛世,有那么一个人,挥笔成诗,流传千古千世。愿他,能够永生清乐。
李白读后感 9
《中国名人大传:李白传》由王慧琴编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盛唐文学中,我认为最令我惊艳的便是李白的作品,毫无疑问,最令我惊艳的诗人也自然是李白。“诗仙”是李白家喻户晓的称号,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李白。
李白的一生,可以说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时事的变迁,官场的复杂,使他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隐居、出仕,又隐居、再出仕,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报国志向与对政治的失望交织的矛盾心情。李白一生拥有鸿鹄之志,但奈何政事复杂,一生不得志。六十一岁仍然请军出征,结果半路病发,转年去世。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他虽然是平民百姓却蔑视权贵,肆无忌惮,无所顾忌的嘲讽以政治权利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朽落后的政治现象,对盛唐文化起到了无可厚非的推进作用。李白对权势的桀骜不驯和他富于抗争的精神一直吸引着我,自幼好学使他拥有了深厚的文学底蕴,自幼时便通读经史,百家杂书,也习武练剑,结交豪侠之士,四处游历山水田园。李白在天宝末日渐恶化的政治条件之下,又大胆的将反对权贵和社会批判联系到一起,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有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尽情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乃至是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以及注重个人骨气的优良传统得到了李白完美的继承和发扬,李白之所以成为诗坛巨星也是因为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这些的继承和发扬。他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认为人生就像是一场梦,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何必受外界的拘束,糟蹋了欢娱的大好时光,可能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李白的生活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说便是“醉生梦死”的堕落,但实际不然,.紧迫的时间忧患意识,纠结在李白的血液里,深入骨髓,直抵心灵.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不可挽留的`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且高贵的人生姿态!。当理想破灭时,李白并没有因此停止人生的轨道,窥破红尘,积极大胆的去寻找人生的第二条道路,他跳出了那条喧嚣闹市,回归自然,云游四方,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遥远的背影。对于不融于当代社会的李白而言,在所有人的眼中他是寂寞的,他是孤独的,但是他并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只有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李白对大自然情有独钟,也有些极强的感受力,他总是不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个性,而是擅长把他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当中去,把他理想化的东西写到了极致,就连笔下的山水丘壑也神采飞扬。在李白的一生中还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就是结实了杜甫,世人合称二人为“李杜”,李白和杜甫同为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座,高峰鼎力无人能及。据统计,在传世杜甫诗集中,诗题中有李白之名并以咏李白为主的诗共有10首,内容兼及李白的1首,诗题中没有李白之名而在诗中提到他的有4首,正符合宋人洪迈统计的十四五篇之说。杜甫在很多诗中毫不忌讳的夸赞李白,从他的作品显然可以看出,李白最吸引杜甫的便是他的醉酒与狂士的形象。杜甫对李白的诗歌地位极其认同,他说李白的诗歌能够“无敌”,《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一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春日忆李白》中一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将杜甫的赞扬体现的淋漓尽致,李白的诗可以高于所有诗人。
李白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独特而又鲜明特点。他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白读后感 10
李白,老少皆知的名字,孩子们的咿呀学语就开始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每次看到晴朗的夜空,圆圆的明月随即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便是我们熟识的李白作品《静夜思》。家喻户晓,朗朗上口。可他之所以被誉为诗仙,是因为诗美,人醉,重信誉,亲友人,无论自己处境如何,始终把国家大事放在首位,自己61岁了还心系国家,说自己是一只大鹏鸟,国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一定义不容辞,燃烧到最后一刻。
