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

时间:2024-07-24 15:50:36 李白 我要投稿

(合集)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故事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风格豪放奔放,意境奇妙,被誉为“诗仙”。李白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博览群书,善于吟诗作对,十几岁时便已小有名气。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合集)李白的故事

  一次,李白听闻唐玄宗李隆基正在招募有才能的人,他便毅然离开家乡,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一路上,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领略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这些经历也为他的诗作增添了不少灵感。

  到了京城,李白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一些权贵的赏识。在他们的引荐下,李白终于有机会面见唐玄宗。唐玄宗对李白的诗才大为赞赏,赐予他翰林供奉的职务,让他在宫廷中写诗娱乐。

  然而,李白的抱负并不在此。他渴望能为国家出谋划策,做出真正的贡献。但宫廷中的生活让他感到拘束和无奈,那些虚伪的权贵们也让他心生厌恶。于是,他开始借酒消愁,时常在酒后吟诗,甚至醉倒在宫廷中。

  有一次,唐玄宗让李白为杨贵妃写一首诗。李白趁着酒意,竟然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这让高力士感到十分恼怒。此后,高力士便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渐渐地,唐玄宗对李白也产生了不满。

  终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了京城。这对李白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信念。

  离开京城后,李白继续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诗歌也越发豪放洒脱,充满了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李白的晚年,他遭遇了一场牢狱之灾。据说,他因卷入了永王之乱而被流放。尽管身处困境,但李白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创作出了许多令人赞叹的'诗作。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歌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理想,不为世俗所累,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焕发出无限的光彩。

李白的故事2

  相传天宝初年李白来到长安,在一间酒楼里与贺老前辈相遇了。李白先是拿出自己写的《乌栖曲》 给贺老看,贺老看罢,赞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李白心里想,这篇都能“泣鬼神”,俺其他的作品还不让玉皇大帝哭成泪人儿啊?于是从诗袋里取出了自己最得意的《蜀道难》。贺知章读罢,激动得无以言述,长叹道:“凡人哪里就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呢?小李啊,你肯定是天上的文曲星遇谪下凡!”于是他把李白唤作“谪仙人”,并且郑重声明:这顿饭我老贺请了。可是贺老一掏腰包,发现没带银子,只得解下腰间皇帝御赐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大醉而归。

  您看,贺老是朝廷三品命官,在一间小酒馆里吃饭,就是吃霸王餐都算是给老板天大的'面子呀。可是贺老要“进取于善道”——隆重推介诗坛新人,而且又不想以官欺民,所以才把御赐的金龟拿来换酒。御赐的金龟当然重要,一般人舍得命也舍不得它,可是贺老却将它拿出来换酒,这才能真正见出诗坛老前辈对后学的无比关怀。

李白的故事3

  一直以来,世人都知道李白是一位“斗酒诗百篇”的大诗人,然而,少有人知道,李白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古惑仔”。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的《侠客行》不仅仅在写他所景仰的古时的侠客,同时在暗写他自己的经历。《新唐书文苑传》特别指出,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李白在向别人推介自己的特长时曾说:“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明明白白地强调:自少年时,他就开始学剑。他生怕别人会因为他的五短身材而瞧不起他的功夫,解释性地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义气!”(《上韩朝宗》)李白身材不够高大,但身轻体健,有万夫不挡之勇。唐代流行斗鸡活动,年轻时的`李白脾气火爆,在一次斗鸡活动中,大发神威一连手刃了好几个泼皮。“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在闹市拿刀砍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折不扣的古惑仔。首都师范大学的教师檀作文就写了一本《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

  为了学剑术,提高武艺,李白又专门到山东。他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一诗中写道:“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唐代文人裴敬写过一篇文章《翰林学士李公墓碑》,里面讲李白“常心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大唐有三绝,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张旭和李白都是饮中八仙;裴将军是李白的师父,是大唐第一剑客。李白作为裴旻的徒弟,其剑客身份确定无疑。

