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林清玄《月到天心》鉴赏
《月到天心》是林清玄一篇充满禅意与哲思的散文。文章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妙的夜景,月光洒落大地,营造出一种空灵、澄澈的氛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清玄《月到天心》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到天心》原文】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
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丝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鉴赏】
(1)主题思想
1. 对纯净心灵的追寻
文中月光是纯净心灵的象征。在喧嚣的尘世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很容易被功名利禄、琐事烦恼所遮蔽。而月光的纯净、皎洁,代表了作者所向往的一种没有杂质、澄澈透明的心灵境界。作者通过对月光的赞美,呼吁人们在内心深处保留一片纯净之地,让心灵不被世俗的尘埃所污染。
例如,文中提到“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这里强调了在困境或者黑暗的环境中,人们要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光明,要意识到自己内心本就拥有如月光般的力量,可以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
2. 对自然和童真的怀念
作者回忆童年在月光下的时光,体现了对自然和童真的深深怀念。童年时期在月光下的经历是纯真无邪的,没有成人世界的复杂和烦恼。月光见证了作者童年的欢乐与自由,这种情感在文中自然地流淌,也让读者感受到自然和童真的美好。
比如“我们知道月亮是唯一的,人人却都相信月亮是自己的”,这体现了在童年视角下,人们对月亮的那种亲密而又独占的情感,是一种童真的体现。同时也暗示着自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可以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
(2)写作风格
1. 意境营造
林清玄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在《月到天心》中,他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如“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将月光与人们的情感紧密相连,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月夜之中,感受到月光的柔和与温暖。
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美感,还为文章的主题表达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月光下的场景成为了作者表达内心世界的一个载体,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对纯净心灵的追求。
2. 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
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但在简洁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如果能细腻一点,也就能感受较深刻的事物。如果不能感受较深刻的事物,那么作为人,还有什么思维的意义呢?”这样的语句,用简单的话语引发读者对生活、对自我认知的深入思考。
作者常常在不经意间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优美文字的同时,也能得到精神上的启迪。
【作者简介】
林清玄(Lin 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 。
1953年2月26日,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旗山镇。1967年起,住在台南,并在瀛海中学就读。1970年,在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1972年,考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1981年,出版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1986年,散文集《紫色菩提》在中国大陆出版。1990年,散文集《红尘菩提》在中国大陆出版。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国大陆出版。2014年,散文集《清欢玄想》在中国大陆出版。2016年,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在中国大陆出版。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台湾去世
【林清玄《月到天心》鉴赏】相关文章:
林清玄散文《月到天心》05-21
林清玄《月到天心》练习及答案07-21
林清玄月到天心赏阅读及答案09-23
林清玄作品《月到天心》原文及其阅读分析09-29
月到天心阅读答案09-28
林清玄散文赏析鉴赏08-23
林清玄《清净之莲》鉴赏08-18
《关山月》全文鉴赏08-16
李商隐《霜月》译文及鉴赏07-21