起先在我的印象中,始终觉得李白是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唐伯虎,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以诗会友,以酒当歌,真是羡慕不已,天上的神仙也就这样吧!读了《李白》才知道非也非也,我只看到片面的小李白,其实李白才华横溢,满腔热血,为国家之栋梁才是李白的志向,在朝中屡屡受挫,被高力士、杨国忠和李林甫等小人因嫉生恨,污蔑陷害,被迫远离朝政,四处游走。李白虽不在朝中做官,也一直为国家忧心忡忡,安禄山叛变后他担心受苦受难的百姓们,自己没多久就病倒了,当接到永王聘书时,不顾自己生病的身体,极力说服夫人,激情书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他万万没想到会变成皇室互相夺权的牺牲品,被抓、关押、流放遭遇种种不公,却浇不灭他慷慨报国的壮志,真是我们真心敬重的英雄。
《李白》这本书里还写了许多李白神话般的小故事,从神仙白的出生,儿时小李白重情意,父母亲从小对他寄予厚望,为给他有个好前途,迁移、从师,父母的付出和自己的'努力,都告诉我们生活本不是一帆风顺的,顺遂的是在遇到坎坷的时候,我们怎么用积极的心态解决困难,化愤怒为力量,多读书坚定心中目标转缓前进,为祖国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白读后感 11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源远流长,为每个国人所自豪。在五千中华文明的历史中,许多诗人留下了无数为人赞叹的诗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骆宾王的《咏鹅》是每个小朋友成长记忆里最先铭记的一首唐诗,成为传颂的经典。
我还在鹦鹉学舌的幼儿时期,几乎会被唐诗熏陶,爸爸妈妈为我会背《静夜思》、《画》、《登鹳雀楼》、《绝句》等唐诗而感到骄傲。
上小学后,在老师的教授下,我逐步学习了许多唐诗,渐渐理解了诗的意思,优美的'诗句吸引了我,从这时起,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唐诗。唐诗丰富多彩,浪漫写意,博大精深,许多经典的诗句在民间都广为流传,就连农村掉了牙齿的耄耋老人都能吟诵两句,可见唐诗影响非凡。
我喜欢王维的诗,喜欢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田园风格;
我喜欢杜甫的诗,喜欢他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风;
我喜欢白居易的诗,喜欢他平易通俗,形式多样的诗句。
但众多唐诗中,我最喜欢的当属李白的诗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是唐朝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诗作神思千里无疆,文词自然流畅,飘逸豪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诗文极为工整,正所谓“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假期里,我和爸爸一起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语气大气磅礴,气势宏伟,有很强的渲染力,体现了李白洒脱的豪迈之情。《将进酒》是爸爸最喜欢的一首诗,爸爸还要求我理解全诗的意思,并通篇背诵。
将读“qiāng”,将进酒是请喝酒的意思,是一首劝酒歌。诗人李白同自己的好友元丹丘、岑勋一起登高喝酒而作的诗。
这首诗主要写了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抒发自己的激愤情绪,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诗人李白一方面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并非大言不惭,而是积极进取精神的自然流露,实为壮志;另一方面显示出为了实现抱负,广结有识之士,为朋友慷概解囊,轻财仗义,挥金如土,及时享乐的豪情气概。
听“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多么大气豪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多么潇洒自信;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多么气度非凡;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多么豁达乐观。
读了这首诗,我体会到人生不可能一路平顺,但当你遭遇坎坷,还能淡笑风生,还能有宽阔的胸怀,是多么伟大的气度!我要学习诗人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对生活充满信心,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也要拿出拼搏的精神。同时,人生易老,所以我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李白读后感 1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的诗总是那么气势澎湃,气宇非凡,像闪电,穿越千年的风雨,震憾着我的心。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又是何等的豪放!我一提笔写作文就会想起口袋作文,所以转发了这篇文章;若你为写作文发愁,请访问()。