  李白除了有一个著名的剑客师父外,还有一个杀手徒弟,有诗为证--《赠武十七谔》,他的徒弟叫武谔,排行十七。从这首诗的序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

  门人武谔,深于义者也。质本沉悍,慕要离之风,潜钓川海,不数数于世间事。闻中原作难,西来访余。余爱子伯禽在鲁,许将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笔而赠。

  李白说:我徒弟武谔不善于说话,却是个讲义气的人,而且沉稳、凶悍。他听说安史之乱爆发了,就来拜我为师,准备为国效力。我的儿子伯禽在山东,我没有办法去看他。可是武谔说他有本事把少主人救出来。我在感激之余,就写下了这首诗送给武谔。武谔是个杀手,不是诗人。他拜李白为师,是要学武艺,而不是学诗文。

  千古文人侠客梦,在唐代,作侠客、为大将是当时年轻人的普遍追求,是一种时髦的人生观,是太平盛世的时代精神。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李颀说:“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古意》);高适说:“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燕歌行》)等等,概莫如是,实风尚所致。所以,李白追求高明的剑术,一点也不奇怪。

李白的故事4

  万州城中太白岩,海拔不过400米,因李白曾在此读书而得名。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故尓此山又有“白岩仙踪”一说。这个仙便是诗仙李白。仙家过此,留有诗否?没有。这就怪了,太白岩上古今名家题刻无数,其中尤以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的《西山碑》闻名遐迩,怎么会诗仙竟然无诗呢?这就叫人疑惑了。于是将目光投向荒草石岩,投向明朝嘉靖年间刻下的八个怪怪的汉字,是字不像字,横七竖八,歪歪扭扭,大小不一;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缺一笔,有的多两划,有的只有半边……用重庆方言讲,纯粹是乱劈柴!

  经专家考证,这是诗,是“神智体谜象诗”。这种诗既高深且古怪,以意境作画写字,悟人悟己,设想新奇,靠字形的变化,大小、粗细、长短、笔画增损、缺笔等技法形成异常外观,引人揣测猜谜,故称“谜象诗”;读之能启人神智,故叫“神智体”。太白岩这首谜象诗,由“竹、岩、亭、门、夜、事、有、来”八个变形汉字和错别字,组成了一首五言诗。诗中每个汉字均不成字,却又暗藏玄机,几百年来,无数人对它揣测猜想,寻找合理解释,但是对于每一种解释,人们又莫衷一是,于是把这八个字的山石称为“诗谜碑”。

  世上无难事。人中自有高人在。众人竞猜中,较为统一的破解是这样:

  第一字“竹”字写得很小,谓之“小竹”;第二字“岩”,压扁了横着写,谓之“横岩”。这两个字构成诗的第一句,叫做“小竹横岩栽”。第三个字“亭”,却缺了两划,显出空隙,所以谓之“空亭”;第四字是个难认的古体字,像是半开的门。此二字连起来读:“空亭门半开”。第五个“夜”字写得很长,谓之“夜长”;第六个是“事”字,却缺了一划,也就是缺了个“一”字。这就构成第三句:“夜长无一事”。第七个是“有”字,偏着写,叫做“偏有”;第八个是繁体的“来”字,一个来字三个人,但碑上在一横下面缺了个“人”。连读构成“偏有一人来”句。这个一,也可解释为“佚”,没有的意思。所有八个怪字,连成完整句子是——“小竹横岩栽,亭空门半开。夜长无一事,偏有佚人来。”

  行文至此,这座属于巴渝奇景、中国名胜的万州太白岩,怪字、怪诗之谜已然破解,只是缺少点文采和诗意。然而,高人之中更有高人,其见解从诗仙与太白岩的关联入手,反复对神秘的`八个字揣摩,拈须沉思,终于从那个“来”字揣测出新意。“来”是简体字,繁体是“来”。碑上残缺,少了一个“人”,啷个办?简单,加上个“人”就行了。“加人”!嘻,“加人”不就是“佳人”吗?才子配佳人,这一破解,谜诗成爱情诗了。再则,第一字“竹”,不就是“烛”吗!这样一来,怪怪的八个字,演变成这么一首情诗:“秉烛上横岩,空亭门半开。深夜待一事,顷有佳人来。”