李白是个豪放的诗人,但也不乏柔情衷肠,他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竟也让人黯然神伤:“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难怪孟浩然听了这首诗后伤感得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我一直弄不清是什么力量造就了旷世奇才李白。读了《李白传记》后才明白,李白是以生命在写诗,所以才有了不朽的诗文。他那坎坷曲折的一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浪漫诗人。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白的爷爷因逃难来到了西域胡地。李白在胡地长大,父亲李客却依然教他读书写字,以及一些大唐礼节。公元710年,李白十岁,这一年李白一家才返回大唐。生性顽皮的小李白,还是一样爱玩,直到有一天遇上了一个磨铁杵的老婆婆,悟出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的道理,才开始发愤读书。十二岁那年,李白就作出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不朽之作。十五岁时,李白就告别家人,上大康山拜师赵征。二十岁又上峨眉山师从东岩子。五年后,李白告别东岩子,此后便浪迹天涯。
李白游历过许多山川湖泊和名胜古迹,这不但开拓了他的视野,更使他的心灵得到了滋润。他每到一个地方,总要结交几个豪杰之士,或是接济一些落魄文人。他不仅是诗人,也是豪侠。
李白的一生总是生活在现实与理想的冲实中。他对政治很有抱负,但因才盛遭忌,只做了两年的翰林学士,以致鹏鸟展翅翱翔的壮志受挫。他终日沉溺在诗酒中,其实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旷世的诗仙李白,他的诗如长江黄河般直泻千里,波澜壮阔,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奇迹!李白有着太多能令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对学习的态度、方法;他对政治的抱负、看法;他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不畏权威的无畏精神……
李白读后感 13
这是一本由一系列李白的小故事串成的小书。
李白小时候很淘气不好读书。一天他在河边看见一位要把铁杵磨成针的老奶奶,李白很不解,就问老奶奶为什么要这么做,奶奶只说了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让李白受益终身。从此,李白用功学习,当小伙伴去玩耍时他在奋笔疾书。
《道观求学》,李白为了专心读书,甚至还搬到了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李白与明月》,李白傍着月亮读书习武,直至鸡鸣拂晓。经过不懈努力,李白终于成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大诗人。坚持就是他成功的必经之路。
对于坚持,我自己也是有亲身体验的`。记得一年级时,老师教我们跳绳,可我总跳不好。但老师没有批评我,反而鼓励我说不要灰心,只要你天天练、坚持练、努力练,总会练好的。这句话也让我受益终身。从那一天起,我做任何事想放弃时,总会想起体育老师说的那句话,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慢慢地,我跳绳越来越好。从笨拙的一分钟五十下,到流畅的一分钟一百多下,我流下了无数的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校运动会上,我获得了一年级男子组冠军。这再一次证明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读完这本书,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坚持和百分之一的天才”,这是那些伟人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每一个想要成为不平庸的孩子的座右铭。
铁杵磨成针,李白一生的坚持,也将成为我一生的坚持。
李白读后感 14
内容简介:在贺知章眼中,李白是“谪仙人”;在杜甫的笔下,李白是“饮中仙”。他还是光明俊伟的翰林学士,是侠义纵横的朋友,是弃市学仙的道士……他是迷一样的存在,他的身世家人,他的君臣遇合,他的离世飞升,无不被谜团层层包裹,疑窦丛生。安旗先生对此做了认真的考订,并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叙述了“诗仙”不平凡的一生。(摘自:百度百科)
这本《李白传》讲述了李白生平,从几个人生阶段讲述了李白:天才少年、仗剑去国、酒隐安陆、待诏翰林、巨星相会、十年漫游、从宾获罪、天夺壮心、千古华章。读完此书,仿佛路过了李白的一生,对李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谈起李白,你想到什么词?诗、仙、侠、酒、月、访名山、四海为家、洒脱豪放、浪漫不羁......很难说有哪个中国人是不受李白影响的,他的诗早已根植中华大地,流传中外,震烁古今。他是幼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陪伴,是中学课本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背诵全文,是自我想象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是遇到不公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放下,是失意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安慰,是得意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骄傲。
在看此书前
李白的形象是扁平的
我们更多的在读他的诗文
很少的理解他的经历
在李白的故事里,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他的豪放不羁以及整个人生追求的政治抱负:有失意,有怀才不遇,酒隐安陆,有步入京城失意而归,有待诏翰林满腔热诚报国却被君王视作太平盛世的妆点,有潇洒离京十载漫游难以一展拳脚,有老来抱着平乱的热情投军却获罪入狱,有流放夜郎遇赦返乡,至老仍欲投军展抱负......
一生起起伏伏颠沛流离,有得意有失意,自比谢安却怀才不遇,但永远怀揣理想想要报效国家,一展拳脚。
李白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是“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是“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在我的心中,他是永远陪伴我们的谪仙人,是浪漫的传奇,是一双从穿越时空的眼睛。
读完本书,李白的形象仿佛更加立体了,像是路过了他的人生,走近了一个不同时空的人,走近了一个陪伴我们成长的朋友。这个在我心中仿佛不知疲倦的浪漫少年,或许他还将陪伴我很久,也将继续安慰我的人生,或许有一天路过李白墓,一定记得给他带一点酒聊表敬意。
李白读后感 15
不记得是第几次读《李白与杜甫》这本书了。从前印象很不好。为的挖空心思地贬低和糟践杜甫,看了叫人生气。我又向来鄙薄郭沫假设的为人。因此,总是带着抵触的心理来读。这一回算是耐着性子,又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对于《关于杜甫》局部,还是极反感。
窃以为这本书的后半部,完全不必写。除了标榜阶级立场之外,看不出郭沫假设在杜诗研究方面下过任何功夫。郭沫假设写杜甫,通篇都是一种“找茬”的调调;读之令人生厌。我们假设想从郭沫假设对杜甫的详细论断里有所受益,注定是缘木求鱼。但假设换一个思路,将郭沫假设对杜甫的阐述,当作特定时代批判的一个典型案例来解读,那么足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于学术史的理解大有裨益。研究20世纪学术史者,不可不读该书,尤不可不细读该书《关于杜甫》局部。郭沫假设挖空心思诋毁杜甫,亦时时见出其天性之黠慧,假设能抛价值判断于一旁,读者自可从中找乐。
但说句良心话,该书的《关于李白》局部,确实写得好。古往今来的`李白研究,并无几人能出其右。我每次读,都要为之拍案叫绝。
郭沫假设的文史功底和才气真是罕见。郭沫假设尤其擅长直觉式判断,往往不待繁琐考证,一眼即能看出问题。郭沫假设论王羲之《兰亭集序》有可能是伪作,说帖中“癸丑”二字写得过扁,清楚是后来添上去的。我最佩服他这种直觉式断论的本领。非兼得天才与学力之长,不能作此直觉式判断。郭沫假设论李白,亦颇多此种判断。譬如他说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奔流咸秦”的“咸秦”二字是“碎叶”之讹;又据魏颢《李翰林集序》“生子曰颇黎”,论断世传李白子名“伯禽”,实乃“伯离”之误。这些判断,皆前贤所未能道。虽然不免有臆测的嫌疑,但足以备一家之说。郭沫假设论李白,处处见出大家风范。诸多判断,看似出于直觉,却又与史实假设合符节。
李白读后感 16
李白的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
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读后感 17
我读过很多本书,其中最令我感触万千的书就是描写李白悲壮坎坷一生的《李白传》。它告诉了我们要刻苦努力,勤奋学习的道理。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李白从小就聪明过人,连作诗都会,但他依旧努力学习。想达到更高的'水准,成年后,他才华横溢,更是作诗无数,受到很多人的敬仰,人人都想接待他,最后还是被皇上看中,做了大官,虽然被陷害在晚年过的并不好,但毕竟辉煌了大半辈子,这都得益于他一直刻苦好学。
李白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人只有刻苦努力,勤奋好学才可以获得一些成就,从而站在高处被万人敬仰,得到别人的称赞。
反观我这个废材少年,一天天漫无目的,听到学习就暴跳如雷。天天就想着玩游戏,考试成绩更是往零分努力,在看看人家李白,比我聪敏还比我努力,身为一名新时代的好少年,我的脸该往哪放呀!再不改变改变,我就真废了。书中有一句话说“有一种力量叫榜样的力量”,李白就是我的榜样,我一定要向他学习,只有现在刻苦努力,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时,都要认真努力,此外还要好好学习,只有那样,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荣誉,像李白一样受万人敬仰。
李白读后感 18
李白是中国历来的诗人中最受人民普遍热爱的一位,是唐代诗人中最闪耀的一颗明星,给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宝藏。
相信读过《李白传》的同学都知道,诗仙李白还是一名剑客。自古以来,凡是有志之士,有理想之士,皆有成为侠客的梦想。仗剑天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兄弟两肋插刀。李白幼时和小伙伴在桃树下舞动桃木剑厮杀,除恶扬善一直是李白的梦想。从《结客少年场》这首诗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佛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行》,无一不体现了李白的'侠客精神。实际上李白的一生全都漫游在了拜师访问、学艺练剑这方面。