  破译者还说,在太白岩上留下这八字谜象诗的不是别人,正是李白自己。不好意思明说,写几个谜象诗怪字让人猜。大约1300年前,25岁的李白出川前在万州停留近半年,浪漫少年郎,曾与一美貌佳人深夜约会……果真?若真,与李白同时代的唐宋文学大家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几乎所有大腕名流,都到过三峡名城万州,到过万州城中太白岩,怎没见提到过如此带娱乐味的史料?正所谓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李白的故事5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

  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李白的故事6

  搁笔

  在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题诗搁笔”的一段佳话。登上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萋萋洲。乡关何处是,烟波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客,三”。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台上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外,二水中分洲。总为浮云能蔽日,使人愁。”

  诗友挚情

  ●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沿运河到了。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更为默契,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之情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店。”李白素好,又闻有如此,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潭水酿成的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桃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为白写序

  曾与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唐肃宗时李白曾投身于永王李璘幕府帐下,因李璘丹阳起兵叛乱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治罪流放。后虽被大赦,但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流浪到当涂,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当涂安置下来,上给予多方照顾。李白死于当涂,终前,把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不负重托,便用精美的书法把书稿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还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流传于世。李白的诗作所以能广为流传,除诗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外,李阳冰编辑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没。

  考证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唐人所撰李白身世资料,最可信者,除魏颢、李阳冰分别为李白编集所写的序文外,再就是刘全白、范传正于李白身后为他写的碣记和碑序。“白本家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魏颢《李翰林集序》);“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君名白,广汉人。”(刘全白《唐故翰林李君碣记》);“神龙之初,潜还广汉。...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祖母梦长庚而告祥。”(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魏称绵,李称蜀,刘、范称广汉。实则地点相同而有详略之别,魏、李、范三人均指明李白生于蜀中,为蜀中绵州(汉称广汉)人。20世纪70年代,提出“碎叶”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李白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普遍采纳李白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的说法。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晚年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引发疾病而死(见《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也有说是醉酒入江中捉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身世之谜

  关于诗仙李太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当时就讳莫如深,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历史的尘幕中看出了蛛丝迹。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当代,才有《中国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成之后。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持同样观点的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而朱秋德的《论李白的宗室情结及对其诸要素的影响》(《丝路学刊》1997年第4期),更对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诸要素作出一番综合考察和评价,以期接近历史本来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们主要引据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时,其中的身世内容当出自李白口授,范传正作《序》时有李白孙女陪范主持其祖父迁墓之事。

  朱秋德在他的中说:“李白作为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剧是命定的,是谁也无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脉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为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间首鼠两端。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质和精神枷锁中度过的。他是戴着镣铐的人,而这镣铐世人看不见,只有他自己知道。”

  祖籍迷

  虽然90年代以后大多数学者认同李白出生地在四川江油,但是关于李白确切的出生地还是存在争议,大致学者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地方:分别是四川绵阳江油、陇西成纪、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

  ●四川绵阳江油

  20xx年8月21日,江油市委宣传部致函中央电视台、湖北省安陆市委宣传部,认为江油才是李白的故里,安陆涉嫌“侵权”。

  20xx年8月24日,安陆市政府发专函给江油,希望两地能“共享李白”。

  20xx年8月28日,江油市旅游局向安陆市政府发去律师函,希望对方在10日内,立即停播或删除含有“李白故里”字样的宣传广告片,并保留用法律手段进一步追索的权利,最后胜诉。

  ●陇西成纪

  李白祖籍早于古书有记载《草堂集序》云:“……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李阳冰《序》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魏颢(唐前进士,曾亲访李白,二人“相见泯合”)《李翰林集序》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范传正《墓碑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新唐》说:“李白,字太白,兴圣九世孙。其先,隋末因为犯罪迁徙至西域,神龙初返还,客居陇西。”《碑序》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孙女搜于箱箧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数十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世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仕禄。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