从武学方面来说,李白是一个行侠仗义、扬善除恶的剑客,但从家庭方面可以说李白有些不负责任。在李白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第一个妻子是许式,出生在富贵人家,可以说是名门之秀,但是李白拜师出游、游览名胜、创作诗曲,一去就是半个月或是一年多,什么事情都是许式一个人操管,再其加上堂兄一直欺人太甚,最后许式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直到临终前都没有等到李白回来。第二个妻子是鲁女,虽然没有名分,但是甘愿为李白照顾孩子,可是最后李白和宗氏结婚,好在三位妻子都理解李白通情达理,不然的话,这个家可能就过不了了。
李白是孤独的,她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后,李白在湖中捞月溺水而死。李白去世后,他的诗句代代相传,成了千古绝句,他也被后人意为诗仙。
李白读后感 19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白读后感 20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喝酒能喝成这样,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他是谁,不错,他是李白。我十分喜爱李白,自认为与他有“三同”,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同”:喜远游四方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年少便远游四方,志向远大,历经各地,所到之处,所写即所想,天地渺茫,皆在笔墨之下。
远游四方不仅是我的目标,更是我心之所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愿与鹏同翔,飞至名山大川,飞到九霄之上。
“二同”:喜笑傲江湖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进不离身武功高强,不慕富贵,才华横。因为他清高自傲,所以招惹了不少人,我却认为他是“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最后虽然有高力士等人的挑拨离间,他被赐金还乡,却仍然潇洒无比。
我或许不能像他一样说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话,我却能像他一样,做个“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蓬蒿人,广结好友,交谈甚欢,笑谈磨难。
“三同”:喜吟诗作赋
“李白斗酒诗百篇”,每每想到李白酒杯一拿,一饮而尽,大手一挥,笔墨横飞,脍炙人口的诗就写了出来,流传至今,便觉得那是何等的潇洒飘逸。
我这点远不及他,毕竟“诗仙”可不是白叫的',而正是这点更加重了我对他的敬爱,我要向他学习。
他人尽皆知,而我顶多算个无名小辈。
不过,正是如此,我要做个李白,与鹏同来;我要做个李白,明震天外;我要做个李白,逍遥自在;我要做个李白,被人崇拜……
白即我,我即白。
李白读后感 21
盛唐,充满传奇,是个海纳百川的时期。它有气度,万国来朝,不夜长安,胡璇琵琶,葡萄美酒;它有诗意,诗人齐聚一堂,皆为大鹏,皆可超然,世间万物都能在他们的笔下转动。
盛唐是那么灵动,那么雍容,那么肆意。身为华夏儿女,我们总想着去见一见历史中光辉的大唐,当然也想去会一会传说中的李白。读完《李白传》后,我更加理解他,甚至心疼他。
李白是少有的天真的人。一人、一剑、一马、一酒壶,他从二十多岁便寄情山水,登黄鹤楼、游洞庭湖,还去看赤壁。风至听风,花开看花,雨落赏雨,雪至观雪,李白那么率性,有抱负,更有自由的灵魂。
李白的'一生都在奔波,故乡总是被李白抛在身后。可他又是那个富有情怀的人。他会把浓烈的乡愁寄托于月光,在那个寂静的夜晚,由衷地感叹出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还是个既侠骨柔情又胸怀天下的人。《李白传》中不仅讲述了李白少长巴蜀、出蜀漫游等故事,还提及了他的抱负和理想,自然也会讲到他的狂妄与不羁。毕竟世上还没有几位诗人可以让贵妃磨墨、让高力士脱靴,大概只有李白一人吧!
成也才华,败也才华。当一个人对自我的才学太过自信后,往往就会为此执念一生。无疑,李白就是这样的人。他不甘心自己早被誉为“谪仙人”,却还是没能登入朝堂;他不甘心拥有那么多崇拜他的人,却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更不甘心,为何不能实现心中理想。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年少时,初读这句诗,我以为这不过就是李白感叹小舟在湍急的江水中穿过重重山峦的场景。长大后,我才发现,他能写出这句诗是因为拥有宽广的胸怀。
尽兴而活,永是赤子。愿每个人都能不惧山高水长,都能看九天银河、追青天明月,最后也能说出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读后感 22
李自成,是一颗曾璀璨一时的巨星,英雄辈出的时代培养了他,他又装饰了历史的星河。
也许,没有项籍的四面楚歌,就不会有之后的强汉盛唐;没有曹孟德的赤壁之败,就不会有之后的三国鼎立;没有岳少保的莫须之死,就不会有之后的蒙古帝国;没有李自成的山海之败,就不会有之后的康乾盛世。
一个少年,在诛杀贪吏后,远走天涯。那塞外的风是他的伴侣,那冰冷的雪是他的`被铺。走过朱明万里江山,看过人间百态炎凉,穿过大漠滚滚黄沙,他的心中何曾没有过惆怅?他痛苦过,他沉默过,他疯狂过,他想要走出一条济世的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那条路——揭竿起义!
1644年前的李自成势如破竹,1644年后的他兵败如山倒,为何前后反差这么大?