  20xx年3月,甘肃籍学者达写了一篇《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的文章,随即当地组织了网友签名等活动,颇为热闹。

  ●吉尔吉斯斯坦

  根据郭沫若等学者德尔考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李白生可能生于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李白《与韩荆州书》:“我本是陇西平民,流落至之地”,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20xx年10月29日,吉尔吉斯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朱萨耶夫·古邦访问安陆,称李白故里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克市,希望托克克与安陆两个城市能够以李白为纽带,共同担负起弘扬李白文化的责任,并进一步拓展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事实上,早在20xx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长拉耶夫就对中国媒体表示,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就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他们正与中方协商要为李白塑造一个纪念雕像,推动两国李白文化的经济合作。朱萨耶夫·古邦造访安陆,更是表明吉方已经认识到李白故里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力图分上一杯羹。随后,两地草签了一系列文化和经济的合作意向。

李白的故事7

  唐天宝初年,李白在去长安途经黄河时,被黄河波涛汹涌、咆哮奔流的景象所震撼,酒酣时写下了大气磅礴的《将进酒》。这首诗也打开了李白的仕途之门。通过礼部侍郎贺知章的举荐,唐玄宗在读了《将进酒》后,说:“真没想到还有这样大气派、大手笔的诗人,带他来让朕看看。”于是,贺知章把李白引上了殿。李白在大殿上又当场写下了一篇大唐以来皇帝功绩的赞颂文。文辞华丽,句式工整,文畅意达。唐玄宗连说了三声“好”,并让李白在翰林院里做事。

  李白到了翰林院后,别的事都能克服,唯独这喝酒的嗜好改不了。只要翰林院没事,他就跑到外面喝酒,翰林院的主管也管不了他。一天,唐玄宗叫乐工写了新曲子,要李白来填词。太监到翰林院去传李白,翰林院主管说:“李白不在,您到太元酒店找,准在那里喝酒!”果然,李白在那里已经喝醉了。太监到他面前向他传旨进宫,他手一挥,说:“李白喝酒赛神仙,今天我就要在这喝酒,哪里也不去!”太监一看,真醉了,可怎么交差啊!一边赶紧用凉水给他敷脸让他醒酒,一边用轿子把他抬进了宫。李白这时是一半清醒一半醉,但他装成全醉。因为他不喜欢做御用文人,也不愿见了唐玄宗下跪,喝醉了,就可免了。唐玄宗说:“朕这里有一套曲子,没有词,你把这词给填上,填不上不许回去!”坐在地上的'李白一听,心想,这好办。正待起来,猛然看到旁边站着的奸臣宦官高力士。李白平时听说过这个人的许多劣行,心想,今天整治整治你。于是他把脚一伸:“把我的靴子脱了!”高力士平时趾高气扬惯了,现在一个小小的翰林官竟敢叫他脱靴子,简直气昏了。

  不大一会儿,李白就把歌词《清平调》六首填完了,唐玄宗非常满意。可高力士恨得牙根痒。一天,杨贵妃叫高力士陪着到御花园赏花,玩到高兴处,禁不住唱起了李白写的《清平调》。高力士故作惊讶地说:“哎呀,李白在歌里故意贬低贵妃娘娘,娘娘没听出来吗?”高力士找出其中一句“深夜千帐灯,美人梦不成,屋外海棠红”,说:“李白这意思是您别高兴太早了,外面还有比您漂亮的,让您觉都睡不好,这不‘屋外海棠红’吗?”杨贵妃让高力士这么一解释,禁不住对李白怀恨在心。

  几天后,杨贵妃和唐玄宗在一起喝酒,唐玄宗说李白很有才华,朕想提拔他。杨贵妃一听擦起了眼泪,并把高力士的话说了一遍,特别强调李白喝酒时说的“李白喝酒赛神仙”。唐玄宗想:“联是皇帝,他是神仙,他比朕大啊!这样的人怎么能提拔重用呢?”就这样,李白被唐玄宗渐渐疏远了。李白也觉得他在唐玄宗身边不过是皇帝散心解闷的工具,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不可能的,于是便辞官回家继续放情山水。

李白的故事8

  杨贵妃是李白的铁杆粉丝,总想李白为自己写几首诗,就要玄宗把李白宣进宫来。

  其时,李白正在安徽玩耍,听得皇上宣召,只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很是兴奋,牛气冲天的诗句脱口而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在皇宫享受着大唐最高规格的款待,皇上为他倒酒,娘娘为他磨墨,宦官头儿高力士为他脱靴子;写出一句诗来,不论好与不好,皇上娘娘都叫好,都有赏。可是,李白不爽,他是来为匡扶大唐江山的,不是来耍笔杆子逗女人开心的。如果每天只能为杨贵妃写云想衣裳花想容之类的诗句,李白会羞愧而死的。

  皇宫里越来越没趣,李白就拎着个酒葫芦走出皇宫,边走边唱边喝酒。酒喝完了,就随便走进一家酒店打一壶,继续喝。喝多了酒,就难免浑身燥热,就得把衣服纽扣解开来吹风;再喝下去就醉了,醉了也没关系,长安街上的酒家老板个个认识李白,他可以趴在任意一家酒家的桌子上呼呼大睡。

  这一天,玄宗出巡回长安,远远地看见李白踉踉跄跄进了一家酒楼,就吩咐摆驾过去,唤李白出来写诗耍子。皇上驾到,街上百姓和酒楼老板食客齐刷刷跪下,只有李白依然沉睡。高力士高呼:皇上驾到,李白接驾!李白努力抬起头来,拍着敞开衣襟的'胸口,说:我是酒仙,谁也不见。

  玄宗很是扫兴,拂袖而去,说:就让这酒鬼成仙去吧。

  皇宫的大门从此不再为李白开启。

  杜甫后来写了个《酒中八仙歌》,李白那一节,写的就是这件事: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只是,诗中的不上船,不是指上水中的船,长安市上没有船,而是说李白没扣衣襟敝着胸。船,衣襟也。

李白的故事9

  少年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续诗的故事

  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 717 年)五月,涪江暴涨,淹没了大片良田,冲毁了许多民房。可昏庸的彰明县令不但不设法救灾,反而硬拉着衙门里的人去观赏水景。

  他们来到江边,只见黄水滔滔,急流似箭,浊浪中,卷杂着破板烂席、残枝败叶。忽然,有人惊叫起来:“死人!”众人随他手指方向仔细一瞧,果然有一具女尸从上游漂下,猛地一个大浪,尸体被冲到岸边,在芦苇丛中转了几转,一会儿又不见了。

  面对被溺死的女子,脑满肠肥的县令却诗兴大发,摇头晃脑地吟唱起来:“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珠。”只作出这几句,他就吭吭吃吃接不下去了。

  被迫随行的李白早就心中有气,眼下看到昏庸的县令竟以死尸寻欢作乐,更是火顶脑门,于是满怀疾愤之情,续了四句:“绿发随波改,红颜逐浪无。因何逢伍相?应是怨秋胡。”诗中,李白辛辣地讽刺县令就象春秋时代行为不轨、玩弄妇女的秋胡,应该让被吴王夫差冤杀的伍子胥化作怒潮淹死。

  县令一听,脸色顿变,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李白料定县令必将寻机报复,便收拾行装,弃职回家了。

  李白非常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他多次漫游长江南北,黄河上下。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上,几乎印满了李白的足迹。那些烂漫的山花发出一阵阵芳香,那些快乐的小鸟啾啾的`叫着,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所以,他常常到各地去游玩。