我觉得根本原因在于大势(所趋),抓住了这个“势”,围绕这个“势”布局,环环相扣,再配合运气方可成就大业。
1644年前,李自成明白自己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明朝,小说里他发布的《九问九劝》,喊出了老百姓、不得志的地主阶级的心声,鼓舞人心,所以他势如破竹,横扫中原,西安建国,问鼎北京。
1644年后,他推翻了明朝,这时他有点“拔剑四顾心茫然”,他不知道下一个“势”在哪里,此时的“势”就是与清朝的战争,但在此之前必须打好根基,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后,方可出击,可是他太心急了,外加各种失误,所以他败了。
李自成本人的性格前后反差很大,昔日兵败潼关,仅有18骑相随,但蛰伏于深山之中,日夜练兵,收集旧部,联络其他盟友,可见他有百折不挠的品质。且当时他求贤若渴,从善如流,无论是与明军作战,与张献忠谈判,处理内部叛变,都体现出他临危不乱,多谋善断。
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无论做人做事,抑或是我们办案执法,都要审时度势、冷静思考、纵观全局、统筹规划,自觉从事实证据、从实际情况出发,即使在享受凯歌高奏、鲜花美酒的时候,也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否则美好的一切瞬间就会变成镜中花,水中月,如同昙花一现般消失得了无踪迹,而留下的却是深深的遗憾、长长的叹息。
李白读后感 23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文学史上,大概没有哪个文人所受的关注和喜爱能与李白相比。喜欢他,不仅是因为他盛满世间万种风情的诗,还因为他“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更因为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
读罢随园散人的《李白传》,我再次感受到了大诗人李白的豪情万丈、意气飞扬,但那份豪放里分明有郁郁不得志的悲伤。李白终生为理想奔走,他相信,那个清明盛世不会让他的才学埋没;他相信,天高地远,总有鹏程万里的时候;他也相信,即使前方是断壁残垣,他也能以凌云之笔,画出日月倾城。可他的夙愿始终难了。他多次像达官贵人推介自己,介绍自己的经历、才华和气节,都以失败告终。天宝元年(742年),玄宗在长安金銮殿召见李白,等了十年,他终于如愿走入了庙宇之堂。再入长安,李白颇有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心境。唐玄宗对李白厚爱有加,李白以为他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气,像管仲、诸葛亮那样大展宏图,谁知玄宗看重的只是他“笔落惊风雨”的才气,从未想过让他成为辅弼天下的政治家。李白手中的那支笔,本想描摹宏图大志、壮丽山河。可现在,却只能描写盛世的歌舞升平,只能描写君王和妃子的风花雪月。他的赤胆忠心无人过问,年华盛世湮没了他所有的雄心壮志。他不甘心,却也不愿苟且。他选择离开长安,把自己交给了一壶酒、一帘月、一首首诗。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出走多年,归来仍是少年。历经岁月沧桑的李白依然保持着狂放和天真,所以他的诗才能那般飘逸洒脱,或许也正因如此,曲意逢迎的官场,注定不适合他。李白的人生可谓落寞,晚年还经历了牢狱之灾和流放之苦,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以诗人的`姿态立于岁月之上,把酒吟诵,长啸仰天,衣带生风。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像李白一样有想要抵达的彼岸,但往往拼尽一生,也未能如愿。即便如此,那又怎样!我们都要在风雨兼程中渐渐老去,最重要的是,我们以何种姿态走过,那才是生命的质感。
李白,已去千年,但他的诗还在,他的精神还在。他的璀璨夺目,将永远被岁月典藏。
李白读后感 24
20多年前的一段时间,我很喜欢读各种古代文学家的传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冯至的《杜甫传》,朱东润的《陆游传》,乃至李长之的《李白传》和《陶渊明传》,都是那时候读的。最近,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透半边天,令我突然就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这几本书,尤其是李长之先生的《李白传》。但遍翻书箧,不见旧书,倒是架上有另外版本的新书,遂重读了一遍,前半部分看得更仔细些。
这本书的作者李长之,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文史大家。他师从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与吴组缃、林庚、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在多所大学任教,研究李白,是他终身的志趣。