  李白跳月的故事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

  李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白赏月的地方。

  李白泪别汪伦的故事

  一天,他收到一个叫汪伦的人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写着:先生喜欢游玩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请您来我们皖南泾县玩吧。李白看了这封邀请信十分高兴,马上收拾行李就向泾县出发。

  可是到了泾县以后,李白朝四周张望了半天也没见到什么十里桃花,更别提万家酒店了。正在纳闷,一个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来说:李白先生,见到你真是太荣幸了。我就是汪伦。汪伦接着便解释说:我信里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个桃花潭,而万家酒店呢,是说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好朋友。

  汪伦邀请李白在他家住一段时间,叫妻子做了好多乡喷喷的饭菜,还拿出了酿造多年的好酒热情地招待李白。他们边吃边聊,真是愉快极了。后来李白又到附近的几个朋友家住了几天。可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李白去办呢。

  所以待了几天后,李白决定要离开了。但为了不给汪伦添麻烦,李白并没有专门向汪伦告别,他准备悄悄地坐船回家了。谁知就在李白已经上了船而船正要开动的时候,汪伦赶到了。

  要知道如果再慢一步,就来不及了。李白听到汪伦和村里的乡亲们手拉着手一边唱着为他送行的.歌,一边用脚踏出节奏。李白又惊又喜,他没想到汪伦会和这么多村民一起来河边送他,这些老百姓对他实在太好了。

  他只觉得心头一热,眼泪差点掉了下来。就这样,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诗名叫《赠汪伦》。诗的后两句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来送我的情谊深呀。

  这首送给汪伦的诗为什么会这么美好动人,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呢?因为它抒写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普通人之间纯真质朴的友情。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李白能得到老百姓特殊喜爱的很重要的原因哦。

李白的故事10

  今天上古诗课的时候,老师教了一首李白的诗,读着读着,我就来到了唐朝,看见了中年时期的李白。他长发飘逸,一身布衣,高高的个子。

  那时我有三十多岁,个子和李白差不多高。在这个年代里,李白领着我走了许多地方,我们看到了许多的名山大川。刚出来时,我和李白来到了峨眉山,我就在那里看那些看不够的'风景,可是李白看着看着就作了一首诗,是《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当时我觉得很怪,看着峨眉山,李白就想到了三峡,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又过了四个月,我和李白来到了武当山。到了武当山我的收获很大,李白教会了我很多知识。从此,我和李白成了好朋友。

  后来我们到了唐朝的首都长安,住在客栈里。住到客栈里的第二年,八月十五到了,我看出来李白很想家,于是我就出去买回来两坛子酒,让他多喝些酒,安慰他别想家。可是谁知道李白他借酒浇愁愁更愁,更想家了,喝着喝着就诗兴大发,吟起诗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哈哈,真没想到啊,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有我的功劳啊。此后,我和李白的感情更深了。

  李白的性格很开朗,也很平易近人,他平时总和我开玩笑。但是有时心事也很重,每当这时,就跟我谈他小时候在家乡的那些事,他的家乡情很深啊,有时李白都流泪了。他对我很信任,就像对待亲弟弟一样亲热。

  想着想着,老师来到我面前,惊飞了我的白日梦。我多么想见到李白,跟他走一回呀!

李白的故事11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李白的故事12

  给李白写了一封信,称这里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李白看完信后非常高兴。立刻动身乘船去汪伦所指的村庄,可是到了那儿,却发现哪有什么桃花和酒店啊,汪伦笑着说:我所指得是十里以外有一棵桃花树,和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并不是有方圆十里的桃花树林和一万家酒店。李白一楞,马上又笑着说:我堂堂一个大诗人居然被你给骗了。然后便答应汪伦在他那儿小住几日,并答应他一定作一首诗送给汪伦。汪伦十分高兴,于是便带着李白游遍了这个地方的'风景名胜。而李白和汪伦也聊得十分投机,常常彻夜长谈。而白天则和李白一起喝美酒、作诗。

  几天时间一眨眼就到了,可李白却还没有作出首好诗,李白觉得自己愧对汪伦,于是便匆匆告辞,准备回去。

  李白立在船头,久久凝望着汪伦家的方向,这时一个人朝他走了过来,还唱着歌,仔细看时,才发现是汪伦来送他了,李白潸然泪下,诗兴大发,作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故事13

  李白走进了穿梭机,来到了二十一世纪。

  不久,他生病了,他来到医院,填好了单子去验血。“先生,请问尊姓大名?”医生问。“李白。”“啊!李白呀,李白,真的是李白,李白啊!李白……”“先给我验血呀,快点! ”“哦,我给你验,验了血后,请在这张纸上写上你的尊姓大名哦! ”医生边说边递给李白一张皱巴巴的纸。“好吧! ”李白回答。医生给李白验好血之后,李白签了名。医生说: “你身体不好,你再去挂个针吧! ”说着便亲吻了一下那张皱巴巴的纸。

  听说身体不好,李白有点着急,心想:我李白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怎么能英年早逝呢?于是,用仅有的一点钱买下了一百多元钱的打针药,就匆匆忙忙地去打针了。

  来到打针台前做皮试,护士问: “您叫什么名字? ”“李白。”“啊!李白,李白,真的是李白……”护士比那个验血的.医生还要激动。忽然,护士对李白说: “李白先生,您应该买些眼药水,您眼力不太好! ”“为什么? ”李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您想想,从您写的《静夜思》里面‘疑是地上霜’就可以判断出来了,您竟然把月光看成霜,真是不应该呀! ”“好吧,我买点眼药水。”李白说着,来了个全身大搜查,可怎么也找不出钱来了。护士一把就把李白推出去,李白只好回了家。

  一回到家,李白就把《静夜思》改了,改成了这样:床前明月光,不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两眼泪汪汪。

李白的故事14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个性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李白其实没酒量这得先从“斗”说起。此刻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以前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必须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能够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貌,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此刻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必须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此刻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此刻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此刻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此刻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

李白的故事15

  我漫无边际的走在大街上,一个诗人也没有碰到,手中的采访本一片空白,半个大字也没有。

  前几天我莫名其妙的穿越到唐朝,唐朝可是我国诗歌创造的黄金时代,何不趁着这个老天爷送给我的好机会采访采访一些古代的名人呢?

  正想着,突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定睛一看,原来我来到了江南最豪华的酒楼——黄鹤楼。

  忽然我的耳边传来了一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咦?这不是李白的《宋孟浩然之广陵》吗?我眼睛一亮,三步并作两步,一口气跑了上去。

  来到楼上,果然看见了李白和孟浩然在哪里吟诗作对。

  只见李白一手拿着酒杯,口中还念念有词:“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好,好。”只见孟浩然大声的称赞起来。没过多久,孟浩然起身告辞,我趁着这个空当跑到李白的身边,恭恭敬敬地说道:“小生素闻李白诗仙的盛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李白看了看我说道:“我今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定然和少时的努力分不开。”说着想回忆起了往事:“小时候我虽然聪慧,但难免调皮,一日上课我出神发呆被老师责难,心里难受,回家的'时候路过河边看见一位老人在河边手中拿着一把铁杵在河边打磨,我一好奇便走过去询问:“老大娘你在干什么啊?”老大娘抬起了头,摸了摸头上豆粒大的汗珠微笑的说道:“我在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呢。”我立即瞪大了双眼说道:“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啊?“老人慈祥的笑了笑说道:“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说完便继续埋头工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肯努力,不管什么事都可以完成!”

  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李白笑了笑,便拂袖而去。

  我坐在那里反思了良久,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是啊,只要肯努力,无论什么事都可以完成。

  为了我们的美好明天,奋斗吧!

【李白的故事】相关文章:

李白的故事05-18

李白的故事02-02

李白故事03-12

诗仙李白的故事05-28

李白的故事大全03-24

(荐)李白的故事06-20

李白的故事(推荐)06-24

李白的小故事05-20

李白与王昌龄的故事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