李长之先生的《李白传》,其实是两本书的合集,前面的`是《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是1941年出版的作品,后面的《李白》,则是建国以后应三联书店的邀请,重写的李白传记。在我看来,第二部李白传,虽然写得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但就李白之为李白的传神描摹上,比第一部有一定的差距。粗略地概括,第一部可以称为“文的李白”,第二部可以称为“史的李白”。我们当然更喜欢那个“文的李白”,因为这与我们对李白的内心感受是一致的。
中国诗的文化绵亘三千年,无论李白之前和李白之后,都只有一个李白,所有的古代诗人,与他都不一样。诗才如李白者可以有数个,但其他几位,可以被某一部分人视为同类,而被另一些人视为异数,但李白,所有的人看他都是异数。你可能与苏东坡亲近,或者视杜工部为友人,乃至能与陶渊明把酒东篱,但李白,你只能远远地仰望他,他是“每个人的远方”。贺知章叫他“谪仙人”,就是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不是我等凡夫俗子。
李长之先生笔下的李白,尤其是《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虽然书的名字很笨拙,但就勾画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生言,却是十分传神,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有文学家的才情,他用李白强烈的道教信仰串联始终,写出了一个活的李白,他的“生命与生活”,他与儒家之格格不入,他随父亲侨居中亚的独特经历,他强烈的游侠意识,他亲力亲为的道教徒生活,他政治上的狂热与笨拙,他诗风上的“清真”与“自然”,都强烈地提示我们他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另一个天地,令我们观照自身而自惭形秽,心生羡慕却无法学习。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李白。我读过好几本李白的传记,就走进李白内心这一点,李长之先生是最好的,没有之一。
李白读后感 25
生来不凡,会想要在这世上留下怎样的痕迹呢?是不平者的悲叹,还是闯荡世界的豪言壮语?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学习、吟诵李白的诗歌,在课堂和书籍里,他都是一个极其洒脱、超然于世间的人物,可能对于大众通俗读物的编写之中,也不忍心为这一传世闻名的诗人增添太多悲伤的色彩。
所以我并不知道他老年时的那一座孤坟,不知道他盼望已久的那一纸起复的文书,在他死后的'第一年才传达,那时候世人才为无处寻得这一位诗人透露出那一分迷茫和无措。当我把这一形象和结局套入写下那无数种月亮、无数次饮酒后潇洒挥笔成就无数名篇的诗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总会隐隐作痛。即使身后名以有,且达到了李白从未预料到的地步,可在世时萦绕一生的遗憾,真能得到弥补吗?
有大才者当入世,倘若这大才只能作为当权者歌功颂德的吟诵诗篇,这一颗渴望报效王朝的野心又如何能实现?文学上的地位,并没能在仕途上帮到李白太多,商人世家的出身也阻拦了他被举荐的出路,恃才傲物的言行举止,又让大多数人将他视为眼中钉,或干脆视而不见。一次次的受阻,没有磨灭他那一份斗志,他有着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斗志,几次出游,也让他收获不少益友,如果大唐能永远处在这盛世之中,即使无法在朝堂中寻得从政之乐趣,我相信在这觥筹交错之间,李白也能在“诗仙”与“酒仙”之中寻得自己精神世界的充实,奈何人生无常,世道也并不顺遂。
于是恰是在这人生的暮年,李白又经人生之起伏。这一颗文学上的七窍玲珑之心,并没有分享太多灵气在政治嗅觉之上,反而可能给了李白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历史的潮流中,他逆流而上,而最终遭受重创。我觉得及时在大赦之时享受了回光返照一般虚伪的希望感,而之后的时间仿佛是为了让这一“人间仙”在现实中彻底沉沦,再夺其“大鹏展翅”之雄心,困于病弱躯壳之中。
所以,即使在当世留有才名,但唐朝的每一颗文学之星都光芒万丈,所以是否在那个年代,我们推崇的诗仙也并未是世人的唯一。所以上天不忍,将他早日剥离这世间,不去看盛世之后乱世又起,风云动荡的那些年,留有他的志气与傲气。在后世再拂去盛名之上的那一层层灰尘,打开诗人笔下那一段段独他所有的人生经历,浓缩成那一首首诗歌,供现世人口口相传。仿佛,那些年的遗忘,从未存在,那一段段壮志难酬的故事,也不曾是他所经历过的。
读他,天才与疯子确实只在一念之间;读他,取得人生成就的同时,确实无法承担起生存与世的其他情感寄托。世人曾经负于他,可他岂又未曾负于亲近之人。不如将这一段往事随风遗忘,存留于世的唯有诗仙盛名。
【李白读后感】相关文章:
李白故事03-12
李白经典诗句12-18
李白的故事02-02
追随李白10-20
李白的诗词11-06
李白的古诗12-01
李白的经典古诗11-17
李白的经典古诗03-21
李白的名言12-09
李白的诗歌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